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卷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时,把答案做在答题卷上对应的位置上,选择题用2B铅笔涂黑涂满相对应的选项,直接做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易·乾·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之说传世以来,训诂学家、文学理论家、修辞学家、哲学家都做过种种解说和阐述。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是:修辞学家比较多地注意阐发“修辞”二字的意义,而认为“诚”的意思十分明确,即“诚”是诚实可信,是真情实感;哲学家则把“修辞”一语看作不言而喻,无非就是“立言”,而对于“诚”却进行了相当广泛深入的探究。②当今,无论哪一部修辞学史、修辞理论或修辞教材,只要是提到了“修辞立其诚”,都无一例外地视之为修辞活动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就解说“修辞立其诚”而言,对“修辞”二字逐渐发展起来的意义,在修辞学界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了,从《易》最早将“修辞”二字连用指的是“修理文教”,到刘勰《文心雕龙》三处提到“修辞”一语,已近乎今天的含义,到文天祥《西涧书院释菜讲义》已明确提出:“辞之义有二:发于言则为言辞,发于文则为文辞”,到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全面阐明:“大体各可分为广狭两义:(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这个总结可以说使人们对于“修辞”一语已经有了公认的比较圆满的解说。③但是,关于“诚”的解说,修辞学者与历代哲学家的阐述相比,则比较简单,比较狭窄,显得不甚全面,不够深入。例如: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引用了孔颖达正义和王应麟的释义,不过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修辞立其诚’是从政治的要求出发,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来的。后来被引申为作文、修辞的总原则。所谓‘诚’一般指文章内容的信实或作者思想感情的诚实。”而后还引用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的议论,“认为‘持之有故’即为诚”,“这个‘故’、‘诚’也就是‘实’”。④周振甫的《中国修辞学史》也引用了孔颖达的正义,对此有所阐发:“‘修辞’指修治文教,文教指文化教育,这里也包括文辞在内。因此,这里的‘修辞’既不同于我们讲的‘修辞’但也包括我们讲的修辞在内,所以并不妨碍用它来指修饰文辞。这样将建立在诚上的修辞,要求辞令合于真实的情意,先要求情意真诚,这是儒家讲的修辞。”⑤纵观上引,可以看出修辞学家对于“修辞”二字意义演变的探求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勾勒出了“修辞”二字是怎样逐渐成为接近于“现代修辞学”中“修辞”涵义的发展轨迹,而且还阐明了对于古代的“修辞”一语的蕴义,要放眼于宏观,要立于广义。但是,对另一个关键性的、之所以能将“修辞立其诚”视为修辞的总原则的、有着决定性价值的字眼——“诚”,却大多拘泥于孔颖达和王应麟的旧说,尚未取得突破。⑥既然“修辞立其诚”已成为修辞学界大体公认的修辞原则,甚至是修辞的总原则,既然“修辞”一语的蕴义阐释可以从宏观上着眼,可以从广义上理解,可以采用逐渐演化而成的接近于“现代修辞学”认识的新义,那么,对于“诚”的意义,为什么非要止于旧说而不前?为什么不可以从宏观上、从广义上探究?为什么不能吸收哲学家那些富于开拓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解说呢?⑦“诚”,或理解为心理范畴的“诚”,强调要表达真情实感;或理解为道德范畴的“诚”,如文天祥《西涧书院释菜讲义》中所云:“诚即上面忠信字”;或理解为政治范畴的“诚”,指出此乃君子居业之本;或理解为写作学范畴的“诚”,主张文章的内容要“信实”;等等,这都是从某个侧面、某个角度对于“诚”进行解说和阐述,远不如从哲学范畴来理解“诚”,更鞭辟入里,更具概括力量。⑧纵观历代的哲学家有关“诚”的解说,清代王船山可以说登上峰巅。王船山既对“修辞立其诚”有着独到的诠释,又专门对“诚”作了可谓集大成式的丰富深刻的阐述,而且是唯物主义的阐述。⑨概括地说,王船山对于“诚”的解说,其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实有性,二是客观规律性。所谓客观,在此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既包括天地间一切万物,也包括物事情理。“修辞立其诚”,就是修辞要反映这个实有性,要揭示这个规律性。尊重实有性是基础,遵循规律性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地辩证地贯彻了“修辞立其诚”这一原则。⑩王船山将“诚”与“道”等同起来的立说,如果联系宋代陈睽《文则》所援引过的《谷梁传》里的话,就更有启示性:“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信?”这里把“言”“信”“道”的内在关系阐发得十分深刻,从广义上、从宏观上全面解说“诚”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依据。⑪世界上的事是十分复杂的,有些所谓不实之辞,所谓无中生有之物,倒不一定不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原则。“甜蜜的谎言”就是其中一例。比如一对情爱甚笃的老夫妻,老者在病房守候老妻已是几昼夜了,忽一日单位有要事相商,老者不得不离开,不料老妻病情恶化,叫着老者的名字怨了几句而过世。老者回到病床前,问他的好友————主治大夫:“老伴临终前说过什么?”主治大夫答道:“她安详地离开,什么也没讲。”老者觉得内心宽慰了许多。主治大夫这样说,固然并非“诚实”,但并不违背情事理的规律,于死者无损,使生者安然。这难道能说不合乎“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吗?⑫再有文学描写中比喻、夸张、比拟、借代,若只以“实”言“诚”,恐怕就解不通。王充在《论衡·艺增》中就曾对“言事增其实”和“辞出溢其真”加以否定,认为这是“俗人好奇”。其实,“好奇心理”“善于想象”正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修辞立其诚”既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诚”,也有合乎人的认识规律驰骋想象地曲折变形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诚”。“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等都是符合“修辞立其诚”这个原则的名句。这不是按照事物表面现象来加以描述的“诚”,而是闪耀着人的主观艺术想象力的折光,对于现实世界做出本质反映的“诚”。⑬世间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实有的事物不一定都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不一定都能长存下去的,有时只强调取其“实”的一面,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倒不一定符合“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了。如果有位亲朋好友的老人去世,你对人家说:“别难过了,反正人死了,活不过来了,况且还减轻了负担,减少了麻烦。”这倒是句实话,但能给它戴上“修辞立其诚”的花环么?⑭这就是说,“修辞立其诚”的“诚”,只用一个“实”来概括,是不全面、不严密的。应该看到,有些一时的不实,或外在现象的不实,只要是必然规律的反映,只要是本质的揭示,那仍然不失为“诚”;相反,有些片面的实,或涂上一层假象的实,却不是必然之实、本质之实,那就根本谈不上“诚”。(摘编自张彦群《“修辞立其诚”浅议》,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修辞”的阐释,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的解说可以说是公认的比较圆满的总结。B.修辞学家对“修辞”意义演变的探求已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但对“诚”的研究未有突破。C.从哲学范畴理解“诚”远不如从心理、道德、政治、写作学范畴理解“诚”来得深刻透彻。D.王船山既对“修辞立其诚”有独到阐释,又对“诚”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可谓登上峰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辞学家认为“诚”意思明确,哲学家认为“修辞”语义清楚,故他们研究的重心不同。B.要全面辩证地贯彻“修辞立其诚”这一原则,需要将尊重实有性和遵循规律性有机结合。C.广义、宏观上解说“诚”的含义,就是解释“言”“信”“道”内在关系,因为“诚”即“道”。D.“修辞立其诚”需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但若仅强调“实”,语言可能缺乏艺术性甚至有害3.下列选项不能做第⑫段论据的一项是()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关汉卿《窦娥冤》)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4.本文第⑥段多处使用了问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学校举办辩论会,李华用《世说新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作为“修辞未立其诚”的例证,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个例证准确吗,请给出理由。【资料卡片】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雪封木门周蓬桦夜半时分,木门被风擂得山响,天地在飞速旋转。我从梦中惊醒了,意识到这是在野地荒林,梦中都市里发生的一切瞬间化为碎片。坐起身扒开窗帘向外看,知道是暴风雪来了。眼前晃动着一团模糊的白影子,白天里乌力刚刚码好的柴垛被雪覆盖,变成了一朵大白蘑菇,远处的冰河也跟着发出一阵低吼声。近处的森林在颤抖,无奈地承受着落雪,风仿佛要把大地连根拔起。此时,除了野狼般的嗥叫,还夹杂着许多无法识别的动物的声音,听了让人心惊肉跳,觉得马上有一桩大事情发生。我穿衣下炕,听了听乌力房间的动静,听到一阵均匀的呼噜声——这一晚,他兴致勃勃地向我讲故事,大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对我而言,这些一手资料堪称珍贵。屋子里暖烘烘的,雪橇犬在灶下柴草堆里,睡得很香。见一切都很正常,我的心才稍稍平静下来。这样的极寒天气,我体验过几次,每逢遭遇这样的天气,第二天会打不开木门——门被封得严严实实,窗也被封得严严实实,有时连屋顶都被雪埋住了。太阳出来后,照耀着一片白茫茫的山野,积雪高过人头,早已冻成了一面铁墙。遇到这样的情景,我跟着乌力铲雪,往往要花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疏通门前的积雪,然后清理出一条通往河边的小路——河流早已被积雪抹平,需要用铁镐头砸开一个冰窟窿,这是为了要到河畔汲水。但这项工作已经变得相当艰难,敲击声往往持续一天也看不到一丝冰水冒出。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乌力拿电锯进行切割,切出几个四四方方的大雪块,扛到屋内的铁锅里进行融化。把一锅水烧热到半开,乌力拿舀勺取出一些泡脚,加入一些紫茄棵叶,用来缓解脚底的冻疮——①折磨人的冻疮是山野送给他的礼物,像个要账鬼,入冬后准时敲门,持续的骚扰贯穿整个季节。到了春天,它会以一阵奇痒的方式与他作别。为此,我曾专门从城里的老中医那里讨来药方,抓了几副中药寄给乌力,但每每都是收效甚微。乌力打来电话,口气委婉地诉说苦楚。我疑惑:②“怎么会没有疗效?这可是城里有名的老中医开的方子呀!难道你的骨头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么?”但时隔不久,我开始为说出这句话后悔——有研究结果表明,后工业时代,由于水土的改变和空气污染等原因,中草药的成分也随之改变,它们已经不再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草药,旧时的药力被环境稀释破坏,有的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功效。换句话说,如若沿袭传统的药方,可能对疾病不起应有的作用,哪怕是治疗小小的冻疮。我听后大为惊讶,急忙给乌力打电话解释。乌力听了,只是“嗯嗯”地听着,似乎并不上心。我突然意识到,他早已把这件事忘到脑后了——这个粗心的孩子!是啊,年复一年,他是那么忙碌,为了生计,为了果腹,他必须早早起床,匆匆地往嘴里扒拉两口米饭,喂饱雪橇犬“灰娃”,然后背着口袋上山林中采野:野山参、黄蘑菇、白灵芝、桦树茸、石苇草,以及木耳和蕨菜……世世代代,这些来自大地的野生植物,吸引人们前赴后继地挖掘采摘,许多人为此丢了性命。有许多次,乌力在跑山时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有时差点被风吹落悬崖,有时失足落水被涧溪冲走——最危险的一次,是他在采野时小憩,疲惫催促下倒在林中睡着,忽然被一阵怪异的响声惊醒,睁眼一看惊呆了,③原来有一只老狼正远远地注视……“完犊子啦!”乌力当即在心里叫了一声。那一刻,人与狼对视良久,乌力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身上早已大汗淋漓。双方开始僵持的冷战——狼的一双哀哀的眼神流露凄惶,看它脱落的皮毛,瘪瘪的肚皮,他断定这是一只被狼群抛弃的老狼,由于丧失了捕食能力,它已经没有力气伤害人类。最终,他冷静下来,从布袋里掏出一听午餐肉罐头,拧开铁盖子,把肉取出,放到离老狼不远的地方,然后从容离开。事过多年,乌力想起来还很后怕,说幸亏当时还没有灰娃,如果事情搁到现在,他的雪橇狗会冲上去,和狼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那样会出现一个胜负难料的结局,而无论哪一方获胜,都非他心中所愿。“在山林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法则很残酷。它们太可怜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梳理灰娃一身油亮光滑的皮毛。“我只是不想让灰娃参与其中。”在那个烛火跳跃的晚上,炉子里的木柴微微燃烧,老铜壶里的水煮沸了又冷却,整个茅屋弥漫着一股老白茶的况味,夹杂着从咸菜缸里散发的辣白菜和腌雪里蕻的味道。哈,这样的气氛适合回忆————我听着乌力断断续续地讲述,时而陷入茫然,时而又心情愉快。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屋外的雪已经越积越厚,④玻璃窗上结出了谷穗形状的冰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在大风雪夜惊醒,梦中城市的美好化成碎片,使“我”对身处野地荒林产生了强烈的恐惧与不安,引出后文的故事。B.“我”给乌力治疗冻疮的药方无效,是因为水土改变和空气污染改变了中草药的成分,从中流露出“我”对人类行为的批判。C.乌力对我关于药方解释无动于衷,甚至已经忘记了这件事,可见他是一个粗心的人,并没有把治疗冻疮这件事放在心上。D.文章结尾“我”听着乌力的讲述感觉心情愉快,既因为室内环境的温馨,又因为乌力讲述的故事,以及乌力对自然的态度。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将冻疮喻为礼物、要账鬼,将冻疮的难熬、准时与持续性久写得风趣幽默。B.句子②通过反问、感叹、疑问三句话,直观而强烈地表达“我”对乌力诉苦的不满。C.句子③中的省略号展现了人与狼对视的静止场面,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极具画面感。D.句子④中“谷穗形状的冰花”与开头的氛围形成反差,让文章在舒缓之余充满希望。8.请简要分析乌力这一人物形象。9.有研究者认为周蓬桦的散文体现了“自然文学”的特征,即聚焦荒野生活,思考自然伦理,鲜活语言文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初,魏公子无忌①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及秦围赵,赵平原君②之夫人,公子无忌之姊也,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纵公子轻胜弃之,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令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属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赴斗以死于赵;过夷门,见侯生。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去,行数里,心不快,复还见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今公子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公子再拜问计。侯生屏人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尝闻公子为如姬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晋鄙之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果得兵符。(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材料二: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③,不知有秦王,虞卿④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瘤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瘤也。(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注】①无忌:魏安釐(xī)王异母弟,封为信陵君。②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惠文王之弟,名胜。③穰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握有秦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④虞卿:赵孝成王时曾任相国,后为了帮助朋友魏齐,弃官与之一起出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尝闻A公子为如姬B报其父C仇D如姬欲为公子死E无所辞F公子G诚一开H口I则得虎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字意思相同。B.患,以……为忧患,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惠王患之”用法相同。C.“何功之有”与《五石之瓠》“则所用之异也”的“之”用法相同。D.固,本来,与《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的“固”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被秦国围困,平原君派人来游说信陵君,希望信陵君顾念姐姐性命而帮助赵国,信陵君多次向魏王请令救助赵国,但魏王始终不答应。B.侯生认为信陵君没有准备却去对抗秦军,不仅不会成功,更有可能丧命,不如请如姬盗取兵符,信陵君按照他的计策果真拿到了兵符。C.唐顺之认为自从世道衰落以来,人们都学习服务于朋党私交,遗忘奉公守节之道,有权重的宰相却没有威严的君主,有私仇却没有义愤。D.世人都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大义之举,唐顺之反其道论之,纠其原因,是想借信陵君“窃符”一事,对统治者进行规劝告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子乃属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赴斗以死于赵。(2)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瘤也。14.唐顺之以“窃符救赵”为题切入,提出了哪些为臣为君之道?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江村行唐·张籍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田头刈莎①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田。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②。【注】①莎(suō):草名,叶长质硬,可以结作屋顶。②赛神:设祭酬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江南耕种水田时的场景,“行”字点出此诗是作者行经此地,有感而发所作。B.“磷磷”“飏飏”等叠词写出稻田石头密布昆虫多,侧面展现了农民种稻时的艰辛。C.插秧在四五月里,江南地暖,天气更加闷热,大雨虽使插秧辛苦但也带来一丝凉意。D.以插秧为话题,杨万里《插秧歌》侧重写插秧的辛劳与团结,本诗侧重耕种多苦辛。16.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这一评价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秦始皇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登临“______________”的高位,却最终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的下场,贾谊认为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2)边塞诗常通过钲、铙等金属乐器来渲染氛围,如《燕歌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军队出征时声势浩大的场面。(3)古诗词中,浪漫主义诗人常借助非凡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抒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再传统不过的动物园,为何成了网红打卡地?①不仅动物园给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乐,②而且能够提供很多情绪价值。③在互联网文化的加持下,④赋予很多动物新的象征意义。⑤比如,人称“卡皮巴拉”的水豚眯着眼睛、慢悠悠吃草的松弛状态“领先打工人30年”,⑥新晋成为表情包界顶流。因“长相炸裂”而走红的白脸僧面猴,虽然颜值不佳,但据说是“宠妻狂魔”,这种反差又带来不少新梗。奔赴动物园看看本尊,寻求减压共情,其实给年轻人带来不少快乐。当然,面对年轻人“zoowalk”的热情,相关方面也要能“接梗”、会“玩梗”。比如,成都文旅发布“熊事任命”,官宣大熊猫“花花”上任“成都文旅荣誉局长”,并公布了其履历和学历;北京野生动物园则将在水豚头上放橘子、和小熊猫合影、被鹈鹕夹脑袋开发成了“网红三件套”。还有的地方做起“动物园+”文章,比如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文创周边常常卖断货。可见,独角戏唱不响,游客和园方A、积极互动,才能助推“zoowalk”流量常在。“zoowalk”渐成新宠,折射出当代人文旅需求的高涨、文旅消费的多元,也有力证明,做好服务供给,善用网络传播,再小的地方也有出圈爆红的可能。从整体数量上看,出圈的仍属B,还有大量动物园的经营状况平平。如今这些先行者的探索,值得相关方面C。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A.相关方面也要能“接梗”、会“玩梗”B.成都文旅发布“熊事任命”C.有的地方做起“动物园+”文章D.“zoowalk”渐成新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最重要的是不能总是没精打采,而应“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在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走近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几下,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B.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C.反思,是面对灾难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22.第三段加点字“栽”能否换成“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动漫《火影忍者》中的自来也说过:“虽然我曾想一个人呆着,但正因为身边有他人,我才成为现在的我。”而哲学家萨特又说:“我们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就是冲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调测试卷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时,把答案做在答题卷上对应的位置上,选择题用2B铅笔涂黑涂满相对应的选项,直接做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C2.C3.A4.①运用反问进行层层论证,强调对于“诚”的意义不能止于旧说,可以从宏观、广义上探究,并且吸收哲学家的解说,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②多个反问,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表达更为强烈的肯定态度,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5.示例一:不准确。①王船山认为“诚”与“道”是可以等同的,“诚”里包涵着道义。所以,“修辞立其诚”的“诚”只用“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来概括,是不全面、不严密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②曹操虽然欺骗士卒前面有梅林,语言不诚实,但不违背事理的规律,因为他的谎言,拯救了三军将士的性命。③曹操的做法符合“修辞立其诚”。示例二:准确。①修辞学家对“修辞立其诚”的“诚”的阐释,认为“诚”是诚实可信。②曹操告诉三军前面有梅林,可以解渴,但事实上,前面并没有梅林,他是在欺骗将士,说的是假话。③曹操的做法不符合“修辞立其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D7.B8.①对风雪或是恶劣环境有经验,习以为常:“我”被风雪惊醒,但乌力睡得很安稳;②对艰辛的生活不抱怨,适应并形成一套生存法则:花整整一上午疏通积雪,砸冰窟窿汲水,电锯切雪块烧水,加紫茄棵叶缓解冻疮;③心地善良,对朋友宽容:“我”的中药没效果,只是“委婉诉说苦楚”,对于我不礼貌的质问“你的骨头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么”,不生气,不记仇;④勤劳能干肯吃苦:为了生机,在山野奔走;⑤冷静细致,观察入微:面对老狼虽然紧张但冷静沉着,通过仔细观察辨别是一头没力气伤害人类的老狼;⑥对动物、自然怀有善意,尊重生命:给老狼留下食物,感慨动物之间的法则很残酷,珍视雪橇犬“灰娃”,将其视为朋友。9.①聚焦荒野生活:文本主要讲述的是乌力在荒野中的生活,既详细地描写了大雪时的荒野,也记叙了乌力以荒野为生,以及在荒野中遇险等故事。②思考自然伦理:人类只是与其他生灵结伴而行的旅者,应尊重、爱护生灵,乌力遇到老狼,为老狼留下食物,庆幸灰娃未遇到老狼,同时感慨“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法则很残酷”,“无论哪一方获胜,都非他心中所愿”。③鲜活语言文字:语用夸张的语言,“擂得山响”“飞速旋转”“连根拔起”等词,渲染风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