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02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专项训练(江西专用)
专项02文言文阅读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田赞①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②。”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③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今大王,万乘④之主也,富厚无敌,而好衣人以甲。甲之事,兵之事也,刈⑤人之颈,隳⑥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臣窃为大王不取也。”荆王无以应。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贽⑦常启德宗言:“方今书诏,宜痛自引过罪己,以感人心。昔成汤以罪已致兴,后代推以为圣人。楚王失国亡走,一言善而复其国,至今称为贤者。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臣虽愚陋,为诏词无所忌讳,庶能令天下叛逆者回心喻旨。"德宗从之。故行在制诏始下,闻者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感激。
(选自《顺宗实录》,有删改)
【注】①田赞:据说是墨家人物,齐国的游说之士。②恶此者:比这更破的。③甲:铠甲。④万乘:指万乘之国,泛指强大的国家。⑤刈(yì):砍。⑥隳(huī):毁坏。⑦贽:陆贽,唐朝政治家。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好()②亡()③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闻者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感激。
3.选文中田赞和陆贽的劝谏方式,你更欣赏谁的?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彭时,字纯道,江西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①,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②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③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惊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④构⑤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⑥然曰:“李公有经济⑦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
【注】①忧:指父母的丧事。②释褐:比喻始任官职。③向用:有意任用,重用。④门达:人名。⑤构:诬陷。⑥矍(jué):惊惧,惊视。⑦经济:经国济世。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逾()(2)咨()(3)方()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2)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6.联系选文,说说彭时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薛奎二事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xí)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wò)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溃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狱()(2)会()(3)徐()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2)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9.本文叙述了薛奎哪两件事,请概括回答,并就其中一件事对薛奎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10.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_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_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_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_故弄玄虚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言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13.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释,尤长隶书。不疑初为鸟程令,然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选自《宋书·羊欣传》,有删改)
【乙】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1]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偃蹇[2]不偶,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
【注释】[1]委废:家境衰败。[2]偃蹇:困顿,窘迫。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
(2)论者称焉
(3)世颇谓偃蹇不偶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
(2)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6.羊欣和曾巩共同具有的优秀品质是什么?甲、乙两文中两人又分别体现出什么不同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魏大中①就逮时,道出常州,知府曾樱②泣送,大中颜色不变。谢之,曰:“臣子死于王家,男儿常事,何必尔尔③"赠以百金,坚辞不受,曰:“譬如嫠妇④孀居数十年,垂死中偶动一念,便属失节,箦华⑤而不敢不易也。”及受殊刑,未死,以席卷支体倒竖之,如是三日,启视,目睛犹自炯炯。其子学漪扶柩归家,一恸而绝。
[乙]
周吏部顺昌⑥,闻逮即收束书帙,拜别宗祠,禁止妻孥哭泣,毅然登车。及下镇抚司⑦,极刑捶楚,骨断皮开,血溅肉飞,身无肌理。周啮⑧指睁目,不作一哀泣声,惟骂不绝口。临死,具短章,祈以尸谏⑨,不果。后家人领埋时,皮肉已腐,止存头颅须发,英气凛冽,尚自逼人。
(均选自郑仲夔《耳新》)
【注】①魏大中:明代嘉善(今浙江嘉善)人。万历进士,被魏忠贤构陷而逮下诏狱,死于狱中。②曾樱:明末峡江(今江西峡江)人。万历进士,为官廉正,后留守厦门,在清军来攻时自缢而死。③尔尔:如此,这样。④嫠(lí)妇:寡妇。⑤篑(zé)华:竹席华美。⑥周吏部顺昌:周顺昌,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进士,为人刚正。⑦镇抚司:明锦衣卫下属机构,以酷刑闻名。⑧啮:咬。⑨尸谏:臣下以死谏君。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泣()(2)及()(3)闻()
1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视,目睛犹自炯炯。
(2)周啮指睁目,不作一哀泣声,惟骂不绝口。
19.得知自己被逮捕时,魏、周二人有什么共同表现?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友堂家训》两则①
孙奇逢
【甲】
尔等②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③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酋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
【乙】
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于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余谓童蒙时,便宜淡世俗浓华④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
【注释】①《孝友堂家训》,孙奇逢著。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雄安新区)人,明末清初理学家。②尔等:你们,这里指子侄辈的人。③弟:同“悌”,敬爱哥哥。④世俗浓华:世俗中华丽奢侈的风气。
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
(1)从()(2)益()(3)谓()
2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
(2)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
22.【谈文论道】请从下面两题中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1)【甲】文中作者为什么说有人“读书破万卷”,却还要称之为不识字?
(2)结合【乙】文,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桥游记(节选)
清·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①,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②,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tuò)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③,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选自王士祯《平山堂志》卷九)
【注释】①明瑟:莹净②袨(xuàn)服:盛服,艳服③遘(gòu):相遇,遇上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循()___(2)恒()___(3)或()
2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2)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25.文中作者游红桥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大山①人传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性孤介②,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③,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搁管④,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⑤于前,勿顾也,颠如此。
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乎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晋、魏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
(节选自清·陈鼎《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离披:衰残凋敝。④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榻管:拿起毛笔。⑤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2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尝()于()及()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颠如此。
28.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八大山人的“颠”与《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
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①,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②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③读书之轩④,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著,飞觞痛饮,巡阑⑤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⑥,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选自《天下名山游记选》,有删改:
注释:①既望:农历十六日。②山之阴:山的北面。③黄晋卿:黄溍,元代人,官至侍讲学士,④轩:小屋。⑤巡阑:飞觞痛饮将要结束。⑥靳:吝啬。
2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类:(2)诚:(3)故:
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2)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31.《月夜游宝石山记》第二段中哪句话阐明了景与情的真谛?其所折射出来的悲喜观与《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悲喜观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字太白,山东人①。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天宝初,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乘醉跨驴,经县治②,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
乙
适,字达夫,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③。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倡和颇多。
(选自《唐才子传·高适》)
【注】①山东:泛指崤山及函谷关以东即关东地区,非具体地名。据学者研究,李白当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生地则各说皆有,迄今尚无定论。②县治:旧时指县政府的所在地。③衮衮(gǔn):大水奔流不绝,比喻说话滔滔不绝。不厌:不满足。
3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耻()(2)以()(3)临()
3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益傲放,恳求还山。
(2)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
34.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回忆与李白交往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文化气象。请结合上面选文分析李白或高适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而舍②县之大家③。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④,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詹鼎传》,有删节)
【注释】①鬻(yù):卖。②舍:租房子,寄居。③大家:世家望族,这里指有钱人家。④嬉敖:嬉戏玩耍。
3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素()(2)辄()(3)延()
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2)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37.詹鼎从“市人家”的儿子成长为“吴氏诸子师”,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五代时官吏所在贪污不法,王明①为郢陵县令,独以廉律身。百姓沿故例行赇赂②,明皆不受,曰:“但为我买新刍③积于某处,他④不须也。”久之,积如丘山,民间莫晓,明因筑堤以备水患。太祖⑤闻之,擢明权知⑥广州。
(选自《曲洧旧闻》)
山民愿朴⑦,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⑧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⑨。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⑩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酃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选自《后汉书》)
[注]①王明:宋初成安(今属河北)人,字如晦,官至礼部侍郎。②赇(qiú)赂:贿赂。③刍:本指草,这里大概指草袋之类。④他:别的。⑤太祖:即宋太祖赵匡胤。⑥权知:一州的军政长官。⑦愿朴:谨慎朴实。⑧宠:指东汉大臣刘宠,有清廉名。⑨化:开化。⑩若邪:地名。赍(jī):抱着。劳:慰劳。鄙生:生活鄙陋。它守时吏发求民间:他人为太守时官吏向民间征发索取。下车:到任。
3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皆()(2)扰()(3)闻()
3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为我买新刍积于某处,他不须也。
(2)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40.面对百姓赠送的钱物,王明、刘宠的表现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①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②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③,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婴④,中贮⑤苦茗,具淡巴菰⑥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葳⑦。故笔法超绝。
【注】①蒲留仙:蒲松龄,清代作家。②抗于:学习某人欲与之匹敌。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③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无偶:没有朋友。④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⑤贮:储藏、装着。⑥淡巴菰(gū):烟草的旧音译名。⑦葳(chǎn):完成。
4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尤()(2)临()(3)归()
4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2)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葳。
43.蒲留仙“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行数十步,田畴绮错①,麦已萌芽。野鸟饮啄于陇畔,见人不惊。约又里余,抵一村,屋多茅茨②,男子舂揄③,妇人织丝,皆熙熙④有自得之色。顾见不速客至,鸡飞于埘⑤,犬吠于门,数人杂然问:“客舟避风至此耶?"余应曰:“然。”因询以此地去县几里,皆相顾曰:“不知也。"询其何以不知,则曰:“我等皆佃人田者,家无赋税,又不负租,何缘入城?”因问:“城中此时较之黄年当益繁盛乎?"余曰:“兵燹⑥之后,遍地瓦砾,所有房屋,十存一二。”因言粤逆⑦扰时,村人将桥拔断,河中均钉木桩,是以三年中,贼未尝到。言讫⑧,方欲邀余入室献茶,适从者寻至,遂辞之。余沿路叹息,谓此亦今时之桃花源也。
(选自《庸闲斋笔记·卷八》,有删改)
【注释】①绮错:如绮纹之交错。②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③舂揄(chōngyú):舂米。④熙熙:和乐的样子。⑤埘:指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⑥兵燹(xiǎn):战火焚毁破坏。⑦粤逆:称“贼"。⑧讫:完毕。
4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顾()(2)去()(3)尝()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此时较之昔年当益繁盛乎?
(2)方欲邀余入室献茶,适从者寻至,遂辞之。
46.简要概括本文的“桃花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共同之处。你认为本文作者写“桃花源”有什么用意呢?
()
()
参考答案
1.喜欢逃跑,逃亡用2.①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②听到的人即使是那些勇猛的武夫和强悍的士兵,没有不感动得流下眼泪,内心有所触动的。3.示例一:我更喜欢田赞的劝谏方式。田赞故意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荆王,引起他的注意并引发质疑,接着借回答荆王问题,步步推进,先数落荆王把铠甲当作普通的衣服,再引到战争上面。这种劝谏的方式易于君主接受。
示例二:我更欣赏陆赞的劝谏方式。陆赞面对君主不卑不亢,直接让德宗写罪己诏,这种直截了当、直言相劝的行为让人敬佩。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通过田赞和陆贽的劝谏故事,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田赞以巧妙的比喻劝谏荆王,指出战争的残酷和不必要,体现了他对和平的追求和对君主的忠诚。陆贽则通过建议德宗自省和认错,强调了诚实和谦逊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展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和道德勇气。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而好衣人以甲"意为:却喜欢把铠甲给人穿(让人们去打仗)。好:喜欢。
②“楚王失国亡走”意为:楚王失去了国家逃亡在外。亡:逃跑,逃亡。
③“以言谢天下"意为:用言辞向天下人谢罪。以:用。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窃:私下;为:认为。
②虽:即使;武人悍卒:勇猛的武夫和强悍的士兵;挥涕:流泪;感激:感动,内心有所触动。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
示例一:我更喜欢田赞的劝谏方式。结合“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可知,田赞以穿着破旧衣服这一独特行为引发荆王好奇。接着“衣又有恶此者"甲恶于此”,田赞通过层层递进的回答,从衣服破旧过渡到铠甲的恶劣,最后“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点明战争危害。这种从生活小事切入,逐步深入主题的方式,生动形象且委婉含蓄,易于君主接受,不会引起君主反感,能有效引导君主反思,所以我更欣赏田赞的劝谏方式。
示例二:我更欣赏陆贽的劝谏方式。从“贽常启德宗言:‘方今书诏,宜痛自引过罪己,以感人心’”可知,陆贽面对君主,直接表明让德宗下诏深刻反省、归罪自己以感动人心的观点。他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指出君主应采取的措施,虽无委婉之态,但尽显坦诚与担当。结合“德宗从之”,可见这种直言劝谏效果显著。陆贽以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勇敢地表达关键见解,这种不卑不亢、直言相劝的行为令人敬佩,因此我更欣赏陆贽的劝谏方式。
【点睛】参考译文:
田赞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去拜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么破旧呢?”田赞回答说:“衣服还有比这更破旧的呢。"荆王说:“可以说来让我听听吗?”田赞回答说:“铠甲比这衣服更破旧。"荆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田赞回答说:“冬天穿着它就寒冷,夏天穿着它就炎热,衣服没有比铠甲更差的了。如今大王,是万乘大国的君主,财富雄厚无人能比,却喜欢把铠甲给人穿(让人们去打仗)。铠甲涉及的事情,是战争之事,(战争中)砍断人们的脖颈,毁坏别人的城墙,让别人的父子受刑,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荆王没有话来回答他。
陆贽常常向唐德宗进言说:“当今的诏书,应该深切地自我检讨,归罪于自己,以此来感动人心。从前成汤因为归罪于自己而达到了兴盛,后代的人推崇他为圣人。楚王失去了国家逃亡在外,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就恢复了他的国家,至今人们还称赞他是贤明的人。陛下如果真的能够不吝惜改正过错,用言辞向天下人谢罪,我虽然愚昧浅陋,写诏书的文辞可以做到没有什么忌讳的,或许能够让天下那些叛逆的人回心转意,明白陛下的心意。”唐德宗听从了他的建议。所以皇帝出行所到之处颁布的诏书刚刚下达,听到的人即使是那些勇猛的武夫和强悍的士兵,没有不感动得流下眼泪的。
4.超过咨询刚好,正5.(1)彭时引用义理与他(李贤)争辩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2)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干,怎么可以罢免?6.①彭时为人孝顺。继母去世,他坚决要辞去职务,在皇帝不允许的情况下,才继续任职。②彭时忠正为国。皇帝想减少对南方士人的任用,彭时认为南方士人中有才学的不少,不应压制,他的主张和坚持使朝廷多选拔了一些南方士人。③彭时为人正直。门达诬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能,不应罢免;他不仅尽力为李贤申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同进退。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释褐逾年参大政"句意:当官一年多就参与大政。逾:超过。
(2)“退必咨之”句意: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咨:咨询。
(3)“而帝方向用李贤"句意:而皇上(此时)正重用李贤。方:刚好,正。
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引,引用;义,义理;争,争辩;或,有时;失色,改变脸色。
(2)重点词:经济,经国济世;何,怎么。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可知,彭时的继母去世,他坚决要辞去职务为母守丧,在皇帝不允许的情况下,只好继续任职,这体现了彭时为人孝顺的特点。
根据“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可知,皇帝选用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作用北方人,南方人要像彭时一样有才方能任用。彭时认为南方人有才学的很多,不能压制南方人,在他的主张和坚持下,朝廷多选拔了一些南方人任职,这体现了彭时为国举贤,忠正为国的特点。
根据“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可知,要贤被门达诬陷,皇帝受到迷惑,想要罢免李贤,彭时认为李贤有经国济世的才能,据理力争,他不仅尽力为李贤申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同进退,如李贤被罢免,他也辞职。这表现了彭时为人正直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江西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之职。第二年,令彭时入阁参与机要事务。(之后不久)他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极力推辞,不被允许,于是接受任命。当官一年多就参与大政,这是从前不曾有过的。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让他兼任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此时)正重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向来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李贤刚开始时有点儿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君子。”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他为庶吉士。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之士比我彭时优秀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过后,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门达陷害李贤,皇上受到迷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民之才,怎可罢免?"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免,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
7.案件恰逢慢慢地、缓缓地8.(1)薛奎就报告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
(2)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9.两件事:避免了赌博者的冤情;劝说转运使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
评价:断案明察秋毫,不马虎了事;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告请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狱:案件。
(2)句意:恰逢大雨连绵。会:恰逢。
(3)句意:薛奎慢慢地说道。徐:慢慢地、缓缓地。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1)白:报告;纵:放归;偿:赔偿;所失:指损失的粮食。
(2)解:消除;凡:凡是,表示概括;悉:全、都;除:免除。
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问考查事件概括。由选文“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可知,赌博的百姓因为衣服染上血而被无辜定罪;薛奎提出怀疑,最终抓到真凶。由此可概括出:薛奎智破冤案;薛奎避免了赌博者的冤情。
由“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溃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可知,薛奎负责押送丁夫运粮至盐州,因久雨粮食腐烂,他请求让百姓回州并赔偿损失,转运使卢之翰起初愤怒欲弹劾他,薛奎晓之以理,卢之翰最终理解,凡百姓损失都上奏免除。由此可概括出:薛奎体恤民情;薛奎劝说转运使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
第二问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薛奎智破冤案:在这件事中,薛奎展现出了他出色的断案能力和公正无私的品质。他面对一个看似确凿的冤案,没有被表面的证据所迷惑,而是细心观察,深入调查,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凶手。这种追求真相、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同时,他的行为也体现了公正无私的品质,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权力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这种品质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薛奎体恤民情:面对粮食腐烂这一困境,薛奎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让民众返回并补偿他们的损失。这件事体现了薛奎的体恤民情和善于说服他人的能力。他站在民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力为他们争取权益,同时又能以理服人,赢得上级的支持。这种以人为本、务实求真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对职责的担当。
【点睛】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巡逻的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无辜而服罪。只有薛奎对此怀疑,告请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调任为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说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10.C11.(1)小的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2)敌方的勇气已经耗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能打败他们。12.D13.①身份奇:二人皆“草茅下士”,却能参与国政;②胸怀奇:时时心怀国家,并能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家卫国;③识见奇:拥有“鄙夷一切"的见识(也可答“在军事上深谋远虑,有军事才能”);④功业奇:曹刿能赢得长勺之战,毛遂能促使楚赵合纵抗秦。
【分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见:被接见/看见;
B.加:虚报/增加;
C.辙:车辙/车辙;
D.故:原因/故意;
故选C。
1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信,信用。孚,使人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重点字词: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
12.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
D.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分析,“详写战争起因”理解有误。根据第①段“‘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
故选D。
13.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结合甲文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曹刿“奇"在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
根据乙文“遂一出而赵纵合”“公等碌碌,不足比数"直将千古庸流,一齐抹倒,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分析,毛遂“奇"在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点睛】参考例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
曹刿请求接见,毛遂自己推荐自己,他们都是奇人啊。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但是他们的国家危难的时候都能奋勇前来。曹刿的到来能让齐国的军队败走,毛遂的到来能使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他们都有很有远见,所以能够鄙视一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毛遂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不值得在这里凑数”,直接把那些无能之辈,一下子否定,这是有大志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处理事情啊。
14.写字称赞很,相当地15.(1)羊欣年幼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
(2)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16.共同品质:淡泊名利。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在各地任地方官,同时朝廷上年轻人才辈出,世人都说他时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隆安年间,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后来被任命后军府舍人。这个职务本来由寒门出身的人担任,可是羊欣意态神情泰然自若,并不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不同品质:曾巩重亲情,父亲去世后仍尽心侍奉继母,并一力担起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的责任。羊欣勤奋好学,广泛读经籍,尤其擅长隶书;不争强好胜!言笑和美。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每回要羊欣写字。书:写字。
(2)句意:人们议论时都称赞他。称:称赞。
(3)句意:世间很多人都说他命运不济。颇:很,相当地。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少,年幼时期;靖,通“静";靖默,性格沉静;竞,争强斗胜;容止,容貌举止。
(2)为,写;上下驰骋,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工,擅长;鲜,很少;过,超过。
16.本题考查比较人物形象。
相同点:由甲文“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可知,羊欣在朝政混乱时选择悠闲度日,不再追求仕途,即使被任命为后军府舍人这样的低职位,也能保持心态平和,不因地位高低而有所怨言。
由乙文“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偃蹇不偶,巩视之泊如也”可知,曾巩虽然才华横溢,但长时间未能得到重用,面对他人的议论,他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动摇。
据此可知,羊欣和曾巩都表现出了淡泊名利的品质。
不同点:由甲文“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释,尤长隶书"可知,羊欣不仅淡泊名利,而且勤奋好学,广泛涉猎经籍,尤其擅长隶书,他的不争强好胜和优美的言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乙文“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可知,曾巩则表现出了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他在父亲去世后继续尽心尽力地侍奉继母,并且承担起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的责任,显示出了他重亲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羊欣,字敬元,是泰山南城人。曾祖羊忱,在晋曾任徐州刺史。祖父羊权,做过黄门郎。父亲羊不疑,任桂阳太守。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广泛阅读经籍,尤其擅长隶书。父亲不疑起初任乌程县令时,羊欣正好十二岁,当时王献之任吴兴太守,很赏识他。隆安年间,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仕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每回要羊欣写字,往往辞谢,不遵命,元显很愤怒,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后军府舍人。这个职务本来由寒门担任,可是羊欣意态泰然自若,并不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人们议论时都称赞他。
【乙】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世间很多人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17.哭泣等到听说18.(1)打开席子一看,(魏大中)眼睛依然炯炯有神。(2)周顺昌咬住自己的手指,睁大了眼睛,不发出一句哀求哭泣的声音,只有骂声不绝口。19.两人都从容自若,面不改色。这体现了他们坚守信念、不惧权势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知府曾樱泣送:知府曾樱哭泣着送他。泣:哭泣;
及受殊刑:等到(魏大中)受了酷刑。及:等到;
闻逮即收束书帙:周顺昌听说自己要被逮捕时,就收拾好书籍。闻:听说。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启:打开;犹:仍然;炯炯:炯炯有神的样子;
(2)重点字词:啮:咬;作:发出;惟:只,只有;绝:断绝。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及受殊刑,未死,以席卷支体倒竖之,如是三日,启视,目睛犹自炯炯(等到(魏大中)受了酷刑,仍未死,(锦衣卫)就用席子卷起他倒竖起来,如此过了三天,打开席子一看,(魏大中)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可知,当魏大中被逮捕后,哪怕受到酷刑也毫不畏惧,坦然接受,被席子裹了三天之后打开看到依然是炯炯有神的目光,足见其信念的坚定,气节的高尚;
乙文根据“禁止妻孥哭泣,毅然登车(也不准妻子和孩子哭泣,毅然登上了囚车)”“极刑捶楚,骨断皮开,血溅肉飞,身无肌理。周啮指睁目,不作一哀泣声,惟骂不绝口(受了极其残酷的杖刑,骨断皮开,血肉横飞,身上再无一块完整的皮肤。周顺昌咬住自己的手指,睁大了眼睛,不发出一句哀求哭泣的声音,只有骂声不绝口)"可知,周顺昌得知自己被捕时,毅然登上囚车,当酷刑加身时,哪怕咬破自己的手指,也绝不哀求哭泣,足见其坦然坚毅;“惟骂不绝口”体现了他不畏权势的大无畏精神;根据“临死,具短章,祈以尸谏(临死,(周顺昌)准备了一篇短小的文章,希望以死进谏)"可知,在自己命悬一线之际,周顺昌也不忘向君主谏言,足见其爱国心切;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面对自己被捕,两人都从容不迫,面不改色,毅然接受;体现了他们坚守信念、不畏权势的气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魏大中被逮捕后,在离开常州的道路上,知府曾樱哭泣着送他,魏大中神色如常。(魏大中)谢过曾樱,说:“臣子为君王而死,这是男儿平常之事,何必如此?”(曾樱)赠给他一百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魏大中)说:“就好比寡妇独居数十年,垂死的时候偶然动了一下不该有的念头,便属于失节了,竹席华美,而我不敢不更换啊。"等到(魏大中)受了酷刑,仍未死,(锦衣卫)就用席子卷起他倒竖起来,如此过了三天,打开席子一看,(魏大中)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的儿子学漪扶着他的灵柩回家,直哭到昏死过去。
【乙】周顺昌听说自己要被逮捕时,就收拾好书籍,拜别了宗祠,也不准妻子和孩子哭泣,毅然登上了囚车。等下了镇抚司的大牢,(周顺昌)受了极其残酷的杖刑,骨断皮开,血肉横飞,身上再无一块完整的皮肤。周顺昌咬住自己的手指,睁大了眼睛,不发出一句哀求哭泣的声音,只有骂声不绝口。临死,(周顺昌)准备了一篇短小的文章,希望以死进谏,但没有结果。后来家人领出(周顺昌的)尸体埋葬时,他的皮肉都腐烂了,只留下头颅须发,英气凛冽,依然逼人。
20.遵从、依照增加、助长认为21.(1)有人说:“哪有读书还不认识文字的人呢?”
(2)子弟中能成长出一位贤德之人,胜过成长出几位富贵之人。22.(1)作者认为,所谓“识字”,不仅会认读,还要领会意旨,并身体力行,否则,不领悟,不实践,就是不“识字”。
(2)乙文告诉我们要立德树人,勤俭,淡化奢华之风,自立自强,培养贤能等。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便要尽从兄之道(句意):就要做到遵从兄长。从:遵从、依照。
(2)富贵适以益其恶(句意):家庭富贵正好助长他的恶习。益:增加、助长。
(3)余谓童蒙时(句意):我认为孩子小时候。谓:认为。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
(1)或:有的人。焉:哪里。识:认识。
(2)贤人:贤德的人。胜:胜过。数:多个。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启示。
(1)根据甲文“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可知,作者提到有人“读书破万卷”,但还要称之为不识字,是因为这些人虽然读了很多书,却并没有将书中的道理或教诲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或品德。作者强调,读书不仅仅是认识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并将其付诸实践。根据甲文“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可知,作者举出例子,比如,读到“孝”字,就要尽力实践孝敬父母之道。读到“弟"字,就要尽力实践尊敬兄长之道。因此,如果读书不能转化为行动,那么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能算是真正识字。
(2)根据乙文“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可知,作为长辈,教育子弟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因为良好的教育可以引导子弟走上正道,成为有品德、有才华的人;根据“富贵适以益其恶;于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可知,教育子弟要从小抓起,培养他们淡泊名利、注重品德的观念,让他们远离世俗的浮华和诱惑,自立自强;根据“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可知,一个家庭中子弟的品德和能力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因为一个有品德的子弟可以带给家庭更多的荣誉和尊重,而财富和地位只是暂时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贤能,培养子弟的品德和能力,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你们读书,一定要追求认识文字。有人说:哪有读书还不认识文字的人呢?我说:读到一个孝字,就要做到孝顺双亲;读一个悌字,就要做到遵从兄长。自从进入私塾之时,没有人不认识这些字,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验,追求实用并化为行动呢?孩童时就学过,头白了还不开悟,读书纵然破万卷,也只能说还是不识字。
【乙】士大夫教导子弟,是最要紧的事情。子弟没出息,家庭富贵正好助长他的恶习;子弟有出息,家庭贫贱更加让他固守节操。我认为孩子小时候,就要减少他追求奢华的想法。子弟里面能出一个贤良人,胜过出几个高贵人。
23.沿着,顺着持久,恒久或许24.(1)(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
(2)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25.由最初游览红桥时感到快乐,继而徘徊感叹万千,再到因为红桥或许会传于后世而心胸旷达。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沿着小秦淮一路往北走;循:沿着,顺着。
(2)句意:我和诸位朋友相聚无常,不能持久;恒:持久,恒久。
(3)句意:或许反而会因为我们这些人而得以流传后世;或:或许。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因:根据,依据;尽:完全,全部;四时:四季。
(2)数:多次;顾:看,注视;乐:感到快乐,喜欢。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由原文“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可知,作者在游览红桥时最初是感到快乐的,对红桥及其周围的景色持有欣赏和愉悦的态度。此时的情感是愉悦和轻松的。然后,“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这里描述了作者登上红桥后,情感突然变得复杂,徘徊感叹,心中充满了欢乐与悲伤交织的情绪,但却难以言明其故。此时的情感是复杂和深沉的。最后,“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红桥可能传于后世的看法,认为这会使后人也能欣赏到这份美好,这种认识使他心胸变得旷达。此时的情感是旷达和超脱的。故作者的心情变化为:由最初的愉悦和轻松,转变为复杂和深沉的感叹,最后又变得旷达和超脱。
【点睛】参考译文:
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一路往北走,河岸边起伏变化多端,竹林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景色。人们大多依水而建园亭,种植树木和石头,溪塘幽静而明亮,尽显四季之美。我们坐上小船,沿着河向西北方向行驶,当林木尽头时,出现了一座桥,它就像垂下的彩虹在涧中饮水;又像美丽的女子穿着华丽的衣裳,身影倒映在明亮的镜子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
游客们登上平山堂,往往都会前往法海寺,他们舍弃船只,沿着陆路前行,一定会经过红桥。桥的四周都是人家的荷塘。在六七月间,荷花盛开,香气能飘到几里之外,青色的帘子、白色的船帆,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这确实是一场美好的游玩。我多次往来于城北,必定会经过红桥,每次看到它都会感到快乐。但当我登上桥,四处张望时,又会突然感到徘徊和感叹。当欢乐和悲伤交织在心头时,我常常无法解释原因。王谢的冶城之语,景晏的牛山之悲,现在看过去,是否也有怨恨呢?壬寅年仲夏的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等朋友,倚着栏杆唱歌,相互应和。箨庵随后又写了一首诗,我跟着写了一首和诗。
唉!谁说只有中年才需要借丝竹之音来抒发情怀?山水之间,清幽的乐音自然成为美好的佳话。我和诸位朋友相聚无常,美好的聚会不容易遇到,而红桥的名声,或许反而会因为我们这些人而得以流传后世。这会让后世那些怀念古人、凭吊遗迹的人,像我今天一样感到徘徊和感叹,这也是未可知的。
26.尝(曾经)于(在)及(比得上)27.(1)如果叶公见到了这龙,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若使”“走"的意思要翻译准确,补充省略的主语)
(2)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面前,他也不会看一眼,(他)就是像这样的癫狂。28.八大山人的“颠”与张岱的“痴"都有其性情孤傲率真的一面。不同的是,八大山人的“颠”还体现出他的才高艺绝、狂放不羁,而张岱的“痴"却包含着他对山水之乐的痴迷与怀念故国的痴情。
【解析】26.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尝写菡萏一枝”句意:曾经画一枝荷花。尝:曾经。
“纸若干幅于座右"句意:(准备)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于:在。
“其醉可及也”句意:他的醉态倒是可以比得上的。及:比得上。
2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若:如果;亦:也;走:逃跑。
(2)虽:即使;于:在;勿:不;顾:不屑一顾。颠:癫狂。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比较。
相同:依据第1段“性孤介"可知,八大山人的性格孤傲;据《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作者痴行,看到漫天大雪,率性出行,体现了作者特立独行、孤傲率真的性格。八大山人的“颠”与张岱的“痴"都有其性情孤傲率真的一面。
不同:八大山人:依据第1段“颖异绝伦”可知,他聪明绝伦;依据“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可知,他才高艺绝(画艺高超);依据第2段“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可知,他具有狂放不羁(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
《湖心亭看雪》中张岱:据“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痴景,痴迷于天地苍茫、雪后无痕的大自然,痴迷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精神高洁的“痴”;据“崇祯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等记述可知,文章透露出作者对故国无限的思念之情,可知此处体现了作者的痴情。
【点睛】参考译文:
八大山人,是明朝宁藩宗室,号人屋。他生性孤傲耿直,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
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嗜好。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来招待他,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精妙。如果碰到他爱画,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撮起裤管,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画片刻就画成了,他酒醒了,要想求他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癫狂到这样的地步。
外史氏说:“山人果真癫吗?为什么他的笔墨那样雄豪呢?我曾经阅看山人的诗画,觉得大有唐宋的气魄。至于书法,则是从魏晋脱胎而来的,问他的同乡人都说,那些书画是从他醉后才得到的。啊呀,他的醉态倒是可以比得上的,可他的癫狂却是比不上的呀。"
29.好像实在,确实所以30.(1)竟不知夜深到了什么时辰,仿佛置身在月宫中,快乐得无话可说了!(2)在我前面来的(人)是否赏到月亮,他的心情是悲是喜我就不得而知了。31.文中揭示真谛的句子是: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即人的心情有所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而《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悲喜观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不因外物的变迁而欣喜,也不因自身的遭遇而悲伤,物我两忘,内在的情感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吴山)好像屏障一样。类:好像。
(2)句意:(这)实在是天下的绝景啊!诚:实在,确实。
(3)句意:所以悲伤喜悦的心情也就随之产生了。故:所以。
3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盖,大概、恐怕。几何:多少。恍然:忽然,猛然间。若:好像,如同。广寒清虚之府:月宫。言:语言表达。
(2)重点字词:前乎吾者,在我之前的人。赏:欣赏,观赏。与否:是否。其:他们的。固:本来,原本。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和情感主旨把握。
根据《月夜游宝石山记》“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湖光山色的月色千古以来都是新鲜的,只是因为人的情感不同,所以悲喜随之变化。它阐述了景物本身的情感是恒定的,而人的感情会因个人境遇和心态的不同而产生悲喜的差异。相比之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悲喜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强调个人的情感不应受外界环境(物)的好坏和个人得失(己)的影响,主张以无私无我的高尚情操来面对生活中的起落。这是一种超脱的、更加豁达的人生态度。综上所述,两者的不同在于,《月夜游宝石山记》中都穆认为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悲喜由个人情感决定;而范仲淹则主张超越个人情感的束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点睛】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老朋友周学谕和我从山的北面登山,(我们)在元朝学士黄晋读书的屋子里喝酒,俯视整个西湖,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对面的吴山正在前面蹲坐着,与屏风的样子类似。其他的如凤凰山、南屏山,万松岭、慈云岭,又都回复环绕,像将要疾步而抢先的样子。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绿色的云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恍惚间好像身体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呢!
我天性喜欢月亮,丙辰年的中秋,曾经在扬子江边上的金山上赏月,常常向人夸耀,认为那是生平看到的奇观。今天又在这里赏月,大概造物主对我不吝啬,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湖光山色,千年以来常常更新,只是因为人的心情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了。在我之前欣赏山水的人,他们的悲喜固然是不能知道的了。
32.对……感到羞耻用来面对33.(1)李白更加傲慢放荡,恳切请求回到山中。
(2)(高适)遭逢时代多有战乱,以建立功业、树立名声为自我期许34.示例一:
①由“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可知,文学天才,天赋异禀。
②由“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乘醉跨驴经县治……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等可知,为人傲慢,放荡不羁。
示例二:
①由“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可知放荡不羁、坦率直接、不拘小节。
②由“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可知不畏艰难、胸怀大志。
③由“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可知才华出众。
【解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高力士以此为羞辱。耻:对……感到羞耻。
(2)句意:用来激怒杨贵妃。以:用来。
(3)句意:迎风怀古。临:面对。
3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益:更加。傲放:傲慢放荡。还山:回家。(2)遭:遭逢。以:用。功名:建业功业,成就名声。自许:自我期许。
3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可知,文学天才,天赋异禀。根据“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乘醉跨驴经县治……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等可知,为人傲慢,放荡不羁。这是李白的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中的“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可知放荡不羁、坦率直接、不拘小节。根据“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可知不畏艰难、胸怀大志。③由“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可知才华出众。这是高适的人物形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天宝初年,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责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乙】高适,字达夫,沧州人。他年轻时心胸宽广,不拘小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融战略的证券考试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考试综合复习资料及答案
- 广东工业大学网络机房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项目公开招标文件
- 行政管理师考试与职场发展的关系分析及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中的效率提升策略试题及答案
- 广电5G BOSS系统营业受理操作手册
-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全景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病原体识别技术试题及答案
- 理解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价值取向试题及答案
- 病原体分离培养问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潍坊市再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社会招聘11人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高清版)DB11∕T2326-2024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规范
- 液压升降平台施工方案
- 房产中介法律知识
- 2024年11月-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
- 新时代青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青春、创新与传承
- 国土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糖尿病与肥胖》课件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高效课堂精研】小说的叙述艺术
- 2024年05月湖南湖南湘江新区农商行社会招考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AI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