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影响实证研究》18000字(论文)_第1页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影响实证研究》18000字(论文)_第2页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影响实证研究》18000字(论文)_第3页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影响实证研究》18000字(论文)_第4页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影响实证研究》18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1绪论1.1研究背景正如政治制度之于国家,以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为代表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效的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业中具有其独特之处。不同于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市场竞争机制较健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被赋予的基本职能主要是“立足当地经济建设,立足中小企业发展,立足城市居民”的定位。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和股东性质决定了它与当地政府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在公司治理方面仍旧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股权性质过于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资产质量的提高。公司治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虽然部分城商行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之后,股权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优化,但还存在大量城商行的股权仍高度集中,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现象,对银行贷款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拥有良好股权制衡机制的银行能形成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并对管理层施加更有效的外部约束。比如已经被裁定破产的包商银行,明天集团实际持有其89%的股份,依靠大股东身份违规占用大量资金,造成不良贷款,直接导致了包商银行的严重信用危机。虽然股分分散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但股权制衡机制也会导致沟通成本较高以及内耗严重的问题。其次,城商行的控股股东多为地方政府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金融机构及地方控股的国有企业。在此类情形下,地方政府不仅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所有者,还是地方经济的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一般而言,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银行的稳健经营目标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以牺牲银行的利益为代价,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目标放在首位。1.2研究意义:首先,就研究意义而言,当前国内外文献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同时学术界更多将不想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控制变量,而未对其进行直接研究。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总体上不良贷款率激增,并出现分化的现象。因此,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把时间跨度设置在2007-2020年,既包含近年来的业绩分化现象,也包含了历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变迁,具有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次,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时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以及政府的监管体系建设做出有益参考。本文在结论中从银行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政策性建议。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把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主体进行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不同,它与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股权性质也更为单一。同时其业务性质也和其他银行不同,更倾向于如何帮助地方中小企业与城市居民发展,因此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更契合城市商业银行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1.3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通过介绍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激增,且在行业内出现分化,城商行由于历史原因股权结构相对复杂的背景下,解释了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影响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还就研究的背景,意义、创新进行简要闸述。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文献综述部分,本文根据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两个维度概括了现有学术论文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及不良贷款的研究。同时,学术界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限于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因此本文还概括了银行规模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根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该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两个维度出发,再将股权结构划分为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两个维度,并进行理论分析,在各个维度上阐述城商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提出假设。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根据第三部分的维度划分,结合理论分析,本文依次选取各个维度的代表指标作为自变量,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因变量,从而构建回归模型。此外本文通过整理城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取得模型中各个变量的样本数据,形成面板数据。最后,本文将面板数据代入STATA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最终得到实证结果并展开讨论。第五部分:结论。该部分总结了第四部分的实证结果,并对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的比较做出总结性陈述。同时,该部分阐明了本文尚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对后续的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及相应的政策性建议。重点解决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研究。预期结果: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适度控制银行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并合理管理地方政府股东的持股比例,另一方面政府微观上应该调整与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责任关系,宏观上应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2文献综述2.1国外研究:一、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Berle&Means(1932)首次提出股权结构的概念,同时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较一般的企业,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具有特殊性。Ciancanelli&Gonzalez(2000)、Macey&OHara(2003)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普遍治理机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良好的银行治理能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促进资产生成的良性循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并提高信贷质量,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在银行中的积极作用(Caprio,2007)。二、股权结构与不良贷款Caprio(2007)在分析了44个国家共计244家银行的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股权集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集中程度越高的银行现金流越集中,其市场价值越高。Al-Amarneh(2014)对2000-2012年1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对银行业绩有积极影响。Sherif&Vishni(1986)则另起炉灶,根据大股东监督理论,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股权集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渠道,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公司,减少“搭便车”行为,并对公司价值和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在股权结构中,Caprio(2003)发现,股权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较高的股东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还会基于自身相对强势的大股东地位,通过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建立针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继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通过对大股东现金流及风险行为的分析,股权集中能够有效协调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但是,股权集中不仅对公司治理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Li,Song,2013)。ArlanTurner(2004)通过对印度商业银行的研究,得出了股权集中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Haw(2010)发现,以西欧和东亚上市银行为例,其控股股东向银行“掏空”行为,将导致经营效率低下,股价大幅波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股权的集中程度与银行的绩效并不相关。Bektas&Kaymak(2009)的分析发现,股权的集中程度和股权的性质与银行的表现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2国内研究国内学者对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其指标与公司业绩以及不良贷款的相关性。针对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和公司托宾Q的关系,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的实证研究发现此二者呈倒U性关系,同时随着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公司市值均有所提高。杜莹和刘立国(2002)也发现,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国家股和法人股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曹廷求等学者(2007)通过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进行2SLS回归,进一步发现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呈现显著的左低右高的U形曲线关系。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大股东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并不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时,其他学者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不良贷款呈正向相关关系。根据杨德勇、曹永霞(2007)的研究,股权集中度对银行绩效的传导机制主要以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率为传导项。一般而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代表的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会显著地下降,从而使得其绩效有所下滑。谭兴民(2010)进一步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银行业绩密切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控制权和集中股权对银行业绩有显著的负影响。对于股权结构的治理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垂直代理问题,它导致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郑红亮,2000;第二类主要是研究控股股东侵吞小股东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方面是针对研究银行股权结构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认为股权结构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大股东控制力越强,银行的不良贷款就越多,贷款集中程度就越高,经营业绩就越差,而大股东的“掏空”明显受制于独立董事。祝继高(2012)在对银行股东中的国有资本进行研究时,现有学术论文更加关注股权属性是否为国有资本属性。关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注入国有资产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其原因在于欧美等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完善,私人资产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在开展贷款业务时具有较强的资金保障能力。但我国银行的资金组织方式和资金资源充裕度较低,民间资本无法独立完成大型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的投资,因此我国政府倾向于介入金融机构的经营。还有专家认为,国有企业参股并不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因为国有企业肩负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和政治的因素,所以不一定将商业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这会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利于银行后续的发展。就国有股权性质与不良贷款的研究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国有股权性质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卢峰(2004)从商业银行行业视角出发,认为由于各级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较强控制力,使得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天然的国有属性诱发了极为严重的“信贷歧视"问题。李健(2005)则从商业银行的职能出发,其研究成果表明国有银行在承担银行基本职能的同时,由于其国有属性还具有公共属性。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因为基本职能会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内生性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股权属性赋予的公共属性,国有属性的商业银行还承担了额外的风险,其现实现象即是在贷款对象和规模的选择上体现了更多非市场化因素,从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即公共属性带来的不良贷款具有外生性。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其国有的股性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地方政府股权属性以及国有企业股权属性。因此,也有学者基于地方政府对城商行行政干预的角度进行研究。首先,地方政府干预视角下城商行的信贷资源配置特点以及其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是研究的焦点。类比企业的市场竞争,各地方政府在竞争中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可视为地方政府的竞争策略,而政府控股企业和控股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会受到地方政府竞争策略的显著影响刘阳(2014)。王珏(2015)进一步细化了地方政府干预对信贷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干预对信贷数最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地方商业银行发放的信贷价格受到了显著的政府干预,使得当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无法覆盖自身的风险敞口,为信贷资产恶化形成不良贷款埋下伏笔。祝继高(2020)从地方政府财政的视角切入,发现省级地方政府的压力会促使当地城商行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入地方国有经济部门,且信贷资源更多配置在国有经济部门的城商行具有更高的不良贷款率。基于中国宏观企业杠杆高的现实,张晓晶(2019)通过分析中国债务的形成机制,指出体制性因素是债务商企的根本原因,而且体制性因素可概括为政府给子国企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的公共属性、金融机构对国企的偏好以及刚兑属性,进一步佐证了地方政府干预因素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地方官员干预研究是地方行政干预的另一分支,主要表现为在晋升激励机制的导向下,地方官员倾向于基于个人影响力主导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从面增加城商行不良贷款辛提升的可能性。纪志宏(2014)从官员年龄出发进一步刻画地方政府股权性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在研究中发现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的年龄与银行信贷规模呈倒U型关系,且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峰值在地方官负54岁左右出现,主要源于该年龄是地方领导干部仕途转折的敏感阶段,即晋升机会开始大幅下降和退居“二线"的可能性开始大幅上升,因此,此时地方官员存在较强的晋升激励。钱先航(2017)也认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和提高税收充实财政输入的需要,倾向于利用自身领导干部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地城商行的贷款决策,使得城商行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体量较大且受政府控制强的国有企业,从而一定程度上牺牲城商行的贷款质量。刘冲和郭峰(2017)在地方官员行政干预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金融监管的视角,将省级银监局局长作为监管当地金融机构影响力的代表,又以当地市委书记作为地方政府施加影响力的代表,发现银监局局长任期与城商行次级贷款率呈负相关,而市委书记任期与次级贷款率呈正相关,而且银监局局长的监管执行约束了市委书记的干预作用。就外资参股角度而言,谭兴民(2010)研究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和银行实际控制人性质对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刘家松(2016)进一步将外资股东区分为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机者,更细致地划分了外资股东的类别。基于此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在引入境外投资者之后,其股权性质转变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及不良贷款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发现,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方面的作用显著强于单纯进行财务投资的投资者。针对外资参股对不良贷款的影响,王相宁(2017)将股权制衡度纳入考虑,发现提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商业银行得到外资的青睐,在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拨备覆盖率的同时,吸引给更多外资进行战略投资。而外资的进入与股权制衡度提高形成了正向循环,能够显著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银行规模与不良贷款的研究综述除却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较为多元,还包括银行规模等其他因素。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发现银行的规模也是不良贷款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G.HwanShi&JamesW.Kolari(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集中程度与贷款银行的规模有关,且银行规模于不良贷款呈正向相关关系。主要原因为银行越大,贷款对象越集中。同时,在银行发放贷款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尽职调查成本较高,因此大银行乐于将银行贷款集中到合格的企业中发放。面小银行由于处于竞争劣势,无法占领优质客户。因此贷款对象较为分散。国内的学者针对上市商业银行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此外,部分学者从银行资本规模的角度进行研究。AlenN.Berege&GiorgoP.Szego(1995)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银行资本与不良贷款之间的相关性,站在监管的角度论述了银行应保持足够的自身资本。Kwan(2003)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有资金较多的银行表现较好,这可能是因为自有资金较少的银行倾向于选择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希望借此借助低效率的信贷增长手段来提高银行的综合收益。2.3文献述评本文在文献的梳理工作中发现,国内外的研究选取的样本以及背景设置的十分不同,造成了学者们得出了差异化的研究结论,其相关关系总体可以概括为倒U型关系、正相关关系以及负相关关系。而且当前国内外直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少,绝大多数还是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即对ROA.ROE的研究。同时,较少直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研究,一般选择各种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或者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因此,无论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对象选择还是以不良贷款作为因变量的研究都有较大的研究空间。3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3.1股权结构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而言,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是普遍存在的现状,且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制衡度相对较弱,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此种情形下,持有股份较多的大股东由于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更可能通过控制权优势,在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违规获取金融资源,从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损害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指标上。另一方面,当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极为分散时也会出现问题。当城商行股权过于分散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分散的股权可能导致城商行股东与经营者的目前形成背离,从而使得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制定不合理的战略目标,并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因此,股权相对集中、股权制衡程度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规避大股东攫取城商行利益的行为以及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一方面,数量较多的大股东能够互相制衡,另一方面城商行的管理层也得到了较好的监管,从而城商行亦能做出合理且科学的发展策略。此外,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区域差异性、股权结构复杂性,其银行规模具有极大的差异,而差异巨大的银行规模因素会影响股权机构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就外部因素而言,银行规模较大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系统重要性,会受到更多的监管要求。同时,上市城商行多为大型城商行,还面临公开市场的额外监管要求、公开市场投资者的研究判断等,因此其更有动力去改善自身的经营绩效以及不良贷款率的攀升,从而削弱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就内部因素而言,大型城商行可以通过自身的规模优势挑选资信状况更优的贷款客户,从而从根源层面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H1: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H2: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对不良贷款的正向影响会减弱。H3: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制衡度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H4: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对不良贷款的正向影响会减弱。3.2股权性质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根据数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或者排名靠前的大股东普遍为城商行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应地,在股权性质中,私有部门和外国战略投资者都有所缺失。地方政府强烈的政治目标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并增加了信贷风险。此外,政府通过任命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直接任命高级官员提前做出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决策,从而削弱了股东大会的作用,从而导致城商行经营效率下降,不良贷款率升高。对于更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外国战略投资者,他们在收购商业银行中的股票目的在于赚取更多的投资收入,并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宏观上其对城商行较少的投资,使得城商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自身经营效率的方式受到阻碍。反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私营公司和外国战略投资者有动力去监督商业银行的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从而可以改善经营业绩。此外,银行规模会减弱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学界对城商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从政府的正向和负向效应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在金融制度相对不健全的金融市场上,理性的政府遵循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能够较好地引导城商行的信贷投向,通过选择较优质的贷款客户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另一方面,当金融体制较为健全、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亦非理性时,政府的目标可能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发生冲突,政府基于社会公益性、官员政绩考核等非市场因素的考量,存在向当地城商行施压的可能,从而使得地方城商行做出非理性的信贷决策,进而产生不良贷款。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因为更严格的监管,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出现的代理问题有所减弱,因此地方政府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施加的压力亦有所减弱。基于此,提出下列假设,H5:非地方政府股权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H6: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地方政府的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的正向影响会减弱。4公司治理对银行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分析在本章节中,笔者根据搜集的样本数据并结合上一章节分析的理论意义建立经济模型,从而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城商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4.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首先,就样本的年度数据而言,本文样本的时间跨度较长,能够充分反映城商行高速发展以及不良贷款率攀升的时间区间。其次,本文选择的城市商银行数量较大,刨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本文没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主观筛选,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所有城市商业银行数据来源于Wind。此外,本文在对城商行不良贷款的研究中引入银行规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城市商业银行所在的省份的GDP进行衡量,而省份GDP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以及地方统计局官方披露的数据。各年度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数量如下表所示。表3SEQ表\*ARABIC\s11各年度城市商业银行数量统计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数量414243752677691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数量951021101031091121174.2变量定义本文旨在研究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不良贷款的关系,变量可分为以下三类,因变量代表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水平,自变量代表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状况,控制变量则是银行规模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4.2.1因变量本文所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对于自变量而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CR1的标准差最大,为13.69。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早期依托于地方政府,后续补充资本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各个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及经营绩效均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形成的股权结构相对复杂,该指标标准差较大符合客观事实。从具体变量的特征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均值为1.366,其最大值为14.58,远高于均值,主要为少量城商行在特定年度计提大量损失所致,说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虽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但绝大部分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可控的区间,本文将不良贷款率作为因变量具有合理性。就股权制衡度Z值而言,其均值为1.984,说明我国城商行可能尚未形成相对科学的股权制衡机制,大部分城商行的第一大股东大幅高于第二大股东,即第一大股东的话语权相对较强。国有企业属性S的均值为0.465,说明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并非地方政府直接控股,而是由国有企业进行控股,而国有企业包括与地方政府无关的其他地方国企、央企以及由其他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说明以国企控股地方商业银行成为越来越多城商行的选择。民营企业P的均值达到了0.182,说明越来越多的地方商业银行引入了民营资本,对比研究民营背景以及地方政府背景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4.2.2自变量1、股权集中度(CR1)。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作为股权集中度的测度指标。2、股权制衡度(Z)。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股东的制衡关系采用Z值进行描述。本文选用的Z值等于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除以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商。3、股权性质。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性质一般根据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确定。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而言,早期城商行一般当地政府创立,故股权属性多为当地政府。后续发展过程中,随着监管政策变迁、资本补充的需要等因素,城市商业银行逐步引入民资、外资等战略投资者。因此本文设置了虚拟变量,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性质根据第一大股东的性质进行划分,国有企业为s,民营企业为P。4.2.3控制变量在上述理论分析中,本文发现公司治理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因此需要将此类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加以考虑。例如,本文在样本搜集过程中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一般为所在地区,所以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经营绩效均会受制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本文统计的城商行样本极为全面,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将会直接影响公司治理情况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此外,本文经统计发现,城商行的规模差异同样巨大,且不符合正态分布,规模较大的城商行体量接近大股份行,而大量体量小的非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规模远低于部分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因此,本文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银行规模取对数后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的考量。表32变量的选择及其含义变量名称字符含义因变量不良贷款率NPL(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总贷款)自变量第一大股东持有比例CR1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总股数股权制衡度Z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地方政府G虚拟变量,当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地方政府时取1,否则为0国有企业S虚拟变量,当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国有企业时取1,否则为0民营企业P虚拟变量,当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外民营资本时取1,否则为0控制变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城市商业银行注册地所在省份GDP取对数银行规模ASSET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取对数4.3实证检验结果4.3.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所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对于自变量而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CR1的标准差最大,为13.69。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早期依托于地方政府,后续补充资本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各个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及经营绩效均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形成的股权结构相对复杂,该指标标准差较大符合客观事实。从具体变量的特征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均值为1.366,其最大值为14.58,远高于均值,主要为少量城商行在特定年度计提大量损失所致,说明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虽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但绝大部分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可控的区间,本文将不良贷款率作为因变量具有合理性。就股权制衡度Z值而言,其均值为1.984,说明大部分城商行的第一大股东大幅高于第二大股东,即第一大股东的话语权相对较强,我国城商行相对科学的股权制衡机制可能尚未形成。国有企业属性S的均值为0.465,说明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并非地方政府直接控股,而是由国有企业进行控股,而国有企业包括与地方政府无关的其他地方国企、央企以及由其他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说明以国企控股地方商业银行成为越来越多家城商行的选择。民营企业P的均值达到了0.182,说明越来越多的地方商业银行引入了民营资本,对比研究民营背景以及地方政府背景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表3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NPL10750.0214.581.3661.265CR110754.2392.0119.0413.51Z10750.7653.471.9843.184S1075010.4650.499P1075010.1820.386lnASSET107512.6719.1715.801.124lnGDP10756.4211.209.930.7674.3.2相关性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如下表所示。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以及股权制衡度Z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这与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初步吻合。虚拟变量国有企业属性S、民营企业属性P较参照组地方政府属性的相关性均为负数,说明非地方政府属性的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较第一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的城商行,其不良贷款率更小。同时,综合观察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大多数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说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水平较低,多重共线性的情况并未出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核心关注的三个指标,股权集中度CR1、股权制衡度Z以及股权性质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较低,因此这三个维度的指标可以较为科学地刻画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在下一个章节中,本文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状况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表34变量相关性分析NFLCR1ZEMlnASSETlnGDPNFLCR10.05391Z0.006300.3425*1S-0.07160.2448*0.0963*1P-0.0293-0.1959*-0.0905-0.4400*1--lnASSET-0.1572*0.007700.05380.1674*-0.1305*1-lnGDP-0.2342*-0.0566-0.1424*-0.02180.1169*0.2328*14.3.3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一、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结果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并依托该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从而对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不良贷款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首先,模型(1)是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与不良贷款的回归,NPLit=α0+CR1itβ1+Zitβ2+lnGDPitβ3+lnASSETitβ4+εit(i=1,...,n;t=1,...,T)在模型(1)中,本文将代表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两个维度(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代入模型,并将城市商业银行所在省份的GDP以及银行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将回归模型代入Hausman检验,Р值为0.0000,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时,为了更细致地研究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将样本以银行规模为标准分为两组(银行规模1000亿以上大兴城商行和银行规模1000亿以下的中小型城商行),再将分组后的样本分别代入模型(1)进行回归,得到下表4-5的实证结果。二、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对不良贷款影响实证结果讨论本文针对股权集中度以及制衡度的研究主要通过两个指标,分别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和股权制衡度Z。同时,为了更加细致地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以银行规模作为标准将样本分为大型城商行和中小型城商行两类。下表为前文所述的三个回归结果,表中左侧依次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股权制衡度Z、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对数lnASSET以及城商行所在省份的GDP对数InGDP。三个回归分别是样本不分组的回归结果、大型城商行样本(银行规模大于1000亿)的回归结果以及中小型城商行样本(银行规模小于1000亿)的回归结果。表35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实证结果变量模型(1)大型城商行中小型城商行cr10.014**-0.007*>0.017**(2.32)(-1.75)(2.29)z0.031**0.012*-0.048(2.89)(1.54)(-1.38)lnASSET1.530***-0.029-0.216*>(7.86)(-0.49)(-1.96)lnGDP-4.500***-0.044-0.451***(-11.07)(-0.71)(-4.69)_cons21.862***2.126*>8.921***(12.11)(1.91)(5.03)N1041424617R20.1210.12500.0832tstatisticsinparentheses*p<0.1,**p<0.05,***p<0.01由上表可以看出,实证研究的结果与理论分析部分基本吻合。首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代表的股权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证实了假设H1。以CR1代表的股权集中度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更多体现的是正向效应。结合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量存在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比高的情况。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越集中,大股东越发趋向于通过自身过大的控制权从城市商业银行中攫取更多的金融资源,并可能极大程度上影响城商行管理层的经营策略,而制定出偏向大股东利益的战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并形成更多的不良贷款。而分组回归的结果表明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不良贷款呈正相关关系,即银行规模的增大减弱了股权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的正向关系,假设H2成立。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银行规模因素会从内外两个维度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就内部因素而言,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更强规模效应,在资产端的配置上有更多的选择,依靠其资金及利率优势能够选择资信状况更优的贷款客户,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规模。就外部因素而言,一般而言,上市的城商行多为大型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满足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面临公开市场投资者的判断选择,一些非上市的大型城商行由于其系统重要性的地位,也面临更多的监管要求。因此,对大型城商行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害,使得股权集中度对不良贷款的正向影响趋于减弱。其次,城市商业银行股权制衡度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证实了假设H3。根据本文文献综述部分的整理,学者们主要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股权制衡度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随着股权制衡程度的提高(股权制衡度Z下降),股东之间能够形成较为有效的制衡机制,从而防止大股东侵蚀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发生,并进一步促进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就分组回归的结果而言,大型城商行样本的回归结果与不分组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即股权制衡度与不良贷款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中小型城商行股权制衡度虽与不良贷款呈负相关关系,但其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因此不予考虑,即假设H4成立。4.3.4城市商业银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一、城市商业银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结果首先,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国有企业(S)、民营企业(P)两个虚拟变量,两虚拟变量以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地方政府的样本为参照组,回归公式为,NPLit=α0+Sitβ1+Pitβ2+CR1itβ3+Zitβ4+lnGDPitβ5+lnASSETitβ6+εit(i=1,...,n;t=1,...,T)在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国有企业(S)以及民营企业(P)两个虚拟指标。其中,国有企业(S)的股权属性与地方政府股权属性相区别,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非当地地方政府、央企、非当地国有企业均纳入国有企业(S)的范畴。此外,面板数据中有极少数的样本的第一大股东股权属性为外资属性,因为样本量过少,所以本文对外资属性的城商行不予考虑,仅研究更具代表性的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二、城市商业银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货款影响的实证结果讨论本文针对城商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的研究主要以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作为判断标准,并以地方政府性质的样本作为参照组,研究国有企业性质和民营企业性质较地方政府性质的城商行,其二者对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格左侧的变量分别为国有企业属性S、民营企业属性P、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股权制衡度Z以及其余两个控制变量。表36城商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结果变量模型(2)大型城商行中小型城商行CR10.013**-0.007*>0.019**(2.08)(-1.70)(2.44)Z0.0220.012-0.048(0.68)(0.54)(-1.38)S-2.002***-0.002-0.396**(-7.33)(-0.02)(-2.33)P-0.990***-0.013-0.298**(-3.05)(-0.11)(-2.36)lnASSET1.893***-0.030-0.210*>(9.79)(-0.50)(-1.89)lnGDP-4.960***-0.043-0.442***(-12.63)(-0.69)(-4.56)_cons21.694***2.148*>8.929***(12.47)(1.89)(5.02)N102342261R20.1240.12510.0958tstatisticsinparentheses*p<0.1,**p<0.05,***p<0.01从上表城商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影响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非分组回归结果中当第一大股东的属性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时,二者与因变量不良贷款率较地方政府属性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实证结果与假设H5吻合,同时,也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由此可见,地方政府作为第一大股东时,由于政绩的压力等非市场化因素,会驱使地方政府对城商行施加压力并执行损害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本身的利益。而当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作为第一大股东时,由于其本身的市场化竞争机制,二者更趋向于更积极地促使城商行进行市场化经营并取得投资收益,因此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应地有所下降。其次,分组回归的结果表明,中小型城商行样本的回归结果与非分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非地方政府股权属性的城市商业银行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大型城商行样本的回归结果则不甚显著,因此,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非地方政府股权属性对不良贷款的负相关作用有所减弱,假设H6成立。城商行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从政府的正面和负面两个维度进行。一方面,在金融制度相对不健全的金融市场上,理性的政府遵循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能够较好地引导城商行的信贷投向,通过选择较优质的贷款客户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另一方面,当金融体制较为健全、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亦非理性时,政府的目标可能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发生冲突,政府基于社会公益性、官员政绩考核等非市场因素的考量,存在向当地城商行施压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地方城商行做出非理性的信贷决策,进而产生不良贷款。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因为更严格的监管,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出现的代理问题有所减弱,因此地方政府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施加的压力亦有所减弱。4.4稳健性检验上述有关公司治理对城商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均采用面板数据。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稳健,本文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政策影响显著,在不同的年度其可能因为政策的不同,其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会出现全行业层面的同向波动。因此,本文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手工搜集了尽可能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样本。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头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可比肩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尾部的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可能远低于部分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因此,本文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上减少人工筛选,若该城商行的年报披露相关数据,即把该城商行纳入研究的范围,样本覆盖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其次,本文将样本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并带入原有的模型以保证样本数据的平稳,差分后样本的回归结果与原回归结果保持一致。最后,为了保证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本文还将所有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样本代入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城商行的回归结果与原模型中大型城商行样本组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5结论5.1研究结论本文利用2007-2020年间11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筛选出代表公司治理的自变量指标以及因变量不良贷款率指标,并从股权集中度、制衡度以及股权性质等角度探究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与不良贷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对城商行不良贷款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城商行不良贷款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以及当城商行股权性质为非地方政府属性时,其对不良贷款呈现负向相关关系,而银行规模的提升能够削弱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具有如下意义:1、本文的研究涵盖2007-2020年117家城市商业银行,覆盖1041个样本,较绝大多数采用上市城商行的研究,样本容量更大,实证结果更稳健。同时,学术界对城商行不良贷款的研究多作为研究经营绩效的控制变量,而非直接研究不良贷款本身。因此,本文从样本的选择和变量的选取上,一定程度填补了学术的空白。2、本文的实证结果对城商行的公司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不良贷款呈正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以及非地方政府属性的顾全属性与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而银行规模的提升能够削弱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作用。因此,为应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走高的现状,地方政府可选择改善股权结构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同时,可以选择引入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从而从股权属性的角度,逼迫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转型以降低不良贷款率。3、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对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以及政府的监管体系建设做出有益参考。本文在结论中从银行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政策性建议,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适度控制银行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并合理管理地方政府股东的持股比例,另一方面政府微观上应该调整与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责任关系,宏观上应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5.2政策启示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当下的宏观经济环境,本文从微观银行层面以及宏观政府层面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就银行层面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应适度控制银行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并合理管理地方政府股东的持股比例。根据上一章节的实证分析结果,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与不良贷款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而言,股权一定集中以及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可以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相对适宜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能够有效地发挥大股东在公司监管中发生的作用,辅之以合理的股权制衡度则可以加强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一般而言,政府股东在经济发展初期、金融体制不健全的阶段能够更好地帮助商业银行的发展。而在宏观经济增速换挡、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健全的大环境下,更多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城商行的干预包含了许多非市场化的政治诉求,直接影响了城商行的信贷决策。因此,合理管理地方政府股东的持股比例,引入资本雄厚的央企、灵活创新的民企作为控股股东,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利益,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并规范商业银行的运营。就政府层面而言,微观上应该调整与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责任关系,宏观上应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从上一章节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为地方政府股权属性时,地方政府可能直接控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从而做出非市场化的信贷决策。除此之外,相当数量的城商行的第一大股东并非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股比较小,但地方政府仍能通过领导任命、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影响当地城商行的经营方针。因此,调整与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责任关系对城商行的不良贷款降低具有较大意义。其次,本文发现银行规模在公司治理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机制中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且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银行规模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不同的监管环境、规模经济的差异实现。因此,政府进一步完善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体系与相关的法规制度,能够让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觉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从制度层面保障城商行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有效防范信贷资产恶化的问题。5.3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且部分研究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首先,本文的控制变量仅选取了代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所在省份GDP以及代表银行规模的银行总资产。虽然此二者在实证检验中均表现显著相关,但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因素仍存在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其次,本文的样本选择上因为年报的披露未能更清晰地刻画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及股权属性。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东会出现一致行动人的情况,比如地方政府并不一定只通过国资委进行直接控股,可能通过下级政府的国资委,国资委控股的地方国有企业等,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为资产管理计划或者信托计划。上述情形中,由于大量城市商业银行未上市,本文难以进行进一步的判定,因此在样本的整理上仍有提升空间。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会进一步关注城市商业银行的披露机制,并尝试通过更多渠道以获取更详实的样本数据,从而使得实证研究更加有效。参考文献[1]Al-Amarneh.A.CorporateGovernance,OwnershipStructureandBankPerformanceinJordan.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14,6(6):192-202.[2]BerleA,Meansc.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M..NewYork:BraceWorldPress,1932:53-11.[3]BengerAN,HerringRJ,SzegüGPTheroleofcapitalinfinancialintitins.Banking&Finance,Journalof1995,19(34):393-430.[4]CaprioG,LaevenL,LevineRGovernanceandBankValuation.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7,16(4):584-617.[5]CiancanelliP,Reyes-GonzalezJA.CorporateGovernanceinBanking:ConceptualFramework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00012(2)22-28.[6]DidarERDINÇ,EdaABAZI.TheDeterminantsofNPLsinE-mergingEurope,200-01.EconstorOpenAccessArticles,2014,1(2)112-125[7]G.Hwanshin,JamesW.Kolari.DosomeLendershaveinformationadvantagesEvidencefromJapanesecreditmarketdata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4:2331-2351[8]In-MuHaw,SimonS.M.Ho,BingbingHu,DonghuiWu.Concentratedcontrol,institutions,andbankingsector:Aninternationalstudy.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10,34(3):485-497.[9].KwansH.ImpactofdepositratederegulationinHongKongonthemarketvalueofcommercialbank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403.27(12):2231-2248.[10]LiL,SongFM.Dobankregulationsaffectboardindependence?Acrosscountryanalysis..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13,37(8):2714-2732.[11]MaceyJR,OHaraM.TheCorporateGovernanceofBanksJSocialScienceEleetronicPublishing,2003,9(1):123-142.[12]Messais,JouiniFMicroandmacrodetermina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