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和计划_第1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和计划_第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和计划_第3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和计划_第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和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班级教师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四年级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科

学知识,掌握了初步的探索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勤于观察,喜欢思考,

乐于动手,善于操作,这些对同学们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学习和探索是有复利的。另外,

部分学生们懂得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

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没有开展,因此学生的实验动手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培

养和发展,活动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本学期的教学中要

注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2021年新编写的新苏教版教材,全册共五个单元,17课内容。每个单

元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编写内容。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冷和热》,分别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

《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水受热、遇冷以后

产生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地球、月球与太阳》,分别由《地球》《月球》《太阳》《太阳

钟》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

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

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第四课侧重

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替等计时工具。这四课的侧重点虽然

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先了解某个天体的客观特征,然后探索该天体有规律的运动

和变化,并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应用于实际。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昆虫》,分别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

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一一饲养昆虫一一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引导学生

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并通过“饲养”昆虫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

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和发现昆虫的奥秘。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繁殖》,分别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

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

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

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

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分别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

境变化以后》三课组成。三课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表及里,先认识生物与非生

物之间的关系,再认识动物的家,最后认识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从科

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

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

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提出问题,设计调查圮录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

料进行分析,发现规律;比较现有设计,进行评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与环

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册教材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科学家

所具有的共同素养,即“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的

科学品质。第二部分从观察摆及摆动现象入手,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一一作出假设

——设计方案一一搜集证据一一处理信息一一得出结论一一分享交流”的过程,着重

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类实验操作。

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

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识过程,

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知道这些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影响。

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了解昆虫一生的发展

变化。

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在实作过程中,了解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

植物的方法。

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运用调查、比较、推理的方法,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

展的科学观念。

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知道科学家的共同素养,体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能够从观察单摆运动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

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记录实验数据,运用表格进行信息分析,经过逻辑

推理得出结论,并能够依据证据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道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

律的,知道这些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

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

知道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

展的科学观念。

能够从观察单摆运动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

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措施

1.钻研教材,努力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3.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活动。

5.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

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单元主题课题课时备注

11.冷热与温度1

12.热胀冷缩1

第一单元

23.水受热以后1

冷和热

24.水遇冷以后1

3-4第一单元复习2机动1

45.地球1

5第二单元6.月球2

6地球、月球与太7•太阳1

6阳8.太阳钟1

7-8第二单元复习2机动1

89.庞大的“家族”1

9第三单元10.养昆虫2

10昆虫11.探究昆虫的奥秘1

10-11第三单元复习2机动1

1212.用种子繁殖1

12第四单元13.用根、茎、叶繁殖1

13繁殖14.动物的繁殖1

13-14第四单元复习2机动1

1515.生物与非生物1

15第五单元16.动物的庇护所1

16生物与环境17.环境变化以后1

16-17第五单元复习2机动1

18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

19-20期末复习期末复习4

5

第一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L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

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

将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厕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来。这节课,

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首小诗。

2.出示小诗:

夏天,妈妈冬天,爸爸

在阳台上洗了一盆衣服。在院子里提了满满一缸水,

糟了,水结成了冰。

里面有我马上要穿的花裙子呀!坏了!

咦,花裙子怎么干啦?缸怎么破啦?

3.学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教师引导:同学们,花裙子为什么会干呢?缸又为什么会破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知道这些与温度有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1单元一

一冷和热。

5.冷和热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与温度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个话题一一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1冷热和温度

二、探究

活动一:感受水的冷热差异,形成温度的概念

L教师出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杯冰水,提出要求: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一

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还有一杯是温水,请同学们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

冷水中,5秒钟之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体验手指插进热水、冷水、温水的感觉。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强调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进行体验。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的感受,预设:

放入热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到冷,而放入冷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

中,会感觉温暖。

4.明明是同一杯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我们用手测量温度,准确不准确呢?(不准确)

怎样才可以准确的知道水的温度呢?(要想知道水,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

计。)

5,出示温度计,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温度计的外部特征及结构。

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

温度计又该如何使用呢?我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些什么?

6.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温度计的使用

方法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L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

端。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

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

顶端保持水平。

师生共同阅读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边读边弄清楚这样使用温度计的原因。

预设:

用手捏住温度计的上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温度计内液面的位置;

如果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量的便不是水的温度;

7

如果不等温度计内液柱稳定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

温度。

教师再次出示课本第2页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进一步强

化温度计止确的使用方法。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练习正确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练习情况,相机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并且强调温度计是易碎

品,在使用时必须轻拿轻放。

8.出示几种错误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说一说这些使用温

度计的方法错在哪里?

9.教师小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温度时,我们必须要正确的使用

温度计,这样才能保证测出来的结果更加准确。

活动二:做热水变凉实验,探究水温下降的规律

L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杯热水倒到杯子

中,过一会儿,杯子中的热水就变凉了。大家知道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

的吗?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还是先快后慢的下降?或者其

他?

3.教师引导: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究竟是怎样下降的?请同学们进行预测,

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4.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做实验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阅读旁边的实验

设计与记录,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支架、温度计、烧杯、热水、三脚架、实验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

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热水,所以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在实验中,我们每隔两分钟就要测量一次水温,并且记录下数据,要连续测量6

次到7次。

8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始终不能离开水面或者触碰到杯壁和杯底,还

要及时准确的记录数据。

各小组同学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次实验。

5.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帅巡视,了解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温度的方法要准确,数据要记录清楚,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展示各小组绘制的曲线图。

56

教师小结:刚刚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一

开始很快,后来越来越慢。

7.研讨问题

问题1:实验我们做过了,实验结论我们也得出来了,请大家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与你的假设比较一下,看一看你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有的同学一致,有的同学不一致。)

教师引导:假设仅仅是我们的主观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

我们的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问题2:我们刚刚通过实验,懂得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一开

始非常快,后来越来越慢。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我们持续观察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

会不会一直往下降低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

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

保持不变。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记录。

活动三: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

特点和用途。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2.出示课本第3页的4种温度计,引导:你们认识这4种温度计吗?

3.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9

4.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温度计,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温

度计的图片,并作一些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增进学生对各

类温度计的了解。

5.教师小结:温度计主要的功能是测量温度,不同的温度计其特点和用途是不一

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温度计,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

明白了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温度的知识。

10

第一单元冷和热

2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L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镒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

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在这个实验中,我

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发现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液,

柱又会下降。

2.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温

度计在热水中液柱上升,在冷水中液柱下降。

3.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温度的高和低对温度计中的液柱又会产生怎样的影

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2热胀冷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L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水受热和受冷时,它们的体积会有变化吗?又会有

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你认为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或

者是不变?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预测。

3.学生预测。

11

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实验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冷

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

②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

③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④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⑤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玻璃管的粗细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玻璃管越细,液柱高度的变化越明显。

要用加入色素的水做这个实验,便于学生观察。

在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

在这个实验中,有时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因此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

观察要仔细。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提醒

学生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

实验结论。预设: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玻漓管内液面上升,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二:研究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探究了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来探

究一下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

2.出示问题: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3.引导: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测。

学生预设: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下面我们也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预测。

4.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实验设计,了

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

12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烧瓶、水槽、热水、冷水、气球等等。

实验方法:

①把气球嘴套在跛璃瓶口O

②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③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做完受热实验后,立即将烧瓶放入冷水中做受热实验,这样实验的现象会明显一

些。

同样本次实验要填写好实验报告。

5.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适当的提醒。

6.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气球变瘪了。

实验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三: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的变化,我们发现无

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受冷时体积都会缩小。那么固体受冷和受

热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出示一个小铜球,引导: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只小铜球来探究一下,固体受热和

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出示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4.同样的。下面先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预测。

学生预测:铜球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会缩小。

小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5,出示课本第5页最下面的有关铜球实验的文字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

一读相应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小铜球、铁圈、酒精灯、水槽、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

②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

13

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6.教师指导并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出示酒精灯,引导学生认识酒精灯,了解酒精灯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图片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这4幅插

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意识。

教师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一边演示一边强调使用注意点,各小组同学在小组

内按照步骤练习使用酒精灯,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安全使用酒精灯。

教师引导:此项实验,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个实验环节,才能完满的完成

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7.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

生注意安全,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9.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

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加热铜球,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铜球,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

实验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M体积缩小。

10.实验总结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连做了三次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

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11.学生回顾实验,并且说一说三个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结论。

12.出示课本第6页的一段文字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

缩。

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遇冷和受热时,体积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

14

13.教师强调这段话中的“绝大多数”4个字能否去掉?

预设:“绝大多数”这4个字是不能去掉的,绝大多数表明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有热

胀冷缩的特点,也有一些特别的物体没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科学中语言表

达要注意严谨。

活动四: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L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

2.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三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图中三幅图片的内容。

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3.同学们,这些生活现象我们能够用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吗?

预设: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

来。

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4.无论是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还是夏天夏

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都是因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除了我们书上提到的

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

预设: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单的例子。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

显。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铁路专家研究发现,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所

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有的门在夏天很紧,开关不方便。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体

积的变化,明白了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遇冷时体积都会收缩,这种

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我们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热胀冷缩的现

象。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热胀冷缩

的现象。

15

第一单元冷和热

3水受热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

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

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

二、探究

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

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

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

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

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

16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

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

液态。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L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支架、三脚架、酒精灯、冰、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

止。

③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点:

(1)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使用了酒精灯,大家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吗?

全班同学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2)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除了酒精灯,温度计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再次回顾

之前的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温度计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在本次实验中安装加热装置时,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的底部和

烧杯的内壁,另外烧杯中的冰块要盖过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

验情况,并且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分析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1)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初步了解冰融化的温度变

化情况。

(2)出不旁边的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三个问题,并思考和交流。

问题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问题2:冰开始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3: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及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冰融化前,

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

持不变。

活动三:做水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和水蒸气状态转化的特点

1.教师引导:大家平时都有烧水的经历,大家有观察过水沸腾时的样子吗?知道

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有哪些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首先请大家来预测一下水沸腾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它的体积和温度有什么变

化?

学生预测:

给水加热,水就会沸腾,在水沸腾之前,温度会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温度不

再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同学们预测的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3.出示课本第8页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

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酒精灯、支架、三脚架、烧杯、水、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测

得的数据。

③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实验报告,并且思考下面的4个问

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和提醒。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展示本小组画出的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

线图。

7.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的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曲线图,按照要求先把点连成线,

再分析并且回答卜面的问题。

预设: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但是在沸腾

的过程中,温度不再持续上升。停止加热后,能够发现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8.交流研讨:烧杯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下降呢?水去了哪里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是

因为产生了水蒸气。

9,出示课本第9页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

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0.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沸点,知道水的沸点的含义,并且知道100

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当水达到水的沸点时,水就会沸腾。

活动四: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1.同学们,你们见过烧开的水吗?烧开的水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

象呢?

2.出示课本第9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沸腾的水图片,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这个问题并回答。

预设:

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

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冰、

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三者之

间是会互相转化的,并且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

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沸腾时会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

产生这样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19

第一单元冷和热

4水遇冷以后

教学目标

L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

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

管夹、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L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那么水遇冷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4水遇冷以后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交流露水的形成时间及气温,做水蒸气遇冷实验

1.教师引导:你们见过露水吗?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那个时候的气温在一天

中是高还是低?

2,出示课本第10页上面两幅有关露水的图片,唤起学生对露水的回忆。

生回答: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3.教师提问:为什么露水会出现在早上呢?下面我们来继续探究

4,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2)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铝箔纸、玻璃棒等等。

20

实验方法:

①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教师强调,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意外的发生,时刻注意安全,

不要被水蒸气烫伤。

(3)学生分小组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

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4)全班交流,组织学生交流:水蒸气遇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说一说在玻

璃棒上,出现了什么?

预设:

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

(5)全班研讨: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6)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

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

(7)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一句话

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话,了解什么是凝结?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二:做水结冰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结冰状态转化的特点

1.出示冰的图片,引导:大家见过水结冰吗?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又会有怎样

的变化呢?

2.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水在什么温度时就会结冰?学生猜测水结冰的温度。

3.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变化的实验图片,学生认真

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设计,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夹、水、温度计、加了盐的水、冰等等。

实验方法:

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②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

2°C时为止。

③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的底部和内壁,水要浸

21

没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完成实验后,要绘制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并

且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2: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可以采用分批次在碎冰中加食盐并搅拌的方法,降低碎冰的

温度,使冰的温度尽可能的低一些。

5.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出示课本上学生绘制的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

想并回答曲线图下面的两个问题。

预设: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零摄氏度。

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不变,再下降。因为水的温度

降到零摄氏度时开始结冰,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一直到水

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开始下降。

7,出示课本第11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8.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结冰的温度以及水结冰前后体积会有怎样

的变化。

活动三: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1.教师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2.出示课本12页上面的6幅插图,学生观察这6幅插图,了解六幅插图的内容。

预设:

图片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图片2:屋檐下挂满冰凌。

图片3:水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图片4: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图片5:瓶子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

图片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

3.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

些现象吗?

预设:

22

图片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

子外壁时,凝结成水珠,这是一种凝结现象。

图片2: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图片3: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

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

图片5瓶里的水结冰后,塑料瓶鼓胀,图片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也是一样的道

理。

图片4: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

较低的镜片时,会凝结成水珠,这与图片1是一样的道理。

4,出示课本12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

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三态一一液态、气态、固态是怎样转化的。

5,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第2题,学生认真思考并且在括号里填写变化的条件。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这一道题目,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水三态变化的条件。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水蒸气、水和冰转化的过程,了解了凝结和凝固的概念,

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凝结与凝固现象,懂得了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

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就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

种状态。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身边的水的各种状态及水的三态转变的现象,并试

着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地球

教学目标

L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

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市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

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3

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

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双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

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

太阳月亮仰望苍穹的人

用灿烂的阳用柔和的月啊,

光,光,从未停止过

描绘白天的讲述夜晚的对它们的

画卷。故事。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

物?

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

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

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板书课题:5地球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L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24

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

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

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

状的漫长历史。

预设:

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

4.交流讨论: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请大

家想一想,古人的这些宇宙观,哪些地方和现在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哪些地方与

日常观察不一致?

预设:

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是

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

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

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

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

5.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学生思考,尝试解释原因。预设:

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当帆船回港时,总是比较高的船帆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

比较低的船身后进入人们的视线,船离开岸边,正好相反。

6,出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一推断以

及旁边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阅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亚里士多德根

据月食的形状变化,为什么能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预设:

发生月食时,阴影边缘总是圆弧形,而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

阳光,因而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25

7.教师相机补充古人猜测地球是球体的另外一些证据资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

进,会看到南部天空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则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线以

下;向北方行进则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会落到地平线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线上会

看到一些新的

星座。

8.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

为科学条件的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

古人逐渐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二: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现象

L教师引导:古人在岸边看到帆船离港时,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帆船

返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这种现象是生活在海边的古希腊人最先观察,

并且记录下来的,据说古希腊人根据这个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

拟实验来探究一下。

2.出示课本第15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

材料、方法及要求。

3.全班交流

活动材料:海面演示仪、小船、观察记录表等。

方法:

第1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

身分别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

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第2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

重复第一步。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时,观察者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

要控制好,不要太快。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做这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

与曲面上航行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活动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看见帆船的

26

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

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6.教师小结:刚刚大家通过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古希腊人的

推测,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活动三: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经过

L出示航海家麦哲伦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答:麦哲伦。

教师问:大家知道麦哲伦的有关资料吗?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麦哲伦的资料。

教师小结:麦哲伦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学生独自读一读,进一

步了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

2.引导: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在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出示课本15页下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

求。

4.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①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②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③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5.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

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红色的线按航

行的路线将小旗连接起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小红旗连线情况,观看麦哲伦的航海路线,

想一想,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预设:

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后,你会发现: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

线呈环状。这是因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一一西边航行,最终又

回到了起点。

27

7.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了浑天说、

盖天说等等都是错误的。

活动四: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

1.教师引导:大家现在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个

怎样的位置呢?

2.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

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

星?

预设:

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转动;自身不发光,并且质量足够大,从这两点可以

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

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

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4.出示课本16页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这是一幅地球的图

片,是从太空拍摄的,大家想一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

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

积哪个更大?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预设: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

色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

围绕太阳转动。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因此蓝色是地球的主要颜色。课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活动五:在气球上粘贴陆地板块贴纸

L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这是一个地球仪,模拟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分布情

况。

学生分别说一说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

2.再出示一个蓝色的气球,遑出要求: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蓝色气球,再看一看

地球仪,想一想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