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与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规定服饰,服饰对礼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礼”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而“服饰”是这一“符号”的外在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符号,“礼”是其中最具中华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古代礼仪服饰是中国礼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礼通过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指导、影响着服饰样式。这一象征意义常常通过服饰的尺寸、质料、色泽、图样、饰物等要素具体呈现。礼对服饰进行规范、影响,继而产生服饰礼仪制度,从而约束人们的生活,规范社会秩序,让人们生活在日益精密的礼仪“符号之网”中。在礼的规制下,礼仪服饰既代表人的身份、修养与状态,又承担着约束人的身份、修养与状态的功能。如深衣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袖口圆形象征规;衣领交叠如矩,象征方正;下裳的边垂平如秤锤秤杆,象征公平。对于深衣边缘的规定是,如果父母及祖父母都健在,所穿的深衣就用带有五彩花纹的布来镶边;如果只有父母健在,所穿的深衣就用青布来镶边;如果是孤儿,就用白布来镶边。深衣袖口、下摆的镶边都是寸半宽。深衣从设计形制到尺寸颜色皆“以应规矩绳权衡”,时时提醒人们要遵守规矩,依礼行事。在朝见、祭祀、服丧等不同的场景中,各种服饰要素经过细密的组合安排,将传统礼治思想中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礼法自然、忠孝仁义等观念融入,最终达到衣服有制、等级分明、行止有度的行政管理目的。礼处于第一序位,对服饰形成制约。祭礼对祭服规定甚详,据《礼记·郊特牲》记载,祭祀的时候,天子穿的衮服上绘有日月星辰,以象征天,戴的冕上悬有十二旒,以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天子穿着的衮冕应天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大臣穿着的玄端则无章彩纹饰,用玄色,取正直端方之意。此类象征最能体现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的礼仪文化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礼仪服饰的非日常生活性与日常生活有着强烈的区隔功能及意义。在不同的礼仪场合需要穿不同的礼仪服饰,呈现不同的象征意义,显示出礼仪的庄严与神圣。例如,在祭祀的场合需要穿祭服,“衣服不备,不敢以祭”;上朝的时候必须穿朝服,“吉月,必朝服而朝”;吊丧则要穿丧服,“羔裘玄冠不以吊”等等。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象征符号,借助特定的仪式、媒介进行再现或重构,使人们形成集体记忆,最终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礼规定、指导服饰,但作为礼的物质载体的服饰,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亦可反作用于礼,二者交互形成服饰礼仪制度。尽管礼是服饰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服饰并不完全从属于礼。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既具功能性,又具必需性,其形成与演变以物理、心理、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为基础。因而服饰在礼制之外有其独立的演化历史,有时候还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改变礼制,与之形成相互转化的关系。古代婚礼服饰“摄盛”的现象就是一个例子。“摄盛”是古代婚礼中特有的礼仪习惯,即为了显示礼仪之隆重,在亲迎当日,成婚之男女可以穿着高于自己身份、地位的服饰。此举非礼之常态,而是礼之权变,礼因人情民俗而变。《礼记·杂记上》:“士弁而亲迎。”郑玄注:“亲迎虽亦己之事,摄盛服尔,非常也。”孔颖达疏:“所以亲迎摄盛服者,以亲迎配偶,一时之极,故许其摄盛服。”婚礼亲迎着盛服是为了表达对婚姻的重视和对配偶的尊重。《朱子语类》载,士婚礼谓之“摄盛”,“盖以士而服大夫之服”“乘大夫之车”“重其礼而盛其服”。婚礼服饰“摄盛”是礼仪对人情的兼顾,对民俗的尊重。朱子云:“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圣人因情制礼,以礼约情。婚礼是百姓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场合之一,人们基于对仪式的重视,自然会极尽所能穿着隆重的服饰。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通过礼仪制度强行约束,倒不如顺应民俗以合婚礼隆重之义。婚服“摄盛”为我们呈现了服饰与礼制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代表着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单一纵向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是在兼顾人情与民俗的改革创新中滚滚前行的。(摘编自和溪《华夏文明中的礼与服饰》)材料二: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了。礼是按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礼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法律通过特定的权力来维持,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来维持,而礼则通过个人习惯来维持,这三者在维持方式上是不同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在悠久的进程中出现了很多文化符号,其中“礼”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之一。B.在古代,人们可以通过所穿深衣的边缘颜色判断一个人的状态,如果某人穿白布镶边的深衣,那他应是孤儿。C.服饰的形成与演变除了受到礼的影响外,还与物理、心理、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有关,而礼是其中的重要因素。D.法律、道德、礼在维持方式上有所不同,它们分别是通过特定的权力、社会舆论、个人习惯来维持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有的礼服背部正中间有一条笔直的中缝,这条中缝可能含有礼所赋予的象征意义。B.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制度能够对人们的日常举止产生约束作用,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构建。C.行祭礼时,天子所穿的衮服和大臣所穿的玄端虽有所不同,但包含的礼仪文化是相同的。D.古代婚礼服饰“摄盛”现象表明,服饰礼仪制度在兼顾人情与民俗中展现其开放包容性。3.下列能够论证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B.《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C.《论语》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D.《后汉书》云:“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4.材料二认为,“人服礼是主动的”。人为什么能够主动服礼?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5.如果要筹拍一部以汉族传统为背景的古装正剧,需要为剧中角色设计汉服,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苦楝树徐刚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为什么叫“苦楝树”?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故也,中医视之为宝物,能清热、利湿、解毒。这棵苦楝树是我父亲种下的。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村里有人觉得是苦楝带来的苦命。母亲在我少小时便告诉我:“这树和你岁数一般大。”母亲还说:“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两间茅草屋、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落地的苦楝果,母亲说:“只能玩,不能吃!”于是,虽说是父亲种下的苦楝树,却觉得是母亲的苦楝树。我长大,苦楝树也长大。虽然苦楝树生长的速度很缓慢,却因宅沟岸边湿润,它长得比我快,越来越高大。到我上学的时候,它已经有丈把高了。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树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树叶和小紫花,闻那淡淡的花香,这是植物生命对我最早的启蒙。初中二年级暑假前,语文老师要同学们在假期写一篇作文,自己出题自由发挥。我便告诉老师我家那棵苦楝树的故事。“好题材呵!好好写。”我于是四处查看苦楝树的资料,还专门去问了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私塾先生徐家寄爷:“苦楝树和乡下常见的杨柳有什么区别?苦楝树有什么特点?”不想,有意外收获。徐家寄爷说:“楝为材也,杨柳不及。”他又取出一本旧书《花镜》,翻开,读给我听:“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我有点明白了,梅花开时,春风得意,苦楝花落,夏日开始,梅始楝终也。苦楝树是故乡崇明岛上的大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每年四五月开出一树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浓郁,清雅宜人。我的少小时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赐也。淡紫色的小花会在枝头聚合成簇,摇曳生香,与墨绿色的苦楝树叶相依相偎。楝花,花中之微小者,有淡红,有微紫。楝花有长存于诗人笔下者,如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又如杨万里的《浅夏独行奉新县圃》:我来官下未多时,梅已黄深李绿肥。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苦楝花花期极长,大约能飘香一个月。若细细品味那香,还略带隐约的苦意,却因此而更加沁人心脾。不知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家后门宅沟岸边的苦楝树,已经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浓密的大树。我去当兵了,只有它陪着母亲;我去北大读书了,也是它陪着母亲。鸿雁来往,我有时会问及苦楝花开了没有。母亲不识字,她让侄子写回信,告诉我:“苦楝花香,木已成材。”关于苦楝树名字的起源,我在北大请教林庚先生,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楝树全身均可入药,叶子亦然。他还提及《庄子·秋水》,其中写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即“楝实”也。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开后门看楝树,母亲便心有不舍地告诉我:“云丽出嫁,便让昌囝把苦楝树锯了,送给云丽做嫁妆。”云丽是昌囝阿哥的女儿,昌囝阿哥虽是堂兄,然而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云丽出嫁,这自然是应该的。但,我还是打开后门想再看一眼。只见那苦楝树锯掉后残留的树墩,也在望着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二十米高的青枝绿叶、绿色树冠和小花们没有了,芳香也远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怅。母亲说,锯树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来看,都是见过那绿叶,闻过那花香的乡亲呵,谁都恋恋不舍。一棵树的离去,竟然成为村里的谈资,直到我回家,乡人还在说:“元郎(父亲的小名)有眼光呵,树成材了,儿子到北京做大学生了!”“苦楝树材质好,值不少钱呐!”母亲告诉我,云丽很开心,说要做个梳妆台,千恩万谢的。“给昌囝女儿添点喜气,你父亲也高兴!”又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话:“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两间茅草屋、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父亲早逝,以致我不记其面目,当然可悲,但父亲所留给我的,让我受用一生。为我守寡终身的娘,哺育我长大,如今想来,还让我养成了一些习惯,留给我不少人生警语,如“前半夜想想自家,后半夜想想人家”“做人勿怕穷,就怕没志气”,等等。母亲还教我怎么拒绝诱惑。儿时有一年快过年了,宅子上有人做糖炒核桃仁,芳香四溢,飘入家门,母亲说:“儿子,关门。”至今我仍习惯于一个人闭门写作,远离喧嚣,远离各种圈子,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宁静而致远,致远而心境开阔,开阔而尽精微。还有苦楝树,那是我的绿色启蒙;至于那茅草屋,有我儿时的梦,有把我送进梦乡的长江的涛声……那是泥土的亲近之地呵!那是母爱的流出之地呵!那是梦想的播种之地呵!那是诗句和诗人的出生之地呵!昌囝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饭,喝米酒。阿哥特别高兴,多喝了几碗——乡人喝酒用青花饭碗,喝的是自酿米酒。我也喝得有了三分醉意,摇摇晃晃地回家。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对“我”说父亲给“我”留下了两间茅草屋、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这是因为母亲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重振家业。B.儿时在苦楝树下玩耍,为写作文查看资料、询问先生,长大后牵挂花开,苦楝树贯穿“我”的成长过程,于“我”而言意义非凡。C.苦楝树被锯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来围观,此后这棵苦楝树长时间成为村里人的谈资,这说明村里人都认为母亲的做法不合情理。D.文章以母亲为中心,除说明了苦楝树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写了故乡的人和事,如母亲对“我”的教育、父老乡亲的勤劳等,内容丰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王安石、杨万里的诗句,佐证了文中楝花微小、淡红、微紫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诗意。B.“留下的是一地惆怅”中,“惆怅”本是抽象的,但却以“一地”来写“惆怅”,形象地写出惆怅之多。C.苦楝树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也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通过它把众多的内容贯穿起来,形散而神聚。D.文章运用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母亲的形象,尤其是“我”的成长对母亲的形象起到了鲜明的反衬作用。8.文章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感情抒发和理性表达融合在一起的。9.苦楝树是父亲种下的,但作者为什么称之为“母亲的苦楝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钧①;人性虽敏,必籍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修束;心暗于自照,则假言以荣行。面之所以形,明镜之力也;发之所以理,玄栉之功也;行之所以荣,善言之益也。镜栉理形,其惠轻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悦镜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栉之理其发,而不愿善言之理其情。是弃重惠而采轻惠,不亦倒乎?为衣冠者,己手不能制,则知越乡借人以制之;至于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处其身轻而于衣冠重,不亦谬乎?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子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由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从善如转圆,谴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祸害逾远于身。昔者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木,汤立司过之士。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将来,表正言之益耶?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载也。(节选自《刘子·贵言章》)材料二: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②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③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砥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城。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注】①纯钧:古代宝剑。②犀蔽屏橹:指用犀牛皮做成的遮蔽物以及防护用的大盾牌。③行人烛过:行人,官名;烛过,人名。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行人烛过可谓能A谏B其君矣C赏不加D厚E罚不加F重G一言而士皆乐H为其上I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夷,使动用法,使……平,与《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愚”用法不相同。B.疾,患病,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的“疾”意思不相同。C.诽谤,指议论朝政、指斥不足,而现在说的“诽谤”指以不实之词诋毁他人,两者意思不相同。D.乘,登上,与《诗经·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乘”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知道借助镜子观看面庞,知道使用梳子梳理头发,但是不知道借助他人的善言来修身,这是轻重颠倒的做法。B.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范献子轻视万亩之田,这是因为他们把千乘之国、万亩之田看成是对自己修身有害的外物。C.尧、舜、汤虽然是具有英明洞察力的圣哲,能够通晓洞察幽微之事,但他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人们发表意见。D.赵简子听取烛过的谏言,改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做到了以身作则,可谓是材料一中所称赞的“重正言之惠”的君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2)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士之速弊一若此乎!”14.如果要从以下故事中选择一个用以论证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个?请简述理由。宋人守株待兔楚人刻舟求剑蔡桓公讳疾忌医赵括纸上谈兵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郎①(节选)黄庭坚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炒沙作糜②终不饱,镂冰文章③费工巧。要须心地收汗马④,孔孟行世日杲杲。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⑤供珍鲑。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注】①王郎:王纯亮,是作者的妹夫。王纯亮考进士不第,闲居家中。此时作者调任德州,王纯亮去看他。临别之前,作者作此诗送王纯亮。②炒沙作糜:炒沙成粥,比喻不可能的事。③镂冰文章:在冰上雕镂,喻劳而无功。④心地收汗马:指内心有实在的收获。⑤姑:婆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阮籍对喜爱之人常常以青眼相待,诗歌中用这一典故写出诗人和王郎情感相投合。B.诗人和王郎相会,两人连床夜话,直到鸡声报晓之时,可见诗人和王郎谈兴之浓。C.诗人认为,两人头发俱白难得一聚,但马上又要分别,分别后音书稀少多么遗憾。D.诗歌最后四句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和前面造句奇崛、笔势雄健的风格明显不同。16.诗人送别王郎,表达了对王郎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老师告诫同学们说,时光匆匆,时不我待,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感慨的那样,“,”,同学们切莫虚掷光阴。(2)苏洵在《六国论》中感慨,如果六国“,”,合力对抗秦国,那么秦国也会寝食难安。(3)中国古典诗词常常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结尾,以强化表达效果,如“?”就是这种写法。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推进。汉字不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山”字,好像高峻雄伟的山峰,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要引导学生在书写中感受文化的脉动,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近年来,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原因是多样的,其中①。学生习惯了电子产品上的键盘输入,手指在屏幕上跳跃,却忽略了笔尖与纸张的亲密接触。加之课业负担重、书写任务多,学生往往只求速度不顾质量。此外,老师在课堂上更多采用PPT展示,不太注重书写示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②。明确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助力学生提升汉字书写水平。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并非书法教育,两者不能(

A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其核心在于确保学生能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和字形结构,这是文化传承与日常交流的基本需求。然而,凡事(

B

),不可过度拔高,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等同于书法教育,以书法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教育者需要准确把握规范汉字书写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既要严格把关,确保学生打下坚实的书写基础,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书法艺术,让一撇一捺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使书写成为实用又充满乐趣的艺术技艺。在人工智能普及的今天,明确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定位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在汉字规范书写方面能够提供许多技能方面的帮助,例如分析学生的书写习惯,帮助学生纠正笔画顺序、字体结构等方面的错误。但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字形,却难以复制书写中蕴含的文化与情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③。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书写中传承文化、培育情感。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不能(

C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只有从文化意识、教育环境、技术辅助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才能让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18.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另选两个字,句式基本一致。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文中加点的“一撇一捺”,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B.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22.班级举行主题为“规范汉字书写”的演讲比赛,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许多人对未知怀有恐惧之心,总是感慨“我不知道”;然而,驱动一个人成长的往往是“不知道”的力量,人们在一个又一个“不知道”的驱动下,持续求索,不断成长,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身处当今时代的你对于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1.(3分)A2.(3分)C3.(3分)D4.(6分)①礼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精密的礼仪“符号之网”,使人们产生了集体记忆,形成了遵循礼的文化自觉。(3分)②礼能够兼顾、顺应人情民俗,迎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使人们乐意遵循礼。(3分)5.(6分)①要融入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礼法自然、忠孝仁义等礼治思想,设计的汉服要成为中国礼文化的传播载体。(2分)②要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礼仪场合,设计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礼仪服饰,如在朝见皇帝等正式朝堂场合,应为角色设计符合上朝要求的朝服等。(2分)③要兼顾人情和民俗,如在人物大婚等场合,允许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规的服饰穿着,以显示对特定仪式的重视,使汉服设计既遵循传统礼制精神,又能展现出文化发展中包容、灵活的一面。(2分)6.(3分)B7.(3分)D8.(6分)①画线部分以平淡的记叙写了母亲对“我”的教导,融入了深沉的情感,同时又通过议论表现出理性思考,升华了母亲对“我”的人生影响。(3分)②画线部分以一组感叹句构成排比,直抒胸臆,情感浓烈,表达了对母爱及故乡由衷的赞美,同时又带有理性思考,写出了故乡对“我”各个方面的影响。(3分)9.(6分)①苦楝树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而母亲很早就成为寡妇,命运凄苦,就如同苦楝树。(2分)②苦楝树虽然花微小,花香清淡,但是材质好,全身皆可入药,就如同平凡普通而无私奉献的母亲。(2分)③苦楝树见证了母亲对“我”的养育、教导,象征着伟大的母爱,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和苦楝树已经合二为一。(2分)10.(3分)CEG11.(3分)A12.(3分)B13.(8分)(1)先世圣贤尚且能够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百姓,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4分)(2)赵简子击鼓而士兵却不起身进攻。赵简子扔下鼓槌感叹说:“士卒都像这样很快困乏了吗!”(4分)14.(6分)选择“蔡桓公讳疾忌医”。(2分)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要善于听取善言。蔡桓公没有听从扁鹊的善言,拒绝治疗,导致自己丧命。这个故事可以用作反面事例论证材料一的主要观点。(4分)15.(3分)C16.(6分)①对王郎的赞美(钦佩)之情。王郎学问渊博,像“无底”的“书囊”。(2分)②对王郎的劝勉之情。劝勉王郎不要“炒沙作糜”“冰上雕镂”,而应潜心道义,追求孔孟之道。(2分)③对王郎的安慰之情。弟弟力能持家,妻子能干孝顺,儿子能读诗书,女儿能织丝麻,家中无内顾之忧,正可以好好品茶读书,安居自适。(2分)17.(6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18.(6分)示例:“水”字,如同蜿蜒流淌的小溪,让人联想到远离尘世的宁静和谐;“森”字,仿佛茂密繁盛的树林,让人联想到勃勃生命的坚韧顽强。(每个句子3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2分)19.(6分)①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产品的普及(2分)②导致学生书写水平下降(2分)③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培育(2分)20.(6分)A.相提并论/混为一谈(2分);B.过犹不及(2分);C.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急功近利(2分)21.(3分)B22.(6分)示例:端端正正书写中国字,踏踏实实传承华夏情。(每句3分,内容2分,结构1分)23.(60分)略参考译文:材料一:越地的宝剑本性锋利,但要经过锤炼,才能成为纯钧宝剑;人的天性即使聪敏,但也一定要借助良言,才能成就美好的德行。所以槌砧是用来打磨不平的,良言是用来纠正缺点的。人的眼睛在看自己方面有不足,所以借助镜子来照脸;人们在梳理自己头发方面有不足,所以一定要利用梳子来梳理;内心不能明察自己,就要凭借良言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