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1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1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1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1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1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学会十二个生字,正确理解“呼风唤雨”、“洞察”、“依靠”、“奇妙”、“改观”、“探究”、“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更,激发学生酷爱科学的情感及探究科学奇妙的爱好。教学重难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更;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1、解读“呼风唤雨”同学们请看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里“呼风唤雨”什么意思?(呼喊风雨,想让它来,它就来;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师:说得没错,这是神仙借助法力,支配自然。我也会呼风唤雨,你信吗?拍照,快传。我这下你信了吧。我是真的呼风唤雨吗?不是,我是用手机拍照再用无线网络把照片传到计算机上。所以,呼风唤雨在现代社会是指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发展。2.一个世纪有多少年?(一百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板书:20世纪)从哪里知道的?(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和题目的意思一样,这个句子告知我们课文主要要表达的意思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样的写法叫做开篇点题。也就是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师:是呀,整整一百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太多了变更,多么奇妙,多么令人惊羡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个奇妙的世纪。二、检查预习,指导书写1.解决会读的生字。2、指导书写。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最难写的哪个,要提示同学的?师:耕:同学们视察得很细致,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边是个“耒”字表示的是掘土的农具,右边“井”表示的是农田,合在一起一起,表示把田犁平,犁得整整齐齐。书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潜、程、赖、核,有些字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时末笔的捺改成点。幻:留意和“幼”区分开来。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来,完成第一题。(选择易错的3个字写在田字格了。)写完的同桌相互检查。三、细读课文,感受奇迹。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课文是围绕第一自然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写的。也就是强调20世纪人类可以呼风唤雨。那么其次自然段哪个词意思和它相近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其次自然段,圈出和“呼风唤雨”意思相近的词语。生:呼风唤雨、奇迹、出乎意料师板书:奇迹2.哪个句子里有奇迹这个词,请你读出来?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刚好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觉和独创。3.师:同学们,这一句话里有两个词很接近,是——独创和发觉,你们知道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分吗?板书:独创发觉生1:生2:生3:PPT出示两个词语区分同学们会理解词语,一下子就分清了。是呀,发觉指经过探讨、探究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强调的是原来存在的;而独创则是创建出了新事物、新方法,强调的是原来就不存在的。这篇课文中有些发觉和独创,谁来区分下,哪些是发觉?哪些是独创?洞察百亿光年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电视发觉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探究原子核的奇妙独创生上台用白板笔连线,老师再稍作讲评。4.这些发觉和独创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有,从那句话看出来?生读:正是这些发觉和独创,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变更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5.指导朗读:PPT出示:正是这些发觉和独创,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变更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同学们这个句子比较不好读,我们一起来用斜线来画出该停顿的地方。批注功能,师划节奏,在“人类历史上百万年”部分停下来。正是这些/发觉和独创,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变更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这里记得把“上百万年”合在一起读,因为它表达的意思是超过百万年,而不是刚好百万年。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6.同学们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看到大家纳闷的神情,看来这句话不仅不好读,还不好懂。我们一起来画个线段图,就会比较清晰了。我们画一条线段来表示人类历史长河,上百万年确定是在这条线段的大部分,而20世纪只是一个点。20世纪一百年的发觉和独创带给人们的便利超过了上百万年的发觉和独创带给人们的便利。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它带来了奇迹。假如作者就这样停止了写作,你会同意他的观点吗?嗯,你会觉得有点儿怀疑:真的是这样的吗?7.那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然后在练习纸上填上“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的,“20世纪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填关键词就可以。20世纪(一百年):20世纪(一百年):如:登上月球人类历史长河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如:依靠自然师抓拍学生作业,WIFI快传至大屏幕。请展示的同学来说一说:你写的人类上百万年的社会是怎样的?20世纪又是怎样的?师板书:上百万年没有没有没有通过这张图表,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以前人类的生活太辛苦了。师:是呀,就在9月份,我们厦门受莫兰蒂台风影响,我们好像回到了农耕社会,没有电,没有水,实在太不便利了。生:20世纪的变更太大了。多,快。师:是呀,这上百万年的时间很长,但是人们获得成就很少,20世纪时间很短,人们获得的成就却许多,所以我们说——生接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五、关注表达,学习方法师引导:是呀,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的成就的宏大,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感受这么剧烈呢?1.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些词组,说说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探究原子核世界的奇妙学生谈体会:登上、潜入感觉比较有劲,要花费确定的力气,有技术含量。视察指的是看的这个动作,没有表明看的结果,洞察说明已经了解的较为透彻。探究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真好!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写起科普类文章可真是用词讲究呀。2.同学们,20世纪的发觉和独创多不多呀?你还知道哪些?(生答)那作者为什么不写你们说的那些,偏偏要选择这些呢?为什么不多写一些?生1:登上月球,是向上的,生2:潜入深海,是向下的——向上登天——向下入海(形成对比)生3:洞察的天体是浩大的,遥远的生4:探究的原子核世界的奇妙是微小的,深化的师:所以,作者就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说明他的看法,这些事例所涵盖的范围特别广,把20世纪的宏大成就都概况出来了。不是的,假如都写出来就太啰嗦了。那写上百万年的社会,作者是不是也是这样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是的,也只写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其实,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没有的东西是不是太多了,但是,作者没有一一列举,也是为了使表达更简洁。3.除了举典型事例,作者还用了什么写法,让我们感受到20世纪的宏大成就。生: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农耕社会,第四自然段写的是20世纪,它们形成了显明的对比。生:第三自然段写农耕社会只写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只能靠幻想寄予美妙愿望,20世纪,人们的幻想都实现了。我们来合作着读读这些句子,你就会有更深的感受。女生: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师:人们生活不便,信息闭塞)男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师:人们出行便利,不出门也可知天下事)女生:上百万年的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予自己的美妙愿望。(师:只能幻想,除了幻想,还是幻想)男生: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究原子核世界的奇妙。(师:挑战一个个不行能,人类真棒!)女生: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人们始终生活在一个依靠自然的农耕社会。(师:诸多不便)男生:20世纪,人类生活的舒适和便利,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师:我们都过得比过去的王公贵族华蜜呀)师:这么一读,你是不是感受到了什么?(这对比实在太剧烈了!)师:嗯,这对比实在太奇妙了。(板书:巧对比)3.这么悬殊的对比,作者是怎么把它写到一起的呢?用什么话把它们连接起来?生答。PPT出示:我们的祖先也许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师:嗯,没错,谁来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启示下文,上文是?下文是?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把承上启下的句子叫过渡句。师:写作文时假如适当地运用过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严谨,更有条理。(板书:巧过渡)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完成第三题,圈出表示过渡意思的关键词。(1)这座桥不但坚实,而且美观。——《赵州桥》(2)他们都照自己的话做了。十年以后,他们又在水井旁边相遇了。——《华蜜是什么》(3)鹅的傲岸,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白鹅》同学们各个都是学习的小能手。六、小结课堂,布置作业。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预设:通过把文字转化为图片,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知道了写作文时要“巧对比,巧过渡”。2.师:看来同学们在这一堂课里收获满满,一起来看看课后作业。(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说说感受,再写下来,最好能做到“巧对比,巧过渡”的其中一点。

(2)阅读《小牛顿科学馆》第19册《电磁悬浮列车》或其他科普书籍。附:板书设计呼风唤雨的世纪发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