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2025-02-08发布2025-08-08实施JJF1183—2025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TemperatureTransmittersJJF1183—2025代替JJF1183—2007 归口单位: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本规范委托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JF1183—2025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朱毅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姚丽芳(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生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人:凌彦萃(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卓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张雯(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陈宇[福禄克测试仪器(上海)有限公司]JJF1183—2025引言 1范围 (1)2引用文件 (1)3术语 (1)4概述 (1)5计量特性 (2)6校准条件 (3)6.1环境条件 (3)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3)6.3电源 (5)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5)7.1校准项目 (5)7.2校准方法 (5)7.3数据处理 (6)8校准结果表达 (7)9复校时间间隔 (8)附录A温度变送器校准时的设备连接方式 (9)附录B校准记录参考格式 (11)附录C校准报告内页参考格式 (13)附录D不带传感器温度变送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示例 (14)附录E带传感器的模拟输出温度变送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示例 (17)附录F带传感器的数字输出温度变送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示例 (20)ⅠJJF1183—2025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07—2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和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规范。本规范技术内容的编写参考了GB/T17614.3《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变送器第3部分:智能变送器性能评定方法》、GB/T28473.1《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温度变送器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和IEC62828-3:2018《工业过程测量变送器的参考条件及程序第3部分:温度变送器》(Referenceconditionsandproceduresfortestingindustrialandprocessmeasurementtransmitters—Part3:Specificproceduresfor本规范代替JJF1183—2007,与JJF1183—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送器;—引用文件中删除了废止标准JJG128《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检定规程》、JB/T8622《工业铂热电阻技术条件及分度表》;—引用文件中删除了标准间内容有重复的标准GB/T16839.2《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JB/T8623《工业铜热电阻技术条件及分度表》;—删除了DDZ电动单元组合系列温度变送器的内容;—删除了绝缘电阻、绝缘强度的校准;—调整了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修改了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的读数次数,增加了数字信号温度变送器校准的叙述;—删除了附录DDZ系列和模块式温度变送器影响计量性能的有关要求和测量方法;—增加了带传感器的温度变送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增加了数字信号温度变送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本规范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JF1183—2007《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JJG829—1993《电动温度变送器检定规程》。ⅡJJF1183—2025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温度传感器为热电阻或热电偶,输出为标准化模拟电信号、数字信号或模拟、数字混合信号的温度变送器的校准。变送器包括带传感器和不带传感器两种类型。其他类型变送器可参考本规范进行校准。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G141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JJG229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JJF1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1637廉金属热电偶校准规范GB/T17614.3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变送器第3部分:智能变送器性能评定方法GB/T28473.1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温度变送器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规范。3术语JJF1007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温度变送器temperaturetransmitter一种将温度变量转换为可传送的标准化模拟或数字输出信号的仪器。3.2智能变送器intelligenttransmitter具备与外部系统和操作人员双向通信功能,发送测量和状态信息、接收和处理外部命令的变送器。[来源:GB/T17614.3,3.1]4概述温度变送器(以下简称变送器)主要用于工业过程中温度参数的测量和控制,其模拟输出信号与温度变量之间有连续的函数关系。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也叫信号转换器),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电输出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其输出信号有4mA~20mA(或1V~5V)等模拟直流信号、标准化数字信号,以及模拟直流信号叠加标准化数字信号。智能变送器一般包括显示单元和人机接口,以实现量值、量程等参数的调整。部分12图1变送器原理框图变送器的测量误差是温度转换成标准化输出信号时产生的a)不带温度传感器的变送器准确度等级按量程大小予以划分,见表1和表2。表1热电偶温度变送器准确度等级变送器准确度等级注:表中量程△V是指变送器对应温度测量范围的电输入电压变化量。表2热电阻温度变送器准确度等级Pt100热电阻量程△R/Ω变送器准确度等级注:表中量程△R是指变送器对应温度测量范围的电输入电阻变化来源:GB/T28473.1—2012,表2。在标准条件下,变送器的准确度等级与最大允许误差的关系见表3。JJF1183—2025表3准确度等级与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FS)0.1±0.10.2±0.20.5±0.51.0±1.0注:最大允许误差是以输出量程(FS)的百分数表示。当输入的温度变量与输出信号呈线性函数关系时,最大允许误差也可以以输入量程的百分数表示。b)带传感器的变送器最大允许误差由传感器的允差和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的允差共同组成,其数值为两者的绝对值之和。注:准确度等级仅作参考,不作合格判定。6校准条件6.1环境条件环境温度15℃~35℃,相对湿度<85%。为保障校准具有尽可能小的不确定度,建议校准时尽可能地在以下标准环境条件下进行。a)环境温度:20℃±2℃(0.1级~0.2级变送器),20℃±5℃(0.5级~1.0级变送器);b)相对湿度:45%~75%;c)变送器周围除地磁场外,应无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外磁场。环境条件还应满足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使用的相关要求。6.2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可按被校变送器的类型参考表4进行选择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可按被校变送器的类型参考表4进行选择,不排除选用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其他仪器。表4变送器校准用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序号仪器设备名称技术要求用途备注1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二等标准或以上带传感器的变送器的测量标准标准热电偶温度计二等标准或以上直流电阻箱不低于0.02级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的测量标准直流低电势电位差计或标准直流电压源相对误差不大于±0.02%3JJF1183—2025表4(续)序号仪器设备名称技术要求用途备注2电测设备相对误差不大于±0.005%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配套使用相对误差不大于±0.01%分辨力不低于0.1μV与标准热电偶配套使用3恒温槽温度范围:-80℃~300℃波动性≤0.02℃/10min均匀性≤0.01℃为带传感器的变送器提供温源4高温恒温源温度范围:300℃~850℃测量区域温差不大于热电阻上限温度允差的1/85低温恒温源温度范围:-196℃~-80℃波动性≤0.02℃/10min均匀性≤0.01℃6廉金属偶检定炉温度范围:300℃以上使用时应配置等温块;任意两点温差绝对值不大于0.5℃;径向半径不小于14mm范围内,同一截面任意两点的温差绝对值不大于0.25℃为带传感器(廉金属热电偶)的变送器提供温源7贵金属偶检定炉(S型、R型)20mm,常用温度为1100℃,炉内温度最高点偏离炉子几何中心不大于20mm,温度最高点±20mm内有温度变化梯度;≤0.4℃/10mm的均匀温场为带传感器(S型、R型热电偶)的变送器提供温源8贵金属偶检定炉(B型)20mm,常用温度为1500℃,炉内温度最高点偏离炉子几何中心不大于20mm,温度最高点±20mm内有温度变化梯度≤0.5℃/10mm的均匀温场为带传感器(B型热电偶)的变送器提供温源4JJF1183—2025表4(续)序号仪器设备名称技术要求用途备注9直流电流表0mA~30mA,相对误差不大于±0.05%输出信号测量设备直流电压表0V~5V、0V~50V,相对误差不大于±0.05%数据通信终端(过程校准仪或手持终端)具有读取数字信号功能10补偿导线经校准具有15℃~35℃的修正值具有参考端温度自动补偿变送器(不带传感器)校准用的专用连线110℃恒温器温度偏差不超过±0.1℃提供0℃恒温环境0℃恒槽代替12标准电阻100Ω(250Ω)不低于0.05级与直流电压表组合取代直流电流表作为变送器输出信号的测量设备6.3电源变送器的工作电源:—交流供电的变送器,其电压变化不超过额定值的±1%、频率变化不超过额定值的±1%、失真小于5%;—直流供电的变送器,其电压变化不超过额定值的±1%、纹波小于0.1%。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7.1校准项目测量误差。7.2校准方法7.2.1准备工作a)设备配置与连接温度变送器校准时的设备连接方式见附录A。b)通电预热变送器在进行测量误差校准前与测量标准同时放置于校准环境中,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通常不少于1h),然后进行通电预热(通常不少于0.5h),也可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5JJF1183—20257.2.2校准校准点的选择:校准点的选择应按量程均匀分布,一般应包括上限值、下限值在内不少于5个点。也可按用户要求选择校准点。a)带温度传感器的变送器校准变送器测量误差的校准在正行程上进行,即从变送器温度范围的下限开始,自下而上逐点进行测量,直至上限。校准传感器是热电阻的变送器,应使用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作为测量标准。校准时,变送器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应置于恒温槽有效工作区域同一水平位置,且有足够的插入深度,一般不少于200mm。恒温槽槽温偏离校准点不超过±0.2℃,且整个读数过程温度变化不超过0.04℃。校准传感器是热电偶的变送器,如使用标准热电偶温度计作为测量标准,且应根据热电偶分度号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检定炉作为恒温源。校准时,变送器与套上保护管的标准热电偶应分别插入管式炉中的均温块至底部,处于炉内最高均匀温区,炉口处用绝缘耐火材料封堵。检定炉炉温偏离校准点不超过±3℃,温度变化每分钟不超过0.2℃(S、R型热电偶每分钟不超过0.1℃),且整个读数过程温度变化不超过0.5℃。读数时,应按标准→被校1→被校2……被校n→被校n……被校2→被校1→标准的顺序分别读取标准温度计的示值和变送器的输出值(模拟或数字),共读取两个循环4次数。b)不带温度传感器的变送器校准变送器输入信号是热电阻时,应使用直流电阻箱作为测量标准;输入信号是热电偶时,应使用直流低电势电位差计或标准直流电压源作为测量标准。输入下限温度对应的传感器标称电量值,读取变送器的输出值(模拟或数字);然后开始增大输入信号,分别输入各校准点温度所对应的标称电量值,并读取变送器的输出直至上限。在每个校准点上,变送器的输出值均应读取4次数据。注:对热电偶输入的变送器(具有参考端温度自动补偿),各被校点的输入信号应为校准点对应的电量值减去补偿导线修正值。在读取智能温度变送器输出数字信号时,可使用数据通信终端读取数字信号输出的温度值或者其他测量结果(例如电流值等)。测量混合信号输出的温度变送器时,可根据客户需要选择模拟或者数字信号作为测量结果。注:在数据通信终端没有相应数字信号协议的情况下,可直接用变送器显示单元的示值作为测量结果。7.3数据处理7.3.1带传感器的变送器测量误差的计算模拟信号输出的变送器按式(1)计算测量误差:ΔA=Ad-(ts-t0)+A0(1)6JJF1183—2025式中:ΔA—模拟信号输出变送器各校准点的测量误差,mA或V;Ad—变送器在校准点实际输出的平均值,mA或V;Am—变送器的输出量程,mA或V;tm—变送器的输入量程,℃;ts—标准温度计测得的平均温度值,℃;t0—变送器输入范围的下限对应的温度,℃;A0—变送器输出的设定下限值,mA或V。数字信号输出变送器按式(2)计算:Δt=tΔt=t-ts(2)Δt—变送器各校准点的测量误差,℃;t—变送器输出温度量值的平均值,℃。7.3.2不带传感器的变送器测量误差的计量不带温度传感器的变送器测量误差仍按公式(1)计算,此时式中ts为模拟热电阻(或热电偶)输入信号对应的温度值。变送器测量误差可以用输出的单位表示,也可以用温度单位表示,或者以输入(或输出)的百分数表示。由于变送器的输出通常都是温度的线性函数,它们之间的换算可以按式(3)进行:ΔA·Δt(3)计算过程数据处理原则: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应以修约误差小于变送器最大允许误差的1/10~1/20为限(相当于比最大允许误差多取一位小数)。8校准结果表达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k)校准环境的描述;7JJF1183—2025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9复校时间间隔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变送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本身质量等诸多因素所1年。89附录A温度变送器校准时的设备连接方式A.1模拟输出变送器输出部分的连接A.1.1二线制模拟输出变送器二线制模拟输出变送器输出部分的连接如图A.1所示。直流电流表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O标准电阻变送器—O电源A.1.2四线制模拟输出变送器四线制模拟输出变送器输出部分的连接如图A.2所示。直流电流表直流电流表标准电阻变送器负载电阻A.2数字输出变送器输出部分的连接数字信号变送器输出部分的连接如图A.3所示。取样电阻叶负载电阻无线变送器会将数字信号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发出,数据通信终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叶图A.4补偿导线法测量接线示意图OO图A.5不具有参考端温度自动补偿时的测量接线示意图O图A.6三线制热电阻输入的变送器的测量接线示意图图A.7四线制热电阻输入的变送器的测量接线示意图JJF1183—2025附录B校准记录参考格式温度变送器校准记录(带传感器)送校信息委托单位型号规格出厂编号生产厂家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校准信息原始记录编号证书编号校准地点校准依据温度/℃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信息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证书编号有效日期校准点/℃对应电量值/mA(V)测量标准示值/℃1234平均值变送器输出值/mA(V)1234平均值修正后变送器输出值/mA(V)测量误差/mA(V)测量误差/℃U(k=2)/℃校准员:核验员:校准日期:11JJF1183—2025温度变送器校准记录(不带传感器)送校信息委托单位型号规格出厂编号生产厂家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分度号校准信息原始记录编号证书编号校准地点校准依据温度/℃相对湿度/%补偿导线修正值e/mV测量标准信息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证书编号有效日期校准点/℃对应电量值/mA(V)变送器输出值/mA(V)1234平均值修正值/mA(V)修正后变送器输出值/mA(V)测量误差/mA(V)测量误差/℃U(k=2)/℃校准员:核验员:校准日期:12JJF1183—2025附录C校准报告内页参考格式1测量范围:2模拟输出/数字输出说明:3分度号:校准点设定输出值测量误差扩展不确定度U(k=2)℃mA(V)mA(V)℃℃以下空白13JJF1183—2025附录D不带传感器温度变送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示例D.1被校变送器被校对象为与K型热电偶配用的温度变送器(不带温度传感器),具有参考端温度自动补偿功能。测量范围:0℃~500℃,输出4mA~20mA。D.2测量标准选用标准直流电压电流发生器作为输入的测量标准,其100mV输出挡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02%读数+0.01mV)。直流电流表测量范围为0mA~24mA,最大允许误差为±(0.02%读数+0.001mA)。直流电压电流发生器100mV挡电压最大允许误差对应于温度的最大允许误差如表D.1所示。表D.1直流电压电流发生器主要技术指标热电偶类型测量(输出)信号范围t/℃最大允许误差Δ/℃K-200≤t<00≤t<900900≤t≤1370±0.2±0.3±0.6校准时使用补偿导线和0℃恒温器。校准点为(℃):0、100、200、300、400、500。D.3测量模型测量误差的测量模型为:ΔA=Ad-(ts1-t0)+A0(D.1)式中:ΔA—模拟信号输出变送器各校准点的测量误差,mA或V;Ad—变送器在校准点实际输出的平均值,mA或V;Am—变送器的输出量程,mA或V;tm—变送器的输入量程,℃;A0—变送器输出的设定下限值,mA或V;ts1—模拟热电阻(或热电偶)输入信号对应的温度值,℃;t0—变送器输入范围的下限对应的温度,℃。D.4灵敏系数c1=∂ΔA/∂Ad=114c2=∂ΔA/c1=∂ΔA/∂Ad=114JJF1183—2025D.5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D.5.1输入量Ad的标准不确定度u(Ad)的评定输入量Ad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两部分:被测变送器输出电流的重复性和多功能现场校准仪的测量误差。a)输出电流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Ad)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A类)可以用实验标准偏差来评估。在对变送器各u1(Ad)=s=1.8μA。b)直流电流表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Ad)输入量ts1的不确定度主要来自测量标准的示值误差,补偿导线修正值和0℃恒温器导致的不确定度。由于测量时的环境温度均在测量标准保持准确度的环境内,因此温、湿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b)补偿导线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ts1):修正值e(20℃时)的校准扩展不确定度为U=3.3μV,k=2。则u2(ts1)=3.3μV/2=1.65μV,即0.039℃~0.042℃。a)直流电压电流发生器的标准不确定度u1(ts1)可以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b)补偿导线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ts1):修正值e(20℃时)的校准扩展不确定度为U=3.3μV,k=2。则u2(ts1)=3.3μV/2=1.65μV,即0.039℃~0.042℃。cc)0℃恒温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ts1):0℃恒温器的最大温度偏差为±0.1℃,3(t1)=0.058℃。D.6.1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汇总于表D.2。15JJF1183—2025表D.2变送器各校准点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标准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灵敏系数|ci|u(xi)mA u(Ad)测量重复性u1(Ad)0.0018mA10.0018示值误差u2(Ad)0.0010mA(0℃)0.0014mA(100℃)0.0018mA(200℃)0.0021mA(300℃)0.0025mA(400℃)0.0029mA(500℃)0.0010(0℃)0.0014(100℃)0.0018(200℃)0.0021(300℃)0.0025(400℃)0.0029(500℃)u(ts1)测量标准示值误差u1(ts1)0.173℃-0.032(mA/℃)0.0055补偿导线u2(ts1)0.039℃~0.042℃0.00130℃恒温器u3(ts1)0.058℃0.0018注:u(xi)表示各不确定度分量,ci表示灵敏系数。D.6.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输入量Ad及ts1不确定度互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得到:uc(ΔA)=变送器各测量点的uc(ΔA)依次为:300℃时,uc(ΔA)=0.0066mA;300℃时,uc(ΔA)=0.0066mA;400400℃时,uc(ΔA)=0.0068mA;A)。0℃时,U=0.013mA,k=2;300℃时,U=0.014mA0℃时,U=0.013mA,k=2;300℃时,U=0.014mA,k=2;400400℃时,U=0.014mA,k=2;,校测.0,的。不确定度取最大时,U=0.014mA。对于0℃~~500500℃的变送器而言,转换为对温度的影响时,U=0.5℃(相当于0.1%FS)(k=2)。16JJF1183—2025附录E带传感器的模拟输出温度变送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示例E.1被校变送器被测对象:带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变送器(以下简称变送器),测量范围0℃~300℃,输出信号4mA~20mA。E.2标准仪器及其他设备测量标准: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恒温槽:恒温水槽,均匀性≤0.02℃,波动性≤0.04℃/10min;恒温油槽,均匀性≤0.02℃,波动性≤0.04℃/10min;测量标准电测设备:测温电桥,MPE:±5.0×10-5;输出信号电测设备:多功能测温仪,MPE:±5.0×10-5FS。E.3测量模型ΔA=Ad-(ts2-t0)+A0(E.1)式中:ΔA—模拟信号输出变送器各校准点的测量误差,mA或V; Ad—变送器校准点实际输出的平均值,mA或V;Am—变送器的输出量程,mA或V;tm—变送器的输入量程,℃;A0—变送器输出的设定下限值,mA或V;ts2—标准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值,℃;t0—变送器输入范围的下限对应的温度,℃。E.4灵敏系数c1=∂ΔA/∂Ad=1E.5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E.5.1输入量Ad的标准不确定度u(Ad)E.5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E.5.1输入量Ad的标准不确定度u(Ad)的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u(Ad)由测量重复性、输出信号电测设备、温场均匀性及温场波动性4个不确定度分项构成。E.5.1.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Ad) u1(Ad)由于电测设备漂移、环境温度的波动、被检变送器短期不稳定等因素引入。为了简化,通过重复测量综合考虑。简称测量的重复性。本校准系统中用同1支标准、3支被检作等精度多次测量。最后测量合并样本标准差sP为:0℃时,sP=0.00250mA;17JJF1183—2025实际测量以4次测量值平均值为测量结果,所以300℃时,sP实际测量以4次测量值平均值为测量结果,所以0℃时,u1(Ad)=sp/4=0.00125mA;300℃时,u1(Ad)=sp/4=0.00253mA。E.5.1.2输出信号电测设备示值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Ad)u2(Ad)=0.00058mAu3(Ad)=0.000u2(Ad)=0.00058mAu3(Ad)=0.00062mAE.5.1.3恒温槽的均匀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Ad)恒温槽的均匀性≤0.02℃,换算成电量值为0.0011mA,在区间内可认为均匀分布,k=3,则E.5.1.4恒温槽的波动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Ad)恒温槽波动性≤0.04℃/10min,换算成电量值为0.0022mA,半宽为E.5.2输入量ts2的标准不确定u(t)s2=)E.5.2输入量ts2的标准不确定u(t)s2=).62mA标准不确定度u(ts2)由3个不确定度分项构成。E.5.2.1测量标准电测设备的示值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ts2)校准0℃时,电测设备的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25Ω×5.0×10-5=1.25×10-3Ω,在区间内可认为均匀分布,k=3,则换算成温度:05≈0.0072(℃)校准300℃时,电测设备的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53.6Ω×5.0×10-5=2.68×10-3Ω,在区间内可认为均匀分布,k=,则换算成温度:u1(ts2)=≈0.0170(℃)E.5.2.2测量标准溯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ts2)不确定度u2(ts2)=0.001℃。0℃时,标准温度计经量值溯源获得U(不确定度u2(ts2)=0.001℃。).的。周期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的。周期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ts2)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在检定周期内的稳定性,0℃不超过0.01℃,300℃不超过0.015℃,按均匀分布,k=,则180℃时,0.015℃,按均匀分布,k=,则JJF1183—2025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见表E.1。300℃时,u3(ts2)=0.0087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见表E.1。表E.1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标准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灵敏系数ci|ci|u(xi)mA0℃300℃0℃300℃ u(Ad)测量重复性0.00125mA0.00253mA11.25×10-32.53×10-3输出信号电测设备0.00058mA0.00058mA0.58×10-30.58×10-3恒温槽的均匀性0.00062mA0.00062mA0.62×10-30.62×10-3恒温槽的波动性0.00062mA0.00062mA0.62×10-30.62×10-3u(ts2)测量标准电测设备的示值误差7.2×10-3℃1.70×10-2℃0.0533(mA/℃)0.38×10-30.91×10-3测量标准溯源1.0×10-3℃3.0×10-3℃0.5×10-40.16×10-3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周期稳定性5.8×10-3℃8.7×10-3℃0.31×10-30.46×10-3注:u(xi)表示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ci表示灵敏系数。E.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输入量Ad及ts2不确定度互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得到:uc(ΔA)=本例变送器各测量点的uc(ΔA)在0℃和300℃依次为:0.0018mA、0.0030uc(ΔA)=~大)。时,U=0.0060mA。对于0℃~19JJF1183—2025附录F带传感器的数字输出温度变送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计算示例F.1被校变送器被测对象:数字信号温度变送器(以下简称变送器),测量范围0℃~300℃。F.2标准仪器及其他设备测量标准: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恒温槽:恒温水槽,均匀性≤0.02℃,波动性≤0.04℃/10min;恒温油槽,均匀性≤0.02℃,波动性≤0.04℃/10min;测量标准电测设备:测温电桥,MPE:±5.0×10-5;输出信号电测设备: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分辨力0.01℃)。F.3测量模型Δt=t-tsΔt=t-ts2(F.1)Δt—数字信号输出变送器各校准点的测量误差,℃;t—变送器输出的平均温度值,℃;ts2—标准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值,℃。F.4灵敏系数F.5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c定2=∂Δt/∂F.5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c定2=∂Δt/∂ts2=-1F.5.1输入量t的标准不确定度u(t)的评定标准不确定度u(t)由测量重复性、温场均匀性、温场波动性及分辨力4个不确定度分项构成。F.5.1.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t)u1(t)由电测设备漂移、环境温度的波动、被检变送器短期不稳定等因素引入。为了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实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结构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市龙口市2025年五下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教育产品销售部员工培训
- 护理不良事件安全课件
- 电缆过水施工方案
- 信息技术 第二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9.3.4 智能翻译系统
- 信息技术 第二册(五年制高职)课件 8.3.2 自定义函数
-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收费站收费员业务知识解答
- 烟叶质量评价体系-洞察分析
- 商业广场步行街改造合同
- 公司人员优化整合实施方案
- 2024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学霸笔记
- 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 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2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卷
- Python编程基础(项目式微课版)教案1 1.1 Python概述
- 内科护理学心肌病病人的护理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全文
- 广东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