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3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4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4年3月23日,常州市长荡湖音乐节请到了许多有名的歌手现场演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手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现场音响附近感觉震耳欲聋,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C.在现场的听众听到歌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实现的D.有一位歌手演唱中飙了海豚音,这是提高了声音的响度2.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紧压在桌边的刻度尺,观测者听见声音的音调不同C.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3.在声音的三个特征中,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有关的是()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4.国庆节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去山区旅行,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鸣笛后继续匀速直线前进,鸣笛后2s小明听到回声,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明听到回声时,距离山为320mB.72km/h=20m/sC.声音2秒传播的距离是680mD.汽车鸣笛时,与山的距离为340m5.如图是甲骨文“聲”,字同“声”,像“手执槌敲击磬而声音传于耳”形,这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敲击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磬声是由槌的振动产生的 B.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C.敲击磬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 D.用力敲击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6.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发声体不同,音调不同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因为超声波传播得很远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D.人耳听不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因为次声波的响度太小7.如图所示是2023年7月20日中国宇航员太空出舱活动的场景。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出舱完成任务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流。下列相关解释正确的是()A.太空中噪声太大,需要借助通信设备降噪B.太空是真空的,不能传声C.用通信设备对话可以增加声音响度D.太空中只能传递次声波,人耳无法直接听到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则说法错误的是(

)A.蝉叫声和鸟鸣声能在液体中传播 B.人们根据音色可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变9.为让全体学生对讲课内容听的更清楚,教师上课会佩戴“小蜜蜂”扩音器。“小蜜蜂”改变的是声音的(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10.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传统的乐器,常见的有陶制和铜制两种,都是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组成,通过木锤和长木棒敲击可使之发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编钟发出声音是因为空气振动产生的B.人们依据音调的不同,能区分出陶制和铜制编钟的声音C.我们能听到编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编钟发出的音乐声一定不是噪声11.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B.医生用B超给病人诊病C.铃声响起,告诉我们课间时间到了D.医生用超声波去除病人体内的结石12.太原社火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2024年“龙腾盛世”元宵节社火展演现场,气势磅礴的锣鼓铿锵震天,声如滚滚春雷、万马奔腾,寓意着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皮振动产生的 B.锣敲的越快,锣声响度越大C.锣和鼓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锣鼓震天说明锣鼓声可在真空中传播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相同。14.如图,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此现象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本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物理学中把这种实验方法叫。15.野外郊游,当我们喊远处的同学时,往往用手做成喇叭形放在嘴前喊,这样做减少了,可以使远处的同学听到声音的大一些。16.如图所示的漫画中“太吵啦”,从物理角度分析指的是音箱发出声音(选填声音基本特征)大。17.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是通过手机显示的一些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图是噪声的波形图;(2)如图戊所示是一种噪声测试仪。此时测试仪上所显示的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该噪声测试仪(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声;(3)琪琪在书房中大声的朗读英语课文,她的朗读声对于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来说(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过了一会儿,琪琪发现爸爸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电视机的声音还挺大,为了不影响爸爸睡觉,她就将电视机的声音关小了一些,这是在(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夜深了,琪琪准备睡觉了,但是楼下一群孩子的玩闹声却通过开着的窗户传进了琪琪的耳朵。为了安稳入睡,琪琪可以选取的措施有(写一条)。18.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波驱鼠器。在通电工作时,它发出的超声波由于它的(填“振幅”或“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它(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传播到老鼠的位置,达到驱鼠的目的。三、实验题19.在探究声音有关实验时,小李和小张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该实验能说明声音由物体产生,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2)如图③所示,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选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说明不能传声;(3)如图④所示,为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钢尺按在桌面上,用力拨动钢尺,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重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音调越。实验时,如果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是探究响度与的关系。如图丁A、B是钢尺的振动输入示波器后我们看到的波形图,其中图是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20.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如下:(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乙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在中传播;(2)用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最终消失,这种现象表明声音不能在传播。21.小泽同学在学习了第三章《声》的知识的时候,进行了以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塑料尺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它在,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塑料尺,可以探究响度与的关系;(2)小泽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器材研究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实验方法:将弦的一端固定在力学轨道一端,另一端通过小滑轮挂上钩码,使琴弦拉紧,再将A、B两个可滑动挡片将弦支起。A、B两个可滑动挡片的作用是改变弦的,通过改变所挂钩码的来改变的是弦的松紧;弹拨弦的中部,即可探究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小泽同学还发现,在弦的长短和松紧不变时候,换用较细的弦音调会变;(3)有了上面的理论基础,小泽同学成功自制了一些小乐器。图丙是他演奏时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它们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参考答案:1.D【详解】A.一发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歌手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现场音响附近感觉震耳欲聋,声音好像能把耳膜震破,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现场的听众听到歌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实现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有一位歌手演唱中飙了海豚音,这是提高了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B【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这表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紧压在桌边的刻度尺,刻度尺振动的幅度不同,观测者听见声音的响度不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C.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可以推理假如玻璃罩内是真空,将不能听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火焰获得了能量,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A【详解】A.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故A符合题意;BD.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故BD不符合题意;C.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4.D【详解】B.汽车行驶速度v=72km/h=20m/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可得,车行驶的路程为s车=v车t=20m/s×2s=40m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2s=680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A.设小明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如图所示则结合图示可得2s=s声﹣s车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D.汽车鸣笛时,与山的距离为s'=s+s车=320m+40m=360m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5.B【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题意知,磬声是由磬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故B正确;C.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而敲击磬发出的声音,人可以听到,所以不是次声波,故C错误;D.用力敲击磬时,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大,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故选B。6.C【详解】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不同,故错误;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的是回声,故错误;C.隔墙有耳,墙是固体,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正确;D.人耳听不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因为次声波的频率太小,小于20赫兹,故错误.故选C7.B【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以直接对话,因为舱内有空气;但出舱完成任务时,舱外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流。A.太空中没有传声介质,所以不会有噪声,故A错误;B.太空是真空的,没有传声介质,不能传声,所以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流,故B正确;C.用通信设备对话不是为了增加声音响度,而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太空中不能传递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B。8.C【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三态的物质均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和特色,因此人们根据音色可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有关系,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C符合题意;D.声调的影响因素是振动的频率,人离蝉和鸟越近,频率不变,因此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变,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9.C【详解】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听得更清楚,常利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进行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0.C【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编钟发出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陶制和铜制编钟的声音,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能听到编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D.编钟发出的音乐声只要影响到其他人正常生活,也属于噪声,故D错误。故选C。11.D【详解】A.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医生用B超给病人诊病,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C.铃声响起,给我们传递课间时间到了的信息,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用超声波去除病人体内的结石,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故选D。12.A【详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皮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敲锣用的力越大,锣声响度越大,故B错误;C.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不同,锣和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锣鼓震天说明声音响度大,锣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A。13.甲丙甲乙【详解】[1]由图甲、丙可知,声音振动的波形和振幅相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和响度相同。[2]由图甲、乙可知,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相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14.振动转换法【详解】[1][2]实验中,发声的音叉能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此现象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由乒乓球被弹开将音叉的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弹开的距离来判断音叉振动的幅度,应用的是转换法。15.分散响度【详解】[1][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不但与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当我们喊远处的同学时,若用手做成喇叭型或用纸卷成筒对着喊,效果很好,这是因为手做成喇叭减弱了声音的分散,增加声音的响度。16.响度【详解】“太吵啦”说明声音很强,声音很大,即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17.(1)丁(2)响度不能(3)属于声源处关闭窗户【详解】(1)噪声是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丁图是噪声的波形图。(2)[1][2]噪声测试仪是用来检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外界的噪声越大,也就是声音越强,即响度越大,其所显示的数字就越大,故噪声测试仪是测声音的响度;噪声测试仪只能监测噪声,不能控制噪声。(3)[1]琪琪在书房中大声的朗读英语课文,她的朗读声会对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产生干扰,属于噪声。[2]为了不影响爸爸睡觉,她就将电视机的声音关小了一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3]夜深了,琪琪准备睡觉了,但是楼下一群孩子的玩闹声却通过开着的窗户传进了琪琪的耳朵。为了安稳入睡,琪琪可以关闭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18.频率可以空气【详解】[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在通电工作时,它发出的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2][3]超声波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老鼠的位置,达到驱鼠的目的。19.(1)振动能量转化法(2)变小真空(3)慢低振幅A【详解】(1)[1]该实验中敲击音叉,小球弹开,能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3]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右边音叉声音的能量传递给了左边音叉,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转换法。(2)[1][2]在抽气过程中,能传声的介质变少,故声音会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声音变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