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基础学问巩固(26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句读(dòu) 读书(dú) 经传(zhuàn) 传道(chuán)B.逡巡(qūn) 峻急(jùn) 藩篱(fān) 吐蕃(fān)C.近谀(yú) 须臾(yú) 度长絜大(duó) 长度(dù)D.老聃(dān) 冉冉(rǎn) 苌弘(Chánɡ) 长者(zhǎnɡ)答案B解析“蕃”应读“bō”。2.下列对通假字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eq\b\lc\{\rc\(\a\vs4\al\co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亡”,涂有饿莩“涂”通“途”))B.eq\b\lc\{\rc\(\a\vs4\al\co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C.eq\b\lc\{\rc\(\a\vs4\al\co1(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D.eq\b\lc\{\rc\(\a\vs4\al\co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答案A解析A.“无”通“毋”,不要。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eq\b\lc\{\rc\(\a\vs4\al\co1(作《师说》以贻之,以刀劈狼首))B.eq\b\lc\{\rc\(\a\vs4\al\co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C.eq\b\lc\{\rc\(\a\vs4\al\co1(犹且从师而问焉,不出,火且尽))D.eq\b\lc\{\rc\(\a\vs4\al\co1(享国之日浅,以致天下之士))答案D解析D.都是结构助词,的。A.连词,来/介词,拿。B.用来……的、……的凭借/……的缘由。C.连词,尚且,还/副词,将要。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席卷天下,包举宇内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⑧外连衡而斗诸侯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⑩不耻相师A.①⑥⑧/②③⑤/④⑦/⑨/⑩B.①⑩/②③⑤/④⑦/⑥⑧⑨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⑨/⑩D.①②⑤/③④⑦/⑥⑧⑨/⑩答案C解析①②③⑤名词作状语;④⑦名词活用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⑩意动用法。5.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A.①⑤⑧/②/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⑧/③⑥/④⑦C.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D.①⑤⑧/②/③/④⑥⑦答案C解析①⑤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③⑥为被动句;④⑦为状语后置句;⑧为推断句。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是提倡从师学习的始作俑者,他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陋俗,表现出非凡的志气。B.你们俩考试一个偷看别人答案,一个携带小抄,都是作弊,何必五十步笑百步?C.汽车的平安技术发展到今日已经不行同年而语,那些在科幻影片中出现的镜头一一得到实现。D.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法院胜利执结一起麻烦案件,通过执行法官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为农夫工讨回40万元欠款。答案A解析始作俑者:比方首先做坏事的人。感情色调不当。五十步笑百步:比方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运用正确。同年而语:把不同的两个人或两件事物放在同一时间,不加区分地同日而语。运用正确。锲而不舍:比方有恒心有毅力。运用正确。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探讨院围绕以“探讨孟子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助推国学传播”为宗旨,努力把孟子探讨院打造成综合性、探讨型、国际化的孟学探讨机构。B.荀子所论及的人性,是其本质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成善的机会。C.“国考热”降温是必定趋势,社会大环境在变,公务员不再是过去大家眼中的“金饭碗”,而只是一种职业选择。D.那些确定着排片大权的终端掌控者的把关任务异样艰深,他们的个人品位在某种程度上确定着中国十多亿影视观众的文化口味。答案C解析A.句式杂糅,可删去“围绕”;B.语序不当,可将“其本质”放在“是”前;D.搭配不当,可将“艰深”改为“艰难”。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教化和道德对王道特别重要的句子是:,,。(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同等的民主思想后,提出了择师的标准,这两句是:,。答案(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阅读拓展训练(4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18分)(甲)君子曰:学不行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9.下列加点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eq\b\lc\{\rc\(\a\vs4\al\co1(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eq\b\lc\{\rc\(\a\vs4\al\co1(而闻者彰清晰,士大夫之族类))C.eq\b\lc\{\rc\(\a\vs4\al\co1(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eq\b\lc\{\rc\(\a\vs4\al\co1(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答案D解析众人:一般人。1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答案B解析B.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这些,这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指“书”/代词,代指人,他们;D.介词,对于/介词,向。11.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推断句;C项,一般陈述句。1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做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分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索的道理,而《师说》选段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缘由。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答案C解析《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师说》选段用对比法指责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现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分)译文:(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译文:答案(1)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用斧锯加工时)就直了,金属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关键词:绳,金,就)(2)(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谄媚。(关键词:卑,盛,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①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②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③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快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④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⑤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三)梁惠王曰:“晋国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经始:起先支配营建。②攻:建立。③牣:满。④害:何,何时。⑤梃:木棒。⑥春秋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这里梁惠王称“晋国”是按旧称,实指魏国。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快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B.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快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C.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快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快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答案B解析“文王以民力”表意不完整,因此解除C项;“文王以民力为台”虽表意完整,但后面“为沼”的主语仍是“文王”,应在“为沼”后停顿,因此解除D项;“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结构一样,故两个“谓”前均应停顿,因此解除A项。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见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墨翟。B.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C.千乘,古代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小者“千乘”,大者“万乘”。D.《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答案D解析“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主要表现手法,“风”“雅”“颂”才是《诗经》内容上的三大分类。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假如上上下下相互争夺利益,那就危急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示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因饥饿而死。C.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气来兴建高台池沼,可百姓却特别兴奋。孟子讲这个故事,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抗入侵之敌。答案D解析“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抗入侵之敌”理解错误,原文在第(三)节最终一段中说“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里孟子说的是秦、楚两国使自己的百姓陷于苦难之中,梁惠王若施行仁政,前去讨伐,将无人能敌。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5分)译文:(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5分)译文:答案(1)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政治国,却不免做出类似于带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2)(做到)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年轻人)拿起木棍来讨伐盔甲坚硬、刀枪锋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解析(1)关键词:为,作为;行政施政治国;率,带领;恶,哪里;(2)关键词:入,在家;出,在外;事,侍奉;挞,鞭挞。参考译文(一)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能利于我的国家的吗?”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确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呢?’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呢?’上上下下相互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急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假如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意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人。大王也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确定要谈利呢?”(二)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看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诗经》中说:‘文王起先规划筑造灵台,经营设计擅长支配,百姓出力共同兴建,很快就建成了。文王说不要焦急,百姓们把儿子都带来(干得更起劲了)。文王到苑囿中游玩,只见母鹿皮毛光滑,肥肥胖胖,安详地卧在草丛之中,鸟儿羽毛雪白,翩翩飘舞。文王到池沼边上,水中满满地都是鱼儿在欢快地跳动。’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特别兴奋,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夏桀同归于尽,即使他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莫非能独自享乐吗?”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宁静地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带领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政治国,却不免做出类似于带领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接受土偶木偶陪葬的人,也许没有后代吧!’因为土偶木偶像活人而用来陪葬(,已经不仁了)。(施政治国)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而死呢?(那就更加不仁了!)”(三)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诸侯国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战胜,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在西边又割让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在百里见方的小国,也可以推行王道。大王假如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年轻人)拿起木棍来讨伐盔甲坚硬、刀枪锋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因为)他们(秦、楚的统治者)常年侵占了百姓的生产劳动时间,使百姓不能耕作(生产粮食)来孝养父母。(结果百姓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苦痛之中,(假如)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没有敌人。’希望您不要怀疑这一点!”(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11分)过贾谊旧居[唐]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方,赋人非宅已荒①。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②。雨余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注]①贾谊谪居长沙时曾作《鸟赋》。②吊沅湘: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于沅湘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怜悯。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感叹楚乡卑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怜悯,对斯人已逝的追怀。B.“长书”之“长”,显示出贾谊的赤诚和才能;而“谩”则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缺憾之情。C.诗人来到贾谊旧居,不由得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D.五、六句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芜,感情蕴含其中。E.全诗融写景、争论与抒情于一体,辞藻华丽,言浅意深,表达了对贾谊的悼念之情,深具感染力。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实力。C项,第三、四句说的都是贾谊,意思是贾谊虽然为振兴汉室写下长书,却不被接受,反而被贬长沙,只能在沅湘水边哀悼与自己遭际相像的屈原以发泄愤懑之情。诗句表达的是对贾谊的深切怜悯。所以此项说“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E项,“辞藻华丽”错。本诗没有深邃的文字,华丽的辞藻,而是通俗易懂,耐人寻味。19.如何理解诗歌最终一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①尾联两句的意思是: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不也是一片凄凉吗?(3分)②尾联两句的内涵是:贾谊的明珠暗投当然令人惋惜,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行避开,个人命运就更不必太过忧心了。(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实力。解题思路:咸阳宫殿是秦朝的宫殿,但此处当指代汉朝。咸阳宫殿凄凉是指汉朝的灭亡。第七句劝访客无须频频叹息,第八句说明这样规劝的缘由。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室都灭亡了,又何必过于执着于个人命运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开的吧。白话诗歌楚地地势低洼潮湿和很多地方都不一样,《鸟赋》的作者早已不在,住宅也荒废了。徒然为振兴汉室写下长书(却不被接受),只能在沅湘水边哀悼屈原的遭受。秋雨后的古井已经起先长出了小草,叶子也凋落了,穿过稀疏的树林看到夕阳将落。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不也是一片凄凉吗?三、写作实力训练(26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儒家华蜜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志向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二是社会华蜜重于个人华蜜。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华蜜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华蜜观错在②,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华蜜观主见对物质财宝、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看法,注意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华蜜,对于儒家华蜜观③。答:①②③答案①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③是一种补充(每句2分)解析文段论述了儒家重视精神快乐大于物质享受的华蜜观。①处内容结合其后的“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可推断该处应填“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②处据颜回的事例,可知他的华蜜观是重视精神快乐,放弃物质享受,结合其后的“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可推断该处应填“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方面的内容。③处要求填道家华蜜观和儒家华蜜观的关系方面的内容。据“道家华蜜观对物质财宝、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看法,注意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华蜜”可知,该处可填“是一种补充”。21.视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