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素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素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素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素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素芭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第7课素芭作品导读《素芭》是泰戈尔短篇小说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漂亮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素芭是个哑巴,虽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漂亮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漂亮的村子,她没有挚友,只有两头牛、一只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情愿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答城的一户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妙的来世,竟狠心地将素芭留在了外乡。课前自主学习1.记字音(1)疵点(cī)(2)黑眸(móu)(3)槟榔(bīng)(4)脸颊(jiá)(5)犄角(jī)(6)休憩(qì)(7)岸埠(bù)(8)空中楼阁(shèn)(9)牝鹿(pìn)(10)干瘪(biě)(11)修葺(qì)(12)海蚌(bàng)(13)胚胎(pēi)(14)踌躇满志(chóu_chú)(15)蜷缩(quán)2.识字形3.辨词语弥补弥合①大自然好像了她不会说话的缺陷。②福田上台后,日本舆论认为他一向重视日美同盟,应当会给日美关系找回“舒适度”,安倍过分主见对等所造成的裂痕。辨析:“弥补”指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如“弥补缺陷、弥补损失”。“弥合”重在使愈合,如“弥合伤口、弥合裂痕”。答案①弥补②弥合4.走近作者泰戈尔(1861~1941),eq\o(□,\s\up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他的诗歌体裁与题材丰富多彩,清爽隽永;小说格调新奇,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猛雄壮,不拘一格。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写了《eq\o(□,\s\up4(2))吉檀迦利》《新月集》《eq\o(□,\s\up4(3))飞鸟集》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弃绝》《摩哈摩耶》《沉船》《戈拉》等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摩吉多塔拉》《邮局》等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歌曲。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其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冰心曾翻译过他的《吉檀迦利》。他本人于1924~1929年三次到访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冰心、王统照、许地山、郭沫若、徐志摩等闻名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5.背景解读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卑视女性。依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于是父母想方设法地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卑视。在印度,婚姻是很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假如没有风光 的妆奁,就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索要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华蜜,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始终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从1891年起先,泰戈尔依据父亲的意愿管理家里的地产,较长时间地居住在西莱达。在西莱达农村所度过的岁月,使泰戈尔扩大并加强了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亲近感;同时,也使他得到了视察和相识农村各种事物和一切生活的机会。这些生活体验成为泰戈尔创作的不竭源泉。他目睹了农村的黑暗和凋敝,体验了农村的落后和贫困,对穷苦的农夫群众寄予了深深的怜悯。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几十篇短篇小说,《素芭》是其中之一。6.相关学问《吉檀迦利》泰戈尔1912年发表的诗集。“吉檀迦利”是梵文的音译,意即献给神的诗。诗集充溢对神的歌颂,表现了泛神论的哲学思想。诗人所歌颂的神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与诗人“泛神论”观点相联系的是他的“泛爱”。这种“泛爱”源于印度的传统精神,是东部的雍容和谐与西方的同等博爱的混合体。诗集有它的独特风格,想象丰富,抒情色调浓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课上沟通探究1.文脉梳理2.文本研读(1)素芭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点拨]①自然环境:素芭生活在一个漂亮如画的地方,有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②人文环境:素芭生活在一个落后、冷漠的村庄里。“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争论”,人们不了解她的内心,也不爱护她的自尊;“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懊丧不堪”,在母亲的眼里,她是家里的累赘;父亲虽然爱她,但不了解她,也不去真正关切素芭的成长,所以素芭是孤独、缄默的,只有与动物为伴,孤独地长大。而在她的婚姻大事上,村人的冷漠更暴露无遗:“到处指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连她的同伴——帕勒达帕,也并不是真正理解她。父母把她远嫁加尔各答后“踌躇满志,因为他们最终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妙的来世”。作用:村人和父母的冷漠更衬托出了素芭的不幸,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怜悯。(2)作者不断提到的“大自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点拨]①用“大自然”的美妙表现素芭的漂亮、聪慧、纯真、和善的形象特点。在充溢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和顺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沟通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简洁表达自己。她可以视察世界、倾听世界、感受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这表明上天虽然没有给她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但给了她澄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美妙的大自然与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素芭相映成趣,刻画了素芭的美妙形象。②用“大自然”来表现素芭孤独、凄苦的心境。素芭不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挚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她只能和大自然静默相对,让大自然倾听她内心的孤独与凄苦。③用“大自然”的美妙温情来衬托冷漠的社会,表达深刻的主题。大自然是充溢诗情画意的,其中的小动物是可爱和顺的,身体有缺陷的素芭,能够和无言的大自然密切接触,和小动物们密切“交谈”,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切。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珍贵,感觉不到友情的暖和,得不到人们的丝毫怜悯。这个冰冷的社会,最终把素芭推向了悲剧的结局。作者就这样在大自然与人世的对比衬托中,表达了对素芭的怜悯,对世俗的不满。(3)有人认为小说结尾过于简洁,有人则认为结尾特别奇妙,你如何看待?答:[点拨](观点一)我认为小说结尾过于简洁。结尾写道:“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特别细致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假如再叙述一下丈夫和新婚妻子的恩爱,素芭的遭遇冷遇,艺术效果会更好一些。(观点二)小说的结尾特别奇妙。这种简洁的结尾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今过上了华蜜生活,是一个大团聚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盼望喜剧结局的人可以从第一个角度理解。)3.技法探微(1)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①正面描写。作者对素芭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素芭美妙、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表述,对她的性格加以诗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独特、漂亮和聪慧。②侧面烘托。作者几乎用了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暖和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妙的,而且还有无言的快乐。③反面衬托。素芭身边的人们是一群一般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她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得不到更多的爱惜。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珍贵,只有欺瞒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伤,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看法所感到的悲伤。(2)擅长运用真实典型的细微环节描写泰戈尔多次运用细微环节描写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更加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譬如:“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心情的少许示意,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在此,作者通过对素芭眼睛的描写,特殊是对其嘴唇的细微环节描写,将“素芭的哑”与“嘴唇的灵动”进行对比,形象地揭示了素芭美妙的内心世界。又如:“一天,月圆的深夜,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望。她好像感到,月圆季节的大自然,像她一样孤寂地坐在熟睡的大地上,觉醒着。她也仿佛全身充盈着青春的快乐、激情和悲伤情愫,抵达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超越了那边缘,默然无言地、丢失感觉地、文风不动地端坐着,她的嘴里没有吐出一个词儿。”这一段描写,通过典型的细微环节将素芭长大以后的情感渴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精彩的细微环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位鲜活可爱的少女形象,为以后情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3)诗意的叙述,诗化的语言无论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还是场景的描写,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意:“他们的眼睛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厚,就同大海一般深厚,就像蓝天一般澄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早晨,自由游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重,那么静谧”“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颈项,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凝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读到这些充溢诗情画意的描写,人们的心不由得被深深感动,一种诗意的美透过悲伤与怜悯涌上我们的心,从而诱发我们对生活中弱者的关注与理解。(4)独到的结构本文在结构支配上,情节单纯。开头、结尾既各有特色又朴实动人,显示了匠心独到、独具匠心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文章开头说:“这个姑娘被起名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名字和实际恰恰相反,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呢?结尾处“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特别细致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段话不免会引起人们的思索:素芭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素养拓展提升1.写作素材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头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凄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秦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起先就在他的作品中剧烈地表现出来。他生活在冲突错综困难的社会里,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酷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怜悯,并赐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头,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的诗句,也像他一生的写照。他未必须要捧场和赞美,只须要自己的爱和找寻,被懂得的听众感应:“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适用角度]“爱国主义”“抗争”等2.美文观赏因为有爱苏武牧羊突然想看些文言文,翻开书,看到的是苏武。看他在匈奴人面前毫不畏惧,慷慨陈词,我突然想,是什么让他有如此的志气?又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苏武留给发妻的一首诗,不禁感慨如此男儿竟也有似水柔情。恍惚间也好像明白了他力气的源泉。那就是爱。漠北的风雪中,一个苍老的身影踽踽独行。劲厉的朔风在他的眉间刻下深深的印痕,未卜的前路在他的鬓角添上根根银丝。他仰起头,环顾这渺无人烟的塞外;俯下身,看着身边那群和他一样消瘦的公羊,然后握紧手中光秃的旄节,眸子里闪烁的仍是未曾变更过的坚决。因为,他有爱。“世上最华蜜的事莫过于爱与被爱”,而苏武,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始终在爱着。他的爱,太壮丽、太松软,这并不冲突,只是他也爱得太辛苦、太沉重……胡笳幽怨,百转回肠,如鹤唳九霄,又如哀鸿悲鸣。胡地的一切,是那样的萧索;生存的环境如此恶劣,可在他眼里,却又是那样的微乎其微,那样的无关痛痒。他肯定不会懊悔,不懊悔当年面对卫律“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许诺,坚决果断地严词拒绝;不懊悔听闻李陵“人生如朝露”等劝降的话语,仍丝毫不为所动。只因为他心中的爱不会变更,他所爱的不是金银珠宝,不是良田美池,不是拜将封侯,而是那个不变的祖国,那份不变的气节!他的爱,太大,大到可以装下一个国,一个民族;他的爱,又太小,小到唯独没有自己。流年似水,一点点静静淌过。腰背弯了,节旄秃了,北海的雪一如他初到时一般雪白厚实。他可以弆(jǔ)草而食,以天为盖地为庐,只因为他心中的爱未变。冰天雪地,无人问津,他只能与羊群为伍。他不会遗忘自己临行前留给爱妻的诗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他知道“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却还是宽慰妻子“努力爱春华,莫忘快乐时”。这是怎样的挚爱!不忍心上人为己担忧,而努力抑制自己心中的难舍与担心?这又是怎样的深情,让他承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他的爱太大,大到让自己义无反顾;他的爱又太小,小到只为她。当苏武就车而去,踏上那漫漫征途,深邃幽长的路绵延到远方。或许他也不知道,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