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湖南安乡县汤家岗遗址是一处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遗址发现的160余座墓葬可分三类,其中甲类墓葬不足10座,随葬品数量最多,随葬品多至10至16件;乙类墓葬次之,丙类墓葬数量最多,随葬品一般只有2至4件。由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存时期()A.群居性聚落开始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已经产生C.部落间战争频繁发生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墓葬的分类来看,甲类墓葬不足10座,但随葬品数量最多,多至1016件;乙类墓葬次之;丙类墓葬数量最多,但随葬品一般只有24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情况表明不同类别的墓葬随葬品数量有很大差异,反映出当时社会已经存在贫富分化现象。富有的人(甲类墓葬主人)能够拥有更多的随葬品,而相对贫穷的人(丙类墓葬主人)随葬品较少,说明汤家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现象,B项正确;材料没有汤家岗遗址群居性聚落的相关事件信息,无法得出“群居性聚落开始出现”结论,而且群居性聚落出现早于汤家岗遗址的这个时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关于部落间战争频繁发生的相关信息,而且墓葬随葬品的差异不能直接推断出部落间战争的情况,排除C项;国家初始形态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以城、宫殿建筑和礼制等为特征,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时期某学者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在治国理念上则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由此可知,该思想()A.代表了广大平民利益 B.体现了不同思想融合C.追求精神上逍遥自由 D.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答案】B【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根据材料“性恶”“隆礼”“重法”可知,该思想是荀子的主张,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B项正确;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庄子崇尚逍遥自由,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年间,山东六国在不少地方“修筑城郭”,如楚有方城、燕赵等有内地长城。秦统一后,始皇下令“坏诸侯之城”“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此举措()A.清除了六国反叛势力 B.旨在促进驰道的修筑C.便利了郡县制度确立 D.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坏诸侯之城”“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这一举措“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除了六国之间的防御工事,打破了地区之间的交通和交流障碍,有利于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的流通,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主要目的不是清除六国反叛势力,因为仅仅拆除城墙等防御工事并不能完全清除反叛势力。而反叛势力的存在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政治、经济、人心等多种因素,“清除了”过于绝对,排除A项;虽然“堕坏城郭,决通川防”有利于道路建设,但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统一,排除B项;郡县制度是政治制度,与地理状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某一经济措施的示意图。据此可知,此经济措施()A.加剧了商品市场的动荡 B.增加了百姓赋税负担C.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 D.削弱了王国经济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均输”“平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为解决贡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措施,体现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这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从而有利于缓解财政困难,C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旨在平抑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物价稳定,排除A项;“均输”“平准”不属于赋税制度,与百姓赋税负担无关,排除B项;此经济举措打击的是商人,与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据《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初年,河内人郭文从北方流落到吴兴地区,“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区种(北方中原地区的一种耕种方法)菽麦”。据此可知,当时()A.民族交融发展迅速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 D.菽麦已成主流作物【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初年,郭文由北方迁居江南地区,将北方先进的耕作方法——区种传到了江南地区,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郭文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郭文到南方与政府政策有关,不能得出政府鼓励人口迁移,排除C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菽麦已经在江南种植,但不能说明是主流作物,江南主流作物仍是水稻,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描述的是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关系的唐诗。这可说明,唐代()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入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A.民族政策以安抚为主 B.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管理C.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D.维护了边疆的长久和平【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纵横”“朝天阙”“和亲”分别体现了战争、派使者、和亲等不同的民族政策,说明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材料中也有战争的文学体现,不能说明以安抚为主,而且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开明包容,武力与怀柔并重,不是“以安抚为主”,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民族间的交往,没有体现唐朝政府对于民族问题加强管理的信息,无法得出“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管理”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朝天阙”“和亲”体现了和平,但没有说明和平的长短,而且唐朝在中后期,边疆问题也日渐严峻,“维护了边疆的长久和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朝廷掌握的课户减至只有天宝十四(755年)的七分之一,不及总户数的40%,课口与不课口的比例是1∶6。这一状况()A.导致了安史之乱发生 B.引发了赋税制度改革C.源于藩镇割据的出现 D.说明两税法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朝廷掌握的课户、课口大幅减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使朝廷在780年进行赋税改革,实行了两税法,B项正确;755年安史之乱已发生,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赋税制度遭到破坏的结果,且藩镇割据出现于安史之乱结束(763年)后,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租庸调制被破坏的结果,且780年两税法才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8.北凉时期的飞天造型简单古拙,衣物纹褶厚重粗狂。到唐前期,飞天形象由西域神灵转变为身姿婀娜的中原宫娥或舞女,其造型服饰更是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流行颜色。此变化主要反映了()A.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B.三教合流基本完成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政府鼓励佛教发展【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西域神灵”“中原宫娥或舞女”可知,飞天是佛教艺术中的经典形象,魏晋时期的飞天形象较为粗犷,有明显的异族色彩,而唐代前期飞天形象由西域转向中原,反映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儒、道思想,不能说明三教合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而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不能说明政府鼓励佛教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9.北宋建立后,“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擅赋自赡的旧格局,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央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的新体制”。由此可知,该“新体制”()A.彻底废除了节度使 B.提高了文臣政治地位C.强化了三司的权力 D.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擅赋自赡”“地方财政管理”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体制”削弱了地方的财赋自主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废除节度使,将节度使作为虚衔保留,排除A项;虽然宋代文臣政治地位较高,但材料信息主要体现宋初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排除B项;三司负责的是中央财政,材料没有体现三司权力的变化,无法得出“强化了三司的权力”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所示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江墓中的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据此可知,辽政权()A.践行了儒家的仁政 B.注重维护社会稳定C.极力发展民族经济 D.全面接受了汉文化【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西夏并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与“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采取中原制度,北面官采用契丹制度,故在壁画中出现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现象。而这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B项正确;仁政体现为关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辽代因俗而治的制度,无法得出“践行儒家的仁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文化,与发展民族经济无关,排除C项;“契丹人和汉人的服饰、发饰并存”说明当时的契丹社会并没有全面接受汉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有学者统计,“北宋都城汴京‘大货行’或‘小货行’多达一百六十多行,人行商户高达六千四百余家”“如遇买卖,动以万数”。这可说明,当时汴京()A.普遍使用交子交易 B.长途贩运贸易繁荣C.商品经济发展活跃 D.城乡联系日益密切【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大货行’或‘小货行’多达一百六十多行,人行商户高达六千四百余家”“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可知,北宋都城汴京商铺众多,货物种类多样,而且贸易规模非常大,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活跃,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交易使用的货币种类,且北宋时期交子只是在特定地区、某些交易中使用,而非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的距离,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B项;汴京属于城市,材料未提及商人、货物来自乡村或货物被贩卖到乡村,不能说明城乡联系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12.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如赵令赫“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这些“好孩子”形象()A.注重儿童的道德修养 B.消除了门第等级观念C.旨在规范儿童的言行 D.提高了儿童教育水平【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不妄”“端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人笔下的“好孩子”好在能够自律、有德,体现了对儿童道德修养的注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门第等级观念,不能说明消除,且在当时封建社会下“门第等级观念”难以消除,排除B项;“好孩子”形象是结果,而不是措施,不能说明目的,排除C项;“好孩子”形象是受到了理学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提高了教育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明史》记载:“永乐、洪熙二朝,每召内阁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闻……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也……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据此可知()A.中枢决策机制完善 B.内阁权力得到扩大C.六部丧失了决策权 D.皇权受到严重削弱【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正统以后内阁由参与“密议”发展到“条旨”,内阁可以替皇帝代言,反映了内阁权力得到扩大,B项正确;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其权力扩大不能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六部衙门权力的变化,而且明朝的六部是执行机构,从未具有决策权,“六部丧失了决策权”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内阁权力虽然不断提高,但并未削弱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14.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此举措()A.全面传播了西方科技 B.开启了西学东渐先河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D.加速了传统科技衰落【答案】C【解析】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末中国。材料反映了徐光启在修订《崇祯历书》时,既采取了西方科技知识也运用了中国传统历法内容,这种中西并用的举措,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C项正确;“全面传播”说法夸大,排除A项;虽然材料反映了西学东渐,但不能说明是“开启”,排除B项;徐光启的《崇祯历书》保留了传统历法的优点,表明传统科技仍然有重要价值,而非强调传统科技“加速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15.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奏折制度()A.消除了君臣间矛盾 B.避免了大臣专权出现C.便利了君主作出决策 D.完善了官僚机构体系【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单线联系”“皇帝已经有了主意”与“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使君主能够及时地掌握信息并作出决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臣矛盾,而且消除君臣矛盾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虽然奏折制度加强了皇权专制,但并不能说明避免了大臣专权,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一种文书制度,并非官僚机构,不能说明完善了官僚机构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6.清嘉庆元年(1796年)《山阳县志》记载:西安府及同州府“包谷之兴非特……依此为生,迩年来西同数十州县偶遇荒歉皆仰食焉”,这说明,“包谷”的种植()A.缓解了当地粮食危机 B.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C.促进了人口大幅增长 D.改变了当地主流作物【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包谷”的种植,使“数十州县偶遇荒歉皆仰食焉”,说明“包谷”的种植有利于缓解当地的粮食危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不能说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由于人多才种植包谷,而不是由于种植包谷才人口增长,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当地包谷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不能说明改变了当地主流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17.某西方著作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无知和骄傲一直顽固地阻碍着一种更高文明的传播,这一屏障由于该条约而被部分推倒……(西方)最终与这个民族开始打交道了。”材料中所说“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A【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往,也即材料所述“中国人……阻碍着一种更高文明的传播”。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国家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国门,也即材料所述“屏障由于该条约而被部分推倒”“(西方)最终与这个民族(指中国)开始打交道了”,A项正确;《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不是打开中国国门的最早的条约,排除B、C项;《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日本在近代以前就与中国存在密切交往,与“开始打交道”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太平军所到之处,常在旷地搭高台,然后鸣锣传集军民听“讲道理”。“讲道理”一般会从太平军的纪律、民情、军情等方面人手,讲解各项政策等。这说明,太平天国()A.致力于宣传宗教思想 B.注重宣传发动民众C.强化了反侵略的宣传 D.重视基层政权建设【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讲道理”有利于民众认同太平军,从而拥护太平天国,说明太平天国注重宣传发动民众,B项正确;“讲道理”可能包括宣传宗教思想,但不能说明在“致力于宣传”,而且太平天国的工作重心在于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压迫,不是宣传宗教思想,排除A项;太平天国主体上是反封建的,增强的是反封建的宣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动员民众,而不是基层政权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19.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电报总局“经营数十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据此可知,洋务运动()A.改变了落后状态 B.增强了海防实力C.培养了新式人才 D.有利于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电报”“官商称便”可知,电报已在官方和民众中得到使用,这就加速了社会信息传递,使传统社会向近代信息社会转型,D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相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中国近代社会仍处于落后状态,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官员海防实力的变化具体信息,无法得出“增强了海防实力”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主要涉及洋务运动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没有涉及新式人才的培养,排除C项。故选D项。20.19世纪末,自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第一个学会——强学会后,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如粤学会、保国会、保渐会等纷纷建立起来。这些民间团体的建立()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兴起 B.促进了新式教育的普及C.清除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启蒙了国人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强学会、保学会”可知,这些民间团体大多以富强国家为宗旨,体现了救亡图存精神,启蒙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民间团体不是政党,不能说明政党政治兴起,排除A项;这些民间团体是政治团体,并非教育团体,不会促进新式教育普及,排除B项;这些民间团体并不能清除维新变法的阻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多是威武、力量的象征。岭南地区,每逢春节等节庆,民间多以醒狮助兴。下图为1908年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第五期封面,一男孩一手执狮子鬃毛,一手即将点燃爆竹,欲唤醒睡狮,该图画()A.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利于激发民众救国意识C.揭示了清末“新政”的失败 D.宣传了传统的社会习俗【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下图为1908年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第五期封面,一男孩一手执狮子鬃毛,一手即将点燃爆竹,欲唤醒睡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睡狮”的形象象征着当时尚未觉醒的中国民众和国家。男孩欲唤醒睡狮的画面,有着激励民众觉醒,激发民众救国意识的寓意。这种寓意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醒狮)与传统春节元素(燃放爆竹)相结合的画面来传达,能够引起民众的共鸣,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救国意识,B项正确;漫画重点是要“醒”,而不是清政府的“腐”,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失败有诸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复杂因素,这幅画没有体现与清末“新政”失败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传统的社会习俗是“醒狮”,应是生动活泼的狮子,而不是漫画中萎靡不振的狮子,而且如果是宣传传统社会习俗,不会有“唤醒睡狮”这样具有强烈政治寓意的元素,排除D项。故选B项。22.武昌起义后,《申报》报道称:“革命军政府招兵旗帜,应募者甚多”,以至于“革命军所制之军服业已用罄,而应募之新兵络绎不绝,现在日夜制造犹不暇给”。这反映了()A.清王朝统治已土崩瓦解 B.广大农民加入反清斗争C.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D.各省份实现了和平夺权【答案】C【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应募者甚多”“应募之新兵络绎不绝”可知,武昌起义后许多民众加入了革命军队伍,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迅速,C项正确;仅凭民众踊跃参加革命军不能断定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加入革命军队人员的阶级属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各省被革命派夺权的具体情形,且辛亥革命期间一些省份而非所有省份是和平光复,“各省份”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23.鲁迅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实光明得多……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导致“坏下去”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实行独裁统治 B.袁世凯发起“二次革命”C.传统文化遭到彻底批判 D.列强加紧了对中国侵略【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渐渐坏下去”是因为民国年间北洋政府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且发起人是革命党人,排除B项;彻底批判传统文化的是开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民国三年(1914年)一战爆发,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列强都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侵略,排除D项。故选A项。24.下表根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整理而成。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项目1914年8月前总计1914年8月—1920年新注册公司数146(个)272(个)资本总额约148(万元)约11743(万元)行业类别—纺织业和面粉业居多A.民众的投资热情高涨 B.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D.内外环境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至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鼓励发展实业,特别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经济侵略,促进了材料中1914年至1920年民族工业的大发展,D项正确;民众的投资热情高涨属于具体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近代科技虽有所进步,但并没有迅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后而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材料二秦朝废封建、行郡县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和创新。郡守是郡一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本郡范围以内的民政、财政、司法等各项事务,皆在其管理范围之内。郡守由皇帝任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会被罢免。郡守以下设有郡丞、郡尉各一人,“郡之佐吏,秦汉有丞、尉,丞以佐守,尉典武职”。郡内还有一个重要官员监御史,由御史府派出并对其实施垂直领导,是一郡之内的最高监察官。郡下设县,县的最高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下设乡、亭、里组织,里下设“什伍”。伍、什原本是军队的基层编制,商鞅变法时期把这种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移植到地方行政体系中,伍、什既是秦国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也构成了随后普遍设置的县的基层单位。——摘编自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诸侯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郡县制推行的意义。【答案】(1)特点:由周天子册封建立;以保卫周王室为目的;兼具邦国规模和地方政权双重性质。(2)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一“经过周天子册封后而成立”得出由周天子册封建立;据材料一“周室屏藩”得出以保卫周王室为目的;据材料一“诸侯国是……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得出兼具邦国规模和地方政权双重性质。【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意义:据材料二“郡守由皇帝任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会被罢免”得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服从中央政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二“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亭、里组织,里下设‘什伍’”得出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综上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为官。郡县制下,郡守、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从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方面分析,可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方面分析,可得出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借鉴。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原来一直停滞不前的经济性市镇有了大的发展。据统计,与宋时相比,明清时期的经济镇增加并不多,如温州只增加了一个。但市的数量却成倍增加,如温州府,明代比宋代多15个,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了12个。这种变化在台州就更大了。清代台州的市有154个,而宋时则只有73个,前者比后者多了81个,增加1倍多。这说明,市镇的数量已经急剧增多了。明清以前,浙东南市镇多分布在交通中心与平原要道上,而明清以后,山区海角都有市镇分布。一些市镇离府县城市相对较远,表明它们不是州县城市的附属物,而是相对独立的乡村经济中心和社会中心,这种经济中心和社会中心的大量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孤立、分散、自给自足的传统格局,使乡村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日趋密切。——摘编自高飞《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形态演变》材料二从江南市镇的发展来看,新增加的市镇绝大部分就是随着商品贸易和商人活动发展起来的。如吴江盛泽镇,明初是只有五六十户居民的“青草滩”,弘治《吴江志》所载2市4镇还无其名,到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嘉靖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其形成完全是因丝绸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丝绸贸易所推动的。地域商人展开的商品贸易不但导致了江南广大市镇的兴起,而且持续推进着江南市镇由小到大、由兴到盛的不断发展。——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宋代相比,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性市镇有何新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性市镇发展的原因。【答案】(1)新发展:市的数量大幅增加;市镇分布范围扩大;一些市镇成为乡村经济中心。(2)原因:商品贸易发展的促进;白银的大量流入;地域商人活动的推动;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与宋时相比,明清时期的经济镇增加并不多,如温州只增加了一个。但市的数量却成倍增加”可知,与宋相比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性市镇中市的数量大幅增加;根据材料一“明清以前,浙东南市镇多分布在交通中心与平原要道上,而明清以后,山区海角都有市镇分布”可知,明清市镇分布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一些市镇离府县城市相对较远,表明它们不是州县城市的附属物,而是相对独立的乡村经济中心和社会中心,这种经济中心和社会中心的大量兴起”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一些市镇成为乡村经济中心。【小问2】本题是背景题。根据材料“新增加的市镇绝大部分就是随着商品贸易和商人活动发展起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经济性市镇发展的原因包括商品贸易发展的促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白银的大量流入也是明清时期经济性市镇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地域商人展开的商品贸易不但导致了江南广大市镇的兴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地域商人的活动推动了江南经济性市镇的发展;根据材料“嘉靖间‘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其形成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