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课件_第1页
脑囊虫病课件_第2页
脑囊虫病课件_第3页
脑囊虫病课件_第4页
脑囊虫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囊虫病病理脑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脑猪囊虫病。是猪绦虫幼虫寄生脑部所致。发病率约占囊虫病的8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北部各地区。囊尾蚴进入脑内形成囊泡,囊泡内含有液体和白色头节。虫体死亡,则由炎性细胞包裹,外层是富于血管的胶原纤维形成的肉芽肿。后期可由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变成瘢痕,死亡虫体发生钙化.感染途径绦虫病人的手部沾染虫卵,喝被污染的水。病人自身并无绦虫寄生,因摄入附有虫卵的生蔬菜或瓜果后而感染。吃未煮熟的肉制品。吃野生动物。人群易感性

任何性别、年龄都可患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1。青壮年多见,农民居多,这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及发作后的一过性肢体瘫痪,锥体素征及锥外症状、小脑症状和颅神经障碍、高颅压、脑积水及强迫体位。查体可见皮下结节,多位于头部和躯干部。脑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型:一、癫痫型:最多见。发作类型常见的有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及其连续状态,部分性运动发作和复合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发作多于皮现皮下囊虫结节半年之后,亦可于多年后始有发作。二、颅内压增高型: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局限性神经体征可称为类脑瘤型。少数患者在当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Brun综合征,系囊虫寄生于脑室内的征象,是为脑室型。三、脑膜脑炎型:系囊虫刺激脑膜和脑弥散性水肿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发热,还常同时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颅神经麻痹。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且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四、单纯型:无神经系统症状,且无明显的皮肌囊虫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而被发现。如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绦虫病史,较易误诊。此外,还可表现为智力减退、失语、偏瘫、锥体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受损的表现。当囊尾蚴的幼虫同时大量进入血流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及全身不适。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显著增高,最高时可达80~90%。其它还可见压力增高,蛋白及其它白细胞增加等。2.免疫学检查:脑脊液的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囊虫抗体的ELISA等检测较有意义。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脑内囊虫病囊泡多位于皮层和基底核,可以从数个到数百个,甚至更多,表浅者凸起于脑表面,大小5-10mm,有时可形成单个大囊。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小,脑回窄。脑室内囊虫病囊泡游离或附在室管膜上,直径10-20mm,囊壁薄,可形成阻塞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内囊虫囊泡多位于蛛网膜下腔,尤其是脑底,有时相连如葡萄状,可形成脑膜粘连或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一般不做X线检查X线表现平片可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颅内钙斑,钙斑呈圆形,直径3-5mm。常多发,也可单发。囊虫死后皱缩,则钙斑可不规则。有时软组织内也见囊虫钙化,多呈长梭形。颅内压增高:颅缝增宽、指状压迹增多、鞍背骨质疏松、蝶鞍扩大、蛛网膜颗粒加深。CT检查分型脑囊虫病CT分型(一)脑实质型(二)脑室型(三)脑膜型(二)脑室型

以第四脑室多见,其次为第三脑室,侧脑室很少见到。由于囊虫的囊泡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囊壁又薄故CT扫描难也直接显示囊泡,仅表现为间接征象,脑室形态异常或者脑室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移位,阻塞性脑积水。有时囊泡内密度可高于脑脊液,囊壁见环形增强或钙化。(三)脑膜型平扫可见下列征象:1、外侧裂、鞍上池囊性扩大,有轻度占位征象。2、蛛网膜下腔扩大、变形。3、脑室对称性扩大。增强扫描有时可见囊壁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脑膜强化也可见到。混合型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表现同时存在正常头颅CT平扫这是脑囊虫患者的申请单头昏头痛4年【MRI检查MRI表现脑实质型脑囊虫病MRI表现有定特征,多呈圆形,大小为2-8mm在囊性病变,其内有偏心的小点状影附在囊壁上,代表囊虫头节.脑囊虫存活期水肿轻,Gd-DTPA增强囊壁可增强,亦可不增强.囊虫死亡时,头节显示不清,周围水肿加剧,占位明显,增强环厚度增加.此时可出现“白靶征”即在T1WI中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呈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黑靶征”是指在T2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状高信号之外,均呈低信号。脑室、脑池和脑沟的囊虫,大小为2-8mm小圆形,长T1和长T2信号,常见不到头节。对邻近脑实质有光滑压迹。有的呈大囊病变,分叶状,有间隙,偶见头节位于边缘。脑膜型脑囊虫,很多是脑沟内囊虫与脑膜粘连形成。

脑囊虫病病人(同一病人)T1WI脑囊虫病病人(同一病人)T2WI鉴别诊断1、脑炎型需和下列病变鉴别:多发性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单发大囊型需和下列病变相鉴别:皮囊中、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穿通畸形。3、多发小囊型需和下列病变鉴别:脑转移瘤、脑脓肿。预防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治疗绦虫病及脑囊虫病,以预防为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饮食卫生宣传工作,不吃未煮熟的蔬菜和猪肉,生吃的蔬菜特别注意清洗消毒,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屠宰检疫工作。患有绦虫病,应及早治疗。如果有不洁饮食史,粪便有绦虫节史或查有虫卵者,皮下有结节,且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损害及精神症状等,应找专科医师就诊。治疗

一,囊虫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