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技能实训指导手册TOC\o"1-2"\h\u25121第一章农业生产基础理论 3271151.1农业生产概述 3125991.1.1农业生产的概念 397331.1.2农业生产的分类 4295571.1.3农业生产的特点 491611.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4133941.2.1农业生态的概念与特点 471301.2.2农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524772第二章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 527412.1耕作制度概述 585222.1.1作物轮作 5258542.1.2间作 5300722.1.3套作 570342.1.4休闲 693602.2土壤管理与改良 6214212.2.1土壤耕作 6297372.2.2土壤水分管理 688072.2.3土壤养分管理 6238152.2.4土壤改良 6163332.3土壤施肥技术 6305862.3.1肥料种类选择 6104032.3.2施肥量确定 6256102.3.3施肥时期与方法 6324772.3.4肥料施用技术 723102第三章种植技术 7193933.1种子处理与播种 758093.1.1种子选择 761843.1.2种子处理 7273603.1.3播种 7132043.2作物生长与管理 811043.2.1水分管理 823663.2.2施肥管理 8281613.2.3田间管理 867253.3病虫害防治 897933.3.1病害防治 8119403.3.2虫害防治 913410第四章农业机械化 968184.1农业机械化概述 9176364.2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 994194.2.1操作前的准备 9184374.2.2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9145214.2.3维护与保养 9117474.3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0136314.3.1耕作机械化 10298394.3.2收获机械化 10226944.3.3畜牧机械化 1081234.3.4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1092494.3.5农业废弃物处理机械化 1012017第五章农业灌溉与排水 1060575.1灌溉技术与设备 1037045.1.1灌溉技术概述 10291435.1.2地表水灌溉 1082635.1.3地下水灌溉 11152285.1.4喷微灌 1196635.1.5灌溉设备 11258585.2排水技术与设备 11225285.2.1排水技术概述 11112355.2.2地表排水 11112825.2.3地下排水 11288485.2.4田间排水 11269445.2.5排水设备 11108845.3灌溉与排水管理 11110885.3.1灌溉管理 12191565.3.2排水管理 12305945.3.3灌溉与排水综合管理 1215609第六章农产品收获与储存 126356.1农产品收获技术 12181636.1.1收获时间的选择 12303386.1.2收获工具与设备 12320366.1.3收获方法 12175986.2农产品储存方法 13187196.2.1低温储存 1385386.2.2干燥储存 13173466.2.3气调储存 1324796.2.4化学储存 13258976.3农产品储存管理 13278836.3.1储存环境管理 13248996.3.2储存设施管理 1348176.3.3储存过程管理 1332275第七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4311027.1农业废弃物概述 14227467.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4272297.2.1物理处理技术 14311727.2.2化学处理技术 14183477.2.3生物处理技术 14209447.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243867.3.1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238077.3.2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34357.3.3农业化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3085第八章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156188.1农业环境保护概述 15254948.1.1概念与意义 152018.1.2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1574818.2农业污染防治 1523678.2.1农药污染治理 15268438.2.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6266068.2.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6138728.3农业生态建设 16147028.3.1生态农业建设 16134008.3.2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162461第九章农业安全生产 16317339.1农业安全生产概述 16168749.1.1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7324489.1.2农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 17110199.2农业生产预防与处理 1743449.2.1农业生产预防 1795259.2.2农业生产处理 17171899.3农业安全生产管理 1849479.3.1建立健全农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8140749.3.2农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86363第十章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181239410.1农业经济效益概述 18181810.2农业生产成本分析 182768010.2.1生产成本概念 183231910.2.2生产成本构成 192022010.2.3生产成本分析指标 191009410.3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与提高 192413510.3.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92268110.3.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9第一章农业生产基础理论1.1农业生产概述1.1.1农业生产的概念农业生产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通过种植、养殖、捕捞等手段,对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生物资源进行培育、繁殖、加工和利用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1.2农业生产的分类按照生产对象,农业生产可分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植物生产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水果、茶叶等;动物生产主要包括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微生物生产主要包括发酵产品、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等。按照生产地域,农业生产可分为旱作农业、水稻农业、水田农业、设施农业等。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为主;水稻农业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方水稻产区,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为主;设施农业则是在保护地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生产,如温室、大棚等。1.1.3农业生产的特点(1)季节性强:农业生产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生产周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地域性明显:农业生产受地理、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和优势。(3)技术含量高:农业生产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含量较高。(4)劳动力密集: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尤其是在农忙季节。1.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1.2.1农业生态的概念与特点农业生态是指农业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农业生态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非生物、环境等多种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动态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演变。(3)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1.2.2农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农业生态保护是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态保护有助于维护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生态环境恶化。(2)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态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生态保护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可以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章耕作制度与土壤管理2.1耕作制度概述耕作制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作物种植计划、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安排耕作措施和种植模式的一种农业生产制度。耕作制度主要包括作物轮作、间作、套作、休闲等方式。2.1.1作物轮作作物轮作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同一土地上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调整土壤养分,减轻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常见的轮作方式有: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等。2.1.2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同期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改善土壤结构。常见的间作方式有:粮食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粮食作物与蔬菜间作等。2.1.3套作套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差和空间布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进行种植。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常见的套作方式有: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套作、粮食作物与蔬菜套作等。2.1.4休闲休闲是指在农业生产周期中,将土地暂时闲置,不进行种植。休闲可以恢复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调整土壤结构。常见的休闲方式有:自然休闲、人工休闲等。2.2土壤管理与改良土壤管理是指对土壤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保护和改良,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以下是土壤管理与改良的几个方面:2.2.1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指通过机械或手工方式,对土壤进行翻耕、松土、镇压等操作。土壤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2.2.2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指对土壤水分进行合理调控,保持土壤水分适宜作物生长。主要包括灌溉、排水、保水等措施。2.2.3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管理是指根据作物需求,合理施用肥料,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硫等中微量元素的供应。2.2.4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对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有:施用有机肥料、石灰、石膏等。2.3土壤施肥技术土壤施肥技术是指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施用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土壤施肥技术的几个关键点:2.3.1肥料种类选择肥料种类选择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等。2.3.2施肥量确定施肥量应根据作物需求、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等因素确定。过量施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资源浪费,施肥不足会影响作物生长。2.3.3施肥时期与方法施肥时期与方法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状况合理安排。一般分为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2.3.4肥料施用技术肥料施用技术包括施肥深度、施肥位置、施肥均匀度等。施肥深度应根据作物根系分布和肥料特性确定;施肥位置应考虑作物根系生长范围;施肥均匀度以保证肥料在土壤中均匀分布。第三章种植技术3.1种子处理与播种3.1.1种子选择在农业生产中,选择优质种子是保证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基础。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种子品种。种子应具备以下特点:品种纯正,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生育期适中,成熟期适宜。3.1.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主要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三个环节。(1)消毒: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2)浸种:浸种可以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提高发芽率。一般采用清水或盐水浸泡,浸泡时间视种子类型而定。(3)催芽:催芽是指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使种子快速发芽。催芽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种子湿润,避免干燥。3.1.3播种播种应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进行。以下为播种的基本步骤:整地:保证土壤疏松、平整,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开沟:根据作物行距和播种深度开沟;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覆盖土壤,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浇水: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3.2作物生长与管理3.2.1水分管理水分管理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灌溉。以下为水分管理的基本原则: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供需平衡;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系病害;控制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3.2.2施肥管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和肥料种类进行合理施肥。以下为施肥管理的基本原则: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营养供需平衡;合理搭配肥料种类,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作物病害。3.2.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主要包括除草、中耕、培土、修剪等环节。以下为田间管理的基本要求:及时除草,减少杂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定期中耕,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培土固根,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适时修剪,促进作物生长和果实发育。3.3病虫害防治3.3.1病害防治病害防治主要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三个环节。(1)预防: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方式,减少病害的发生。(2)诊断:及时识别病害症状,确定病原种类。(3)治疗: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病害发展。3.3.2虫害防治虫害防治主要包括预防、监测和控制三个环节。(1)预防:通过清除虫源、合理施肥、调整作物布局等方式,降低虫害发生风险。(2)监测:定期调查田间虫害发生情况,掌握虫害动态。(3)控制: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虫害发展。第四章农业机械化4.1农业机械化概述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一种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和深化改革阶段。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4.2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是保证农业机械正常运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的基本知识。4.2.1操作前的准备操作农业机械前,应认真阅读操作说明书,了解机械的结构、功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检查机械的各个部件是否完好,保证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4.2.2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持证上岗。(2)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更改机械的结构和功能。(3)注意观察机械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停车检查,排除故障。(4)保持机械的清洁,防止泥沙、灰尘等杂物进入机械内部。(5)定期检查和维护机械,保证其正常运行。4.2.3维护与保养(1)定期对机械进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和更换零部件。(2)根据机械的使用说明书,制定维护保养计划,按时进行维护保养。(3)发觉故障及时排除,避免因故障导致机械损坏。(4)建立完善的维修档案,记录机械的维修和保养情况。4.3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广泛,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其主要应用。4.3.1耕作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耘、播种、施肥、除草等环节。运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3.2收获机械化收获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烘干等环节。运用农业机械进行收获,可以缩短收获周期,减少粮食损失,提高粮食产量。4.3.3畜牧机械化畜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饲料加工、饲养管理、粪便处理等环节。运用农业机械进行畜牧生产,可以提高饲养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畜牧业的效益。4.3.4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粮食加工、果蔬加工、油脂加工等环节。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产品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4.3.5农业废弃物处理机械化农业废弃物处理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还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废弃物处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第五章农业灌溉与排水5.1灌溉技术与设备5.1.1灌溉技术概述灌溉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将水资源合理调配到农田中,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需求。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和喷微灌等。5.1.2地表水灌溉地表水灌溉是指利用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通过渠道、涵洞等输送水到农田的灌溉方式。地表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包括渠道防渗、渠道衬砌、渠道整治等。5.1.3地下水灌溉地下水灌溉是指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通过井、泵等设备提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地下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包括井灌、泵灌等。5.1.4喷微灌喷微灌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通过喷头或微灌管将水均匀地喷洒到作物根部。喷微灌的主要技术包括喷灌、滴灌、微喷灌等。5.1.5灌溉设备灌溉设备主要包括水源设备、输水设备、灌溉设备等。水源设备包括泵、井、渠道等;输水设备包括管道、渠道、阀门等;灌溉设备包括喷头、滴灌管、微灌管等。5.2排水技术与设备5.2.1排水技术概述排水技术是指将农田中的多余水分排除,以保持土壤水分适宜作物生长的技术。排水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和田间排水等。5.2.2地表排水地表排水是指通过渠道、涵洞等设施,将农田表面的多余水分排除。地表排水的主要技术包括渠道整治、渠道衬砌、渠道防渗等。5.2.3地下排水地下排水是指通过地下管道、暗管等设施,将农田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除。地下排水的主要技术包括暗管排水、井点排水等。5.2.4田间排水田间排水是指通过田间排水沟、排水井等设施,将农田中的多余水分排除。田间排水的主要技术包括排水沟整治、排水井建设等。5.2.5排水设备排水设备主要包括排水管道、排水沟、排水井、排水泵等。排水管道用于输送农田中的多余水分;排水沟用于收集和排放田间多余水分;排水井用于收集和排放地下水分;排水泵用于提高排水效率。5.3灌溉与排水管理5.3.1灌溉管理灌溉管理是指对灌溉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水源管理、输水管理、灌溉制度管理等。5.3.2排水管理排水管理是指对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排水设施建设、排水制度制定、排水效果监测等。5.3.3灌溉与排水综合管理灌溉与排水综合管理是指将灌溉与排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合理调配:根据农田水分需求,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资源。(2)灌溉制度优化: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3)排水系统完善: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效率。(4)监测与预警:建立灌溉与排水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农田水分状况,为灌溉与排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5)技术培训与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灌溉与排水技术水平。第六章农产品收获与储存6.1农产品收获技术6.1.1收获时间的选择农产品收获时间的确定,它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成熟期、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来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通常,应在农产品达到生理成熟和商品成熟时进行收获。6.1.2收获工具与设备选用合适的收获工具与设备是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应根据农产品的种类、特性以及种植面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收获工具与设备。常见的收获工具与设备有割晒机、收割机、摘果机等。6.1.3收获方法(1)人工收获: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小、地形复杂的地区。人工收获具有操作简便、对农产品损伤较小的优点,但劳动强度较大,效率较低。(2)机械收获: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大、地形平坦的地区。机械收获具有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的优点,但可能对农产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3)综合收获:结合人工收获和机械收获的优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6.2农产品储存方法6.2.1低温储存低温储存是保持农产品新鲜度、延长保质期的重要手段。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低温储存方法,如冷藏、冷冻等。6.2.2干燥储存干燥储存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农产品,如谷物、豆类等。干燥储存可以有效防止农产品霉变、发芽等现象,延长保质期。6.2.3气调储存气调储存是通过调整储存环境中的气体组成,降低农产品的新陈代谢速度,延长保质期。常见的气调储存方法有真空包装、充氮包装等。6.2.4化学储存化学储存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农产品进行处理,以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常用的化学储存方法有熏蒸、防腐剂处理等。6.3农产品储存管理6.3.1储存环境管理(1)温度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保持适宜的储存温度。(2)湿度管理:保持储存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防止农产品霉变、腐烂。(3)通风管理:保证储存环境空气流通,防止农产品积热、腐败。6.3.2储存设施管理(1)储存设施的选择:根据农产品种类、储存量和储存周期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储存设施。(2)储存设施的维护:定期检查储存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3)储存设施的消毒:定期对储存设施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发生。6.3.3储存过程管理(1)入库管理:对入库农产品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其质量合格。(2)储存期间管理:定期对储存农产品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出库管理:对出库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其符合要求。第七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7.1农业废弃物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的生物和非生物物质。根据来源和性质,农业废弃物可分为植物性废弃物、动物性废弃物和农业化学废弃物三大类。植物性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蔬菜残体、茶叶渣等;动物性废弃物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农业化学废弃物则包括农药包装物、化肥残留物等。7.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7.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筛选、破碎、干燥、焚烧等。筛选和破碎技术主要用于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初步处理,便于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干燥技术可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水分,提高其利用价值。焚烧技术则可用于处理部分难以降解的农业废弃物,但需注意控制焚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7.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等。这些技术可通过改变农业废弃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污染程度,提高资源化利用价值。例如,氧化法可用于处理有机农业废弃物,使其分解为无害物质。7.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堆肥、发酵、降解等。堆肥技术是将农业废弃物与微生物混合,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生物降解,转化为有机肥料。发酵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如沼气、生物质燃料等。7.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3.1植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性废弃物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资源化利用:(1)秸秆还田:将农作物秸秆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饲料化利用:将秸秆、蔬菜残体等转化为饲料,发展畜牧业。(3)生物质能源:将秸秆、茶叶渣等转化为生物质燃料,替代化石能源。7.3.2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如下:(1)粪便发酵:将畜禽粪便进行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2)饲料化利用:将动物尸体、内脏等转化为饲料,发展畜牧业。(3)生物能源: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生物质燃料等。7.3.3农业化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化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如下:(1)回收利用:对农药包装物、化肥残留物进行回收,减少环境污染。(2)无害化处理:对难以降解的农业化学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3)资源化利用:将部分农业化学废弃物转化为有用产品,如工业原料、建筑材料等。第八章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8.1农业环境保护概述8.1.1概念与意义农业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与治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措施。农业环境保护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1.2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污染严重等方面。因此,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8.2农业污染防治8.2.1农药污染治理农药污染是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为减少农药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2)优化农药使用结构,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加强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8.2.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等环境。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3)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排放。8.2.3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2)加强病死动物、农膜等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3)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8.3农业生态建设8.3.1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技术;(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3.2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中,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2)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绿色生产观念;(3)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完善政策体系。第九章农业安全生产9.1农业安全生产概述农业安全生产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生产活动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防止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管理方式。农业安全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9.1.1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1)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业安全生产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3)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业安全生产有助于减少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9.1.2农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1)农业生产安全管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措施等。(2)农业机械安全:包括农业机械操作安全、农业机械维修安全等。(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农药、化肥使用安全,农业废弃物处理等。9.2农业生产预防与处理9.2.1农业生产预防(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生产知识。(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安全规章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3)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对农业机械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机械安全运行。(4)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药、化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亲子教育居间合同
- 2025年度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合作协议书范文
- 2025年甲醇汽油市场现状分析:甲醇汽油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以上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2024-2025学年北京市第17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生物试卷
- 2025年河北省承德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婚礼伴郎伴娘致辞文案
- 科级研讨会发言材料
- 2025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广东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婚内财产债务协议书(通用)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4课 买东西的学问(第2课时) 教学课件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课件
- 葡萄胎全面版课件
-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业务招待费明细单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三聚氰胺)原始记录1
- 典雅中国风诗词大会古风PPT模板
- Part 7 Formal and Informal Styles课件
- 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试题集
- 油画人体张东方姑娘的极致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