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历史地理环境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历史地理环境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历史地理环境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历史地理环境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讲-历史地理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主讲人:赵树廷

二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

影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

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

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化

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文

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

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

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

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

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

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

要是指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

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疆域

•重点了解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

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西汉、唐、元、

清。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中国

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

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

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

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

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

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

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

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今

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

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

湖北、北到河北。

夏朝疆域图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

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

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

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

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

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

单字就有5000个。

商朝疆域图

。歼忤)

-r会

n郭

uII山

*衰

久游网地图专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

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

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

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

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其

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

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

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西周疆域图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

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

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

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

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

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

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战国时代形势图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

赢政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

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

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

证。

域国

3”穴高花和施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

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

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

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西汉疆域图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

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

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

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

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

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

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

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

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

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

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

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

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

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

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

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

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

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

域相似。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

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

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清前期中

I"髀糕!•'皿*傅地

?1tt淄.

xM*-'

Legend

A*呷

网7”;,,吧厂34

Sn»iatnalrmpann«m

Odkrf*1Mk«piw-MbHdUkaltarMkh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朝、

元朝、清朝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

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

(二)政区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

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

环境范畴。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

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

分配。

•1、商周: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最早产

生于奴隶制时代。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

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

州”。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

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

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

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

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

属为卿大夫。

•春秋时期,列国兵争,晋、楚、秦等在

边地先后设立县和郡,至战国,郡县两

级制,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总的来看,

第一个时期,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

封制。县以下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

组织。君B、县两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

实行年终考核,依任职情况决定升降留

免(类似于今天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长

安及附近地区实行郡县制,长官有太守

和都尉。其余地区是分封制。同姓子弟

分封为王,功臣和亲属外戚分封为列侯。

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封地分割缩小,治

民之权被取消,王国变成和郡一样的地

方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

武帝另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郡,每州由皇

帝派刺史一人监察郡国。东汉取消郡尉,

固定刺史为州级长官,地方行政机构演

变成州、君B、县三级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

君B、县三级。但一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

越少。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

权的郡县制。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隋初取消郡,只

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军政分权。唐

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剌史,县有县令。并分立

“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另外,唐

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军事、财政、军政

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之

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

镇,或称道。

­总的来看,隋唐基本上是郡、县二级制,唐代

后期形成了“道一州一县”三级制。

•5、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废止了

方镇辖域制度。各地设置府、州、军、

监(州级单位),其下辖县。其行政长

官由京官带原衔出任,简称“知府”、

“知州”、“知县”。府县之上,设

“路”为监察区,路设安抚使司、转运

使司、提点刑狱司,总称监司,分掌军

事、财政、刑狱等职。这样一来,宋朝

就形成了:“路一州(府、军、监)一

县”三级制。

・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

度。全国除了西藏归宣政院外。其余地

方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

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长官有

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路、府、州、

县设总管、府尹、州尹、县尹。

元朝:行省一路一府一州一县。

・7、明:明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全国

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

现行的省由此开始)。每省设左右布政

使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

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合称“三司”。三

司互不相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机构。

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

府里的长官为知府,县里的长官为知县。

明朝:省、府、县。

•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

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

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内外蒙古旗盟。省

里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一省或

数省设一总督,各省均设巡抚。省下设

府,距京城250里设一府“府见府,250”,

北京至保定250里,故设保定府,保定府

距正定(真定)府250,故设正定府。府

长官为知府。府下设县,县里的长官为

知县。另外历代在少数地区设过特殊机

构。

政区变化的总趋势

U商周——分封制;秦西汉——郡县制;

东汉——州郡县;元——行省制度;明

——省府县;清——省府县。

(三)民族

谈到民族,我们首先要明确“中华

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

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有56

个民族。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

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从夏朝到秦汉时

期,当华夏族、苗瑶族、百越族等民族开拓黄

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时,边疆各民族的先民已在

开发着祖国的边疆。比如,东北部和北部的东

胡、乌桓、鲜卑、匈奴等民族开发了今黑龙江、

吉林、辽宁、内蒙及华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西

域的乌孙、月氏、龟滋等民族开发了今新疆及

其以西的广大地区;西部和西北部的羌、吐蕃

族开发了今青臧高原;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百越各民族开发了今广西、广东及福建、浙江

等地。

西汉时期各少数民族的开发

统万城------匈奴族遗留在世界

范围内惟一的都城遗址

反映匈奴游牧生活的岩

曾经伴随匈奴成长的大漠

霍去病点将台和苏武牧羊

唐朝各少数民族的开发

吐蕃族对西藏的开发

回纥(维吾尔族)对新疆的开发

突厥墓碑和突厥骑兵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互相接

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基础。早在公元前5000多年到公元

前200多年前,汉族的前身华夏各族就已

经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随着

自身的扩张、迁移和其它民族的迁入,

汉族融合了其它民族。汉族在数量上高

居首位,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总体上的

优势,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自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多

数朝代是汉族统治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中国的历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

造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不断交流

和融合的产物。

(四)人口

•中国这块土地是特别适应人口繁育生息

的地方,苏联则不适应人口繁衍,故此

曾奖励多生多育的“英雄母亲”。长期

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汉代,

中国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北宋时期和近代也占三分之一。当时人

口众多是优势(人力资源)。历史上,

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总的来看,各朝各代

人口分布极具变化,但一般都是东南部和

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规模大。

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

响,同时人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

和交融。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的主流

是由北向南,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

域及更南地区,其中以西晋末年永嘉乱

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靖康之

乱后的三次南迁影响最大,移民人数最

多。

战国与西汉时期迁往福建的移民

(公元311年的永

嘉之乱)刘聪石勒火烧洛阳,

0%

战乱与人曰迁移(安史之乱)公

元755-763年

皴加755-76旃撇嬲钞

好山,蚓林

k轴军侬

1:2500万

战乱与人口迁移,靖康之乱(公元

1126—1127年)后,岳飞收复失地

•来自中亚、阿拉伯甚至欧洲的移民也到

中国定居,融合于中华民族。如今天的

回族就是以13世纪自中亚、阿拉伯和波

斯迁入的移民为主,吸收其他民族而逐

渐形成的。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尤

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从15世纪以

来就以东南亚为主要移植区。中国移民

对所在国和中国本身在经济、文化、社

会和政治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做

出了杰出贡献。

“海上丝路”与中国古代的海外移

如今,在中国内部,没有四川人的

县不多;在世界,没有中国人的国家不

多。人口过多是最大的生态失衡,双胞

胎多,男孩多则是人类自身失衡。

(五)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

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

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

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

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

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

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

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国画雄伟泰山(道教名山)

峨眉山秀色摄影图(佛教名山)

黄山奇峰摄影图

(

)

m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

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

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

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

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

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

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

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

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

“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

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湖泊的消

亡与发育;水道和水系的变迁,黄河和

海河水系的变迁尤为剧烈;海陆变迁;

黄土高原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等。

专家建议黄河改道入海口有两种选择

*北京

黄河入理

新入海口选择2

先将黄河水引入

淮河然后流入黄海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

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

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

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

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

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

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

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

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

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

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

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

安县境内),

生生一路Tour.3316cn

都江喔景区游算•孰

TouristMnpofDujlan<ScenicArea

Suf/,ITJWIUfltnSCM)C$^0t

n区AAAAM*

rudMMAAAAIiM^I

*A

MUa♦

.•'

AHiA・■

t

lll$

一3

B・

t

,n$

A一<

WA・

il

“I

*QN-4

?*s.t*

■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

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

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

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漕渠等。公

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

(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

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

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

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年古灵渠风采依旧

京杭大运河图

大运河遗址现宋代沉船

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

体文化,总结说来,中国特有的地形地

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

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特别是魏晋以后,文

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

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许多

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画,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也就是说,中国

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

人,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六)气候

•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

部分处于温带地区。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

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

8、9三个月,三是大陆气候强。冬季寒冷,夏

季炎热,气温年差较大。以上三点是中国气候

的总体特征。总的来看,有史以来没有实质性

变化。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状况

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在温度与

湿度两个方面:

•比如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

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

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是到了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

尼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

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山开始融化。

•再比如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

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

水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

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

人。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

灾。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

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

有关。

•另外,人口急剧增长,北方民族不断南

侵,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都与气候的变

化有关系,甚至连治世和乱世也与气候

的变迁有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熙、雍

正、乾隆三朝盛世等等都与当时的气候

宜人、风调雨顺有关。

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特定的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

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春争日,夏争时”,农民们世世代代就像打

仗一样按24节气种地。否则,“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连收成都成了问题。24节气不

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

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

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

“风寒湿热燥火”。俗称“六淫”,大部分与

气候有关。南京中医学院老教授干祖望说:

“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

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

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不同的季节应取

不同的穴位,针探的深度也不一致。中药的使

用也分季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

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

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三是诗词与气候。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

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

作环境和灵感。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

季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二

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咏春的。在四季中

诗人们对气候体会最深的要数夏季的炎热。王

维在《苦热》一诗中,热得想到大气层之外去

凉快凉快:“思出宇宙外,矿然在寥廓。”还

有展示暮秋景物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王实甫的《西厢记》。总之,正

是四季分明的气候造成了咏怀四季的美妙诗句。

•此外,气候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

化、建筑文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

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

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

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

的依赖性越大。比如原始人,人类刚刚从

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

森林中和湖岸河边。

•为了对付十分困难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人

们结成几十个人的小群体即原始群,依靠

集体的力量生存。在原始群中,人类对地

理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人类共同采集可食

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人类使用

天然棍棒和制作粗糙的石器,集体进行采

集和狩猎,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远古时

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

都起决定性作用。

•后来,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人类普遍使用石头、青铜、或铁器,促进

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文

明和进步,出现了金石文化、青铜文化。

由此可见,自从石器、青铜、铁器时代,

人类已经开始能动地利用环境。

・到了近、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

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对地理

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越来越大,

“人化自然”的能力加强了。因而

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的决定作用越

来越弱。比如“天不下雨,人类可

以进行人工增雨,北方缺水,我们

可以南水北调;地球拥挤,人类可

以探讨到月球、南极居住,甚至建

立海上城市。”

•当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是

以不违背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条件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

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众所周知,由于高度工业化和人类对地

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一系列的全

球性的威胁日益严重,联合国公布:当

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随着地球变暖,北极熊将在本世

纪末消失

地球上又一珍稀物种灭绝-

加勒比僧海豹不复存在

被滥砍滥伐的森林

2009年4月13日,云南碑污染事件

时隔十个月后的现场,厂区外黑

色防渗漏的塑料布下被“封存”

媒体披露中国大米重金属污染分

布图

兰州的大气污染

水资源短缺困扰全球

瘦肉精喂成的健美猪

不能吃

想健壮.吃双汇火腿肠!

中国耕地面积示意图

便3:中03总质职不多

■■■■

(1)军用垃圾成灾

(2)民用垃圾成灾

地震和海啸中损坏的福岛核电站

本核电站污染海水

世界技层译流的分布和渔场的分

食盐抢购潮

本核工业分布图

中国核电站分布图

E0至■电0・■口口

9KU^^3A

*dj«R_M4iU■■■■

•山第三能通玷■■

・・口口

彳0%■»试■・口口口口

大的tftg匕

MdjmiU

awau秣kh沪中»

VCM:9UBI团1*B砧

该图片由南口残阳上传至Tiexue.Net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这十大灾害都可以看作是“人化自然”

产生的恶果。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

东北的水灾,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变化

所致,人类过度采伐森林使植被遭到破

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

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

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

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

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

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

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举例说明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

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就是漆

器、礼器也是与农业生产工具紧密相关

的。

•(2)再以大家都熟悉的货币为例。最早

的货币是牲畜、铜器、粮食,后来贝币

成了单一货币,与钱有关的汉字,几乎

都用“贝”字旁。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

布币是铲子形状。刀币是刀削形状。实

际上布币、刀币的形状都是农业工具的

形状。

细石器时代的骨器

WWW.

e

s

s

齐国的刀币

•(3)再说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

历(阴历)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简

直就是农耕日期表。

•(4)此外,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饮食

文化、服饰文化、科技、宗法制度、婚

丧风俗、节日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

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人甚至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在东亚地区是传统文化最发达

的地区,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在

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的农耕文化曾

经征服了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地。中国特定

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中国的农耕文化(1)

中国的农耕文化(2)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传

统文化,或者叫中国农耕文化,既是我

们宝贵的财富,又是我们沉重的包袱。

比如,依照中国传统,过春节是中国人

的习俗,也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但

这种节日是农业区、农耕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