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适用于河南省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三前3课)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56分)1.先秦时期,儒家把音乐分为“德音”和“溺音”,认为“德音”可以“正纪纲,定天下”,“溺音”则消磨人的意志,损害德行。墨家提出“乐逾繁者,其治逾寡”的观点,批判贵族统治者沉迷声乐的行为。这说明儒墨两家(

)A.关于音乐的认知截然不同 B.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C.探寻礼崩乐坏问题的根源 D.关注音乐对政治的影响2.明清时期,各地庙会唱戏大抵是按照各种节日来举行的,乡间还要加上春秋社戏的习俗。每次庙会唱戏的时间有长有短,唱戏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多样,有忠臣、孝子、节妇等。这反映出明清庙会的唱戏活动(

)A.传统文化色彩浓厚 B.配合基层社会治理C.活跃了地方的商贸 D.多数被官方所控制3.下图分别为东北地区夏家店下层大甸子遗址的761号墓陶鬲纹饰、湖北地区的石家河人头像、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神面。这可以印证(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C.各地区社会信仰趋同 D.中国已进入文明阶段4.西域僧人佛图澄来到后赵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后,其才学颇受推崇;佛图澄的弟子道安兼通儒释之学,随前秦扩张南下襄阳,在南方有较高的名望;西域僧人鸠摩罗什精通汉语,在后秦帝王姚兴的大力赞助下,将大批佛经译成汉文。这(

)A.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B.夯实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根基C.实现了南北宗教信仰的整合D.加速了十六国并立局面终结5.《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荀子·儒效》记载:“四海之内若一家”;《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些记载反映出中华文明(

)A.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B.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C.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崇德尚贤的价值追求6.魏晋到隋唐时期思想活跃,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而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则在挑战中有了新的发展。这表明该时期(

)A.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B.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C.社会动荡催生儒学复兴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7.宋元“说三分”、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都流露出了一种强烈的爱憎情绪,即“尊刘贬曹抑孙”,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三国故事中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在宋元时期得到大大强化则是明显的事实。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商业发展推动世俗文学繁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封建正统观念影响文学创作D.社会环境宽松提升艺术内涵8.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拥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共同特征:石片石器远多于砾石或石核石器;各类石器的加工往往是单面的;石器类型始终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未曾有以砍砸器为主的石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统一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C.统一性和独特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9.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提出,以往的理想社会追求,其学说都建立在伦理上面。他们眼见穷人的苦恼是由于贫富不均,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平均贫富,全是理想。而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社会不安的原因,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的事实上面。这(

)A.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探索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方法C.推动了财富平均理想社会的建立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10.如表所示为唐朝时期一些文人的作品核心内容的部分统计。据此可推知,唐朝(

)作者作品名核心内容颜真卿《祭侄文稿》表达对家族亲情和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关注个人修养、交友原则和家族荣誉韩愈《与李翱书》关注家庭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A.儒学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B.文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C.道德养成变为家训的核心 D.儒学义理向家庭关系渗透11.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这表明(

)A.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B.中国传统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C.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D.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文化互鉴12.清代官员阮元在《自鸣钟说》中,将西洋自鸣钟的原理说成与中国古代刻漏并无二致;医家毛祥麟将西医施行外科手术说成是华佗之术的“一体”。这表明(

)A.经世致用理念得到了实践 B.华夏文化正统得以彰显C.对中西文化认识缺乏理性 D.中体西用的思想被认可13.1904年,蒋观云在《新民丛报》第3卷上发文指出,中国必须重视悲剧演出,“今欧洲各国,最重莎翁之曲,至称之为惟神能造人心,惟莎翁能道人心。而莎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夫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社会所以有庆剧也……而欲保存剧界,必以有益人心为主,而欲有益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这表明(

)A.戏剧具有近代思想启蒙功能 B.文艺复兴思潮渐成社会主流C.文学革命重在革新封建意识 D.中西文化贯通成为社会共识14.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甲午战前,郑观应感叹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该思想变化说明郑观应(

)A.主张借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B.认识到民众思想启蒙重要性C.强调国际法不适应当时中国 D.反思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观15.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双方以丝绸之路为媒介,阿拉伯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中国观,即中国形象,如《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等古籍中,出现了中国统治者施政贤明、秉持正义的叙述;《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这说明了(

)A.古代阿拉伯文学内容单一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C.古代阿拉伯对外扩张趋势 D.区域文明不断走向融合16.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学者们找不到中国与西方往来的记录,也找不到中国与南亚直接往来的证据。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不知帕米尔以西的文明诸国,而它们也不知东方还有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化特质崇尚道法自然 B.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文明中心独立发展C.中华文明发展具有独特个性 D.先秦时期中国未曾受到异域文明影响17.学者赵圆在《制度·言论·心态》一书中说:“(明清之际)‘学求有用’这一目标意识为接纳新知预做了准备。”“张尔岐以利玛窦所谓耶苏教为荒唐悠谬,言及利氏传播的历象器算,却兴趣盎然。”由此可知(

)A.儒家信仰使文人抵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B.利玛窦通过新技术吸引文人接受基督教C.西方技术水平在明清之际全面超过中国 D.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推动西学东渐18.日本冲绳重修的首里城公园入口处是一座中国式牌坊,悬挂有康熙皇帝赐之“守礼之邦”汉字匾额,称“守礼门”。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传播 B.华夷之辨观念影响广泛C.日本主动学习中国礼仪 D.清朝中期放松海禁政策19.法国学者居伊·索尔芒说:“中国在18世纪哲学、政治和经济的重大主题构思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治政府、自然神论、开明君主论、知识分子的作用、重农学说,所有这些都来自中国或者都因中国而合法化。”该学者主要强调(

)A.这一时期中西思想本质上趋同 B.各国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C.中华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借鉴 D.18世纪的华夏文明领先世界20.历史上只有极少数民族的文字是“自源”(独立创造)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都属于受汉字影响的“借源”(借用参照)文字,它们都成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使用“借源”文字的这些国家(

)A.在变革中坚守文化传统 B.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C.深受中国先进文化影响 D.进行制度与文化创新2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成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中国园林这种不规则的自然美引发了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这一热潮(

)A.展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 B.改变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趣C.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D.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22.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3.在距今约4000年的两河流域阿卡德王朝,书吏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在行政、司法、经济等领域负责书写文件的官吏,掌握着楔形文字的识读与书写,还了解数学计算与法律条文,其中不少人可晋升到高级职位。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完善的官僚选拔机制的形成B.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建立C.楔形文字凸显当地文化成就D.文书成为国家管理重要手段24.腓尼基字母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由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之上创造而成的第一批字母文字。后来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等都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这反映出以腓尼基字母为代表的古代世界文明(

)A.都来自于同样的文化源头B.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C.在交流和借鉴中不断丰富D.具有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25.文学是现实的写照。“肆虐的洪水无人能抗拒,它令天庭震撼,大地颤抖,孤儿寡母衣不蔽体,行将收割的庄稼淹没在汪洋中。”这种无力感描绘最有可能出自(

)A.两河流域地区 B.埃及尼罗河地区 C.印度河与恒河地区 D.雅典与斯巴达地区26.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许多地区的非穆斯林居民都被允许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天启之民”制度规定,非穆斯林居民在支付宗教人头税的条件下,可以继续信仰自己的宗教,享受保护。这一举措(

)A.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B.提高了非穆斯林的社会地位C.扩大了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 D.有利于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27.尼罗河为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并且在它历史的上半期,没有强邻的侵入,所以它的文化像一朵花,能按着次序发育开展。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而两河流域的地势是四面可以受敌的,所以它的历史竟是一部土著和游牧人民的战争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B.战争是古文明差异性形成的推力C.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受交通影响大 D.外来移民对土著文明的冲击较大28.公元830年,巴格达创建了集研究院、翻译中心与图书馆于一体的“智慧宫”,来自各地的学者云集于此,开展针对希腊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经典文献的翻译和科学研究工作,该宫还邀请拜占庭数学家前来讲学。巴格达“智慧宫”的创建(

)A.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希腊化 B.促进了西亚地区的商贸发展C.冲击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架构 D.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融合性二、材料题29.服饰是文化政治模式的重要载体之一,兼具日常实用与社会教化功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代服饰制度规定官员的朝服为“赤罗衣裳”,但在成化以后大红色一跃而为庶民服饰的主流色彩,在市井当中随处可见。显然,这已经违背了《明会典》中关于“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用蓝绢布”等规定。随着物质生活的普遍富足,礼制约束日渐衰微,奢靡浮夸世风遍行。明代官员朝服与社会服饰的色彩混用,即被视为“逾礼越制”现象。晚明服饰,曾先后流行过以俗为美的娇艳红绿、清雅素淡等色彩。这些色彩最初为权贵女性所喜爱,很快就引发平民女性纷纷追慕,使其原本蕴涵的阶层身份符号信息趋于消泯。面对明代社会中逐渐盛行的“逾礼越制”服饰现象,部分士绅担起了移风易俗的重要社会责任。他们不仅通过宗族组织推广教化活动,而且通过撰写《崇俭录》、颁行《广崇俭约规》等,不断加强社会风气的教化和改良。此外,还有人编纂训民俚言、戏曲等,如嘉靖年间李汝桂的《训民俚言》,万历年间张其孝的《劝民歌里巷格言》等,向广大民众传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倡导善行、节俭等,致力于“礼成俗化”。——摘编自李俞霏《礼俗互动视域下明清服饰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服饰变化反映的社会特征。(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末的移风易俗的运动。(6分)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分子纷纷议论“御夷之方”,从1840年到1861年,至少有22部介绍夷情的著作先后出版。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学传播的步伐明显加快,自清末曾国藩创办制造局,以译西书为第一义。数年之间,成者百种。江南制造局开局20多年间就译书163种。19世纪末,中国在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进西学。当时人们不仅创办报刊,组织学术团体,介绍西学西政,而且发表政论性文章,将进化论和天赋入权论引入中国学界。20世纪初,传播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西学东渐中的主流。当时留学之风甚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办报、译书、写书。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类西学书籍533种。“五四”前后,社会上掀起了一场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广泛流入中国。这一阶段,西学输入中国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摘编自孙树芳《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推动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的历史事件。(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6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输入。一次是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自东汉时期开始,中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前后绵延500余年,最终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另一次是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输入,史称“西学东渐”,自明朝末年算起,直至民国时期,前后历经300余年。——摘编自姚宏志《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发生》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攻占了埃及、马格里布等北非地区,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7世纪末,阿拉伯人开始向东非沿海地区移民。与此同时,阿拉伯商人加强了在东非地区的商业活动,这成为对非洲贸易的最主要部分。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商品,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宝石;有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胡椒、豆蔻、丁香;从东非输入的有龙涎香、肉桂、象牙、犀角等奢侈品。另据史料记载,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的是奴隶、碎金、兽皮、象牙、天然碱、鸵鸟羽毛等,输出的是食盐、枣、珊瑚、丝绸、香料和糖。——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部分)领域成就影响数学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各国通用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天文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医学伊本·西纳《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文学《一千零一夜》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材料三

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其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对非洲贸易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文化成就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AABDCC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ADBCDACC题号2122232425262728答案CDDCADAD29.(1)特征:封建礼制衰微(社会等级流动性增强);商品经济发展;个体自由表达活跃(个性解放)。(1点2分,任答2点4分)(2)简评:彰显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力图恢复传统社会秩序(封建统治);促进道德教化(儒家思想),社会稳定;强化对王朝统治的文化认同(强化国家正统意识)。(1点2分,任答3点6分)30.(1)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任意答出4点即可,1点1分,共4分,答案要体现出概括性,每点表述基本到位或类似表述即可)(2)特点:传播渠道(或传播方式)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具有阶段性;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由浅入深(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或由表及里);从被动到主动;影响深刻而久远。(任意答出3点即可,1点2分,共6分,答案要体现出概括性,每点表述基本到位或类似表述即可)31.(10分)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阐述: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例如,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