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树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树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树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树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树德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卷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霞光灿烂的早晨陈忠实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木格窗户透进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战。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不是杨云山吗?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吗?回,赶紧回去。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膛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生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C.恒老八感觉到“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这对他的触动很大,连懒汉都能顺应形势,何况我这个正经庄稼人呢!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选取饲养员恒老八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的种种变化,来反映时代的巨变及其带给人的精神变化。B.“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用音乐来比喻牛马嚼草的声音,写出饲养员恒老八的独特感受,体现了他对牛马的情感。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D.小说结尾一句“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传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恒老八终于能在强势的老伴面前扬眉吐气、得意扬扬的情形。3.小说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后乡村的变化,文中表现出村庄的哪些变化?4.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B2.D3.①村民比原来更积极,更有干劲,充满乐观与自信。②整个村庄充满了久蛰复苏的活力,隐隐约约的鸡啼、清晨的车轮声,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之感。4.①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②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③照应题目,象征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B.“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对恒老八的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均不恰当。根据原文倒数第四段中“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分析可知,他对牛马很喜爱,同时养牛马也是自己的专长。结合小说的写作内容来看,恒老八在心里祈愿到渴望抓到一头牛,表现从旧生活走出来的恒老八对新生活的渴望。帮人看牛病虽然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但目的是为了使他的专长得到人们的认可。最后打算买牛,是为了写他渴望通过专长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意在反映在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以后,人们渴望凭借自己的劳动与才干来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不是“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D.“再现了恒老八终于能在强势的老伴面前扬眉吐气、得意扬扬的情形”错误,“强势的老伴”“扬眉吐气”,小说中都无根据。恒老八的笑既是因为老伴的理解,也是因为自己得以施展才能的高兴。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的句子“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可知,村民比原来更积极,更有干劲,充满乐观与自信。“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木格窗户透进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隐隐约约的鸡啼、清晨的车轮声,整个村庄充满了久蛰复苏的活力,给人以生机和活力之感。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找到穿插在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从氛围营造、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表达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作用。根据原文第1段中“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第3段中“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第6段中“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分析可知,以动衬静的环境描写,更突显夜里的寂静氛围,从而从侧面描写出恒老八内心的焦躁。根据第19段“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可知,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环境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象征着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景色描写照应标题,象征小说的主题。结构上,景物的变化同时也是时间的推移,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同时太阳照澈云雾,光芒洒满人间,景象的变化也体现人物的心理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节选自《鸿门宴》)文本二:沛公之从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态。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锥阳:洛阳。②即食其:人名。5.解释下列加点字。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③籍吏民

④良引兵从沛公⑤愿沛公且留壁

⑥秦将果畔6.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如因其懈击之A.因之以饥馑 B.因人之力而敝之C.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D.因击沛公于坐7.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欲辟土地,朝秦楚C.越国以鄙远 D.吾得兄事之8.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 B.善刀而藏之C.技盖至此乎? D.焉用亡郑以陪邻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古称兄弟的排行为伯、仲、叔、季,最小的叔父称季父。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对方健康长寿。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称诸侯死为“卒”,大夫死为“不禄”。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攻打他时,先是惊呼“为之奈何”,然后虚心向谋士张良请教,采纳拉拢项伯的建议。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将“距关”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以兄长之礼热情款待项伯,与其约为婚姻,并表明自己不敢忘恩。C.张良忠心耿耿,胸有韬略。面对项伯的劝说,他认为离开沛公是不义的;他作为谋臣,虽不曾单独领兵,却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D.张良为人精明,处事周全。甲文中,他沉着地帮刘邦剖析利害,启发刘邦;乙文中,他献计利诱秦将,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咸阳。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5.与……交好抵挡登记户籍带领军营通“叛”,反叛6.D7.B8.D9.A10.C11.D12.(1)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3)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①句意: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②句意:大王您估计自己能够抵挡项王的军队吗?③句意:登记官吏百姓的户口。④句意:张良带着军队跟从沛公。⑤句意: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⑥句意: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了。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因”,介词,趁着。句意:不如趁着他们松懈的时候攻击他们。A.动词,接续。句意:接着又遇上饥荒。B.动词,依靠。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C.就、于是。句意: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D.介词,趁着。句意:趁机击杀沛公刘邦在他的座位。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活: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A.刑:通“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B.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C.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句意:越过别国把远地当作边邑。D.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句意:把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B.“善”通“缮”,修治。句意: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C.“盖”通“盍”,怎么。句意:技艺怎么能到这个地步呢?

D.无通假字。句意:(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首先“下邳”和“留”是地名,在句子中作状语,原句“始臣起下邳”是“始臣起(于)下邳”的省略;“与上会留”是“与上会(于)留”的省略。所以在“下邳”和“留”之后,分别断开,从而排除了BCD三项。此外,“此”作“天以臣授陛下”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C;“臣计”是偏正结构,做“用”的宾语,“幸而时中”中“幸而”连用表示幸运之义,不能断开,排除BC。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大夫死为‘不禄’”错误。应该是“大夫死为‘卒’”。士死叫“不禄”。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整个句子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词,偏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2)“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3)“谨”,慎重办理;“申”,告诫;“颁”,通“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参考译文:文本一: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出的这些计策?”他说:“鲰生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能。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与你谁少谁长?”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文本二: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①杜牧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③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④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注释: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

②一阳生:指冬至日。③辇下:京城,此指长安。

④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C.第五句“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14.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答案】13.B14.①“疑”字把作者客居江南的所闻所感与弟弟的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②“疑”字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字,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还是写自己思念弟弟,是从自己方落笔。故本题选B项。14.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炼字。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炼字题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比如本题就是炼动词“疑”。首先要读懂诗,首联用“鱼书”的典故,艺术化地描述了本诗的写作缘起。颔联上句写诗人借酒消愁,而愁不能解的苦状。颈联承接上联,用“姜被”“晏裘”二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与关爱。两典连用,写自己晚上在旅馆就寝就担优弟弟在长安的被子不够暖和;傍晚在江边散步,寒意袭来,就担心弟弟在长安的衣服不够御寒。暗示杜類在长安的生活十分困顿,挂念之情油然而生。尾联手法浪漫,意境开阔悠远。诗人听闻风过竹门之声,恍惚之间以为是弟弟长安住处的松窗雪打声。一个“疑”字,将江南的所闻所感与与弟弟的京城生活情景联系在一起,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思念之情虽不明说,却尽在不言中,读来息发韵味无穷,形成虚实结合之境。结构上,“疑”字回扣颔联的“忆”字,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点睛】炼字题是诗歌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3、辨明语言运用的手法。其考查形式主要为:请分析“”字的妙处。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的某联中的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诗眼,你认为呢?为什么?你认为该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明原因。解题分析:此类题形式各异,但答题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型如何,考生始终做到如下几点即可:(1)弄清该字的本义;(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5)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四、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了解学生平日“”的牢骚,引导他们各言己志;当曾皙有“”的顾虑时,也能及时鼓励。(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4)《游园(皂罗袍)》中“,”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5)《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词人敲击船边,仰天长啸,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了时间的两句是“,”。【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不吾知也异乎三子者之撰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撰、澄、练、簇、辰、啸。16.根据提示补足下列名句。(1)在《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为小相”的话,用“,”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4)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绘了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的景象。【答案】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孰,鉴,顷,骚,襟袖,沧浪,坼,乾坤。五、文言小题17.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故选B。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异乎三子者之撰

岂敢反乎B.树之以桑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D.因其固然

不如因善遇之【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乎”:介词,跟,和;/第二个“乎”,语气词,呢。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怎么敢反叛呢?B.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把。句意:把桑树种上;/详细地把沛公的话报告给项王。C.第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第二个“之”,到。句意: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无影无踪,不知它驶向何方。D.第一个“因”,顺着;/第二个“因”,趁机。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故选B。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句意:刘邦送上一大碗酒给他祝寿,并跟他约定为儿女亲家。B.“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句意: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的时候。C.“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很、非常。句意: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D.“勠力”,古今意思一致,合力。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故选D。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端章甫

②曾皙后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晋军函陵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⑩朝歌夜弦A.①②⑤⑩/⑥⑦/④⑨/③⑧ B.①②④⑤⑩/③⑧⑨/⑥/⑦C.①⑤/②④/③⑧⑨/⑥⑦⑩ D.①⑤⑥⑦⑩/②/③④⑧⑨【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句意:穿礼服戴礼帽。②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句意:曾皙落在后面。③形容词作名词,旧交。句意:您怎么和项伯有旧交的?④名词作动词,登记。句意: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⑤名词作动词,驻军。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⑥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句意:因此君子远离庖厨。⑦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假如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⑧形容词作名词,长辈。句意: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⑨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句意: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⑩名词作动词,唱歌。句意:早晨唱歌,晚上弹琴。①②④⑤⑩名词作动词,③⑧⑨形容词作名词,⑥形容词作动词,⑦使动用法。故选B。2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 B.臣未之闻也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而今安在哉【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而今在哪里呢。故选C。22.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孰与我少长②是寡人之过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何由知吾可也⑤视为止,行为迟⑥吾属今为之虏矣⑦大王来何操⑧异乎三子者之撰⑨以其无礼于晋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⑨ B.①⑤/②/③⑥/④⑦/⑧⑨C.①⑧⑨/②/③⑤⑥/④⑦ D.①⑧⑨/②⑥/③④⑦/⑤【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是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他”,应为“他与我孰少长”。②是判断句,标志是“是……也”。③是被动句,“见”表被动。④是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由何知吾可也”。⑤是省略句,“为”后省略代词“之”,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⑥是被动句,“为”表被动。⑦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⑧是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是状语后置标志,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⑨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以其于晋无礼”。①⑤是省略句/②是判断句/③⑥是被动句/④⑦是宾语前置句/⑧⑨是状语后置句。故选B。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故选C。24.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与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C.《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和书8篇。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本纪”。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被后世称为“亚圣”。【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应查阅该书中的‘本纪’”错误,本纪为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应查阅该书中的“世家”,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项羽为王侯,有突出事迹的应列于“本纪”,而陈胜、吴广只是小老百姓,农民出身,身份低微,但由于有大作为,作者列他们为“世家”。故选C。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楼梦》评论的庸俗。周汝昌先生__________,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__________,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以及审美意度之__________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结”,锲而不舍,__________,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老马识途

顺藤摸瓜

奋身独步

兀兀穷年B.轻车熟路

寻根究底

奋身独步

宵衣旰食C.老马识途

寻根究底

戛戛独造

兀兀穷年D.轻车熟路

顺藤摸瓜

戛戛独造

宵衣旰食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B.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C.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D.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答案】25.C26.B【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轻车熟路:驾着轻便的车子在熟悉的路上走,比喻对情况熟悉,做起来容易。此处并未提到事情“容易”,而是强调周汝昌先生治学经验丰富,应填“老马识途”。寻根究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查究事情。此处强调的是对“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来龙去脉的探索,应用“寻根究底”。戛戛独造:形容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奋身独步:指努力去出人头地。此处形容的是曹雪芹原著的“审美意度”,应填“戛戛独造”。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形容做事不辞劳苦。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此处无关“政务”,应填“兀兀穷年”。故选C。2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共有两处语病:(1)搭配不当,“推动”与“问题”搭配不当,应将“推动”改为“揭示”。(2)语序不当。应是“曹雪芹的伟大”在前,“中华文化的深刻”在后,两者形成递进关系。故选B。27.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2)第二幅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答案】戏水沐风咏歌回冠者五六人舞雩当风风正暖【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首先理解这段春游描写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然后分析其中描写了哪些对象、哪些活动。如对象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活动有踏春、沐浴、唱歌、吹风、远眺等。接着分析给的上联和下联,并结合上面的内容对出下联,“呼朋引伴踏春去”,“呼朋引伴”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踏春”是动宾结构,“去”是动词,“戏水沐风”也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与“呼朋引伴”结构一致,“咏歌”是动宾结构,与“踏春”结构一致,上联是“去”,下联可以是“归”或“回”,正好符合仄起平收这一原则;“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童子”是人,可以和“冠者”相对,“六七人”是数量词,可以和“五六人”相对,“沂水”是地名,可以和“舞雩”相对,因为“舞雩”也是地名,“濯衣”是动宾短语,可以和“当风”相对,“衣犹香”是主谓短语,“风正暖”也是主谓短语,而且“暖”是仄声,“香”是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七、作文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今时代,有个人之争,有企业之争,有大国之争。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人“内卷”,有人“躺平”,有人……《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水“不争”的美德。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中学生正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