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断句

【知识梳理】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

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

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

2.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

乃夫、己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

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F1”“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口",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4.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必……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5.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窕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

句。

【例题精讲】

虞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曷苞吼土型史吴廷尉为河南了闻若秀才召置门下甚

主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

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

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

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

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史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

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

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大傅三年。后岁余,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日:"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

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例之。文帝受封淮南厉王子四

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

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驹,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

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竹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屈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杳文言文断句能力。先粗通大意,然后抓住句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

职名等,还有动词和虚词等,限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综合考

虑句子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第一步辨识各逐项断句的不同之处;第二

步找名词“郡中”“吴廷尉”;第三步看成分,“郡中”作介词“于”的宾语,“吴廷尉”作“为”

的主语,在两者之间断开;第三步,根据句子结构或句式,“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都是省略主语,以动词“闻”“召置”“幸爱”开头的句子。

【易错点】不理解句子意思,特别是不清楚人名、官名。

【方法点拨】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

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

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无硼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

易设错点,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道家、法家。

【易错点】对于文化常识不熟悉,记忆模糊而随便乱选,似是而非

【方法点拨】熟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对于不常见的文化常识,艰据文本,进项辨析和排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生触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

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大。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

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值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

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

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C项顺序不恰当。原文为是文帝先表示自己比不

上贾谊,然后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易错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所以阅读原文时,不够仔细,没有注意到先后顺序而

造成失分。

【方法点拨】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止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

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

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戊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葫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I.可稍削之。

【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

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

封地。

【解析】本题考存文言文解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

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

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句子整体3分,得分点词一个一分。得分点:(1)短:说别

人的坏话;他权;独揽大权。(2)或;有的;削;削减。

【易错点】“短”“擅权”和“稍”都容易翻译出错。

【方法点拨】平时注意文言实词的枳累,联系上卜文去推测。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I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

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

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FL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

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览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

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货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

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

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

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

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

法,崇尚黄色,避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

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

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

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

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

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之后一年多,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

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

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

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

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

儿子,受文帝宠帝,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黄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

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

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

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用下后代。贾

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课堂练习】

魏中山王元英等众数十万攻钟离。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廖。容自

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句日至邵阳,上豫教曹景宗曰:''韦

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容,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J景宗与

睿进顿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卜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

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

外援,勇气百倍。明旦,英自帅众来战,容乘素木舆,执白角如革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

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卷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上

令景宗与容各攻一桥,客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容使斗舰竞发,别以小船

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诸孥相次土崩,魏军

大溃。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容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

附一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

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容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容难。然而非然也,容

能知景宗之麴,而景宗不能知容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皆之不善处景宗邪?R其诏之日

“韦容,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容愈下而景宗

愈亢,容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沈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

附二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容归景宗节制。幸容素负重名,

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容,

亦乌足恃!

(节选自蔡东藩《南北史演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师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容子黯清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

/乃定

B.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容子黯清下城以避箭/容不许军中/惊容于城上/厉声呵之

/乃定

C.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容子磊请下城以避箭/容不许军中/惊容于城上/厉声呵之

/乃定

D.魏师复夜来攻城/K矢雨集/客了•黯请下城以避箭/容不许/军中惊/容于城上厉声呵之

/乃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文中为它名,指地方军政长官。古代受此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

B.敕,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与白居易《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

思相同。

C.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成,头为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

D.垒,古代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

的“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皇帝说韦容是曹景宗的同乡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礼节上待韦容非常恭谨。

B.曹景宗命人将诏书送入钟离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达,因而勇气倍增。

C.韦睿趁淮水暴涨,派战船出击,纵火烧桥,军中将士奋勇争先,魏军因而大败。

D.魏军溃败后,曹景宗等人争先抢功,韦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称赞他。

13.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

(2)如其不然,容愈下而景宗愈亢,容抑岂能终为人屈乎?

14.两段附加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相关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

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0.答案:D

解析:“魏师电夜来攻城”的意见杲北教军队又在夜里来攻城,“攻城”是“分夜来”的

目的,其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容不许”和“军中惊”的意思分别是韦容不答

应和军中发生纷乱,其主语不同,故其间应断开:且“睿于城上厉声呵之”是“主语+状语

+谓语+宾语”结构的句子,结构完整,其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项。选D。

11.答案:A

解析:”文中为官名,指地方军政长官”错,文中的“节度”是动词,意为指挥调度。

12.答案:D

解析;“韦容功成身退”错误,原文“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容独居后”是说曹景宗等

人争先抢功,只有韦睿一人在最后才上报获胜的消息,因此并非“功成身退二

13.答案:(1)韦容在曹景宗营寨前二十里的地方连夜挖掘长长的壕沟,距离魏军城池

只百多步。天快亮时营寨就建了起来。

(2)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

折辱吗?

14.答案:不一致。王夫之认为,钟离之战的胜利不仅有曹景宗和韦睿团结配合的功劳,

还有皇帝预先下达诏令、善于“将将”的功劳;蔡东藩则对皇帝让曹景宗节制书容的决定存

有异议,他认为皇帝预先下达内诏令并无实质作用,幸好有名望的韦容得到了曹景宗的敬重,

两人因此而团结配合并获胜。

解析:由“武帝像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而未

尝有所抑扬焉”“钟离之胜,功侔观水,岂徒二将之能哉”可知,王夫之的观点是:钟离之

战的胜利不仅是曹景宗和韦容团结配合的功劳,也是皇帝预先下达诏令、善于“将将”的功

劳。由''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亦乌足恃”可知,蔡

东藩的观点是:皇帝预先下达的诏令并无实质作用,如果不是韦容素有声名,得到了曾景宗

的敬重,两人很难团结配合并获胜。

【参考译文】

北魏中山王元英等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钟离。皇帝命令豫州刺史韦容率兵去援救钟离,

接受曹景宗的指挥调度。韦容从合肥选直路走,经由阴陵大泽前行,遇到山谷深涧,就架起

飞桥让部队过去。十天之内大军到达邵阳,皇帝事先(豫)下沼令给曹景宗说:“韦容,是

你们乡里中有名望的人(乡望),应该好好地敬重他!”曹景宗见了韦睿,在礼节上待他非常

恭谨,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说:”两位将领和睦,军队一定能取胜(济:成功)」曹景宗和

韦睿进驻邵阳洲,韦睿在曹景宗营寨前二I♦里的地方连夜挖掘长长的壕沟,距离魏军城池只

百多步。天快亮时营寨就建了起来。北魏中山王元英大吃一惊.用手杖敲打着地面说:“这

是何方神圣啊!”曹景宗相心城中守军忧虑恐惧(危惧),招募军上潜水而行,杷诏书送入城

中,城中人才知道外面有援军,因此勇气倍增。第二天早晨,元英亲自率军前来交战,韦睿

乘坐未加修饰的(素•)木车,手拿白角如意来指挥军队,一天之内交战数次,元英才撤退。

北魏军队又在夜里来攻城,飞来的箭如密雨般降下,韦睿的儿子韦黯请他到城下躲避飞箭,

书簧不答应;—军中发生纷乱,一韦蜜站在城墙上厉声呵斥,…人心工安定下来,皇帝命令曹景宗

和韦容各自负责进攻一边的桥,韦容攻南桥,曹景宗攻北桥。三月,淮水暴涨,韦容命战船

一齐出发,又另用小船装草,在范上浇灌油脂(在),进而放火烧桥。将士们奋勇争先,呼

喊声震动天地,无不以一当百,各个营垒依次《相次)土崩瓦解,北魏军队大败。曹景宗和

其他将帅争着先去报告胜利的消息,只有韦睿一人在最后才上报,世人因这一点而尤其崇尚

(贤)他。

附一曹景宗,是一员勇将,而韦睿手拿白角如意,乘坐木车来指挥(麾)军队。这两

位将领风格不相似,本来应该互相轻视对方的。武帝提前下诏令给曹景宗,这是具备了统率

将领的手段。下诏令让韦睿包容曹景宗容易,下诏令让曹景宗谦恭对待(下)韦容很难。然

而事实不是这样,韦容能知晓曹景宗的凶狠(鹫),但曹景宗不能知晓韦睿的宽宏,(如果)

曾景宗的气焰收敛,又何必担心韦睿不好好地与曹景宗相处呢?况且武帝诏谕曹景宗说“韦

容,是你们乡里中有名望的人",用真情来打动他,用礼节来使他折服,而不曾对这二人有

所贬抑或褒扬。如果不是这样,韦容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容难道能够始终受他

人的折辱吗?钟离之战获胜,其功与跳水之战相等(侔),(所依靠的)难道只是曹、韦二将

的功劳吗?

附二至于钟离这一仗,又不曾专任韦睿为统帅,而是单独任命曹景宗为统帅,下令让

韦睿归于曹景宗调度管束(节制)。幸好韦容一向(素)负有盛名,被曹景宗所敬重和礼遇

(敬礼),这才让他们二人能和衷共济,大败魏军。如果不是这样,曹景宗曾经违背过诏令

而让军队向前推进;(对于这样的人)即使有秘密的诏令,命令他敬重韦睿,又怎么能够靠

得住呢?

【课后作业】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日令张九龄,九龄对回室相系国安危陛上和林

醺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

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

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壬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

堀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

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找阵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

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

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

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上犹像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日:“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

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上上,上浸

疏之。林甫引萧灵为户部侍郎。灵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

之言于九龄口:“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小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

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

薄林甫为人,竞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

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

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班尝上书言事,明日,舞为下邦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并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

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B.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F柏林甫7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

为卜.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C.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

学为上所垂/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D.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

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预是(3分)()

A.中书令,唐朝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中书令为三省的长官。

B,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车驾”“万乘”“皇舆”等同为“天子”的代称。

C.践作,文中指的是帝王即位。“昨”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

D.出,指离京为官、外任、外迁。《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

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玄宗根让李林甫担任宰相,为此询问张九龄,张九龄因樨出反对意见而被李林由

憎恨。

B.惠妃向唐玄宗哭诉太子有谋害自己母子之心等,唐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却坚决反

对,唐玄宗因此不高兴。

C.在是否废太子一事上,李林甫当场没表态;惠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暗中派人拉

拢张九龄。

D.严挺之颇受张九龄的赏识,却为李林甫所怨恨,因为严挺之无故状告李林甫举荐的

萧灵,使其被贬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竞不之诣。

14.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自是谏争路绝矣”的原因,(3分)

答案:

10.答案:D

解析:“宰相系国安危”的意思是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安”与“危”之间不可断开,

且“陛下”应作“相林甫”的主语,而不应作“危”的宾语,“陛下”与“相林甫”之间不

应断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时”的意思是当时,应为“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的时

间状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由此可排除B项。选D。

11.答案:A

解析:”中书令为三省的长官”错误,中书令仅为中书省的长官。

12.答案:D

解析:“无故状告”错误,根据原文“灵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

猎’……岐州刺史”可知,严挺之并非“无故状告”,他认为萧灵不学无术,没有相任侍郎

的才能。

13.答案:(1)李林甫整天在皇上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呈上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2)严挺之向来以气节自傲,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没有去拜访他。

14.答案:①李林甫独揽大权;②李林甫明令谏官不准上书言事;③上书言事的杜班被

贬官。(意思时即可)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明确答题区间为“自是谏争路绝矣”前面的内容“李林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