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从单一的课堂学科知识讲授向学科育人转变。劳动教育也是如此,要想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教师势必要在传授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的良好品质。以天和小学的实践为例,提出了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立足校园农耕基地,习得基本技能;依托校外劳动基地,助力全面发展;建立现代实践基地,培育创新精神。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天和实践”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越发关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2]1。劳动课程有着特殊性,十分注重劳动实践的体验,劳动课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也不是学生在教室里的听与答。劳动课需要专门的劳动实践基地,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3]。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和现代服务业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从扫地、擦窗等简单的校内劳动走向校园内的农业生产以及校外的新技术体验、志愿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崇尚、热爱、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是崇高的、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还是伟大的、劳动更是美丽的观念,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等品质[2]5。一、立足校园农耕基地,习得基本技能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之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走廊过道甚至教室的角角落落,都可以算是学生的劳动实践场。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校园,卫生打扫大多由保洁公司承办,花木养护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实际上,学生可以进行劳动实践的场所并不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要充分利用学校等场地来开展农业劳动。我校整理现有的资源,开辟了校园农耕园,根据江南地域特点,结合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江南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4],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学会分工合作,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养成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懂得付出就会有回报,从而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一)学科融合,开发劳动课程我校利用有限土地,建立了农耕园,命名为“三味蔬屋”,并立足于农耕园,整合语文、科学、综合实践以及德育等学科,结合江南地域特色和本校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了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种植实践教材,为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5]。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江南特色作物课程、劳动基本常识课程以及劳动实践课程。江南特色作物课程包含本地特色香青菜、油菜、小麦以及“水八仙”等知识内容;劳动基本常识课程包含劳动工具的来源及使用、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等内容;劳动实践课程包含日常的播种、施肥、养护管理以及最后的采收等内容。我校将教学教育活动与劳动教学相融合,让劳动教育更加日常化,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综合实践课上,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江南特色农作物的渊源与现状,撰写研究报告,为学校种植选取提供参考;在科学课上,学生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撰写生产观察报告,为学校后续的管理给出依据;在美术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现场临摹,绘制图画,感受劳动的美好。这种学科融合课程,大大丰富了劳动课程内容,真正达到了劳动育人的目的。(二)分级实践,学习劳动本领我校根据不同学生年龄层次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宜的、学生喜爱的、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劳动种植实践内容,分批组织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三味蔬屋”进行劳动实践,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农耕园种植课程中获得参与劳动锻炼的机会,让劳动教育真正在校园中落地生根。我校充分利用现有农耕园土地资源,给低中高年级学生安排不同的种植实践内容,营造了和谐共生的劳动氛围。低年级学生主要在新学期入学时进行播种以及简单的养护等劳动,中高年级主要进行农作物的管理以及收获制作等劳动。每一块土地,在交付前都有明确的责任班级,教师要跟班级学生明确劳动的方向和任务。当一粒粒种子破土萌芽,纤弱身姿风中摇曳;当一棵棵嫩苗茁壮成长,满地绿色映入眼眶;当一道道美味端上餐桌,阵阵香味钻入鼻尖,学生的喜悦溢于言表,令人动容。这种真实的种植劳动,激发了学生劳动的兴趣,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劳动创造的价值,养成珍惜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6]。二、依托校外劳动基地,助力全面发展劳动课程应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2]2。除去学校本身,学校所在的社区同样是开展劳动课程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开展协同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学校不能只局限于校园的一亩三分地,要有积极开放的眼界,把目光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与学校所在的社区紧密合作,建构共享的劳动教育环境。社区里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各类生产企业、农业生产基地、传统手艺工坊。为了更好地开展校社劳动协作,学校应通过前期的调研,与社区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与其建立持久稳定的校外劳动课程基地,共同开发“社本”劳动教育合作课程,根据本地域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劳动资源的课程效应。学校与社区的协作,进一步拓宽了可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场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一)校社合力,共享劳动场域学校和社区是密切相连的,二者拥有诸多的共同目标,社区的工作需要学校的配合落实,社区里有着诸多学校可以利用的劳动资源。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在海量的劳动资源中,我校与所在的新柳溪社区达成共识,共同改造社区中的一块废弃土地,成立了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也是学校的“共生园”劳动实践基地。在庄重的成立仪式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正常启用,弥补了校园内农耕园面积较少、学生种植实践不多的缺点。劳动实践基地启用后,我校和社区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完备的劳动课程计划,做好年度、学期协同计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每一次的劳动都有成效,每一位参与劳动的学生都受到教育。同时,在社区的积极协调下,我校聘请社区内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工作者担任劳动课程的校外辅导员,定时定期对学生进行劳动培训,并指导学生进行劳动种植实践,学习基本的劳动种植技能以及传统江南美食的制作方法,在“共生园”劳动基地里传承老一辈的劳动经验与本领。在上述过程中,我校和社区充分利用了同一块土地,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场所的壁垒,实现了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二)亲身实践,感受劳动生活工农业生产劳动要注重从本地农业以及区域特色工业出发,选择适宜的,学生可操作可实践的劳动内容。我校所在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共生园”劳动基地的种植实践课程,就是根据江南地域特色以及二十四节气而设计的。通过前期的调研、走访,结合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建议,我校选取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如种植艾草、蚕豆等,并适时收获种植成果进行烹饪,使学生体验农业生产的特点及价值。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真正经历劳动的过程。我校充分利用各个节气组织学生走进“共生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清明时节,学生一起采摘艾草制作青团子;立夏时节,学生收豆、剥豆、煮豆饭;冬至时节,学生挖荠菜制作冬至团子。园子虽然不是很大,规划却十分到位,精准划分好了各个种植区域。在这个园子中,通过辛勤耕种,学生了解了在二十四节气中什么时间应该种哪些作物,在什么时节进行收获,充分理解了农时节气与耕种收获的关系。通过亲手制作与烹饪,学生品尝了江南节气美食,以此了解了江南农业的特点,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学生在感受传统节气习俗的同时,亲身体验劳动的苦与累,以及苦累背后的快乐,在实践体验中唱响劳动与传承之歌[7]。三、建立现代实践基地,培育创新精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能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2]5。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理应具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8]。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工业制造时代,学生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但他们不了解这些资源背后的创新精神,对于创造者的工匠精神亦缺乏认同感,缺乏实践感受,这势必要引起劳动教育者的重视。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去了解物品是如何被创造生产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贴近劳动实践,走进现代化的企业工厂,在真实的现代工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等场景中进行体验,感知劳动者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生产工业的创新开拓等,进一步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一)校企联动,挖掘劳动资源现代工业生产劳动,从简单的手工劳作走向复杂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的劳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工业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工业产品生产的参观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器具、设备等特点,积极参与并学会利用常用生产工具和设备加工产品,以此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爱惜劳动成果[1]95-96。我校所处的吴江经济开发区,区域内有传统的金工、服装等制造企业,同时还有众多的诸如电子、芯片等高新技术企业,校外工业劳动资源十分充沛。我校德育处与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积极沟通联系,共同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在街道的协调下,双方沟通十分顺畅,企业纷纷表示愿意为学生的参观体验提供必要的便利。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还专门为我校学生在厂区开辟了劳动教育的教室,为学生的社会劳动实践提供必备的资源。同时,我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劳动体验。(二)参观体验,增强劳动能力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创新,新技术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个时代,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诸多新科技给生活、经济、民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这方面的教育上进行创新,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体验,让学生直面现代新技术,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我校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与工人、技术人员交流劳动经验,聆听他们的劳动故事,感受劳动者不平凡的经历。学生还在企业的组织下参观了产品生产第一现场,近距离观看劳动者操作电子机械手进行产品建模,直观感受现代生产技术的飞跃发展。我校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校担任劳动实践课程教师,给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热公司收购合同范本
- 买方单方面违约合同范本
- 上海租赁牌照合同范本
- 2024年遵义市赤水市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Unit 1 A new start:Understanding ideas ①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年)英语七年级 上册
- 出售大型废船合同范本
- 临时供电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民主与科学杂志社招聘考试真题
- 劳务合同范本修灶台
- 上海疫情物质供货合同范本
- 新能源汽车车位租赁合同
-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课件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39 《出师表》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 蛇胆川贝液在动物模型中的药理作用研究
- GB/T 44260-2024虚拟电厂资源配置与评估技术规范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公开招聘报名表
- AQ 1064-2008 煤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安全使用规范(正式版)
-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版) 课件 模块1、2 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概述、基础数据采集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高大模板安全施工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