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目录TOC\o"1-2"\h\u2235一、闺阁扬名:自我觉醒 111975二、婚后情思:自我表现 331417(一)琴瑟和鸣时的深情抒写 331507(二)爱情渐远后的挣扎转变 412834三、离散之悲:自我救赎 530353(一)家国情怀的书写 630366(二)自我价值的延伸 712251参考文献: 813227谢辞 8摘要:李清照生活在男权至上的宋代封建社会,却用自己卓越的才华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将自己心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借用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这对当时的女性而言是十分难得的,从中也体现出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将结合李清照闺阁、婚后、晚年三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分析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的产生与体现,力求发现李清照对当代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启发意义。关键词:李清照;词作;女性意识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少有的著名女性作家,生平著作颇为丰富,其生前诗词就已颇受关注,诗文集也在许多著录多有记载,如《郡斋读书志》中提到《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则说《易安居士文集》七卷。虽然具体的数量记载有诸多差异,但也能证明,李清照作为一名少有的古代女性作家创作之丰。李清照词集及诗文约在明末清初时散佚,现存作品皆为辑本。今人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收录词57首,正编43首,存疑辩证14首;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收录词59首,佚句4则,存疑辩证7首。二人缉本均为学界所推重。李清照的词婉约深邃,被称为“婉约之宗”。有词集《漱玉集》,提出了词“别是一家”[1]之说,有压倒须眉之称。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由此而确立。“女性意识”一词原属舶来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女性意识是相对于男性意识而存在的,是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绚丽多彩的情感生活、内心世界的独特把握和感受。”[2]在李清照生活的宋代社会,特别是在理学出现之后,极端男权思想更是大行其道,女性能够识文断字已不多见,而李清照以一女子之身,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以女性所专有的审美角度书写她对世界、人生和情感的认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她算得上是整个古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觉醒较早的人,现在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闺阁扬名:自我觉醒有宋一代,被文人认为是最可爱的王朝。宋时,皇帝提倡读书,重用文人,对文人士大夫极尽宽容。宋真宗赵恒曾作《励学篇》勉励读书,民间也推重唯读书最贵之说。从皇帝到百姓,无一不在宣扬读书的好处,再加上朝廷以文取士的政策倾斜,整个宋朝一代,可谓是人人遵孔孟,家家诵诗书。这样宽松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女子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中对宋代的“女子教育”[3]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宋代的女子并没有场地或机构去接受系统的成体系的教育,而更多的受到家庭的影响,和接受一些碎片化的其他教育。但相对于其他朝代,妇女教育在宋代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尽管是主要集中在贞洁观教育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给予了部分显贵女性读书的权利。宋高宗也提过:“朕以谓书不唯男子不可不读,唯妇女亦不可不读。”[4]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环境宽松,再加上统治阶级的鼓励态度,身为女子精通诗书也成了一种风雅行为而不是惊世骇俗,这些都是李清照女性意识的生成的重要社会基础。李清照虽非出身显赫名门,却也是颇有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更是进士出身。《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志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5]13121他十分博学多才,不趋炎附势,为官清廉且耿介正直。妻子王氏,也是出身显贵家族,很有文学修养。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自幼便对李清照进行开化不拘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且他们在思想上都比较通达,任由李清照随身心自由发展,生命自由成长。这一点在读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中,我们感受尤为明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起拍以“尝记”二字,指词非当时当地所做,而是回忆往事,记她自在浪漫的闺中生活。作为一名上层贵族的闺中少女,她居然可以外出游玩直至天黑。饮宴之后,醉得连回家的路都记不清楚了。迷路之后,李清照也没有归家后恐父亲责骂的惧怕,而是更具兴味地发现了“欧鹭”。刹那惊悸以后,又是无尽的欣喜有趣,已至数年之后,这次经历仍被深记回忆。全词不事雕琢,生机盎然,富有浓浓的自然之美,自始至终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这与李清照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清照不仅一生好酒,酒量甚好,还喜欢玩打马、双陆等各种赌博游戏,不拘一格,毫不掩饰。这种好酒好赌也正体现了这个少女生命自由的成长。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得的。司马光与李格非同处北宋仁宗治下,他在《家范•治家》中曾提到了对自己家中女子行为的诸多规定,如男女不能混杂而坐,内室之语不传于外,市井流言不入于内室等等。像司马光这样的行为,在宋代社会才是符合“礼”的规定的行为,但如果李格非也像那样严格按照规定来限制李清照的生活起居,或许后世便失去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北宋才女了。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6]14少女在园中自由嬉戏,看到有客人来急忙离去却又忍不住回头偷看,少女如波澜泛起,别具一格地向世人展示着闺阁女儿的内心世界。封建礼教对她固然是有影响的,但同时她又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并不是严格的按照“礼”的规定来办事,不然也不会有“倚门回首嗅青梅”这一举动了。可以说,在这首词中就已初现了李清照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她并不为世俗眼光所绑架,生命灵动且自由。李清照少时的生长环境健康且自由,伴随有父母的呵护与引导,保存有生命里健康自由的天性,再加上家庭书香氛围的熏陶,李清照后来成为有宋一代最具独立精神,最具自由天性的女词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少女的成长时期,她懵懂地追求着独立人格,而不将自己视为父权社会下男性的附庸。二、婚后情思:自我表现李清照的许多词作中都较充分地展现了她关于社会、人生和情感的看法。在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创作理论后,就严格的按照这个创作理论,以婉约清雅为宗,表现着自己的情感天地。(一)琴瑟和鸣时的深情抒写李清照毫无顾忌的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婚前尚未出阁时对爱情的追求,与赵明诚婚后新婚燕尔之际对爱人的珍惜,和爱人短暂分离时对感情生活的赞美与渴求。这在那时保守的社会风气下,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之举。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成婚。婚后的二人,锦瑟和鸣,举案齐眉,共同研究金石文字,可谓是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7]56所谓佳偶天成,莫过于此。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6]23这首词当作于李清照新婚之际,写女子与新郎的闺房之趣:是那欲放的花儿好看,还是此时女子的容颜更美。作为夫妻间情趣,新娘这一行为并不过分,也并未有低俗之感。全词笔触轻灵,情致曲折,女性心理细腻真挚,于自信之中更有另一种俏皮,展现了一种新进的思想意识。时至今日,也不应再因道学家们的评述,将这类直白展露自己感情生活的词摒弃于《漱玉词》之外,因为其更能体现词人对封建观念的冲撞,体现着这位不拘泥于世俗的女词人新进的思想意识。这样的志趣相投的婚后生活持续了两年之后,赵明诚出仕,李清照并未跟随丈夫一同前去。正因如此,在这段时间内,李清照的大多作品都是书写着自己的相思之情。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词中直白的表露了初婚少妇的离别伤感之情,情思深挚而浓烈,以女性特有的审美角度,形象地展现出了李清照此时离愁别恨。词中并无一句相思,而相思之情自现。这样的词,以现在的眼光来品评,感受到的是李清照深挚的相思之情,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却是极其不合礼数的。在封建社会,“礼”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主题,女子的“礼”更是细致到方方面面。《女诫》中详细解释了四德,对女子的道德举止、仪容外表甚至家务劳作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不仅如此,女子把自己的作品外传在当时也是十分不合礼数的一件事。程颐为其母侯氏所写的传记中有提到:“夫人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笔札传于人者,深以为非。平生所为诗,不过三十篇,皆不存。”[8]17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程颐之母候氏虽然爱好文学,但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自己的书札外传是不合礼数的,所以自己销毁了原作。由此我们也大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道学家对女子将自己的作品公布于世这件事的态度了。另从相关数据来看,宋代女性的作品,编辑成册留存至今的的几乎为零。李清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她在年轻时以才华闻名于世,作品也以刻本形式多有流传,然而最终却都已散佚无一留存。我们如今所品评学习的李清照的优秀作品,都是被他人作品引用或被编入选集的部分。很难找到像李清照这样情况的男性文人的事例——他在年轻时以诗词扬名于世,然而最终文集却皆已散佚并无留存。像这样的不公待遇,毫无疑问是与李清照的女性性别密切相关。而李清照此时的作品,不仅大写相思之意,直白表露,更是将之公诸于世,这在当时,极不符合“礼”的规定,但她并无顾忌,依旧大胆的用文字表达者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由率性,直白表露,展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可以清晰明了的解读到李清照个人的浓烈情感和欲望,“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句“甚至有极为隐晦的性暗示内容。”[9]白天在侍女陪伴下把酒赏菊,晚上纱橱却是“半夜凉初透”,相思之情越发深挚。这样颠覆世俗的做法,自然也引来了诸多批评。其中最为激烈者,莫过于王灼所作《碧鸡漫志》,他在其中批评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10]41他这样激烈地攻击李清照的词,原因就是认为她的词是“欢愉之词”。即使有不少的批评言论,但李清照词中的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更逐渐明晰,她别具一格的像世人展示者自己的闺中生活和婚后的幸福美好,在当时的社会仍是不合礼教的,但这时的李清照早已不将这些规矩放在心上,独立的女性人格已经萌芽。(二)爱情渐远后的挣扎转变李清照三十八岁时,赵明诚守莱州。此时的赵明诚在宦海中沉浮已近二十年之久,早已经不是当初赵李二人初识时的翩翩少年了。据陈祖美考证,赵明诚在这一阶段应有“出轨”之嫌。《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有“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6]46句,这其中化用的“武陵人”就是关于外遇的典故,据刘义庆《幽明录》记载,刘晨、阮肇上山采药时偶遇仙女并与之行露水夫妻之事。山中仅十天,外界已数百年。李清照化用其典,从中大概能看出两人的感情彼时就已生了嫌隙。对李清照而言,与丈夫分离仿佛只过了数日,但此时的赵明诚已经让她感到有些陌生。但这仅是以现在想法来看,对当时的宋代官员来说,“红袖添香”并非什么违背道德之事,相反是极为风雅的。苏轼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亡妻王弗情意之深,后又续娶妻妹王闰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更显其情深义重。但这也并不影响苏轼常与同僚去青楼伎馆闲谈,其风雅之意,自在其中。但李清照作为赵明诚的妻子身份来说,个中滋味,难与他人言说,我们仅从她作词之中,可窥得些许端倪。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6]73这首《诉衷情》当作与赵明诚知江宁府期间,上阕写主人公醉酒后的情态,巧妙烘托了少妇醉酒后的娇俏,但又能让人感到她的愁闷苦楚,醉后的美梦,显然比现实更让人沉醉不已。下阕写梦醒之后,她百无聊赖,等着那应归却未归的“良人”。此时的赵明诚确已不同当初那个收到妻子《醉花阴》后想要胜过她便废寝忘食作得五十首词的端方少年郎了,他沉浮于宦海之中,已经完全适应了官场上迎来送往的规矩,甚至还有强夺他人藏品的无耻行为。虽是“望君”,但李清照此时已不仅在着眼于丈夫对她的情谊如何的问题,更多的在思考感情的转变。如果说强夺他人藏品归为己用,仅是人品上的缺陷,那么他缒城宵遁的行为,几乎让李清照感到绝望。作为堂堂江宁知府,赵明诚面对宫廷兵变,惊慌失措,竟然不管不顾城内百姓的安危,而只顾着自己逃命。抛妻弃城,纵容叛军为祸百姓,即使在感情上已经对赵明诚有了些许失望,但此时他置国家、置百姓于不顾,毫无责任感的行为仍旧让李清照感到无比的寒心和震惊。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事发十分突然,李清照极为悲痛,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6]155“分香卖履”乃是取自曹操的典故,也是在说曹操临终之前的对家属的安排,由此也可以看到赵明诚病逝的突然。赵明诚的突然离去,对李清照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自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为夫妇以来,夫妻二人相伴近三十年,虽然后期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私德上有许多不满,但在她的心中,丈夫仍旧是在这个世界上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在归来堂的数年生活中,他们已经不仅仅是朝夕相伴的夫妻,更是一个在人格上平等的伴偶。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在数年前做了许多悼亡追思之词,有《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也有《孤雁儿•藤床纸账朝眠起》的萧瑟落寞、孤单茫然;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中对与丈夫从前恩爱生活的眷恋怀念,更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愁肠百结。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丈夫的存在就是李清照的保护伞,倘若失去,便是举步维艰。这也是李清照后来再嫁的原因之一。对李清照而言,赵明诚的重要性正在于它所代表的双方平等的伴侣型夫妻关系。在那样的封建社会背景中,即使“各种因素都不利于已婚妇女发展天才,但人们仍然可以从李赵二人看见一种理想型即夫妻间的知识性联系。”[11]即使没有达到那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完全心意相通的程度,但至少在这夫妻相伴的几十年中,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高度的理解与默契。赵明诚的离去,对李清照而言是痛苦的。从生活上来说,她失去的是丈夫;从文学上来说,是失去了志趣相投可以共同探讨文学的同伴;从精神上来说,更是失去了在这个社会背景中唯一一个与她平等对话的对象。赵明诚逝世时,李清照46岁。无儿无女,孤苦无依,山河动荡,国破家亡。她的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从名门妇人成了亡国遗孀。此时,张汝舟出现在了李清照的生活中,李清照孤苦无依,无奈之中选择了张汝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是被士人极其唾弃的行为,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论。然纵观整个南宋一朝,皇帝无能,奸臣当道,杀害能臣武将,对金纳贡称臣,君臣子民,鲜有为国守节者,偏偏只对女性在道德和舆论上诸多压迫,何其可笑。作为一个精通诗书且已经初步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李清照对这种观点自然不屑一顾。她从未将自己当过谁人的附庸,而把自己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丈夫去世,自己病危,最需要人关怀时,选择了再嫁张汝舟,这自然与社会所倡导的“节”相悖。再嫁不过三月之余,张汝舟就原形毕露,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李清照完全无法忍受,悍然决定诉离。根据宋代的法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即使罪名属实妻子也要接受两年的监禁惩罚。正如李清照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属实,她也要被判坐牢两年。幸运的是,李清照出身权贵之家,既是李格非女,又是赵明诚妻,在亲朋故旧的帮助之下,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就被释放。也由此事,李清照遭到了同时期乃至后世诸多文人的批评,认为她晚节荡然无存。但其实在李清照心中,与张汝舟再婚之事,她更多的是懊悔“身既怀臭之可嫌,唯求脱去。”[12]188(《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她认为令自己蒙羞的是识人不清,被骗嫁与了一个小人,而非改嫁这件事本身,这也正是李清照相比其他人而言的女性意识进步之处。虽然免了两年的徒刑,但这件事对李清照来说,仍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试想赵明诚在时,夫妻二人志趣相投,诗词答对,何等情趣,及至再嫁张汝舟,粗俗野蛮,人品卑劣,更无精神上的诗词相和,这对具有完备人格的李清照而言,自然是无法忍受的。民间有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这在李清照心中,是绝对无法认同的,在闺中时,父母悉心教养,家中氛围宽松;至出嫁后,丈夫志趣相投,平等相待;又有少年便与士大夫诗词唱和,少年扬名,李清照早已成为一个具有完备人格的人,她从不因自己的性别而看轻自己,不论嫁与谁,她都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三、离散之悲:自我救赎华夏上下五千年,强汉,盛唐,悍元,刚明,唯宋,以弱称之。宋太祖两次北伐都战败而归,至北宋末年,奸臣当道,知名武将接连被杀,宋室南渡,国土沦丧,靖康之耻,激起了无数志士仁人的不满与愤怒,李清照虽为女子,却以“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关心国事,胸怀天下。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中,一直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生们在完成了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之后,都自觉的承担着协助君主治理国家的责任担当。对无数读书人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至高的理想和追求。无论此时人生际遇如何,读书人都应该秉承着这种“家国一体”的宏大理想和追求。李清照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虽为女子,却极具家国观念,敢于担当。易安词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但除儿女情长之外,也有许多关注现实之作。(一)家国情怀的书写李清照的家国观念少时其实已初现端倪,靖康前后更是出现了深刻的觉醒。在年幼时,她受到了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史书记载:“(格非)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5]13121李清照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的是“家”的层面。自靖康始,李清照的家国观念开始向“国”转变,自此之后,爱国情愫逐渐变成了她作品中的主题。自1127年靖康之变之后,巨大的民族灾难使得李清照从闺房和书斋之中走了出来,踏上了流亡的道路。此时的李清照已经颇受生活的磨难,丈夫离世,国家破败。她深受打击,悲痛万分,却并未一蹶不振。因为她心里还惦记着这风雨飘摇的国家,还有丈夫心心念念的遗物。于是李清照孤身带着多达十五车的书籍文物跟随者自己的国君进行逃亡,一路苦苦追随着国家的方向。一路流亡,看见的是百姓涂炭,民不聊生。也正是随着这样坎坷的经历,她的爱国之心熊熊燃起。这一时期的李清照,同男性才子一样,肆意落笔,书写着自己心中的家国之念。这份“肆意”,正是她脱离了社会所造就的“第二性”[14]的束缚,作为一个“人”而不以性别之分来进行创作。这或许也正是李清照在这厚重历史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倘若没有脱离性别的家国大局意识,没有优秀而丰富的相关作品创作,恐怕李清照也要像其他女词人那样仅仅闻名于闺阁之中了。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6]77这首词当作于建炎二年秋(1128年),此时赵明诚仍在江宁府任,此词起笔于深秋凄凉的景色,写作者对秋天的感受,下阕用典,写出了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如果说之前的作品还可说是艳情之作,那么这首词,却是将生死之叹并与家国之思。也是自此而始,李清照词开始突破原有界限,家国之念开始在她的词作中占有重要空间。王灼对李清照的词多作批评之语,但却十分称赞她的诗:“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10]41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仅有十余首,其中最著名的诗当属《乌江》(又作《夏日绝句》)。据陈祖美考证,这首诗当作于赵明诚缒城宵遁被罢之江宁府之后,《金石录》中记载和州乌江县这里应有建于唐朝的楚霸王祠,赵明诚和李清照自江宁乘船途经此地而过时,情理之中前往凭吊。此时,不仅仅是丈夫的缒城宵遁不负责任,南宋君臣面对金兵的入侵也是满朝求和之声,节节败退,无论于公于私,李清照对于这种情形都是十分失望和不满的。这首诗中,她提出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是她认为的人生标准,这种鲜明的态度与此时已经南下出逃的赵构君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由此诗,李清照易安居士之名,在厚重史书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在后期的流离生活中,李清照所作怀念故国之作颇为丰富。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据陈祖美考证,这首词应是作于南宋在临安定都前后,而且应该就是针对此事而作的。这是李清照晚期怀念故国的一个代表之作,此时的大宋,已是由盛转衰。赵、李两族,亦是家破人亡。想这偌大山河,她却无可定居之处,只能四处漂泊。然而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帘儿底下”,仍能听到“笑语”,内心苦楚,实在难以言说。这其中所概括的除了李清照个人的孤苦心情之外,也隐射着政治黑暗、奸佞之辈横行的社会现实。(二)自我价值的延伸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封建社会讲究“三从”,能在史书中留下姓名的女子本就是凤毛麟角。一般史书中所记女子,因父因夫而得名者,则记为某某氏,即夫姓再加本人的姓。哪怕贵为皇后,也至多用娘家的姓称为某后,如与李清照同一时期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其皇后在史书中的记载就是“韦氏”,具体名号史书中并无记载。而李清照同为女子,却在史书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10]151清·王士帧:“婉约以易安为宗。”[15]无论褒贬,历代文人称李清照,都以“易安”称之,而极少称“赵明诚妻”,或“李格非女”。小小的一个称谓,包含的是诸多文人雅士对李清照定位与地位的认可,他们将她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非赵明诚或李格非两个男子的附庸。认为李清照在诸多女性作家中,自成一家,直欲压倒须眉。“巾帼压倒须眉”这个称赞,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据李清照作品与前代文人考证,李清照夫妇应无子嗣。《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一作品,陈祖美认为其中就有李清照倾诉“被疏无嗣”[6]63的隐衷。然赵君无嗣,易安却有后。李清照并不像古代其他普通妇人一般,它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在无法通过最普遍的传承方式——生育,来完成传承的志愿时,他选择了像其他的男性文人一样,通过收徒传艺来传承自己的文学理念。她既无子嗣,又有丈夫气,在放弃了生育来体现价值后,自然发掘了一个更能展现自己价值的舞台。遗憾的是,关于李清照收徒传承的书面记载甚少,仅有几条史料予以佐证。一是韩玉父所作《寻夫题漠口铺》,中有“妾本秦人……儿时,易安居士教以学诗”[8]49之语,直接佐证了易安收女弟子之举。另外还有陆游所作《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8]49之语,也间接佐证了李清照收女弟子之举,以此可说赵君无嗣,易安有后了。除了收女弟子这一传承形式之外,李清照亦作《词论》,这是我国古代第一篇专为词写的理论性文章,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十分强调词的音乐特性,还从审美的角度对她之前有名的男性文人作品一一褒贬,仅此就可体现李清照文学功底之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之勇。其中,她对同时代诸多名家的评价,既成就了她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又成为她遭到诸多批评的源头。从文学角度来进行批评的暂不多讲,但有更多的人是通过李清照的性别来直接展开攻击。《苕溪渔隐丛话》所引“易安之论曰,讥弹前辈,既中其病,而词日益工。”[16]4清人裴畅甚至更已经脱离了她的作品《词论》本身,而仅仅对李清照展开了性别攻击:“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16]21完全脱离了《词论》的文本本身,而仅仅因为恃才傲物这一文人通病,就认为她的作品毫无价值,这是对女性作家在文学成就上的歧视,这种指责“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男性批评者的一种普遍立场,即容不得一位女性对男性进行批评而不问其观点正误。”[17]李清照也未必不知,《词论》一出,她所评判同时代男性文人作品要遭到多少攻击批评,但这也正是李清照对自己性别歧视的反叛,她无论作诗作词还是撰文,都并未有与同时期其他女性文人争奇斗艳的心思,而是同男子一样,以“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以性别之拘,潜意识中,她此时并未将自己放入社会所给予的“第二性”——女性性别之中,而是将自己当成一位普通的、脱离性别的创作者。这也是易安词中所体现的属于李清照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出售地皮合同范本
- 出口定金合同范本
- 业务用车租赁合同范本
- 入股果园合同范例
- 第五单元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学设计(部编版)
- 专利实施使用合同范本
- epc项目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温州龙港农商银行招聘笔试真题
- 借条合同范本范文
- 保安顾问合同范本
- 幼儿园卫生保健十三种表格
- 大灰狼儿童睡前故事大全
- 家长进课堂--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
- 酒店预订确认单
- 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书
- 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
- 大学生创新创业(微课版第3版)课件 第1、2章 了解创业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创新与创新思维
- E时代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 第四单元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玩具安全标准测试培训-(SGS)课件
- 员工工资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