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岗前培训_第1页
新教师岗前培训_第2页
新教师岗前培训_第3页
新教师岗前培训_第4页
新教师岗前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师岗前培训

观: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行动是观念的表达。一、教育观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些并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些更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北师大肖川〕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开展的过程。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即学生通过受教育产生“心灵的经历〞和“心灵化的过程〞,获得对生命的真正理解,懂得对生命的真切珍惜,学会生存和生活,立志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许序修〕所谓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所谓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叶圣陶〕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徐匡迪〕教育无非一是教人学好,二是教人学些本领。古今中外,先进教育概莫能外。〔魏书生〕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积淀于我们身上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精神生活的过程。“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其一,教育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而不是加工、制造的过程;其二,作为生长过程,生长的品质,取决于精神生态的品质,而不是某一孤立的要素;其三,这个过程很难作具体的专业分工,它必须具有整体性;其四,它不可能按照事先确立的标准批量生产。〔叶圣陶〕根底教育根底教育不仅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根底,更重要地,它是学生终身开展和幸福人生的根底。根底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教育的意义对个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肖川〕对国家和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巩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美,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低。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二、学生观决定

教育观学生是原动者

原动者是布鲁纳提出的观点。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教育过程?、?文化、思想与教育?等著作。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建构意义和知识的人。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任务并且努力完成任务。他们具有积极性、选择性、建构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建构:指接纳、理解和内化。学生不是容器,教师想装什么就能装什么,想怎样装就能怎样装。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曾讲过“君子不器〞。意思是人不是盛东西的容器。学生不是橡皮泥,教师想怎样捏就能怎样捏,想怎样揉就能怎样揉。学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由于学生是原动者,所以在教育上就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给学生多讲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意义及方法。有效沟通的条件真诚开放平等高高在上的教师,听不到学生真情的呼唤。由于学生是原动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就不能是授受式、灌输式、填鸭式的。而应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在研究中学,在互动中学,在协作中学,在教师或好学生的帮助下学。由于学生是原动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而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中记述了一那么“过犹不及〞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师和商两位同学谁好,孔子答复说,师做事常常过头,而商却往往做不到位。子贡又问,哪是师比商好一些吧?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过头如同不到位,两种情况结果是一样的。联想到课堂教学,“过〞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初中和高中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讲风过盛,讲的过多,讲的时间过长,讲的“茬口〞偏高的现象。教师的独角戏唱得意气风发,感觉良好,而作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却很是被动,他们没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也没有消化知识、深化知识、细化知识和内化知识的时间。课后检测时常发现,教学效果也不很理想。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习惯使然。纵看,现在的老师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一代一代的老师大体都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成长的。横看,大局部学校也都是这样。大家都这样做,人们感觉这很正常,没有不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二是认识上的误区在起作用。不少人认为,多讲总比少讲好,把该讲的讲完,教师就尽到了责任,至于学生会不会,是他们自己的事,反正我的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乃至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在教学上有一个观点——教学最大的浪费是课堂教学,针对的可能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是质量的生命。要解决讲风过盛的问题,课堂上就要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教师精讲,一定要讲到学生的最近开展区,讲的内容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过难或过易都是不妥当的。并且要努力做到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学或与同学商量或与教师讨论解决问题。那些问题该讲,怎样讲,讲到怎样的程度,那些问题留作学生自学,这些就是教师备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精练,一是练习题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本和资料中精心挑选,这些题应该对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稳固知识帮助较大。二是要严格训练。学生练习应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不看书不问人。完成的作业应由学生互相评阅或教师评阅,评阅要仔细,错题学生要认真改正。三是对学生常错、易错或有启发性的题目,应组织学生讨论或者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让学生练习,使之融会贯穿。教师的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之后有效地练;学生练是为了理解稳固教师讲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做到讲后即练,练后再讲,讲中有练,讲练结合,相辅相成。当然,这里的讲,不只是教师讲,还可由学生讲;这里的练,也不仅是做题,学生看课本、查资料、做实验、研究讨论等也是练习。采用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的方法,应当能够解决课堂上讲风过盛的问题。学生的智力多元、思想多元、根底多元

学生的智力多元。霍华德·加德纳——当代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教育学教授、?零点工程?学术委员会主席。因20多年前创立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前两年,他在多元智能理论诞生20周年纪念会上讲到:到目前为止,我仍坚持自己提出的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包括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所谓二分之一是指存在智能〕。多元智能是对原有的智力正态公布的否认,是人类智力理论研究的一次飞跃。从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可以看到,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至少我们可以认识到,逻辑智能并非唯一重要的智能,其他方面的智能和逻辑智能的重要性是相等的,甚至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问的问题并不是“某个学生的智能有多高?而是“他在哪一方面的智能最为突出?〞关于学生智力多元,有一个语言智能特别兴旺的例子钱钟书,清华大学教授,?围城?。夫人,杨绛,?唐·吉诃德?,?我们仨?。夫妇早年在西方留学,先是英国牛津,后是法国巴黎,回国后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女儿叫钱园,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前两年病故,60多岁。钱园的语言能力特强。?我们仨?记叙如下:表姐的女儿每天上四楼读书。她比圆圆大两岁,读上下两册?看图识字?。三姨屋里有一只小桌子,两只小椅子。两个孩子在桌子两面对面坐着,一个读,一个旁听。我看圆圆这么羡慕?看图识字?,就也为她买了两册。那天我晚饭前回家,大姐三姐和两个妹妹都在笑,叫我“快来看圆圆念书〞。她们把我为圆圆买的新书给圆圆念。圆圆立即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她们最初以为圆圆是听熟了背的。后来大姐姐突然明白了,圆圆每天坐在她小表姐对面旁听,她认的全是颠倒的字。那时圆圆整两岁半。〔103页〕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家雇用一个小阿姨名阿菊。她妈妈也在上海帮佣,因换了人家,改了地址,特写个明信片告诉女儿。我叫阿菊千万别丧失明信片,丢了就找不到妈妈了。阿菊把明信片藏在枕头底下,结果丧失了。她急得要哭,我帮她追忆藏明信片处。圆圆在旁静静地说:“我好似看见过,让我想想。〞我们等她说出明信片在哪里,她却背出一个地名来——相当长,什么路和什么路口,德馨里八号。我待信不信。姑妄听之,照这个地址寄了信。圆圆记的果然一字不错。她那时八岁多。我爸爸已去世,但我记起了他的话:“过目不忘是有的〞。〔104页〕

学生成长于不同的家庭,接受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生活在不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中,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多元的——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文化塑造思想,按照辩证法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学生的思想也应当是多元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卸不了任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生毕不了业的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知识技能的根底是多元的。学生智力多元,思想多元,根底多元,面对这些有诸多差异的学生,我们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吗?能用一个模式来要求他们吗?显然不能。而事实却是,全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几十年来,我们一直用一个大纲、一种课本,一种教育模式来教育培养他们,这显然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这也是我国进行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过去的传统作法,不知限制了多少学生的成长和开展,扼杀了多少艺术人才、体育人才和有各方面天赋的人才。今天,认识了这个问题,就应当幡然醒悟。面对不同的学生,教育要求应当多元,培养方向和目标应当多元,教育方式也应当多元,绝对不能一刀切。当然,这涉及到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

教师绝对不能用一个固定不变的尺子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是开展的人学生是人,是开展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教师要有人本思想——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学生、成全学生。信任学生的例子

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有一次,马卡连柯把从银行取很多钱的任务,交给一个惯偷的学生。“今天咱们工学团〔相当于中国的工读学校、少教所〕马上需要钱,要到银行去取,我没有时间,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你。〞“校长,我能做到吗?〞这个学生意想不到地问。“你完全有能力很好地完成任务,去吧,骑上我的以马,立刻动身。〞这个学生谨慎地把存折插入怀中,骑上马直奔银行,把款取出来数清包好,抱在怀里,拚命跑了回来。“校长,我回来了,钱我已数过,您检查一下,我耽误用了吗?〞“做得很好,你数过了就不用我数了,休息一下吧〞。这个学生就是从这件事起树立起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信心和决心。马卡连柯对这个学生无限信任,把他放在实践中去锻炼,创造了一次成功的教育。信任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对于后进生尤为重要。这个故事也证明了一个观点:人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会成为新的起点。鼓励学生的例子1852年,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惊喜假设狂,他本是因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寞的。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鼓励是一种力量。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会成为新的起点。成全学生的例子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答复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会还举手,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想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私下里他告诉学生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起左手,老师就会给他时机让他答复,举右手那么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于是,老师又悄悄地用这个方法与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达成默契。结果,老师发现整个班都变了。成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依靠的是博大的爱心加上科学的方法。“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既要把学生当人看

又要把学生当娃看“结了婚的女人不一定会生孩子,生了孩子的女人不一定结了婚。〞这是城市一个小学生用“不一定〞造的句子。看来学生的早熟不仅是生理上的。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待。同时,又要把学生当成开展中的人来看,由于认识水平和经历阅历决定了他们身上会有许多缺乏和缺点,也容易犯错误,有些学生还常常反复。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在学生的做人和学习上,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知错能改,就是好学生。改了又犯,也是正常的,也应当是允许的。人在许多方面都是在重复中开展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处于半成人半幼稚的学生!过分强悍、过分尖刻的母亲养不出好孩子,反倒是柔弱、宽厚的母亲会有好孩子。过分严厉的教师培养不出好学生,反倒是有包容心、能包涵学生的教师,能教出好学生。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气氛,是普遍有效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法那么。大家应该改变一种观点:把“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乖孩子是好孩子变为“讲理〞的孩子是好孩子。“理〞:生活的自然法那么,生活的逻辑,我们生活的根本经验和常识。要善待后进生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改变这个差异。何况好坏又是相对的。既然改变不了,就要允许后进学生存在,就要认同他们,接受他们。“直木能做梁,弯木能做犁〞。不同层次的学生,长大后走出校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假设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差异,全是一个层次,一个模式,那么,社会将是单调的、死板的,缺乏活力和色彩的。所以,要成认差异,既要重视优等生,更要接受后进生,善待后进生,关爱后进生,使各类学生都能在教师关爱的阳光普照下,在各自不同的根底上,茁壮成长。这,才是为师之道。实际上,实践证明,反倒是后进生成人后对教师更友好一些。三、知识观决定教育观知识观词书对知识的解释: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和总和。〔?现代汉语词典?第1467页〕过去,许多人都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体会和经验的结果,知识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知识就像教师头脑里的物件,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所以,教育教学就要教师讲学生听,就要教师教学生学,就要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从课本中传送到学生的头脑里。知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知识的源泉是客观的,但它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知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我们可以将知识区分为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公共知识人们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所达成共识的、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定。数学中的“十进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对一个字的书写和发音,对其意义的赋予。对一个物体的命名。今天是星期一,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遍认可的事实,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是“真实的〞,而是因为这与约定俗成的星期天命名惯例相符合。实际上,这句话讲得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点知识——准确地说是公共知识。公共知识是人们建构的产物这个命题的意含是:公共知识就像房屋、桥梁、玩具、汽车一样,是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像金子、石油、煤炭一样是发现的结果。“发现〞意味着,不管你是否发现,它都“存在〞在那里,它具有客观的独立性。“建构〞那么渗透着很明显的主观性。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的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个体知识是个人建构的结果个体知识有两个层面的意含:知道与见识。“知识〞一定要包括个人理智的洞见。许多的所谓“知识竞赛〞,其实只是“知道竞赛〞。比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如果你没有真正读过?红楼梦?,没有研究过曹雪芹何以能写出?红楼梦?,没有研究过作者所生存的时代、他的家世、他的生活经历、他的个性风格与?红楼梦?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你即使知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那也仅仅是“知道〞,而不是“知识〞。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把公共知识据为己有的过程,是把公共知识转变成个体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公共知识拿来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进行重组的过程。所以说,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把公共知识据为己有,有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要“取、拿〞,教师要指导、引导;二是学生要“建构、内化〞,教师同样要指导、引导。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知识观的教育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知识建构的时机,不能满堂灌,不能填鸭式。而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学习中,在课堂上,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角色不能颠倒。教师要做好引导、指导、协调、组织、管理等工作。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亲历,要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网络,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四、教师观决定教育观教师观克拉克斯顿的教师观克拉克斯顿描述了一系列教师角色教师是油站加油员,教科书——运油车,教师——加油员。教师是反刍喂饲小鸟的母鸟,教师消化知识后,喂给学生享用。教师是园丁,为植物的生长供给营养,修剪整枝。安塞斯的教师观

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因工作需要而定——教导者、知己、辅导者、参谋、评论员、协作者、鼓励者……等等,我认同这种观点。多元化的角色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根据双方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组织教育教学。肖川的教师观

教师应该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热力四射。不仅能够温暖学生,而且能够点燃学生的生命,使人类文明薪火相传。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学习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正如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是教师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的读书人的气质。

书籍是照亮我们内心世界的光源。著名作家林清玄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阔,书房〔对书籍文章的理解〕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书,生活是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向同行学习学习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关于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讲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为教而日进;教因为学益精,而益新。关于启发式教学,中国很早以前就有精辟的论述,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宋〕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示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关于启发式教学,?礼记·学记?中也有很有见地的观点:“道而弗牵,强〔鼓励〕而弗抑,开〔启发〕而弗达。道而弗牵那么和〔师生和谐〕,强而弗抑那么易〔轻快〕,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关于身教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关于环境影响的作用,“棚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于教学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学问藏于身,身在那么有余〞尊严来自于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真理,对于一个人、一个中学教师同样是真理。尊严来自于实力

对于政治家来说,实力就是政治远见、政治谋略;对于商人来说,实力就是经营理念和商业利润;对于演员来说,实力就是表演天才;对于教师来说,实力就是对于人的洞察力,就是教育智慧,就是教育效果。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的实力就是教学质量,就是升学率。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反思是进步的动力。读书而不写作的人,就像吃草而不产奶的牛。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教而不研那么浅,研而不教那么浮。教师成长的策略“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师自身成长策略。蓝光中学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我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真诚的分享和交流,对于彼此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巨大的价值。团队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成长,因为团队中我们形成了一个精神的气氛,一个心理的场域。有言道:湿柴在烈火中也会燃烧。教育感悟教育,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促使学生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化的过程。教育,是激情对激情的点燃。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激情,自己先要有一把火。这把火,是积极向上的热情,是发愤图强的精神,是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气魄。教师如果不思进取,消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