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10.秦腔以独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中华艺术瑰宝.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戏,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尤其是唱花脸的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挣破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扯开嗓子大声“吼”时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B.高亢的声音主要是演唱时声音的响度大C.锣鼓起时,我们能分辨锣声和鼓声是因为音调不同D.秦腔唱花脸为“挣破头”,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C.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D.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1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出自白居易的《夜雪》,诗句从感觉和听觉角度叙写,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下列对“折竹声”的分析,正确的是()A.“折竹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B.“折竹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诗人根据声音的音调分辨出“折竹声”D.“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环境温度无关14.关于声音的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D.“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音调高15.某测量船利用回声探测海洋深度。该测量船从海面上的A点开始,在每隔相等距离的海面上B、C……G点处分别进行测量,各个点均在同一条直线上,测量船发出的超声波的方向垂直海面向下,仪器记录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t,如下表所示。图中水平直线表示海面,曲线表示海底的起伏状况。根据上述信息,图中合理的是()采样位置ABCDEFGt/s0.150.100.100.150.200.050.15A. B.C. D.16.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一大公害。图中信息反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射击时戴耳罩B.双层隔音玻璃C.禁止鸣笛D.噪声监测仪17.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AI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车主发出指令语音助手才会工作,是因为它可以辨别音调B.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命令系统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音调D.关闭车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小车外噪声三、实验探究题18.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3)此实验此实验推理得出的结论是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此处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2)如图乙所示,小华同学用手敲桌子,小明将耳朵贴在桌上听到的声音比没有贴桌面时的更大,这一现象说明固体传声(选填:“速度更快”或“效果更好”);(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如果将该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泡沫塑料球弹起;(选填:“能”或“不能”)(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大小会(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此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四、计算题20.在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山崖,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鸣笛后,经过4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多远?21.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在距离正前方的山崖350m处鸣笛,经过2s后驾驶员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是340m/s),求:(1)汽车的笛声在2s内传播了多远的路程?(2)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22.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5s后司机听到山崖反射的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80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鸣笛时,汽车与大山的距离是多少米;(2)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参考答案1.【答案】ABD;ABC【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D图中的声波振动频率相同,因此ABD的音调相同。其中A、B、C波形偏离原位置的幅度相同,因此振幅相同,ABC响度相同。

【分析】频率相同的音调相同;振幅相同的响度相同。2.【答案】次声【解析】【解答】地震台是通过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来监测地震的。

【分析】根据次声波的应用解答。3.【答案】音色;响度【解析】【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嗓门大”是说声音的振幅较大,声音的响度也会很大;故答案为:音色;响度.【分析】响度的大小主要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4.【答案】350Hz;能【解析】【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因此频率是700次2s故答案为:350Hz,能.【分析】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人耳听到声音的范围是20Hz到20000Hz.5.【答案】相同;响度;泡沫塑料【解析】【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控制不同隔声材料厚度的相同;听到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她所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由表可知,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泡沫塑料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泡沫塑料。

【分析】探究物体的隔声效果时,选择相同厚度的不同物体,通过声音响度的变化反应隔声的效果。6.【答案】振动;空气【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这种“炸水”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即水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入渔民的耳朵。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声。7.【答案】振动;低;不变【解析】【解答】(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2)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琴弦,粗长的弦比细短的弦更难振动,所以振动频率低,因此发声时的音调要低;

(3)古筝从地球被带到空间站,它的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振动;低;不变。【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8.【答案】音调9.【答案】B【解析】【解答】同一根琴弦其振动的频率不变,音调不变;其材料结构不变,音色也不会改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用力大的时候弦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用力小的时候弦振动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因此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10.【答案】B【解析】【解答】解:A、扯开嗓子大声吼时发出的声波不会高于20000Hz,故不属于超声波,故A错误;B、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指声音的强弱,是指演唱时声音响度大,故B正确;C、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鼓声、锣声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秦腔唱花脸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是响度大,不能表现具有能量,故D错误.故选B.【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即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或辨别物体.(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11.【答案】C【解析】【解答】解:A、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声音的传播还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即使是物体发出声音,也是不能够传播出去的,故A错误.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C、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其中固体就是传播声音介质的一种,故D错误.故选C.【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其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3)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12.【答案】B13.【答案】B14.【答案】A15.【答案】C【解析】【解答】利用超声波垂直海面向下传播,分析接收到回声的时间,ADG的深度相同,BC深度相同,E点深度最大,F点最浅,利用s=1故选C。

【分析】根据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s=116.【答案】C17.【答案】D18.【答案】(1)声音逐渐变小(2)声音逐渐变大(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解析】【解答】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罩内空气会越来越少,将会感觉到铃声逐渐变小;(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随着空气逐渐增多又会发现铃声逐渐变大。(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应用了推理法进行研究.19.【答案】(1)发声体在振动;转换法(2)效果更好(3)不能(4)减小;介质【解析】【解答】(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是音叉碰撞乒乓球使其被弹开,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2)敲桌子,桌子振动发声,耳朵没有贴在桌子上时,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小明耳朵,耳朵贴在桌上时是通过桌子直接传入人耳,将耳朵贴在桌上听到的声音比没有贴桌面时的更大,这一现象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更好。(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塑料球弹起来了,是空气把右面音叉的振动传递给了左面的音叉,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在月球上没有空气,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4)玻璃罩内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此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20.【答案】解:由v=st声音通过的路程:s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s=答: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660m。【解析】【分析】利用速度和时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