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题班会 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教案-高中上学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_第1页
高中主题班会 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教案-高中上学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_第2页
高中主题班会 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教案-高中上学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_第3页
高中主题班会 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教案-高中上学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_第4页
高中主题班会 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教案-高中上学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一、现实背景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对于高二年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传统节日已有较多了解,有了心中所爱。为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内涵,进而了解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颂扬中华传统文化,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典故。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二、活动名称走进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三、活动目的1、在活动过程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知道诗词描述的节日和传统节日的起源;2、在了解过程中体会相关节日之间的规律,思考传统节日流传的意义,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3、以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体验、感受传统节日交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統节日交化的源远流长:激励学生关注传统交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获得快乐和交化归属感。四、活动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传说、来源、习俗及其发展等,思考节日流传的意义五、活动对象XXXX全体学生六、活动地点XXXX教室

七、班会过程:

引言:创设情境,导入“传统节日”

第一环节:诗词识“传统节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新的桃符。曈曈: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新桃:新的春联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去年元宵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元夜:元宵之夜花市:民宿每年春时卖花和赏花的节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清朗,长安的曲江边有许多美女来游春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清明节站在梨花和白杨树下,满眼都是白色的景象,心里想的都是生死离别粽包分俩髻(jì),艾束著危冠——端午节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草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诗人秦观认为爱情的坚贞和弥久,完全能够弥补不能时常相见的遗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节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黄花:菊花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中元节在江南水寺的深夜,今天已经是中元节,金粟栏边仿佛可以看见美丽的姑娘良露初冬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下元节砻lóng【设计理念: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第二环节:赏三元

1.赏上元节--元宵节

(1)上元节介绍:上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也称小灯夜、元夕、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2)上元节的道教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之说,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诞辰,天官赐福,所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其实元宵节正处于一年的新起点,人们利用这一特殊的节日来表达新年的愿望。

(3)上元节的古代渊源: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永平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而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人们赏灯花,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正月又称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也就被称之为元宵节。2.赏中元节

(1)中元节介绍:中元节,俗称鬼节,一般来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便是中元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2)中元节的传说: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3)中元节的道教故事:在道教中的说法是,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4)中国四大鬼节:中国四大鬼节: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寒衣节(夏历十月初一)3.赏下元节

(1)下元节介绍:农历十月十五称“下元日”、“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2)下元节的道教说法:下元节是水官的诞辰,传说在这天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因而在这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是个消灾祈福解厄的日子。

(3)下元节的习俗:农历十月十五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下元节这天人们经常会去放水灯,其实就是下元节祈福人们会在这一天祈愿三官赐福,祈祷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要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关。

第三环节:几月几

1.二月二--龙抬头

(1)民间认为龙是主管云雨,而二月二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也预示一年的农活动即将开始,我国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2)在这天北方盛行吃龙须面,还要烙饼、包饺子(3)烙饼称之为龙鳞;饺子称之为龙牙;总之吃的名字都由龙的部位命名(4)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在南方地区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5)在南方二月二这天既有龙抬头节的习俗,也有土地诞的习俗

2.三月三--上巳节

(1)农历三月三,也称上巳节。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2)三月三在古代也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也叫春浴日。(3)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几十度,三月初三时节有的地区还很寒冷。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三月初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晋朝,到河边泼水的风俗活动就被文人改变为"曲水流觞"。(4)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日子。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等活动。3.五月五--端午节(1)端午节,本名“端午”。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2)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3)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湖面上争相打捞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发展形成了划龙舟。百姓们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又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这便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4.七月七--七夕节

(1)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七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5.九月九--重阳节

(1)重阳登高敬老,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2)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八、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