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是《诗经》中关于早商时期部分政治活动的记录表。据此可认定当时()玄王(商的先祖契)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相土(契的后继者)烈烈,海外有截。《诗·商颂·长发》古帝命武汤(即成汤),正域彼四方。《诗·商颂·玄鸟》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商颂·殷武》A.完善了贵族等级制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凭借武力开辟疆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商时期(中国)。材料中“玄王(商的先祖契)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相土(契的后继者)烈烈,海外有截”,描述了商的先祖契以及其后继者相土积极开拓,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海外有截”明显体现出通过武力向外扩张,从而开辟了疆土,能够反映出当时凭借武力开辟疆土的特点,“正域彼四方”、“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等描述,同样反映了商族通过武力征服来扩大疆域和控制其他部落的情况,D项正确;材料中丝毫没有涉及到关于贵族等级制度的相关内容,比如不同等级贵族的权利、义务、地位差别等均未提及,所以无法得出完善了贵族等级制这一结论,排除A项;早商时期政治制度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中央集权制度远未形成,更谈不上逐渐加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神灵以及王权与神权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现不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殷人井田采用“助法”,即百姓的全部劳动时间,大约有8/9用于耕种私田,1/9用于耕种公田。周代井田则采用“彻法”,即公田不再从井田中单独划出,而是一并授与八家共同耕种,最后约8/9的收获物分给八家,约1/9的收获物作为田赋缴给国家。这一变化()A.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鼓励了民间私人开垦荒地C.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促进小农经济兴起和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即百姓的全部劳动时间,大约有8/9用于耕种私田,1/9用于耕种公田”“即公田不再从井田中单独划出,而是一并授与八家共同耕种,最后约8/9的收获物分给八家,约1/9的收获物作为田赋缴给国家”和所学可知,从“助法”到“彻法”的特点是取消藉民力助耕时代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到收获时节再按原比例确定公田,这是税法的一种进步,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C项正确;该变化打破了劳动者不肯尽力于公田,只关心私田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与鼓励民间私人开垦荒地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小农经济兴起与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大夏政权的国都一一统万城遗址(今陕西榆林北)复原图。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为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历时六年建成。该城市布局突出体现了()A.统治政策的残暴 B.胡汉融合的实现C.华夏文化的认同 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统万城的布局体现了中华传统都城的建筑风格,如宫殿、寺庙等建筑的设置,显示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这种城市规划反映了胡人政权在中原地区受华夏文化影响后采取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通过这种方式,胡人政权显现出对中原文化和制度的承认及接受,C项正确;从城市布局无法得出统治政策是否残暴,排除A项;胡汉融合的实现叙述过于绝对,仅通过城市布局不能完全说明胡汉融合的实现,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城市布局,未涉及决策机构的变化演变,不能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4.在西安出土的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回鹘葛啜王子墓志》记载:“回鹘葛啜王子,则可汗之诸孙,我国家讨平逆臣禄山之乱也,王子父车毗尸特勤,实统戎左右有功焉,故接待之优宠……。王子以去年五月来朝,秩班禁卫,实籍鸿胪。”这折射出唐朝()A.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 B.中央对边疆控制加强C.以夷制夷的对外策略 D.开始建立起朝贡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回鹘葛啜王子是可汗的孙子,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其父亲车毗尸特勤立下汗马功劳,受到优待,葛啜王子也在禁卫军中任职,反映了回鹘与唐朝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样也说明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发展,非中央对边疆控制加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内部关系,非对外关系,排除C项;朝贡体系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为宋代部分文献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记载表。这些现象反映了宋代()出处记载《宋史·陆九韶传》“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颂其《家训》辞,使列听之”《霍渭崖家训》“子孙有过,俱于朔望告于祠堂,鸣罚罪,初犯十板,再犯责二十,三犯三十。”《宋史·孝义传》“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A.儒学向社会渗透 B.家庭教育的普及C.宗法制度的强化 D.乡约与法律合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谒先祠毕,击鼓颂其《家训》辞,使列听之”“子孙有过,俱于朔望告于祠堂,鸣罚罪”“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和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各大家族实践儒家伦理文化,秉承着先祖的家规家训,知行合一,形成一套以“家国同构”理念为基础的同居、共财、聚食的治家制度,说明的是儒学向社会渗透,A项正确;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的家庭教育并不普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家族的影响,排除C项;乡约是中国古代农村基层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通过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来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时期,新垦耕地的面积快速增长,精耕细作的传统也空前强化。同时农具却较少改进,一些地方出现过风力水车,但并未推广;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到明清时反而罕见了。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战乱灾荒频繁 B.小农意识保守C.农民赋役沉重 D.人口急剧膨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书中虽然也记载了一些大型高效的农具,但明清时期反而罕见了,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农业生产可以依靠大量人力来完成,对高效的生产工具的需求就不是很迫切,导致农具较少改进,D项正确;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战乱较少,战乱灾荒频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得到空前强化,并不是小农意识的保守影响了高效农具的使用,排除B项;农民赋税沉重影响的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与农具的改进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7.1912年,孙中山在上海向记者谈及筹办全国铁路网的设想,认为沟通全国应有三条干线:一南路,起于南海,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二中路,起于扬子江口,入新疆而迄于伊犁;三北路,起于秦皇岛,达于蒙古。这一规划主要着眼于()A.增加财政收入 B.优化经济格局C.巩固边疆防务 D.加强南北联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孙中山提出的铁路干线规划覆盖西藏、新疆、蒙古等边疆地区,意在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联系,增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保障国家统一,说明这一规划主要着眼于巩固边疆防务,C项正确;孙中山对铁路的设想最终沟通的都是边疆地区,可知其主要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优化经济格局主要是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材料中铁路网的设想主要着重于边疆地区,其主要目的不是以经济为主,排除B项;材料中的铁路交通线不仅涉及南北还涉及东西,加强南北联系不能涵盖铁路线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8.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根据拥有基金的多少发行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等小面额纸币、银币和铜币(见下图)。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的货币发行()A.实现货币金融的统一 B.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C.保证苏区的收支平衡 D.体现人民政权的性质【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局部执政下的第一个“国有银行”,它建设了统一的中央苏区货币体系,其货币发行实现货币金融的统一,A项正确;苏区大多位于各省边远农村,并没有开展对外贸易的条件,而且材料中的货币都是小面额的,“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苏区的收支情况,无法得出“保证苏区的收支平衡”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人民政权‌是指人民掌握政权,材料内容与D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结合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预防接种,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组建基层卫生组织和专业性防疫机构,开展大规模群众性卫生运动等,成效显著。这反映了()A.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优势B.疫病防控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C.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形成D.中西医结合成为主要医疗方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国家主导的全国卫生会议制定系统的卫生方针,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这说明在政府的组织和号召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实施,使得卫生工作取得了成功,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优势,A项正确;疫病防控只是材料涉及的部分内容,不能涵盖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有明确的信息表明是否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医疗方法结构的论述,不能得出中西医结合成为主要医疗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10.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首次变为“规划”。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将以往“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这些变化说明()A.工作中心的重大转移 B.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C.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将延续了50多年的‘计划’首次变为‘规划’”“将以往‘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为‘经济发展方式’”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提法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的重大变革,说明改革在不断深化发展,B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罗马学者普林尼《自然史》中说,罗马贵族“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并以珍珠“远赴赛里斯(中国)以换取衣料(丝绸)”。“据最低计算,罗马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者不下一万万赛司透司。”据此可推知()A.欧洲民众丝绸需求巨大 B.罗马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罗马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罗马贵族不惜“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并将珍珠运往中国换取丝绸,同时“罗马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者不下一万万赛司透司”,这些都充分说明罗马与中国等东方国家之间存在着频繁且规模较大的贸易往来,这种大规模的贸易交流通过海上进行,有力地证明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与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仅仅提及了罗马贵族前往中国换取丝绸,而贵族不能代表整个欧洲民众,不能仅依据贵族的行为就推断出整个欧洲民众对丝绸需求巨大,排除A项;由于缺乏关于罗马政府财政收支全面状况、财政政策以及应对措施等更详细和直接的表述,所以不能简单地得出罗马政府财政危机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主要聚焦于罗马与东方国家的贸易物品及资金流动情况,对于商业经营方式,比如是采取了新的商业模式、贸易组织形式的改变,还是销售策略的创新等方面,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信息和相关描述,所以无法推断出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在《君主论》中强调:一切要服从现实的需要。一国之君须能外拒强敌、善处邻邦,须使人民既爱戴又畏惧,须让士兵们尊奉不移,凡有损于国者均击灭之。这一主张()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B.结束了意大利政治分裂局面C.反映了民族国家至上的意识D.动摇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据材料“一切要服从现实的需要。一国之君须能外拒强敌、善处邻邦,须使人民既爱戴又畏惧,须让士兵们尊奉不移,凡有损于国者均击灭之”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一国之君要实现诸多目标,核心是为了国家强大。当时意大利政治分裂,他的观点强调君主为国家服务,外拒强敌、善处邻邦等都是围绕国家利益,体现民族国家至上意识,C项正确;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但材料中强调的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强调独立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不仅仅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也符合全体国民的愿望,A项片面,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实现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3.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思想。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吸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新增了联邦与州之间纵向分权。这种“纵向分权”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A.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防止封建专制势力复辟C.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缓和南方与北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吸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新增了联邦与州之间纵向分权”和所学可知,联邦与州之间纵向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目的是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A项正确;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防止封建专制势力复辟的说法,排除B项;美国民主政体的确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非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排除C项;黑奴和白人自由民在国会的议席划分问题,缓和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4.1803年,英国殖民者进入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方)时,发现当地人远未超过旧石器时代。南非的欧洲移民也发现有若干人群还在击削燧石、狩猎和采集的阶段,不知稼穑。造成这些人群生产工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恶劣的自然环境 B.缺乏竞争与交流C.先天发育的缺陷 D.散漫的思想意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3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塔斯马尼亚岛,当地人群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这种隔绝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到外界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只能依赖自身原有的技术缓慢发展。同样,南非的那些处于狩猎和采集阶段的人群,也与外界缺乏交流,没有机会学习到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或者更高效的工具制造技术等。他们没有来自其他文明的竞争压力促使自身变革技术,从而长期保持在较为落后的生产工具使用状态,B项正确;自然环境会对生产方式和工具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类在智力和能力上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文化等因素造成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这些人群存在先天发育缺陷,排除C项;这些人群依据传统的生存方式进行狩猎和采集等活动,是适应当时当地环境的做法,并不能直接归结为思想意识散漫,排除D项。故选B项。15.19世纪30至70年代,英国伦理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学说,其名著《最高限度的行政率和最低限度的支出》受到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普遍信奉,并指导了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由此英国逐步建立起()A.君主立宪制度 B.政党选举制度C.责任内阁制度 D.文官考试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至70年代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普遍信奉功利主义学说,衍生到政治上的需求是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这推动了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了专业性的官员,有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是在17世纪光荣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政党选举制度代表的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度的建立是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2006年,新加坡政府启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四个水龙头”计划,将有超过2/3的国土面积成为淡水集水区,使曾经的绿道网络升级为“城市公园连道系统”,从而实现新加坡由“花园城市”迈向“花园里的城市”。这一举措可推动新加坡()A.缩小城乡差距 B.提升国际竞争力C.加快逆城市化 D.实现文化多样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的新加坡。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启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四个水龙头’计划”“从而实现新加坡由‘花园城市’迈向‘花园里的城市’”和所学可知,经过近50年的创新发展,新加坡的水源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4个水源并举,被新加坡人比喻为“4个水龙头”。“4个水龙头”不仅保证了每一个居民都能享用自来水,而且新加坡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实现新加坡由“花园城市”迈向“花园里的城市”,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B项正确;新加坡是城市国家,不存在城乡差距和逆城市化现象,排除AC项;材料与文化多样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17题22分,18题18分,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判处死刑需要的是“法律”,科处罚金则只需要“平民制定法”。孟德斯鸠认为,这个规定在平民机构和元老院之间建立了一种“美好”的协调。——摘编自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材料二《唐律疏议》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2年)颁行,现存篇目如下:(一)名例篇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用原则,强调刑罚“一准于礼”。(二)卫禁篇关于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的规定。(三)职制篇关于官吏职务和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四)户婚篇关于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的规定。(五)厩库篇关于国有牲畜、仓库管理的规定。(六)擅兴篇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兴造的规定。(七)贼盗篇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人身财产的规定。(八)斗讼篇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规定。(九)杂律篇关于不能编入其他篇的犯罪的规定。(十)诈伪篇关于欺诈和伪造的规定。(十一)捕亡篇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十二)断狱篇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的规定。——摘编自李用兵《中国古代法制史话》材料三1902年,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任命沈家本等人为修订法律大臣,筹建修订法律馆。沈家本遵照清政府关于“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提出了“参考古今,博辑中外”的修律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将以刑罚严酷野蛮著称的《大清律例》参照欧洲大陆法系进行改良,起草了民律、商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为了使晚清修律合于世界法律发展的潮流,沈家本派遣修订法律馆成员出国考察法律,同时聘请日本的法学家参加修律。他还组织力量大量翻译外国法律,作为中国修律的参考,建立了法律学堂,培养新的法学人才。但不久因辛亥革命爆发,晚清修律最终大部分没有施行。——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颁布的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修律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目的:是第一部成文法,加强法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特点:构架完整,涵盖面广;礼法结合;凸显国家治理职能。(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挽救统治危机的需求;政府政策的推动。意义: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培养了法学人才;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为后世的法律建设产生了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和唐(中国)。目的: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作出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一部成文法,加强法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根据材料“孟德斯鸠认为,这个规定在平民机构和元老院之间建立了一种‘美好’的协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特点:根据材料“名例篇、卫禁篇、职制篇、户婚篇、厩库篇、贼盗篇、斗讼篇、杂律篇、诈伪篇、捕亡篇、断狱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架完整,涵盖面广;根据材料“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用原则,强调刑罚‘一准于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法结合;根据材料“关于官吏职务和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规定。”“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凸显国家治理职能。【小问2】本题是背景、影响题。时空是:晚清(中国)。背景:根据材料“1902年,为挽救统治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根据材料“沈家本遵照清政府关于‘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提出了‘参考古今,博辑中外’的修律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西方法律的影响;根据材料“他还组织力量大量翻译外国法律,作为中国修律的参考,建立了法律学堂,培养新的法学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为了使晚清修律合于世界法律发展的潮流,沈家本派遣修订法律馆成员出国考察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挽救统治危机的需求;根据材料“清政府任命沈家本等人为修订法律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意义:根据材料“制定大清新刑律,将以刑罚严酷野蛮著称的《大清律例》参照欧洲大陆法系进行改良,起草了民律、商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培养新的法学人才”,可知培养了法学人才;根据材料“他还组织力量大量翻译外国法律,作为中国修律的参考”,可知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建立了法律学堂”,可知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后世的法律建设产生了影响。1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15世纪前期(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示意图——摘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张芝联《世界历史地图集》材料二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封满剌加(今马六甲)酋长拜里迷苏刺为国王。赐以诰印,但暹罗(今泰国)“发兵夺其受朝廷印诰”。永乐七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告诫暹罗不能对满剌加肆行欺凌。慑于明朝压力,暹罗终于“莫敢侵犯”。后暹罗又阻止满剌加国王前往明朝朝贡。宣德八年(1432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两国斡旋一月有余,使两国再度和好。当时郑和选定在满剌加设“官厂”,作为中国宝船往来运输钱粮番货的仓库。于是满剌加很快成为东西洋海上贸易的重要据点,百货集散中心,史称“诸蕃之会”和“海上小都会”,巨额的贸易税竟使满剌加一跃而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摘编自辛元欧《气势恢宏的世界蓝色文明的探索与实践——郑和下西洋》材料三1508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派遣舰队从印度出发,前往满剌加。舰队司令塞格拉得到的指令是:“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中国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的船每年来多少艘?他们的船只的形式和大小如何?他们是否在来的当年就回国?他们在满剌加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倘若他们不是基督徒,那么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1511年,葡萄牙最终通过武力占据了满剌加。——摘编自【英】罗杰·克劳利著,陆大鹏译《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满剌加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葡萄牙舰队前往满剌加的根本意图。分析这一行动对此后东亚地区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明朝的政策支持和外交保护;贸易活动繁荣;贸易税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2)意图:为了掌控香料贸易路线,并了解中国的贸易和军事情况,以扩张其在亚洲的影响力和殖民势力。影响:葡萄牙的入侵导致了亚洲地区的格局的演变;促进了欧洲和东亚间的商品交流与文化接触;导致东南亚殖民化进程的加速,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长期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5世纪的亚洲。原因:根据材料“15世纪前期(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永乐七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告诫暹罗不能对满剌加肆行欺凌。慑于明朝压力,暹罗终于‘莫敢侵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政策支持和外交保护;根据材料“于是满剌加很快成为东西洋海上贸易的重要据点,百货集散中心,史称‘诸蕃之会’和‘海上小都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贸易活动繁荣;根据材料“巨额的贸易税竟使满剌加一跃而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贸易税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的世界。意图:根据材料“他们在满剌加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掌控香料贸易路线,并了解中国的贸易和军事情况,以扩张其在亚洲的影响力和殖民势力。影响:根据材料“1511年,葡萄牙最终通过武力占据了满剌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牙的入侵导致了亚洲地区的格局的演变;根据材料“他们在满剌加或其他任何国家是否有代理商或商站?他们是富商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欧洲和东亚间的商品交流与文化接触;根据材料“1511年,葡萄牙最终通过武力占据了满剌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东南亚殖民化进程的加速,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长期影响。19.我国的地方志修纂历史悠久,自古就具有“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地方志主要内容的变迁时期主要内容明清时期记述宸章圣谕、建置沿革、山川形势、土地物产、职官科举、户籍赋税、军卫兵制、学校寺观、节妇烈女、祥异灾变等。民国时期删除迷信部分,增加气候、警政、司法、外交、实业、卫生等新内容。改革开放时期按各行各业编写专志,如山水志、名胜志、工业志、农业志、商业志、金融志、教育志、医药卫生志、科学技术志等。——摘编自周迅《中国的地方志》等根据材料,围绕“地方志与社会治理”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题目:地方志内容的变迁反映社会治理的演进 阐述:明清时期,地方志主要记述宸章圣谕、建置沿革、山川形势等传统内容,这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的特点。统治者强调礼教纲常,通过宣扬节妇烈女等强化封建礼教对民众的思想控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对土地物产、户籍赋税等的记载,有助于政府掌握经济和人口状况,进行赋役征收和社会管理。 民国时期,地方志删除迷信部分,增加了气候、警政、司法、外交、实业、卫生等新内容。这是因为民国时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逐渐开化,科学知识得到传播,迷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