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

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

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

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

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

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

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

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

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生活中分东西

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不平均分

分东东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本单元的

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

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

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

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

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理解除法与乘法的联系。

教学重点

3、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4、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1、能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2、感受除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

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

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

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时,要充

分利用好这一素材。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

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

境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抓住“平

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课时

森林聚会一平均分的认识1

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1

水中救援除法的初步认识1

猴子捞月——0的除法1

合计4

5.1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0一62页,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

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

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

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

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

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

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

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

“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

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

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

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

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

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

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

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

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熊弟弟当然不愿意,

坐在地上哭起来。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

狐狸大婶笑着说:“那好办!”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

口气就吞了下去。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哈哈,现在我们

可一样多了!”(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

突然说:“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

样多!“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

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

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教师及时板书森林

聚会)

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活动一分竹笋)

1、找信息: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

松果。

师: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生:竹笋是给熊猫吃的。

师: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

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2、帮熊猫分竹笋:咱们来帮帮熊猫吧!(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学生自己动手分竹笋)引导学生知道需要6个圆片,要分成2

3、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怎么分的竹笋?(学生上黑板展示,

边说边做)

生:把6分成1和5;

生:把6分成2和4;

生:把6分成3和3;

(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

的几种分法。)

4、引出平均分:和第一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二个同学一样

的举手,和第三个同学一样的举手,澳,原来喜欢第三种分法的同学

最多,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这样分一般多,两只熊猫都高兴

生2:这样分分的一样多。

生3:这样分分的同样多。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

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

平均分。)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怎样叫平均分?你能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一■下吗?

生:每个人都一■样,就是平均分。

生:不多不少,要一样,是平均分。

6、师:那分成1和5,2和4,叫什么呢?

生:不平均分

生:不一样分

总结:不平均分

分东需

__________平均分

■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分果子情境作为切入点,

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分一分,使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

动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不仅认识了什

么是平均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7、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

就是平均分。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自主练习1,学生判断,

并说明-

(活动二分桃子)

1、找信息,提问题: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

及了。

出示信息: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

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

2、思考:要想保证平均分,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1个1个地,轮流给

生:2个2个地,轮流给

生:3个3个地,轮流给

3、动手操作:同学们说的,太好,那还等什么?拿出学具开始

(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学生上黑板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1个1个地分。分了4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

了4个桃子。

生2:2个2个地分,分了2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

了4个桃子。

生3:3个3个地分,分了1次,又1个1个地分,分了1次,

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4:4个4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

了4个桃子。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

师小结: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是4根4根地

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

分。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

均分的理解。

(活动三分萝卜)

1、师: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

信息:“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

2、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

可以分给4只小兔。)

生:我直接是4个4个地拿给小兔子,结果分成了4份,说明可

以分给4只小兔子。

3、追问:为什么不再是1个1个给了?

生:因为说的是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

生:这一次和上面不一样,就是需要4个4个地给。

4、总结:或子,同学们,看明白了,我也明白了原来这两种情况

都是平均分:

(1)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

子。

(2)16个萝卜,每只小兔子吃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通过分竹笋知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分桃子,知道平

均分可以怎样分

通过分萝卜,知道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分法,就这样层次递进,进

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每串有4个珠子,()串一共有()个珠子。

(2)有()个珠子,每()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

串。

(3)有()个珠子,平均分成()串,每串()个

珠子。

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生:每串有4个珠子,3串一共有12个珠子。

生:有12个珠子,每4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3串。

生:有12个珠子,平均分成了3串,每串4个珠子。

■借助这个题目,通过画一画,答一答,理解乘法和除

法之间的区别。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的打“J”,不是的打“X”。

★★★★★★★★★♦♦♦♦♦

♦♦♦♦

()()

2、先圈一圈,再填空。

OOOOOOOOOOOO

12个O,每6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O,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O,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O,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3、先用10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3)平均分成10份,每份()根。

4、填一填:每份分的(),叫做平均分。

答案:1、V,X。

2、圈一圈略:2,4,6,3o

3、5,2,1。

4、同样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生:我知道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

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

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1、小华家来了两位客人,妈妈拿了一些水果招待他们,小华想把

这8个苹果分给两位客人,该怎么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想一想(2)动手操作。

(3)()是平均分(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A1和7B2和6C3和5D4和4

2、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打“J”,不是的打"X”)

00

(2)■■w

()

3、先圈一圈,再填空

AAAAAA

AAAAAA

X块

(1)平均分给6人,Jo

(2)平均分给4人,o

o

(3)平均分给3人,块

()平均分给人,o

42々

☆☆☆☆☆☆☆

4、☆☆☆☆

把以上☆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5、在生活中分东西的时候,6可以分成()和()、()

和()、()和()。其中是平均分的是()和()o

6、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

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匕

答案:1、选D

2、V,Xo

3、2,3,4,6o

4、每人分得3个。

5、1和5,2和4,3和3,3和3。

6、4X7=28(只)或7X4=28(只)

■板书设计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5和1,2和4,不一样多

3和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

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

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思考:两只大熊猫分6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

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1个和5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

的少,有的分成2个和4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

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6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

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

只大熊猫分3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

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

兔分萝卜等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

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

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一个小朋友唱一首歌,用了3分钟。10个小朋友齐唱这首歌,

需要()分钟。

答案:3分钟。

资料链接:

平均数的作用

对一种事物进行平均分的结果得出的每一份的数都是相同的,这

个相同的数也叫作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

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

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一65页,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提示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的两

种情况,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在做游戏的情境:16

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12只小熊跳拉手舞,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

分组的问题,学习”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没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加深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

的感性经验。

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学习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交

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

含义,可以“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

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

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

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今天小动物们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

想去参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他们都有哪些活动?

生:跳舞。

生:做游戏

2、找信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生: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3、引出问题:他们要怎样分组呢?

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2)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

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一)问题1:12只小熊要分组的匕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

每组几只?

1、你想平均分成几组?

生:平均分成2组

生:平均分成3组

生:平均分成4组

生:平均分成5组

老师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判断平均分成5组可以吗?

生:不能平均分成5组,我想了想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生:是的,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师总结:同学们,真棒都能根据得数判断能不能平均分成这样的

组。

2、动手操作:下面我们就4人一组,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说一说,有信心吗?

注意要求:汇报时一定要说出我平均分成了几组,是几个几个分

一分的。

提完要求后,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那我们按照顺序来,请平均分成2组的同学举手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2组,我们1个1个地分,分了6次,每

组有6只。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3组,我们2个2个地分,分了2次,每

组有4只。

生:我们组平均分成了4组,我们1个1个地分,分了3次,每

组有3只。

生:...

师总结:我们按份数平均分,平均分成了不同的组,每组的只数

也不一■样。

4、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图形演示

(大屏幕出示动画的演示,再一次增加学生的印象)观看后,请

同学们思考:不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但是有一点没有变

生: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问题二: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

1、我们帮助了小熊,再去帮一下小松鼠(出示问题齐读)

2、思考:这一次我们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每组只数相等,我们就几个几个分一分,就可以了

生:每次拿的都一样就可以了

3、小组合作:看来同学们一定知道怎样分了,下面我们就可以

行动吧?

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我们还是按照顺序来,1个1个分一分的是

组:我们是1个1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16组。

师:1个1个,怎么做游戏

组:我们2个2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8组。

组:我们3个3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6组

组:我们4个4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4组

师:下面该是5个5个分一分,哪个组?

生:老师没有,不能5个5个分一分,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6

生:5个5个分一分,有剩下的

师:那下面还有几个几个分一分

组:我们6个6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3组

组:我们8个8个分一分,平均分成了2组

组:我们16个16个^■分,平均分成了1组

5、观看大屏幕动画演示(强调几个几个分一分,可以采用圈一

圈的形式)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再一次经历自己的分一分过程)

师:这一次我们是按每一个一份进行平均分:16只松鼠,每组6

只,可以分成3组。

■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

分的过程,在充分思考后,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按份数平均

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让学生的思

维更明确,记忆更牢固。

把石榴平均放在2个里,每个〈―:里放几个?

04440

4、h叼|心A入J",口'|刃

生:按份数平均分

生:按份数平均分

3、你想几个几个放到盘子里

生:我想1个1个开始分

生:我想2个2个开始分

生:...

4、自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换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师进行

批改

明确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在练习中,让学生先进行

判断是哪种分法,再进行平均分。

()个蛋糕,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个。

2、分一分,填一填

-0*伊・

()个草莓,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个。

3、照样子,圈一圈.埴一埴

•••••

9个西红柿,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份。

4、照样子,圈一圈,埴一埴

10个彩椒,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份。

答案:1、6,2。

2、12,6o

3、圈一圈略,3。

4、圈一圈略,50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平均分有两种分法。

生:我知道按份数分一分。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

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

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个蘑菇,每次运2个,()次运完。

(2)()个蘑菇,平均分4次运完,每次运()个。

2、先用J个分一分,再填空。

(1)把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o

(2)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o

(3)把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o

O

()只小猴,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只。

()只小猴,每()只一份,可以分成()份。

4、分一分,记录下来八

每人要分得

同样多

人数26

每人分62

得的个

5、摆一摆,填一填

(1)14支铅笔,平均分成()份,每份()支。

(2)14支铅笔,每()支一份,能分()份。

16个圆圈,每()个一组,可以分成()组。

答案:1、8,4;8,2。

2、3,4,6,20

3、18,3,6;186,30

4、9,3,3,90

5、略

6、4,4O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按份数平均分

按每份个数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利用学生

的童心,教学中继续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让小朋友去帮助小熊和小

松鼠分组。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学具分

一分、摆一摆、说一说,从实际中感悟”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和“按

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

们在小组合作中,多说、多练。

本节课突出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

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学生们还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学习知识的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帮助了人你

也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5.摆一摆,

答案: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答案有很多。这是一个开放性的

题目。

资料链接:

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

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

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

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其

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

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

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精彩教学片段: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帮森林里的小猴子、小熊猫平均分了食物,它们吃饱

喝足以后,今天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想去参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

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2)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两种:

1.加减法问题:

(1)小熊比小松鼠少多少只?

(2松鼠比小熊多多少只?

(3)小熊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除法问题:

a)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16只松鼠,怎样分组?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

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拉手舞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

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1)每4只一行,,排3行;(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

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16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16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1)2只一组,能分成8组;(2)4只一组,能分成4只;

(3)8只一组,能分成2只。

5.3水中救援——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一68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提示

本课是在前面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

解除法的意义,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小动物被水围困,

狮子率队去营救的情境,通过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平均每组

几只狮子”等问题,分别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和“按份数进

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联系平均分的过程,明确

除法算式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充分感知连环画中的两幅图,然后编一个数学故

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从而引入对

新知识的探索。解决第一个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时,让学生用

学具进行操作,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引导学生理解“求需要几条

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明晰这个问题是“按每份个数进行平

均分”的数学问题。然后明确“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可以写成除法算式”。

第二个问题“求平均每组几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

多少”,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同时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能

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

会读、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

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结合情境图对叙述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

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教具,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小动物被水困岛上了,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2、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教师出示情境图时一幅一幅的呈

现)

生:他们的房子被水冲了

生:被困的小动物有小鹿、小熊、

师那谁去救他们呢?(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生:小狮子

3、、找信息,提问题

在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

求学生能完整地将信息和问题一起说出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②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幅一幅的出现连环画内容,让学

生一点一点地了解情境图的内容,找信息,提问题,激起他们帮

助他人,热爱学习的欲望。

问题一: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1、读题目

2、思考这是哪种平均分

生:按份数进行平均分

3、动手操作:那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看一下,每组几只狮子?

学生活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生: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2只狮子。

生:我们2个2个分一分,之后就是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

每组2只狮子。

5、除法算式:

师总结:同学们对于分一分已经完成的非常好,知道吗,在数学

上有一种运算可以来表示平均分

生:除法

师:你来说说你了解的关于除法的知识

生:这个题目可以写成10+5=2(只)

生:把10平均分成5份就是10:5,每组2只狮子,表示1095=2

(只)

师平均分三个字,就是我们的运算符号:除号(介绍除号的书写)

读作:10除以5等于2o

问题二: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1、读题目

2、思考这个是哪种平均分?

生: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

生:这个分一分可以用圈一圈的形式表示

3、画一画,圈一圈

师是的,这种平均分可以采用圈一圈的形式进行,所以下面同学

们在练习本上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画一画,圈一圈看一下答案

是多少

学生画一画、圈一圈,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找出两个优秀的同学

上台板演

4、汇报交流

老师.发.现,工很泉同,.黑都定成的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

个£yxXx)

*♦•・・.・・・,*•»*,,..***

生:80000000000000

师和他们一样的举手(举手检查学生的答案)

师谁来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15只小鹿,每3只一条船,需要5条船

生:15只小鹿,每3只一条船,需要5条船

师也就是15里面有5个3。(一定引导学生知道这种表达)

5、引出除法算式

师那这种平均分可以写成除法算式吗

生:可以,154-3=5(条)

生:15只小鹿,每3只一条船,就是15:3,需要5条船,就是

154-3=5(条)

师:除号表示平均分,15的名字是被除数,3的名字是除数,得

数是商

,15;3=5(条)

IIII

被除除商读作:15除以3等于5。

除号数

■两个问题的解决,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摆一摆、分一分、

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为引导出除法算式

奠定基础。

我们帮助了小鹿,再去帮助一下小熊

出示问题: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

1、读问题,知道是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画一画,圈一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

3、除法算式:84-2=4(条)

4、读一读,说名称

生:5除以2等于4,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生:8是被除数,2是除数,4是商。

生:8里面有4个2。

■有了前两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完放手,

让学生自己解决,随时表扬每一个学生出现的优点,巩固除法算

式的读写和名称。

(四)达标反馈

1、分一分,填一填2

14个桔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理

口+□=口(个)

2、摆一摆、填一填。

(1)有9块■,能摆(

□O匚!=□(个)

(2)有12块一一,能摆()个‘「mo

□O□=□(个)

(1)每瓶插2枝,能插几瓶?算式为:

(2)每瓶插5枝,能插几瓶?算式为:

4、24+3=8,读作(),其中除数是()0

答案:1、7,14-2=7(个)。

2、(1)3,,9+3=3(个)(2)3,124-4=3(个)。

3、(1),10+2=5(瓶)(2)104-5=2(瓶)。

4、24除以3等于8,3。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平均分可以写成除法算式

生:我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

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

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读作

30+5=6以

读作

除以

24:6=4

2%%

(1)每次游走'---'----'---'走完

(次)

(2)每次游走/口一口=□完。

(次)

3、选择题(请填正确答案的字母)

①有12朵花,每3朵插入一个小花瓶,一共需要几个花瓶?正

确的算式是()

A、124-2=6(朵)B、124-4=3(个)C、124-3=4

(个)

②有6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个盘子放多少个苹果?

()

A、6X3=18(个)B、64-3=2(个)C、64-2=3

(个)

③下面的算式里,商是6的有()

A、2X3B、124-2C、35

4-5

4、

?R鱼小世孑甲舟7小囊要()个盘子。

口□=□(个)

5、把21个桃子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O□二口(个)

6、16个小朋友坐“旋转飞轮”一个座舱里可以做4人,需要

几个座舱?

口O二二口

(个)

答案:1、30除以5等于6,24除以6等于4。

2、2,12—6=2(次);3,124-4=3(次)

3、C,B,Bo

4、4,284-7=4(个)。

5、214-7=3(个)

6、164-4=4(个)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0只小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狮子?

104-5=2(只)

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J51年5(条)

IIII

被除除商读作:15除以3等于5。

除号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利用学生喜欢

帮助别人的童心,沿用连环画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解决问题时,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

分、摆一摆、说一说,从实际中感悟”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和“按每

份个数进行平均分”两种分法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从而建立平均分

与乘法的联系,初步认识除法。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实际

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让学生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学习知识的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试一试,填一填。

把照片放入相册

我杷24张照片敌人每页放的照片张数

相册一样多

244-6=()张244-3=()张

244-()=3页244-()=6页

答案:横着:4,8,8,4。

资料链接:

除号的由来

在很早很早以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

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

方法表示相除,

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

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是瑞士数学家哈

纳的功劳。哈纳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

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

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哈纳用一条横线段“-”

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就是现

在的除号。

1659年,哈纳在苏黎士出版的《代数学》中,正式把现在的

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

5.4猴子捞月——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0的除法。

■教学提示

本节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猴子捞月”为素材设计的一

幅情境图,树上挂着成一串的3只小猴和河边的两只小猴都准备从水

里捞月亮。一只小猴在喊:“快来捞月亮,分月亮啊!”以此引导学生

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啊?

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在理

解图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解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先说一说是把几个月亮平均分,让学生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后,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每一个数表达的意义,深化对

除法意义的认识。此外,教师应补充一些生活实际中有关。的除法题

目,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大量感知的前提下,

可以引导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除以。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熟练掌握。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实

际生活中熟练运用。

2、能区别两种平均分的分法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有关。的除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

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有关0的除法性质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理解。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小棒,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________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

师:同学们听过《猴子捞月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吗

生:从前有只猴子,来到井边看到月亮……

(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2、导入

今天就去发现猴子捞月中的数学知识。

3、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

生:他们想了各种方法捞月亮

4、给出问题:

老师想知道5只猴子捞月亮,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同

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从讲故事开始,《猴子捞月》这个故事孩子们非常熟悉,

所以课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讲自己熟悉的《猴子捞月》,然后说

出《猴子捞月》中有数学知识,孩子们就充满了兴趣,抛出研究

问题,孩子们更是兴趣大增。

1、说想法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认为每只猴子捞到了。个月亮。

师:同意这个想法的举手

(很多孩子都赘成这个想法)

为什么?

生:水中没有月亮,本来就是0,平均分给5只猴子还是0个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