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_第1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_第2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_第3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_第4页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TOC\o"1-2"\h\u3706第一章总则 359991.1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概述 3273671.1.1定义与范围 393881.1.2目标与任务 374901.1.3原则与方法 3149731.1.4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91571.1.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253931.1.6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4144841.1.7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115561.1.8提升国家形象 48765第二章法律法规与标准 4306611.1.9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443861.1.10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535451.1.11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5146491.1.12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578661.1.13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548081.1.14三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定义与意义 6303681.1.15三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6169011.1.16三农产品质量认证程序 65694第三章生产环境管理 6258011.1.17生产基地选择 631261.1.18生产基地规划 7160481.1.19生产环境监测 7182231.1.20生产环境控制 7162201.1.21生态建设 734711.1.22技术改进 8316701.1.23政策引导 828720第四章种养殖技术管理 8149511.1.24种养殖品种选择 8305951.1.25种养殖环境要求 8299151.1.26种养殖技术操作规范 817881.1.27生产计划管理 9311141.1.28生产技术指导 942921.1.29生产环境监测 93461.1.30种养殖废弃物分类 9174021.1.31种养殖废弃物处理方法 9228791.1.32种养殖废弃物处理制度 929203第五章农药、兽药使用管理 928791.1.33农药选用 930901.1.34农药使用技术 105121.1.35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10242431.1.36农药废弃物处理 10220341.1.37兽药选用 10114561.1.38兽药使用技术 107141.1.39兽药使用休药期 112861.1.40兽药废弃物处理 1163251.1.41检测方法 1177821.1.42检测项目 11233931.1.43检测频率 11245681.1.44检测合格标准 1128303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包装材料管理 11166151.1.45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作用 1156201.1.46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 1280011.1.47包装材料的选择原则 12255791.1.48包装材料的使用规范 12180331.1.49包装材料检测内容 12222111.1.50包装材料监控措施 1225038第七章质量检测与监控 1386021.1.51概述 13165381.1.52物理检测 1312461.1.53化学检测 13243141.1.54生物检测 13317121.1.55抽样 149431.1.56检测 14287191.1.57结果判定与报告 141531.1.58质量监控 14267661.1.59预警 1421576第八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 1463301.1.60概述 1474691.1.61具体分类 1582991.1.62概述 1548961.1.63具体措施 15315241.1.64概述 1687971.1.65具体要求 1628632第九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16233321.1.66生产者基本职责 1616501.1.67生产者具体责任 17173141.1.68经营者基本职责 17314121.1.69经营者具体责任 17178661.1.70监督管理部门基本职责 1779561.1.71监督管理部门具体责任 18324第十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训与宣传 18305901.1.72培训内容 18188521.1.73培训方法 19212821.1.74宣传教育 1970451.1.75推广与应用 1996571.1.76评价方法 19264211.1.77评价结果应用 20第一章总则1.1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概述1.1.1定义与范围三农产品,即指农业生产中的三大类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监控、控制与管理的活动。本手册旨在为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1.1.2目标与任务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任务包括:(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3)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水平;(4)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能力;(5)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强社会监督。1.1.3原则与方法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2)公正性原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公平、公正、透明;(3)预防为主原则:强化风险防范,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4)社会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方法:(1)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2)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4)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第二节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加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以下重要性:1.1.4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来源,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通过加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低人民群众因食用不合格农产品而患病的风险。1.1.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6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1.7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1.1.8提升国家形象加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第二章法律法规与标准第一节法律法规概述1.1.9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0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1)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指导作用。(2)法律: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基本法律依据。(3)行政法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事项进行规定。(4)部门规章: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管理办法》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细化。(5)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和规章。1.1.11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1)实施主体:各级有关部门、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等。(2)实施手段:宣传、培训、监管、处罚等。(3)监督主体: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社会公众等。第二节三农产品质量标准1.1.12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三农产品质量标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范。(2)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三农产品质量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1)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和发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2)行业标准:由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3)地方标准:由省级、市级、县级人民制定和发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4)企业标准:由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1.1.13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1)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要求。(2)农产品品质指标:包括外观、口感、营养成分等指标。(3)农产品安全指标: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4)农产品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技术要求。第三节三农产品质量认证1.1.14三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定义与意义(1)定义:三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指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评价、认定和证明的活动。(2)意义:三农产品质量认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1.1.15三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1)国际认证体系:如ISO、HACCP等。(2)国家认证体系:如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国有机食品认证等。(3)地方认证体系:如省级、市级、县级认证体系。1.1.16三农产品质量认证程序(1)申请: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2)审核评估:认证机构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开展现场检查。(3)认证决定:认证机构根据审核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颁发认证证书。(4)认证证书的发放与监督: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进行监督,保证其持续符合认证要求。(5)认证证书的撤销与恢复:认证机构对不符合认证要求的农产品,有权撤销其认证证书;对整改合格的农产品,可恢复认证证书。第三章生产环境管理第一节生产基地选择与规划1.1.17生产基地选择(1)地理位置: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作为生产基地。(2)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保证生产基地具备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等条件。(3)土地质量:对土壤进行检测,保证其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要求,避免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4)水源质量:保证水源清洁,无污染,符合农产品生产用水标准。(5)周边环境:考察周边环境,保证无污染源,如工厂、矿区等。1.1.18生产基地规划(1)总体布局:根据基地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生产区划分:将生产基地划分为若干生产区,便于管理、监测和防控病虫害。(3)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供电、通讯等,保证生产顺利进行。(4)防护设施:设置防护林、隔离带等,防止外部污染源对生产基地的侵害。第二节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1.1.19生产环境监测(1)土壤监测:定期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含量,保证土壤质量。(2)水源监测:定期检测水源质量,保证生产用水符合标准。(3)气象监测:实时监测气温、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4)病虫害监测:定期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防控措施。1.1.20生产环境控制(1)土壤改良:针对土壤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施肥、种植绿肥、深翻改土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2)水源保护:加强对水源的保护,防止污染,保证生产用水安全。(3)气象调节:根据气象条件,适时调整生产措施,如遮阳、保温等。(4)病虫害防控: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第三节生产环境改善与优化1.1.21生态建设(1)植树造林:在生产基地周边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2)绿肥种植:推广绿肥种植,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产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1.1.22技术改进(1)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根据生产基地实际情况,引进适宜的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益。(2)节能减排: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3)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基地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1.1.23政策引导(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环保、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2)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3)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第四章种养殖技术管理第一节种养殖技术规范种养殖技术规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种养殖技术规范:1.1.24种养殖品种选择(1)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品种。(2)依据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品种。1.1.25种养殖环境要求(1)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2)保证种养殖区域不受污染,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要求。1.1.26种养殖技术操作规范(1)种植:按照种植季节、播种量、播种深度等要求进行操作。(2)养殖:合理配置饲料、兽药,保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3)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保证农产品质量。第二节种养殖过程控制种养殖过程控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27生产计划管理(1)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保证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提高农产品竞争力。1.1.28生产技术指导(1)对种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2)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保证农产品质量。1.1.29生产环境监测(1)定期监测种养殖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2)发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大。第三节种养殖废弃物处理种养殖废弃物处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种养殖废弃物处理:1.1.30种养殖废弃物分类(1)按照性质分类: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2)按照来源分类:包括种植废弃物、养殖废弃物等。1.1.31种养殖废弃物处理方法(1)堆肥: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作为肥料还田。(2)沼气发酵:利用养殖废弃物产生沼气,用于发电、供暖等。(3)资源化利用:将农膜、农药包装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1.1.32种养殖废弃物处理制度(1)建立完善的种养殖废弃物处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2)加强对种养殖废弃物的监管,保证处理措施落实到位。(3)推广先进的种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提高处理效率。第五章农药、兽药使用管理第一节农药使用规范1.1.33农药选用农药选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优先选择生物农药、低毒农药和环保型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根据作物种类、防治对象、农药功能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1.1.34农药使用技术(1)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间隔期等进行施药。(2)采用科学的施药方法,保证农药均匀覆盖作物表面,提高防治效果。(3)避免在高温、干旱、雨季等不利条件下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流失和环境污染。(4)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1.1.35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农产品收获之间的时间。不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有所不同,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1.1.36农药废弃物处理农药废弃物包括过期农药、废弃农药包装物等。农药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第二节兽药使用规范1.1.37兽药选用兽药选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兽药,减少化学兽药的使用。在选择兽药时,应根据动物种类、疾病类型、兽药功能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1.1.38兽药使用技术(1)严格遵守兽药使用说明书,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间隔期等进行给药。(2)采用科学的给药方法,保证兽药均匀分布于动物体内,提高治疗效果。(3)避免在动物饲养环境不良、气候突变等不利条件下使用兽药,减少兽药残留和环境污染。(4)注意兽药的交替使用,防止病原体产生抗药性。1.1.39兽药使用休药期兽药使用休药期是指最后一次给药到动物屠宰或产品上市之间的时间。不同兽药的休药期有所不同,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1.1.40兽药废弃物处理兽药废弃物包括过期兽药、废弃兽药包装物等。兽药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第三节农药、兽药残留检测1.1.41检测方法农药、兽药残留检测应采用国内外公认、权威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1.1.42检测项目(1)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2)兽药残留检测项目包括抗生素、激素、驱虫药等。1.1.43检测频率农产品和动物产品在上市前应进行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检测频率应根据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生产规模、使用农药和兽药的种类及用量等因素确定。1.1.44检测合格标准农药、兽药残留检测合格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不合格的农产品和动物产品不得上市销售。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包装材料管理第一节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1.1.45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在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食品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加工助剂等目的而添加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保证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危害。(2)合理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品种和用量。(3)公开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向消费者公开,保证消费者知情权。1.1.46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等。(2)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包括添加剂的种类、用量、使用范围等。(3)使用记录: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使用量等信息。(4)食品添加剂的储存:食品添加剂应妥善储存,避免受潮、变质、污染等。第二节包装材料选择与使用1.1.47包装材料的选择原则(1)安全性:包装材料应无毒、无害,不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2)环保性: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可降解或循环利用。(3)适用性:包装材料应根据食品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规格。(4)经济性:在满足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包装成本。1.1.48包装材料的使用规范(1)包装材料的质量检验:在使用前,应对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包装过程管理:在包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包装质量。(3)包装材料的储存:包装材料应妥善储存,避免受潮、变形、污染等。第三节包装材料检测与监控1.1.49包装材料检测内容(1)物理功能检测:包括包装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磨性、抗水性等。(2)化学功能检测:包括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迁移性等。(3)微生物检测:检测包装材料表面的微生物数量,以保证食品安全。1.1.50包装材料监控措施(1)定期检测:定期对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建立档案:对包装材料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建立完整的检测档案。(3)质量追踪:对包装材料的质量问题进行追踪,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4)持续改进:根据检测结果,不断优化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第七章质量检测与监控第一节质量检测方法1.1.51概述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质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三大类。1.1.52物理检测(1)外观检测:通过观察农产品的色泽、形状、大小等特征,判断其是否符合质量要求。(2)感官检测:通过品尝、闻味、触摸等手段,对农产品的口感、气味、质地等方面进行评价。(3)重量检测:对农产品进行称重,保证其净重符合规定。1.1.53化学检测(1)有害物质检测:检测农产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保证农产品安全。(2)营养成分检测:分析农产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为消费者提供参考。(3)指标性成分检测:对农产品中的特征性成分进行检测,如茶叶中的茶多酚、葡萄酒中的单宁等。1.1.54生物检测(1)微生物检测:检测农产品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保证农产品卫生。(2)遗传物质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农产品中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以判断其品质。第二节质量检测流程1.1.55抽样根据农产品种类、批次、生产单位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农产品进行随机抽样。1.1.56检测(1)预处理:对抽取的农产品进行清洗、干燥、破碎等预处理,以备检测。(2)检测: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农产品进行检测。(3)数据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农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1.1.57结果判定与报告(1)结果判定:根据检测数据,判定农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2)报告:将检测结果整理成报告,报告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判定依据等内容。第三节质量监控与预警1.1.58质量监控(1)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2)完善检测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提高检测能力。(3)加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质量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秩序。1.1.59预警(1)预警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进行预警。(2)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和生产者关注农产品质量。(3)应急处置:对预警信息涉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保证农产品安全。通过质量检测与监控,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第八章食品安全事件应对第一节食品安全事件分类1.1.60概述食品安全事件是指因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储存、运输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对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食品安全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食品中毒事件(2)食品污染事件(3)食品欺诈事件(4)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5)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事件1.1.61具体分类(1)食品中毒事件:指因食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的事件。根据中毒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化学性、有毒植物性等。(2)食品污染事件:指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受到污染,导致食品质量下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3)食品欺诈事件:指食品生产者、销售者采用欺诈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4)食品添加剂滥用事件:指食品生产者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事件。(5)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事件:指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第二节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措施1.1.62概述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措施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事件,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减轻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保障食品安全。1.1.63具体措施(1)及时发觉和报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要密切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发觉食品安全事件线索后,及时报告有关部门。(2)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接到报告后,要根据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3)严格监管和执法: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4)公布信息,引导舆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主动公布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引导舆论,消除公众恐慌情绪。(5)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6)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事件应对提供法律依据。第三节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1.1.64概述应急预案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前制定的、具有操作性的应急响应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应对具有重要意义。1.1.65具体要求(1)制定应急预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不同类型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包括应急指挥部、应急小组、救援队伍等。(3)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应急预案应详细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报告、应急响应启动、应急处理、信息发布等环节。(4)配备应急资源: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资源的配备,包括人员、设备、物资、技术等。(5)组织应急演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6)持续改进:根据应急演练和实际应对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应急响应体系。第九章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第一节生产者责任1.1.66生产者基本职责生产者作为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应承担以下基本职责:(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保证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3)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依据。1.1.67生产者具体责任(1)采购合格的生产投入品,不得使用禁用、限用农药、兽药和其他化学物质。(2)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保证农产品生产环境符合国家标准。(3)做好农产品收获、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防止农产品受到污染。(4)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第二节经营者责任1.1.68经营者基本职责经营者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流通环节主体,应承担以下基本职责:(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保证所经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2)诚信经营,不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不发布虚假农产品广告。(3)建立健全农产品进货、销售台账,保证农产品来源可追溯。1.1.69经营者具体责任(1)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质,保证农产品来源合法、质量可靠。(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3)做好农产品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防止农产品受到污染。(4)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时报告发觉的问题。第三节监督管理部门责任1.1.70监督管理部门基本职责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应承担以下基本职责:(1)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2)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发觉和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3)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环节的监管,督促生产者和经营者履行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