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课件_第1页
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课件_第2页
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课件_第3页
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课件_第4页
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醉后恢复室的工作规范概述麻醉后恢复室(PACU)是麻醉科实施全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保证麻醉后病人安全返回病房。全麻病人,硬膜外平面在T5以上以及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均需送麻醉恢复室观察治疗。隔离病人应参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执行。一般白天开放,急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可转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继续治疗。PACU必须配备常规及急救设备和药品(见附注),包括:氧气、吸引器、多功能监测仪、口咽通气道、喉镜、面罩、呼吸囊、各种型号气管插管、呼吸机、除颤器、微量泵等。工作内容

定期进行药品、物资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病人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师共同推入恢复室交接。病人由手术室转往恢复室的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输液或输血;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扶助或控制呼吸。PACU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恢复情况作出评价,主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并将患者妥善固定,以免摔伤或擅自拔除各种导管。恢复室病人管理内容:(1)所有病人必须监测ECG、BP、RR、SPO2,特殊病人监测体温。(2)观察意识状态。(3)观察呼吸、颜面与口唇颜色,保持呼吸道通畅。(4)保持留置各种管道妥善固定,引流通畅。(5)保持伤口敷料完好,观察病人的伤口情况和腹部体征。(6)烦躁病人用约束带约束。按照麻醉后恢复室记录单进行各项检测内容的记录,至少每15分钟测定并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心律、SpO2、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以判断恢复程度和速度。对于恢复缓慢者应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病情发生变化或不稳定时,须及时处理并记录,如遇病人病情发生重大变化,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应该立即通知实施麻醉医生或科主任共同处理,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处理。当病人达到转出标准后或需要送往ICU继续治疗,应详细记录各种检查结果。将病人及所有病历记录送到普通病房或ICU。拔管指征

没有单一的指征能保证可以成功地拔除气管导管,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病人不需要辅助通气:呼吸方式正常。T型管通气10分钟试验表明,病人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min,潮气量>300ml。单纯测定肺活量或最大吸气气压的价值有限,因为并不可靠。

意识恢复,可以合作和保护气道。

肌力完全恢复。

拔管前PACU的麻醉医师应警惕原已经存在的气道情况,并可能需要再次气管内插管。给予吸氧,吸引气管导管内、口腔内和咽部分泌物;拔管前正压通气、面罩给氧,监测SpO2,估计是否有气道梗阻或通气不足的征象。

病人离室指征

中枢神经系统标准:术前神志正常者意识恢复,神志清楚,有指定性动作;定向能力恢复,能辨认时间和地点;肌张力恢复,平卧抬头能持续10s以上。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监测治疗仍处于深或浅睡眠状态,或术中有过较长时间低血压或低氧过程,或体温低,估计需较长时间才能苏醒者,或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和(或)并发症者,应送ICU继续监测治疗。呼吸系统标准: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喇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30/min,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吸入空气条件下高于70mmHg,或SpO2高于95%。如病情严重,不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估计较长时间呼吸仍不能恢复达满意程度,或出现呼吸并发症,仍需行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者应在呼吸支持和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局部麻醉病人特别是椎管内麻醉后,呼吸循环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超过最后一次麻醉加药1小时;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交感神经阻滞已恢复;循环功能稳定,不须用升压药。门诊患者则待运动功能和本体感觉恢复,循环、呼吸稳定才可回家,并且门诊患者均应有家属陪伴返家。患者在恢复室由于严重疼痛或躁动等用过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者,应警惕再度发生呼吸和神志抑制的可能,应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才能送回病房。对苏醒程度评价可参考Steward苏醒评分标准,达到4分者可离开PACU。PACU常见并发症

(一)全麻后清醒延迟1、常见原因:(1)全麻药的残余作用,包括吸入静脉全麻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等。(2)病理生理改变引起全麻药排泄时间延长,如高龄、肝肾功能障碍、低温等。(3)术中并发症引起的意识障碍,如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脑血管意外等。2、处理:(1)维持循环稳定、通气功能正常和供氧;(2)通过适当通气和高流量(>5L/min)吸氧,将吸入麻醉药迅速排出;(3)药物拮抗肌松药及麻醉性镇痛药的残余作用;(4)针对病因治疗。(三)通气不足1、临床表现:(1)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2)潮气量不足,或呼吸频率慢;(3)血气分析:PaCO2>5kPa(45mmHg),同时pH<7.30。2、常见原因和处理:(1)中枢性呼吸抑制:包括颅脑手术的损伤、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的残余作用。应以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必要时以拮抗药逆转。(2)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及抗生素的应用等,可使肌松药的代谢速度减慢,加重术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应辅助或控制呼吸直到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必要时给以拮抗。(3)术后低肺容量综合征:胸腹部手术后、疼痛刺激、腹胀、胸腹带过紧及过度肥胖等因素,可限制肺膨胀,导致通气不足,尤其是COPD病人。应加强术后镇痛,鼓励和帮助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必要时行预防性机械通气。(4)气胸:为手术及一些有创操作的合并症,听诊或胸部X片可以确诊。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5)支气管痉挛:合并COPD、哮喘或近期呼吸道感染者容易发生。可以静注氨茶碱(负荷量为5mg/kg.30min,维持量为0.5-1.0mg/kg.h),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0.25-1.0μg/min)。(四)低氧血症1、临床表现:(1)吸空气时,SpO2<90%,PaO2<8.0kPa(60mmHg)。(2)呼吸急促,紫绀,躁动不安。(3)心动过速,心律紊乱,血压升高。2、常见原因和处理:(1)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或气胸。(2)弥散性缺氧:多见于N2O吸入麻醉,停止吸入N2O后应吸纯氧5-10min。(3)肺不张:因分泌物过多或通气不足等因素引起肺容量降低所致。应鼓励病人深吸气、咳嗽及胸部物理治疗。大范围肺不张可表现顽固性低氧血症,胸片可见肺萎缩,应以纤维支气管镜吸痰。(4)肺误吸入: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吸入物的pH值及容量,pH低于2.5,容量大于0.4ml/kg者危险性明显增加。轻者对氧治疗有效,严重者应行机械通气治疗。(5)肺梗塞:可见于血栓脱落、空气或脂肪栓塞。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氧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6)肺水肿:可发生于急性左心衰或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及以PEEP行机械通气治疗。(五)术后低血压1、临床表现:(1)收缩压比术前降低30%以上。(2)术后出现少尿或代谢性酸中毒。(3)出现器官灌注不足体征,如心肌缺血、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等。2、常见原因和处理:(1)低血容量:表现为口渴、粘膜干燥、心率快及少尿。应检查Hb及HCT以除外内出血。对于顽固性低血压者,应监测尿量、直接动脉压、CVP或PCWP.(2)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机械通气、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等。(3)血管张力降低:可发生于椎管内麻醉、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也可见于应用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及复温时。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六)术后高血压1、临床表现:(1)收缩压比术前升高30%以上。(2)有高血压病史者,收缩压高于24kPa(180mmHg)或(和)舒张压高于14.7kPa(110mmHg)。2、常见原因:(1)疼痛、躁动不安;(2)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3)颅内压升高或膀胱尿潴留;(4)高血压病患者术前停用抗高血压药。3、处理:(1)针对病因治疗,如镇痛、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降颅压等。一般情况下,血压中度升高可不处理;但对合并冠心病、主动脉或脑血管瘤及颅内手术者,应以药物控制血压。(2)应用短效降压药控制血压。常用药物有:①乌拉地尔:每次12.5-25mg静注,或2-4μg/kg.min静滴。②硝普钠:30-70μg/min静滴。③硝酸甘油:10-100μg/min静滴。④酚妥拉明:每次0.5-1mg静注,或0.3-0.5mg/min静滴。(七)心律失常1、室上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常继发于疼痛、躁动不安、发烧或低血容量。如不合并低血压或心肌缺血,只需针对病因处理。(2)窦性心动过缓:可因麻醉性镇痛药、β受体阻滞药或迷走神经兴奋引起,一般对阿托品治疗有效,严重者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因严重高血压、颅内压升高或严重低氧血症引起的心动过缓,应针对病因处理。(3)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及扑动,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肌缺血。治疗:①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Metoprolol)1-2mg静注,或艾司洛尔(esmolol)10-60mg静注。②维拉帕米(Verapamil)2.5-5mg静注。③地高辛(Digoxin)每次静注0.25mg。④如合并严重低血压,应行同步电转复。2、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为多源性、频发、或伴有R-on-T现象,表明有心肌灌注不足,应积极治疗。利多卡因1.5mg/kg静注后,以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八)少尿1、每小时尿量少于0.5ml/kg。2、常见原因:低血容量,低血压,低心输出量。肾后性原因有导尿管梗阻或断离,膀胱破裂或肾静脉受压。3、处理:不应盲目应用利尿药,以免加重低血容量和影响进一步诊断。术后少尿在适当补充容量及血压恢复后,即可得到纠正。必要时可静注速尿5-20mg,或多巴胺1-3μg/kg.min,或甘露醇12.5-25g。(九)多尿常由大量输液或高血糖性渗透利尿而引起,一般为自限性过程。持续性的多尿[尿量>4~5ml/(kg.h)]可导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鉴别诊断包括:1、输液过多,在健康人只需观察。2、药物性利尿。3、阻塞后利尿发生于尿道梗阻解除后。4、非少尿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可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丧失而导致一过性多尿。5、渗透性利尿可能是由于高血糖、酒精中毒、高渗盐水、甘露醇、胃肠外营养所致。6、尿崩症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导致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所致。(十)恶心和呕吐恶心呕吐是在PACU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与手术操作及麻醉用药等因素有关,严重者可延迟病人离院时间。1、诱发因素(1)运动疾病史。(2)既往麻醉中呕吐史。(3)肥胖。(4)女性,尤其是孕妇或在月经周期的第1~7天內手术者。(5)手术部位,眼科手术、耳鼻喉手术、腹腔镜手术及膀胱碎石术后易于发生。(6)阿片药的使用。(7)突然改变体位。(8)术后疼痛。2、恶心呕吐处理(1)防止胃的扩张和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对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头部过多活动对前庭造成的刺激作用。(2)对术后恶心呕吐进行对症治疗之前,必须首先排除其他能引起恶心呕吐的严重病情,如低血压、动脉低氧血压、颅内压增高、低血糖或胃出血等。(3)药物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围术期应用氟哌啶(1—2μg/kg,或成人1.25mg)可降低恶心的发病率,而并不会使恢复期延长或引起过度镇静,灭吐灵可加速胃的排空并有中枢性抗呕吐作用;格拉司琼、昂丹司琼也是一个有效的对抗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十一)全麻苏醒期躁动大多在麻醉苏醒期急性出现,多发生于拔管后十五分钟左右,术后疼痛是主要原因,采取术后镇痛术(静脉、硬膜外)和/或适量静脉输注异丙酚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呼吸、水电解质及各个系统的稳定以及平衡。(十二)低温和寒战如果病人体温低于35℃就应采取措施提高温度,可采用热辐射灯、电热毯或加热静脉输液等。应注意当体温升高时静脉血管容量增加,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