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1月17日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费孝通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是非常深刻、全面而又细致地,乡土中国可以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转型,乡土中国也会在变迁。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乡土中国也迈入了后乡土中国时代,乡土性特征演化为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是指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现代性特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乡土性就是结构基础是乡土的,但精神气质则是乡土与现代的混合。所谓乡土性结构,是指村落依然是乡村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农村人依然聚村而居,村落依然相对于城镇,在结构上并无实质性变迁。但是,聚居在村落中的人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尤其在有些村落,居民的分化程度和异质性已经相当大了。真可谓是同在一村住,确属两样人。与乡土社会不同,后乡土社会的村落已经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空间了,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频繁且范围极广的流动性。越来越多的村民频繁地离开村庄,去外面寻找农业外的就业和收入机会,而且,在外面的世界里,这些流动的村民也在频繁地更换地点、工作单位和职业类型。村民的高流动性甚至超过城市社会的居民或体制内的职工,因为城市职工通常要围绕某个职业而进行上升或水平的流动,而流动的村民则是围绕机会来进行流动。广大的村民在高频率的流动中,会因为城市机会的多少而处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之中。因此,村民的高流动性是与高不确定性相伴而行的。正是因为机会的不确定,所以他们必须频繁地四处流动、频繁地更换单位和职业。高流动性与高不确定性的并存是当前农村社会的重要结构特征之一。从村落结构来看,村内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者了,也不是各家各户社会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了。村落主体在社会快速转型中,也在急剧地分化。许许多多的村民,虽然体制给他们贴的标签仍然是“农民”,如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流动人口等。然而。他们实际上已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有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雇佣者和各行各业的打工者,职业从农业、制造业再到服务业,都有从村落中流动出去的村民。——摘编自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此,他们的语言、姓氏都少有变化,“人口流动率”也小。B.材料一指出,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率小,这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事实上,绝对的孤立和隔膜也是不可能的。C.材料二认为,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已经迈入后乡土时代,表现是“同在一村住,确属两样人”。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特征的分析,前者认为低流动性是其特征,后者认为高流动性是其特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材料一可知,乡土社会“不流动”的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对土地的依赖使得种地之人被“捆绑”在了土地上。B.根据材料二可知,因社会转型等原因,村内的主体不再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者了,他们已分化为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不同身份的职业者。C.“流动的村民则是围绕机会来进行流动”,而机会是不确定的,所以,机会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村民高流动性和职业的高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D.后乡土中国社会依然保留着乡土结构,只是精神气质中夹杂了现代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村落依然存在,乡土性结构就不会消失。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北在地理位置上离内蒙古很近,材料一借研究语言的朋友的说法是想证明乡土社会中的人口在某种条件下是“不太有变动”的。B.材料一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结合材料二可知,“集团”主要是指村落。C.材料二将乡土性特征与后乡土性特征对比,指出后者在乡土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观念和行为等方面都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D.材料一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而材料二说,在后乡土社会这种熟悉感受到了挑战,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大量流动。4.材料二第三段中多次使用“频繁”一词,请简析其含义与作用。(4分)5.材料一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乡土社会流动率低的特点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芦花荡孙犁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注:冀中是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提到老头说“明天,你们看吧”之类的话,为文末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也表现了老头逞强好胜的性格特点。B.文中说“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表现了作者对老头盲目自信的批评。C.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表明他发现鬼子之后自乱阵脚的紧张害怕。D.这篇小说和《百合花》一样,虽然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文中的景物描写舒缓了文本的叙事节奏。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描写苇塘里的水鸟白天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暗示了白天森严的戒备和紧张的战斗形势。B.文中对老头子的肖像和神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刻画了一个机警干练老当益壮的平民战士形象。C.文中小女孩安慰和抱怨,让老头对没有把两个女孩安全带回的事情十分自责。D.“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这一景物描写,象征着白洋淀军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8.小说的结尾“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老头“英雄行为”的理解。(4分)9.有论者认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如何体现上述特征。(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A]至谓东汉奉佛[B]以后[C]天子[D]咸[E]夭[F]促[G]言何[H]乖剌邪11.下列对文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B.固,坚决,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的意思相同。C.负,辜负、对不起,与《登泰山记》中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负”意思不同。D.顾,顾全、顾及,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C.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15~16题。拟涉江采芙蓉陆机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采采不盈掬,悠悠怀所欢。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沉思钟万里,踯躅独吟叹。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穹谷饶芳兰”一句,描写深谷中兰花盛开的景色,展示了自然景色之美。B.诗中“悠悠”一词意为忧思的样子,和《短歌行》中的“悠悠”意思相同。C.“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由“怀所欢”转及念“故乡”。D.《拟》诗结尾直抒胸臆,以“独吟叹”点明情感,这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的抒情方式相同。16.清人贺贻孙认为陆机的拟作“将古人机杼语意,自起至讫,句句蹈袭”。句中“蹈袭”意是因袭,请结合《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简析两首诗在内容情感上的相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琵琶女不愿见人又难却盛情、心情矛盾之中出场时的羞怯情态。(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历史遗迹和英雄人物在岁月流逝、世事沧桑中湮没不在的深沉感慨。(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云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畔是山顶天鸡的叫声。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哲学家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书籍是精神的养料,对人的益处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吸取这些养料,却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人们的观点A。①在众多见解中,②我最推崇陶行知先生的主张——“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是值得肯定的。③那么,真正如何把书读活,④让阅读为成长赋能呢?⑤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书深度对话。读书首要的是B地投入,“放空自己”,与文字目视,与作者神遇,理解书中的内容,揣悟作者的观点。同时,(甲),“切己体察”,不能照单全收,更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当作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用他人的见识来点燃心智,读出自我心中的哈姆雷特,走向思想的远方。最近,一篇关于书店经营者向敏的文章,让我对如何把书与自己联通有了更真切、深入的体会。向敏是读了美国女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长篇小说《岛上书店》,才下定决心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的。她怀揣在“文化沙漠”中打造出一片“绿洲”的理想,却遭遇了特殊时期之下的书店经营的重重困境,但是,《岛上书店》中从未受命运眷顾的主人公费克里的经历以及书店读者的留言支撑、指引她坚持下去。正如费克里走出人生困境之后“对生活和书的热情更加汹涌澎湃”一样,那些没能打倒向敏的,(乙),也升华了她对人生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虽然开书店不一定成功但你若说我失败了我却不服的理想主义者。不管再艰难,我还在一直坚持做这个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带去一份抚慰,简舍书店的存在就有它的意义。”18.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养料”比喻书籍的作用,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成长”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2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2.文中画横线句子是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大雨过后,一只蜘蛛要爬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墙壁湿滑,爬行艰难,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掉下来。它再向上爬,又掉下来,往复不已……第一个人看到了,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这一生就如这只蜘蛛,忙忙碌碌而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二个人看到,说:“这真是只蠢蜘蛛,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呢?”第三个人看到了,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他说:“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蜘蛛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给予表达。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A(相关信息来源于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与“他们的语言、姓氏都少有变化”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人口流动率小也不是因为他们离不了泥土造成的。)2.D(从材料二看,“乡土性结构”既包括村落这一基本形态,也包括聚村而居的人,如果人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而只剩下村落,那么“乡土性结构”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村落依然存在,多土性结构就不会消失”的推论是错误的。)3.C(“乡土结构……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于文无据,材料二中说:“后乡土性特征是指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现代性特征”因此,是“乡土结构依然留存”。)4.①“频繁”的本意是间隔短,次数很多,在文中是指后乡土时代村民的流动性很高;②“频繁”二字重复出现,着重强调了这种高流动性与高不确定性“相伴而行”的特征。(每点2分,作答与答案意思一致一致即可)5.①从乡下人种地离不开土地,土地不能“流动”的角度分析;②从语言、人口都太少变动的角度分析;③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角度分析。(每点2分,作答与答案意思一致即可)6.D解析:A选项的“逞强称能”表述有失偏颇,老头多次提及“明天,你们看吧”,表现了他自尊心受挫之后想要报复敌人、挽回面子的心理。B项中“表现了作者对老头盲目自信的批评”的表述,错误,从文意看,是作者对老头自信心理和高强本领的肯定。C选项说法错误。此处是老头故作慌乱,为的是引诱敌人到下了钩子的水域,制服消灭他们。D选项,《百合花》中“我”前往包扎所途中和本文中老头淀上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情节都插入了景物描写,都起到了舒缓叙事节奏的作用。7.C女孩子没有抱怨。“又好像是抱怨”,是老头子自责时的心理错觉,此项表述与文意不符。8.①老头精瘦干练的精气神和晒得干黑的脸,每天在夜里出入水淀等细节,侧面表现了他经常出入芦花荡助力抗敌的英雄行为。②老头用莲蓬引诱敌人,设计把敌人诱入下了钩子的水域,只身杀敌,表现他机智果敢、英勇无畏的英雄行为。③小女孩质疑他杀敌本领时,老头反复说他杀敌人不用枪,后来果真兑现,表现了他胸有成竹、本领超群的英雄行为。(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得4分,所答与答案意思一致即可,其它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酌情给分)9.①环境描写:小说描写了白洋淀与芦花荡的自然美景,这是现实主义;写战斗时,景物描写却营造出宁静清和的氛围,淀水平如镜,清如天,水草浮动,芦花盛开,这是浪漫主义的笔调。②形象刻画:“老头子”是冀中百姓游击抗战的典型代表,是现实主义;他只身没有硝烟的战斗充满传奇色彩,是浪漫主义的笔调。③情节安排:在芦苇荡打击敌人,这是现实主义;一个老头不用枪弹而用钩子和船篙打击十几个鬼子(或一个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浪漫主义的笔调。④叙事风格:语言清新优美,纪事简洁明快,叙述有抒情性,歌颂意味鲜明,有浪漫主义气质。(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三点即可得6分,所答与答案意思一致即可,其它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酌情给分)10.ACG(每对一处1分,共3分)原句为: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11.B考查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的意思是“固然、本来”。C.正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负”意思是“背”。D.正确,“赢得仓皇北顾”“顾”意思是“回头望”。12.C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错误,由原文“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可知,元稹是替韩愈感到担心,没有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13.(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待他,以招引群臣进谏。(“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宽假”,宽容;各1分。句意1分)(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之”,这些;“齿”,并列,排列,意思是看不起;“乃”,竟然。各1分。句意1分)14.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继而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参考译文:文本一:韩愈,宇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待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