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实证探究》13000字【论文】_第1页
《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实证探究》13000字【论文】_第2页
《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实证探究》13000字【论文】_第3页
《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实证探究》13000字【论文】_第4页
《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实证探究》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实证研究目录一、问题提出 4二、文献综述 5(一)“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企业创新正相关的研究 5(二)“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企业创新负相关或无关的研究 7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7(一)“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7(二)财政分权对“专精特新”认定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分析 9四、研究设计 9(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设计 10五、主要实证结果及分析 11(一)描述性统计 11(二)PSM-DID检验 12(三)异质性检验 13(四)调节效应分析 14(五)稳健性检验 15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5参考文献 20

一、问题提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认定政策,是国家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制定的四个标准,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并在各地的政策支持下,将中国的中小企业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省级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等级,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态创新等,细分市场,实现精细化创新,挖掘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方面的潜力与成长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其人口优势,为国际经济大循环提供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随着国家实力逐渐强盛,创新是国家间抗衡的第一生产力,我国越来越注重高新产业技术的发展,将发展重心不断向第三产业偏移,高新技术产业在数量和比例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处于危险之中。全球经济衰退和全球市场的萎缩,国内外生产活动停滞,货物运输困难,原本依赖于国外高新技术的企业弊端逐渐显现,创新技术急需发展,要想一个国家各方面的齿轮不停转动,必须实现自给自足。在外部环境持续强烈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推动中国在国内大循环带动下,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模式。而要想推动创新,需要更多的企业投入,需要各个领域的创新有序进行,在我国企业中占比最大的中小企业之间积极配合尤为重要。企业创新会受到外部风险影响,企业为降低风险而减少投入,这就需要政府扶持和帮助,削弱一定的风险。为此,政府提出了四个方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引导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通过“专精特新”认定政策激励企业创新,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得到认定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长期专注并深耕于某一细分领域,在市场竞争中有突出优势,认定后可以有针对性的扶持细分市场重点邻域的提高。“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会给被认定的中小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因为第一批认定至今仅三年,对于创新周期长的高科技企业,创新成果未能明显展现,这项举措的有效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缺乏验证。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创新进程,削弱企业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出现为了得到政府补贴而弄虚作假或得到补贴后并未投入研发的情况,财政支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得到足够回报,导致资源浪费。对此,我们思考如下问题:“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及其机制是否能实现出台政策的目的?怎么样能有更强的激励效应?财政分权能否对此助一臂之力?从理论意义上来看,“专精特新”认定政策还处于出台并实施时间不长的政策,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已有的文献梳理显示:国内学者研究其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并不多,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政策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只是从宏观和政策的角度进行的,实证检验“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本文将基于多期倍差法,通过实证检验直接研究“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通过实际数据情况研究和完善,丰富探究“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从实践意义上来看,如今,中国在自主研发创新方面亟待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并完善激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做更多的尝试,给中国高科技技术赋能。因此,本文选取“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实施走在全国前列的长三角地区,通过实证检验分析能够总结出2019年、2020年、2021年三批“专精特新”认定企业在认定影响下得到的成果,分析认定前后创新效率,发现政策漏洞,弥补不足之处,使政府更加准确有效的助力国家创新邻域向世界前列进发。为解决上文提出的问题并实现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课题拟通过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中小上市企业面板数据,研究“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及其机制,并检验财政分权是否有助于提高“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正面效应。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实现创新提供建议,也为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引导提供参考。二、文献综述“专精特新”认定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一项政府补助政策,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之中。鉴于目前国内有关“专精特新”认定政策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认定政策的作用及研究状况,进而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企业创新正相关的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美国、日本和韩国是国外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最成功的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出台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综观美、日、韩三个国家的中小企业政策,大致相同。三国都成立了以国家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经营体制,并制定了完善的法规,推出财税、金融、创新等邻域的多项政策。可见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与帮助,中国需要研究并与之学习,提取适合中国道路的方案。对于中国“专精特新”政策,甚至高新技术相关政策,国外研究存在空白。但对于国外为推动科技发展而提出的举措,有少量研究。阿奎·卡斯特尔斯(2013)通过对1998年到2009年间西班牙的工业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将有助于公司的研究和开发创新。Lin等(2010)的一项研究表明,政府的创新扶持政策可以促进更多的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四川省国际税务研究小组(2018)总结了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研发创新的总体战略,明确研发创新的税收政策的专门法律,以及新加坡的中小企业的特别税收优惠等国际趋势,为中国的税务改革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可见各个国家都在研究鼓励创新的策略,国家间创新领域的竞争激烈,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而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是鼓励创新的主要趋势,其在中国市场上的有效性还有待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对于“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目前还有较大的空缺,高新技术认定政策,同样也是为了支持科技创新而提出的,与“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作用方式较为接近,正式实施时间更为久远,可支撑的研究实例更多,我们可以加以研究和借鉴,总结得到以下几点:第一,认定政策对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研究过程有不同的影响效果。钱斌等运用2008-2017年中国企业14156个微观样本资料,运用三期DEA方法测量了我国企业的创新效率,并得出,该政策对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有促进,但对于技术转化阶段并没有很大作用,另外,对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没有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创新情况影响更为显著。雷根强(2018)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我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将对其研发投资、研发产出、尤其是实质性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效应。只有国企和大型公司才会产生这样的激励效果,而对于非国企、小型企业来说,其激励效果则相对较弱。据统计,截止到七月末,全国4600多万家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他们为本国的税收收入贡献超过50%,占GDP总值超过60%,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可以借鉴高新技术认定政策影响程度的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第二,认定政策对不同的地区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许玲玲(2021)以截至2016年底所有在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内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Boot-strap方法检验了高新技术认定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税收优惠是一种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政策,但是,只有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方才会出现。孙文浩和张杰(2021)利用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动态阈值模型和工具变量,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区域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税收优惠对经济发达地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要比欠发达地区大得多。两者尽管都证实了认定政策的正面效应,但对于发达地区更有创新优势还是欠发达地区影响效果更好存在矛盾,对此,下文将进一步研究和检验。可见,虽然影响效果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的技术创新,实现正向作用。与高新技术认定相关政策不同,专精特新认定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格,其重点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中高端行业。“专精特新”的认定政策是专门为中小企业制定的,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专精特新”认定政策,高新技术认定政策下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都有效激励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效率,但“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下补助政策是否有效还需深入研究。(二)“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与企业创新负相关或无关的研究目前尚有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认为其政策效应并不明显,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研究:第一,执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魏泰尔(2017)发现,我国现行技术创新政策的执行存在着技术创新锁定、激励扭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而国内徐晔和蔡奇翰(2019)则发现,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政策对于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我国民营企业的政策效应仅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作用,其余的则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研究活动不仅要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且还会有较高的失败率,这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它会带来难以弥补的风险,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可见,在高新技术认定政策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干扰项,影响政策的真正落实,这些困难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是否也存在,并且影响政策的实施进程,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第二,创新激励措施的效果研究。国外学者博恩(2016)认为,某些创新激励措施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企业的创新投资和创新绩效下降。杨国超等(2017)发现政府激励政策可能对研发存在操纵,导致公司研发绩效下降,违背政策出台的初心。范硕和何彬(2018)运用全国8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1-2015年度的面板数据,运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三项创新激励措施中,税收优惠并没有明显提高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即使是对研发过程的税收优惠也没有明显的效果,甚至有反作用。总之,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该项政策对于创新激励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于创新投资过程或者是研发成果的有效性。综上可见,政策与企业特性不匹配、企业对政策的不合理利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都可能影响政策的实施效应,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起到反向影响作用。我们在研究时可以考虑到这些问题,并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一)“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分析通过“专精特新”认证的企业,不但有“专精特新”和“小巨人”等国家授予的荣誉称号,而且在实际运作中,还会受到政府的支持。“专精特新”认定的积极主动申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一个个体组织想要存活,必须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寻求关键资源的稳定拥有。鉴于陈珍珍、何宇、徐长生(2019)的研究,拥有宝贵的、稀缺的研发资源,是中小企业持续竞争的优势。“专精特新”认定证书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后,可以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每家企业将获得20-100万的一次性奖励(根据不同地区的奖励额度),减少企业自身的创新成本,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宝贵资源,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更多的空间。在“政策+资金+服务+载体”等方面给予支持,部分区域还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到了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之中,为这些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等高品质的优质服务,让企业提升并完善管理模式,更新对创新技术的检验检测,在一定情境下实现技术转让,培训对创新有用的人才,开拓更大的市场,吸引投资融资,以推动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对中小企业遇到的发展难题点对点解决,为中小企业解决创新难题、脚踏实地办实事、竭尽全力服务。通过“专精特新”认定后得到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可以吸引尚未认定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逐步接近“专精特新”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扶持已经认定的中小企业,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和研发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在各个邻域深入发展创新。第二,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罗斯研究发现,在企业和投资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背景下,大量高质量投资机会的信息披露极为重要,而“专精特新”的认定政策有很强的信号传导效应。徐军玲、刘莉(2020)以湖北2015-2017年新三板年报披露的463家公司数据,验证了信号传递的调节作用机制,通过政府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政府发布“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名单后,企业的信誉会更好,会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展示给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从而更容易吸引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企业的关注和青睐,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合作。同时也更容易吸引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创投公司和战略投资者的多元资金支持。该政策还说明了工业“四基”和制造业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行业还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我们更应该形成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第三,根据动态管理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三年的动态监控,并在期限届满后进行复查。未通过审核的,将被淘汰。企业要想得到持续的优惠,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动力来确保自己的研究水平,保持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从而有助于激励企业持续创新。邱洋冬、陶锋(2021)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多次认证的企业,谭龙、刘文澜、宋赛赛(2013)研究验证了在促进专利申请量增长方面的作用在短期内是很明显的,如果仅仅认定一次就能得到持续的政策扶持很有可能出现短期效应,长期效应难以验证,所以动态管理理论可以通过不断复查解决这一弊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假设1:“专精特新”认定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图1研究思路框架图(二)财政分权对“专精特新”认定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分析“专精特新”认定后,要实现以上各方面的政府扶持,离不开财政方面的支持。财政分权为“专精特新”认定政策提供推动力,具有调节效应。实行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权,拥有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能够自行确定预算开支的规模与结构,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财政分权主要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来支持创新:一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创新的财政补贴,为“专精特新”的认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二是通过区域金融结构的优化,使多元化融资在创新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鉴于地方政府在短期内的自利经济行为倾向,一些具有“高风险、长周期、慢见效”特征的创新项目,往往会导致财政支持的弱化,从而影响创新活动的开展。财政分权下,地方真正能给中小企业拨款多少,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还需要进行具体数据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假设2:财政分权有助于提高“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正面效应。四、研究设计(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专精特新”认定企业共分为三批,分别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进行认定,在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后,共有4762家中小企业入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第一批和第二批受到专精特新认定的上市中小企业作为实验组样本,并进行以下处理:(1)选取注册地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2)剔除2015年后上市以及2020年前退市的企业,;(3)剔除关键数据缺失的企业。进行以上处理后,本文共得到52家实验组样本。由于专精特新认定旨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因此本文选择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作为控制组样本,同样剔除2015年后上市、2020年前退市及关键数据缺失的企业,共得到45家控制组样本。由此,本文共得到582个公司年度观测值。除“专精特新”认定的上市企业名单来自于中国工信部官网外,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锐思数据库以及国泰安数据库。模型设定与变量设计1、模型设定本文以“专精特新”认定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由于不同企业实施政策的时间存在差异,采用多重差分法进行研究,从而将该政策的效应单独识别出来。具体模型如下:R&Dit=β0+β1SFPIit+(βSizeit+βGrowthit+βLEVit+βCostit+βCashit)+μi+Tt+ε(i=1,2,3…N;t=1,2,3…N)2、变量设计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创新水平。许玲玲总结归纳得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衡量企业的创新水平的方法: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研发投入占总资产比例、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由于专利数量的可比性低,以及我国企业对专利的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利用专利的数量来衡量创新是有缺陷的。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很难衡量,而公司的销售收入则是公司的研究与专利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有在有了创新投资之后,才会有创新,所以在公司的整体资本中,研发投入的比重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公司的创新水平。鉴于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资料的易得性,并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为依据,运用企业研发投入与总资产比率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进行了控制,即按照2019、2020年的认定办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后三年内有效,超过三年需要复审通过才能继续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否则失效。因为该政策最初实施时间为2019年,到本文研究截止时间未超过三年。多期DID交互项用“个体在时间t有没有受到处理”变量替代,因此,受到认定的52家企业在被初次认定及有效期内的之后两年都记作1(实验组),认定前记为0以及其他未被认定企业都记作0(控制组)。根据假设1,β1是要测试的系数,如果是显著为正的,说明企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可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为控制变量,本文以企业总资产取对数来衡量各个企业的规模大小。同时,企业创新程度还会受到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资产负债率(lev)、滞后一期的研发费用率(cost)、现金比率(cash)等影响,因此控制以上变量,具体变量的定义见表1所示。4)调节变量假设二中提到的财政分权,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这里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取对数来检验。表1变量定义表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创新水平R&D研发投入金额/总资产核心解释变量专精特新企业认定SFPI企业当年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则取1,否则取0调节变量财政分权Fiscal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取对数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企业总资产取对数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100%资产负债率Lev总负债/总资产×100%滞后一期研发费用率Cost上一年研发费用/上一年营业收入现金比率Cash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资产总计五、主要实证结果及分析(一)描述性统计表1中列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统计数据。公司的创新能力、资产负债率、研发滞后阶段的研发费用率等的最大、最小值差别都很小,标准差也很小,表面各公司间差别不大。除此之外,其他数据分布较为合理,无极端异常值。可以发现,在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政策实施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均有一定的变化,其中创新水平、研发费用率、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与本文所预测的结果一致,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将会对公司的创新与研发投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企业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在执行前后均值有所下降,与此前的预期并不相符。当然,仅靠描述性的统计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还有待于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表2描述性统计变量样本量平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政策前均值政策后均值创新水平582.0278.01790.1114.0276.0301企业规模58221.84761.151619.544926.190721.915021.3135营业收入增长率582.50393.4022-.602372.0673.5295.3024资产负债率582.3276.1735.0340.8499.3325.2840滞后一期研发费用率582.0556.0407.0002.2893.0530.0662现金比率5821.18511.6228.013613.23921.18251.2090(二)PSM-DID检验通过平行趋势经验后,发现不满足共同趋势假设,需要使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多重差分法(PSM-DID)。为了减少样本选取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我们使用了1:1的倾向性分数比对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再设计。以公司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为匹配变量,由下表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ATT的值大于1.96,表明PSM匹配结果显著。表3PSM-DID检验变量SampleTreatedControlsDifferenceS.E.T-stat创新水平Unmatched.030100184.027575066.002525118.0024927451.01ATT.030100184.023549133.00655105.0032100422.04**ATU.028873935.028968272.000094337ATE.000927917表4显示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对因变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影响,DID系数可以得出,当企业在10%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水平达到了显著的正,说明了专精特新认证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通过分析,得出“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的激励作用和作用机理:在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通过政府的补助,可以扩大企业的创新投资,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收益。企业为了达到高科技企业的资质认证标准,会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因此,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政策实施后,企业的研发投入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表4回归分析变量控制变量系数t值“专精特新”认定情况控制0.002*1.68企业规模控制-0.027***-14.23营业收入增长率控制-0.003-0.98资产负债率控制0.0020.12滞后一期研发费用率控制0.484***13.12现金比率控制0.0000.50Constant0.577***15.27R-squared0.889(注:***表示p<0.01,即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p<0.05,即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p<0.1,即在10%的水平上显著)异质性检验1、企业规模的异质性检验参考以往文献高新技术认定政策对不同的地区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的文献,本文采用该公司年度总资产的行业平均水平,即中位数,将“专精特新”认定政策整个样本分成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并对其进行了归类分析,分组回归。表5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创新影响程度变量(1)大规模企业(2)小规模企业“专精特新”认定情况0.005***0.005企业规模-0.010***-0.018营业收入增长率-0.017***-0.016资产负债率-0.236***-0.115滞后一期研发费用率0.433***0.439***现金比率0.005***-0.002Constant0.318***0.396*R-squared0.7960.762由表5可知,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DID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DID的系数不显著。说明专精特新认定对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效果更明显,而小型企业则影响较小。从现有的研究资料及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研究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高失败率的高科技项目。一方面,一旦研发失败,很有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就算研发成功了,如果研发的收益不足以弥补研发投入,也会造成公司的经营业绩下降。所以,在面临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和风险的情况下,小型公司通常承担不起,而大型公司则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力,会更加积极的利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政策得到更多投入,进而推动创新。税收优惠的异质性检验以公司当年税收优惠额的行业中位数为基准,本文将全样本分为高优惠企业和低优惠企业两组,并进行分组回归。表6高优惠企业与低优惠企业创新影响情况变量(1)高优惠(2)低优惠“专精特新”认定情况-0.0010.006***企业规模-0.026***-0.020***营业收入增长率-0.005***-0.011***资产负债率-0.031***-0.064***滞后一期研发费用率0.390***0.747***现金比率-0.0000.000***Constant0.579***0.439***R-squared0.8230.781由上表可知,对于高税收优惠的企业来说,DID的系数不显著,表明专精特新认定提升其创新水平的作用较小;对于低税收优惠的企业来说,DID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专精特新认定提升其创新水平的作用较为显著。税收优惠属于财政分权的一部分,其优惠方式分为两部分,直接优惠是指对创新成果或研究成果的事后奖励,间接优惠是在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中分担的费用与风险,作用于创新行为。高优惠企业本身就能得到充足的创新奖励和成本分摊,而低优惠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更大,更渴望得到外部一定的风险分担,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政策的反应更大,激励效果更好,呈现出更加显著的创新效应。由此也可以验证假设2,财政分权中的实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对税收优惠原本较低的企业,创新效果明显,税收优惠原本较高的企业创新效果不显著。调节效应分析为检验假设二,验证财政分权有助于提高“专精特新”认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正面效应,本文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一般预算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交互项加入以后,主效应系数不显著,并且交互项系数也不显著,说明调节变量财政分权实际上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假设二不成立。进一步分析可得,财政分权中直接针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对企业的创新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其创新成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政策中财政补贴的金额是在政策推出时就固定的,财政分权中一般预算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的整体披露并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不会大规模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表7调节效应检验(1)(2)(2)变量主效应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创新创新创新“专精特新”认定0.00212*0.0524-0.0151调节效应-0.002710.00114ln总资产-0.0271***-0.0238***-0.0263***营业收入增长率A-0.00300-0.00287-0.00289资产负债率0.00153-0.0172-0.00354研发费用率0.484***0.437***0.471***现金比率0.000273-0.0001360.000212Constant0.577***0.03760.501***Observations838383R-squared0.8890.9050.892Robuststandarderrorsinparentheses***p<0.01,**p<0.05,*p<0.1(五)稳健性检验为保证专精特新认定对公司创新能力的真正作用不在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内在特性的差别,本文借鉴现有文献,引入反事实框架进行了安慰剂检验。具体地,将企业专精特新认定时间提前一年,并设定变量提前一年“专精特新”认定来表示。由下表可以看出,提前一年专精特新认定与企业创新水平不再显著相关,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一是可信的。表8稳健性检验变量系数t值提前一年“专精特新”认定-0.002-0.58企业规模0.017*1.96营业收入增长率-0.007**-2.39资产负债率-0.022-1.09滞后一期研发费用率0.116*1.73现金比率-0.002-1.22Constant-0.336*-1.81R-squared0.320六、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以工信部2013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9、2020年政策真正落实为研究背景,结合2015-2020年沪深市场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专精特新”政策在企业创新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对于那些具有较大规模、税收优惠还能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企业而言,其实质创新的投资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同时,通过政府对企业正式认证的正面信息,可以有效地吸引外资、实现技术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但要认识到,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不能作为资源的直接支配力量,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维护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着有利于公司的技术创新发展。此外,由于本文篇幅所限,财政分权对这项政策推动企业的研究开发创新简单做了调节作用的检验,发现并没有很明显的调节作用。基于上文实证分析,检验可知该项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有一定正向作用,但是创新得到的成果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怎样将影响力放到最大,使之更加有效,结合本文与学者的相关研究,对此做出以下建议:(一)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严格把控企业创新质量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在财政部和工信部2021年提出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基础上,制定一套能够有效地激励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以避免企业受到认定政策的影响而进行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在制订有关政策时,要防止目光短浅、业绩浮躁,不能只注重对“专精特新”企业“量”的投入,更要认识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质”的严格控制极为重要。(二)强化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促进自主创新我们可以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管理,对这些企业起到有针对性的引导作用,加强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比如学习江西省对有牵头作用或创新成果显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项目,在同样的条件下,提供优先支持,吸引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标准发展。我们也要建立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的长效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企业持续自主创新,使企业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循环。通过优化现有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地区的科技人才,为公司引进核心研发技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河南省对此建设了人才引育工程,如“中原英才”计划等,为需要的人才邻域以及核心技术攻关有针对性的定制教育方案和研究方案,开通“绿色”通道。而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关注高效创新的产业链,以政府指导、平台承办、双向互动的形式,促进上下游企业对接,定期组织路演推介等活动。(三)走向专精特新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显示,数字化转型初见雏形,89%的中小企业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只有3%的企业已经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和深度应用。“数字鸿沟”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产效率、宏观经济活力、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距。短期内,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很难控制,给外界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产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将长期受到威胁。这就要求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通过数字化优化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显得尤为迫切。数字转型的投资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技术、资金、人才资源相对缺乏,试验成本高、转型风险大,导致数字化转型很难靠内生力推动,经常面临转型投入过高而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或是一直故步自封跟不上转型的潮流而落后的难题。“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可以在这方面更加细化,给不同等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匹配不同的数字化帮扶政策,激励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进行完善与升级。同时,通过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大数据平台等合作,探讨以数据为导向的工业升级途径,以减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尝试成本,填补数字鸿沟。以此为试点,为以后中小企业大规模推行数字化做铺垫。(三)增强专项资金扶持。高层次的财政分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充分利用分权推动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优化政府的支出结构,增加一些有利于创新的专项性项目,不要一刀切地对待创新,要有针对性地支持高端产业。地方政府要重视技术创新的转化效应,自觉地把企业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培养成能够把财政资金充分利用、转化为技术专利的经济社会主体,最终,创新成果将会是国家和人民的一颗成熟且有利的果实。设立地方财政专项经费,建设“专精特新”企业的后备培育基地;要充分利用财政补助与税收优惠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财政奖励、税收优惠等手段,逐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财政扶持和科研经费补贴;设立银、政、企合作项目库,对入选企业通过合作银行贷款的项目给予贴息补助。在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评价中,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纳入评价指标,确保其评价权重,以鼓励当地政府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关注,并将其逐步推广。在后续监督和管理上,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处罚办法,加大对高科技企业的违约责任,真正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严进严出,将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要不断提升我国科技资源的整体效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做出贡献。(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由于担保物的限制,金融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风险,使得非金融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达到预期的规模。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市场或投资者直接融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融资体制的加速建设,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再融资;还可以通过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信托等方式筹集中长期融资。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的企业,更易得到外部资金支持,而创新程度高、周期长的企业往往难以让投资方接受其存在的可能风险,对此,政府可以通过“专精特新”认定政策,将通过认定的企业与投资方做对接,承担其中的一部分风险,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定的保障,增强信贷有效支持。我们可以学习河北省为缓解“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难题而推出的,对“小巨人”企业上浮10%贴息标准的举措;也可以学习安徽省2022年鼓励合作银行安排不少于4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的活动,持续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专项行动,给予中小企业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陈珍珍,何宇,徐长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研发投入的政策效应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9(07):1-10.董志勇,李成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1(10):1-11.窦钱斌,孙美露,王菲瑶,黄烨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还是抑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反事实估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9):123-132.范硕,何彬.创新激励政策是否能提升高新区的创新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18(07):45-55+63.DOI:10.13580/ki.fstc.2018.07.00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侯云春,马骏,林家彬,王辉.中小企业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4-9.黄庆华,周志波,周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3):56-68+201-202.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37(01):1-19.雷根强,郭玥.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8(09):32-47.李晨光,张永安.区域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9):25-35.李凤娇,吴非,任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效率与区域创新[J].科研管理,2021,42(02):112-120.DOI:10.19571/ki.1000-2995.2021.02.011.李月,薛彦.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劳动灵活性与企业创新[J/OL].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01):84-97[2022-01-02].DOI:10.13781/ki.1007-9556.202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