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流,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我说了这许多话:也许足够指明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了。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但在文化中却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材料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大脑是一个自动的摄影箱,然而这并不是人们需要有记忆的原因。B.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进行维护。C.礼和法律是不相同的,人服礼是主动的,无需外在的权力来强制推行。D.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因而用礼来维护秩序也不大可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比喻,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有利于增强文章说服力。B.材料一以《圣经》为例,强调了物质宇宙和文化对事物的评判是不同的。C.材料二以曾子易赞为例,说明了人们服礼是主动的,不是被外力强制的。D.材料二以孔子用字为例,论证礼治并非自动形成,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3.下列描述都符合上文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征的一项是()①聚居社会②熟悉社会③礼俗社会④法理社会⑤面对面社群⑥血缘社会⑦地缘社会⑧具备教化权力⑨团体界限分明⑩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A.①②④⑧ B.③⑤⑦⑨ C.①⑤⑥⑩ D.②③④⑥【答案】1.A2.B3.C【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均出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一阐述人因生活需依赖文化,而文化靠记忆和象征体系维系,强调记忆与时间、文化关联,突出词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材料二剖析礼治秩序,指出礼由教化养成,以传统有效为前提,与法治因社会变迁而产生差异。【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的大脑是一个自动的摄影箱”错误。由原文“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可知,原文只是一种猜测的语气,并没有肯定人的大脑就是一个自动的摄影箱。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强调了物质宇宙和文化对事物的评判是不同的”错误。材料一以《圣经》为例,是为了说明在文化中“说”(语言)的重要性,即语言是文化传承等的重要桥梁,而不是强调物质宇宙和文化对事物的评判不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讲述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秩序,靠礼俗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礼俗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不是乡土社会特征,“团体合作”是“团体格局”的体现,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因此不会有界限分明的团体,“⑨团体界限分明”不符合,排除B。材料二说到“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环境一旦改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这就需要法律来控制各个人,所以,“④法理社会”不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排除AD。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河边空旷的土地李娟春天的天空总是斑斓又清澈。云雾来回缭绕,大地一阵阵蒸腾着乳白的水汽。春天的空气仍然非常寒冷,但和冬天不同的是,春天的寒冷中有了温暖的阳光。而冬天的阳光,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没有一点热气。春天,一场场雨水湿透大地。云便在雨后形成。这些云不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而是最新鲜的云,是雨后潮湿的大地在太阳的照耀下,升腾而起的水汽。若是身处远处的高地,便会看到平坦的大地上,这样的水汽一团一团从地面浮起,聚向高处。然后渐渐浓了,便成为云。一朵一朵,巨大而清晰。一旦升到某个高度,就开始从西向东飞快移动。那个高度上有风。河有河床,风大约也有风床。最大的风的风床就在那里。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来,长长地呼啸。与它有着同样力量的是这眼下的大地。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这一带地势开阔。河对岸的芦苇滩那边全是麦田,有几块已经耙松了,远远看去,漆黑而湿润。每天下午,我都会穿了厚外套来这里散步。雪化完后,河岸上的卵石滩全露了出来。我在河滩上慢慢走,低着头慢慢找,总会时不时发现花纹美丽或奇形怪状的卵石。我在河水里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再并排着晾在草地上,然后继续往前走。走到野地尽头再慢慢折回来,这些卵石就晾干了。用裙子一兜,满足地回家。今天的散步就结束了。我进了家门大声说:“我带回来了好多好东西!——”我妈坐在缝纫机后,头也不抬,见怪不怪:“石头。”后来我妈出去散步时,也有了捡石头的兴趣。不过,她专挑那种不像石头的石头捡。她说:“你看这块多圆呀?到哪里去找这么圆的石头!”或者:“这块太白了!白得跟块塑料似的……”要不:“这块真平!像是磨过一遍一样……”我说:“是呀,是很平。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她一想,也对,便把那些圆的方的平的以及白得跟假的似的石头全扔了。只有我捡的一直留着。五色晶莹地盛了好几只玻璃瓶。瓶子里注满水,说不出的明亮美丽。住在河对岸的姑娘江阿古丽,也喜欢在河边捡石头。她家我去过好几次,房间收拾得整齐明亮。地面用红砖铺成“人”字形的花纹,细细地洒了水。炕上整齐地摞着层层花哨的被褥。窗台又宽又明亮,养着几盆热闹的花。江阿古丽已经不上学了,但还没有出嫁。她是一个勤劳细心的女孩子,整天沉浮在家务活的海洋里。闲暇时间就绣绣花,去河边捡捡石头。生活寂静而心满意足。和我一样,江阿古丽捡的石头也泡在水里。但是她只捡那种豌豆大小的,光滑明亮的小石子,斑斓精致地浸在一个白色搪瓷盆里,放在窗台上,迎着阳光。金丝绒的窗帘静静停在一边,洁白的蕾丝罩帘在水面上轻轻晃动。我想她一定精心收集了很多年才攒了这么大半盆子吧,湿漉漉地抓一把在手心,像抓着一把宝石似的。江阿古丽一定是敏感的。攥着这样一把宝石,遥想从不曾为自己所知的那些过去的事情……当江阿古丽还是个小女孩子的时候,她发现了故乡的美,从此珍爱着自己平凡孤独的生活,并深深地满意,深深地感激……江阿古丽和我一样大。她的名字意为“初绽的花朵”。……但是在河边却从来没有碰到过她。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江阿古丽嫁人了。我特想知道,她嫁走后,她家那半盆子美丽的小石子还要不要了。要是送给我该多好……我仍然会每天都去河边走走,寻找漂亮石头,并不知不觉也开始寻找那种豌豆大小的石子。我在河床下的卵石滩上久久地弯着腰,耐心地寻找。河水的“哗哗”声是另外一种安静,让人不受侵扰。一边想着遥远的事情,一边细心注意眼下的石滩。后来我抬头往前面看了一眼,看到江阿古丽骑马朝这边过来了。她没看到我,目不斜视地从我身后高高的岸上走过。我看到她一身妇人的装扮,穿着长裙子,头发挽成髻,扎着长头巾,脚上踏着手工靴子,肩上披了一大幅羊毛披巾。由于还在新婚之中,披巾上别着几簇鹰翎毛。从我站着的这个角度看去,大地的广阔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的广阔,微微地倾斜着。(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材料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4.下列对两则文本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捡石头成为乐趣,我、妈妈等人乐在其中,这其实是积极生活态度的体现。B.从我身后的岸上走过时,江阿古丽目不斜视,可见她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C.材料一中,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带领大家来到阿勒泰,增添了真实性。D.材料二中,用语精准,手法多样,形象地展现出地坛公园充满生机的一面。5.同为写景,材料一和材料二所用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画线句子进行说明。6.李娟在《自序》中说:“那段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全在这里了。”阿勒泰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B5.①材料一运用比喻,如“春天的寒冷中有了温暖的阳光,而冬天的阳光,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将冬天的阳光比作银器散发的光,形象地写出冬春阳光的不同特点。②材料二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把蜂儿比作小雾,赋予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的拟人化动作,展现地坛公园充满生机的景象。6.①自然景色美好,春天天空斑斓清澈,云雾缭绕,水汽升腾成云,大地泛绿,充满生机。②生活简单快乐,在河边捡石头的活动充满趣味,能带来满足感。③人物勤劳善良,江阿古丽勤劳细心,热爱生活,把房间收拾得整齐明亮,还喜欢绣绣花、捡石头。【解析】【导语】材料一出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描绘河边空旷土地的四季之景,聚焦捡石头的趣事,刻画江阿古丽的生活,展现乡土生活的宁静美好与少女的细腻心思。材料二是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借地坛的荒芜与生机,袒露双腿残废后的心路,体现对生命的思索。【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B.“可见她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错误。文中江阿古丽目不斜视地走过,并不能说明她傲慢自大,也许她有自己的心事或者只是专注于自己要去的方向等,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对她的性格做出这样的判断。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①材料一,“冬天阳光,更像是一件银器散发出来的光,没有一点热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天的阳光比作银器散发的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阳光没有一点热气的特点,而春天的阳光是温暖的,形象地写出冬春阳光的不同特点。②材料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蜂儿比作一朵小雾。“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摇头晃脑捋着触须”将蚂蚁人格化,“不耐烦”“祈祷一回”将瓢虫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地坛公园充满生机的景象。【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阿勒泰春天的天空总是斑斓又清澈,云雾来回缭绕,大地一阵阵蒸腾着乳白的水汽。春天的空气虽然仍然非常冷,但寒冷中有了温暖的阳光。一场场春雨过后,水汽升腾成云,一朵一朵,巨大而清晰。春天的风浩荡有力,大地一日日冰雪消融,一层层泛绿。这时的阿勒泰自然景色非常美好,充满生机。②每天下午,“我”都会穿了厚外套来这里散步,在河滩上慢慢走,低头慢慢寻找花纹美丽或奇形怪状的卵石,然后在河水里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再并排着晾在草地上,散步回来,就满足地把这些晾干的鹅卵石用裙子兜回家,所以,“我”在阿勒泰的生活简单快乐。③江阿古丽也喜欢去河边捡石头,然后将石头泡在水里。江阿古丽将房间收拾得整齐明亮。地面用红砖铺成“人”字形的花纹,细细地洒了水。炕上整齐地摞着层层花哨的被褥。窗台又宽又明亮,养着几盆热闹的花。她整天沉浮在家务活的海洋里,闲暇时间就绣绣花,去河边捡捡石头,是一个勤劳细心、热爱生活的姑娘。所以,生活在阿勒泰的人物勤劳善良。二、古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材料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鼎《登泰山记》)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志矣A不B随以止也C然D力不足E者F亦不G能至也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将要,将近,与《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中的“且”用法和意思不同。B.至于,到达,与《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中的“至于”用法和意思相同。C.极,尽情享受,与《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中的“极”字意思不同。D.丹,朱砂,与《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丹”字意思不同。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一行从褒禅山的前洞开始游玩,然后到了后洞,后洞游览完后才出来。B.王安石认为,那些路平坦又近的地方,来游玩的人就多,而那些险怪又路远的地方游玩的人则少。C.姚鼐从京师到泰安后,与知府朱孝纯从泰山南面山脚开始登山,顺着中谷,再沿西谷到达泰山之巅。D.同为游记,姚鼐用精简的笔墨描写了登山过程及山上所见之景,而王安石除了记叙游览过程还谈了游览心得。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7.ACF8.B9.A10.(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解析】【导语】材料一《褒禅山记》由游山经历引发关于治学、处事的哲理思考,以事喻理,强调“志”“力”“物”的重要性。材料二《登泰山记》以时间为线,生动描绘登泰山过程及山顶所见雪景与日出奇观,语言简洁,写景如画,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与独特魅力。【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的宾语为“志”,构成动宾结构,不断开,并且“矣”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矣”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不”为否定副词,修饰“随”,不断开;并且“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然”为表示转折的连词,“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选ACF。【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且”,将要,将近;/况且。句意:火把就要熄灭了。/况且天地之间。B.错误。用法和意思不同。“至于”,到达;/表示提到另一件事。句意: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C.正确。“极”,尽情享受;/尽头。句意: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D.正确。“丹”,朱砂;/用朱砂。句意:红的像朱砂一样。/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洞游览完后才出来”错误。由原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可知,王安石一行并没有将后洞游览完。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尽吾志”,尽了自己的努力;“其”,表示反问的语气;“孰”,谁。(2)“既”,已经;“负”,覆盖;“明”,雪光;“烛”,照。参考译文:材料一:褒禅山也称为华山。……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材料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在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和参寥见寄①苏轼黄楼南畔马台东,云月娟娟正点空。欲共幽人洗笔砚②,要传流水入丝桐③。且随侍者寻西谷,莫学山僧老祝融④。待我西湖借君去⑤,一杯汤饼泼油葱。注:①此诗作于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参寥,僧人,精通佛典,工诗,与苏轼交好。②幽人:隐逸之人,此指参寥。③流水:即高山流水,古曲名。④祝融:指祝融峰,衡山第一峰。⑤参寥曾住杭州智果禅院。11.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是苏轼收到友人参寥寄来的诗歌后所作的回应,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诗文唱和的传统。B.首联描绘了徐州黄楼南边、马台东侧的景象,云月皎洁,点缀着夜空,营造出一种清幽而静谧的氛围。C.颈联中的“且”字,用得巧妙,表现出一种随性自然的态度,又与“莫学”相对照,传达出轻松愉悦之情。D.这首诗风格豪放旷达,语言质朴生动,情感真挚,又富含人生哲理,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的独特魅力。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1.D12.①诗人欲与参寥一起洗笔砚、弹奏丝桐,共享高雅的艺术生活,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欣赏。②诗人劝友人随侍者去探寻西谷,不要像山僧一样在祝融峰终老,暗示了诗人对自由随性生活的向往。③诗人设想将来到杭州与友人一起品尝汤饼的场景,表达出对与友人未来相聚的热切期待。【解析】【导语】《和参寥见寄》是苏轼与参寥的唱和之作。诗中景美情真,首联绘清幽之景,颔联含高雅情致,颈联表劝勉之意,尾联写未来之约,尽显二人深厚情谊,体现苏轼诗歌灵动自然与情感丰沛的特点。【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又富含人生哲理”错误。这首诗是通过描绘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憧憬,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不包含人生哲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中,“欲共”表明诗人想要与参寥一起做“洗笔砚”之事,“传流水入丝桐”即弹奏“高山流水”这样的古曲,这都是非常高雅的艺术活动。诗人渴望与参寥共同进行这些活动,说明诗人内心十分思念友人,并且欣赏参寥的高雅志趣,希望能与他一起共享这种艺术生活,体现出两人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与共鸣。颈联中,“且随”表现出一种随意、随性的态度,诗人劝友人跟着侍者去探寻西谷,去享受自然、自由的生活。“莫学”则明确地表达出不希望友人像山僧一样在祝融峰终老,过着那种单调、封闭的生活。这其实是借劝友人来暗示自己的内心想法,即对自由自在、随性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尾联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诗人想象着自己到西湖借住的时候把友人也接过去。“一杯汤饼泼油葱”描绘了两人相聚时一起品尝汤饼的场景,这是非常普通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通过这样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的设想,表达出诗人对与友人未来相聚的热切期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春望》中感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头发变化表现忧国忧时之情,在《登高》中有类似表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其啼声悲切哀怨,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此意象感慨所居之地环境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忆当年曾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沦陷区的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其间旦暮闻何物④.杜鹃啼血猿哀鸣⑤.佛狸祠下⑥.一片神鸦社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繁、鬓、潦、停、暮、鹃、祠、鸦。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你听说过二次元谷圈吗?你知道吃谷人常说的吧唧是什么吗?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泛二次元用户群体就已经超过4.6亿,其中一半以上购买过周边产品。吃谷人不仅舍得花钱买谷,还在社交平台晒谷,这是他们新的社交货币,也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塑料黄金”为何能够硬控当代年轻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泛二次元用户已有约4.6亿人。我国泛二次元用户群体中购买周边的消费比例达到了56.2%。这就绕不开当下大热的二次元谷圈了。①?二次元谷圈特指那些热衷于收集与动漫、漫画、游戏(ACG)等版权作品相关的衍生周边产品的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圈层,通常包括粉丝、创作者、周边商家等多个相关群体。②?在复旦大学社会学专家顾晓鸣教授看来,这背后其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青少年时期,人们往往会对一些看似毫无价值的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我们小时候收集的糖果纸、烟盒等,这些物品可能本身不发挥任何实用价值,所以它们却赋予了特殊的意义。”14.下列句子中“硬控”与文中加点字用法、意思最贴近的一项是()A.怎样“硬控”一场水灵灵的宣讲? B.被短剧硬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C.平常的“豆橛子”硬控夏日餐桌。 D.奋斗终能赢得人生的“硬控时刻”。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4.B15.①什么是二次元谷圈②为什么吃谷人热衷买周边16.这些物品可能本身不发挥任何实用价值,但它们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硬控”意思是对当代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掌控力。A.“硬控”更侧重于对宣讲活动的一种人为操控,与文中对人的吸引力意思不同。B.“硬控”指短剧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文中“硬控当代年轻人”意思相近,都是说某种事物吸引年轻人。C.“硬控”主要说的是“豆橛子”在夏日餐桌的受欢迎程度,和吸引年轻人的语境不同。D.“硬控时刻”指的是能掌控人生的关键时候,与吸引年轻人的意思不符。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二次元谷圈”,后文“二次元谷圈特指……等多个相关群体”对“二次元谷圈”进行定义解释,再结合问号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谷圈’究竟是个什么圈”之类的话。②处,前文“我国泛二次元用户群体中购买周边的消费比例达到56.2%。这就绕不开当下大热的二次元谷圈了”提到二次元谷圈吸引用户之多,后文“青少年时期,人们往往会对一些看似毫无价值的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专家解释青少年对无实用价值物品感兴趣的现象,所以此处应是二次元谷圈吸引年轻人的原因,可填“二次元谷圈为什么吸引年轻人”之类的话。【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所以”与“却”搭配不当,前后句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应把“所以”改为“但”;二是成分残缺,“赋予”前应加上介词“被”。故修改为:这些物品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