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课件_第1页
基础化学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课件_第2页
基础化学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课件_第3页
基础化学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课件_第4页
基础化学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幻灯片

主讲杨鑑锋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绪

化学(Chemistry)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物质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化学与生命科学

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物质运动的科学,生命运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物质分子的运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必须以认识生物体内的物质分子及其运动为前提,现代生命科学的形成是化学渗透的结果,一切生命问题即是生物问题也是化学问题。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七十年代起分子生物学逐步形成,生命科学进入分子水平。

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10万基因的30亿对碱基序列)完成,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蛋白质组)时代。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化学与药学

医学科学(包括药学科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寻找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途径。预防和治疗疾病主要依靠药物,化学从分子层次研究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那些结构特征决定药物的药理作用。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化学从分子层次研究药物的哪些结构特征决定其药理作用,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药效),而人体又是如何将其代谢(药代)。

国内外药物市场世界药物市场年平均销售额3000亿美元,仅默克、拜耳、汽巴-盖基、辉瑞、阿斯特拉等医药公司年销售额占300亿美元。国内外新药研究概况

在美国,成功开发一个新药需投资2亿美元,约十年时间,从15,000种新合成的化合物中挑出。辉瑞公司用于新药研发的投资每年近30亿美元。中国生产的药物约97.5%是模仿国外专利,将陆续被禁止、限制或付费生产。奥美拉唑

1988年以洛赛克®在瑞典上市,至1997年全球销售额达29亿美元,为世界第一位。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化学的应用1.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物的结构—性质—生物效应关系;2.用化学分离方法分离有效成分,确定其结构,了解其代谢、构效关系;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3.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分析药物的组成、结构,测定其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4.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生物利用度、药物稳定性等,解释病理、药理过程,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理论依据和方法。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化学科学的分支

无机化学:以元素周期系和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研究一切元素及其化合物(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学科;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鉴定、测定方法、测定步骤以及有关原理的学科;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学科;

物理化学:应用物理化学测定方法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反应,以寻求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间本质联系的普遍规律的学科;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交叉学科有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农业化学、工业化学、环境化学等。边缘学科有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化学、细胞化学、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化学胚胎学、化学仿生学。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基础化学是为了适应医学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化学基础课,它的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第一章气体、溶液和胶体分散系第一节分散系的分类第二节混合物和溶液的组成标度第三节稀溶液的通性第四节溶胶第五节高分子溶液第六节凝胶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溶液(Solution)

溶液是由一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分散系统。(物质以分子、离子等状态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分散体系。)

均匀:溶液中处处性质一致;非均匀:分散体系中有明确的界面;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5人体内的血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以及其他体液都是溶液。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无不与溶液有关。

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在自然界中尤其是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与人类的生活及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6第一节分散系的分类一、基本概念二、分散系的分类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7一、基本概念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简称分散系。2、分散相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3、分散介质分散系中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8二、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粗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和分子分散系。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9分散相粒子直径分散系类型分散相粒子的组成实例小于1nm分子分散系小分子或小离子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1-100nm胶体分散系溶胶胶粒(分子、离子或原子的聚集体)氢氧化铁溶胶、硫化砷溶胶高分子溶液高分子蛋白质溶液、核酸溶液大于100nm粗分散系粗粒子泥浆、牛奶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0

1、分子分散系也称溶液。通常所说的溶液是指液态溶液,常把分散相称为溶质,把分散介质称为溶剂。

2、胶体分散系又可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是由许多小分子或小离子聚集而成,溶胶是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较不稳定。

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单个大分子或大离子,高分子溶液很稳定,属于均相系统。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1

3、粗分散系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

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粗分散系。

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粗分散系。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2第二节混合物和溶液的组成标度一、B的质量分数二、B的体积分数三、B的质量浓度四、B的分子浓度五、B的浓度或B的物质的量浓度六、B的摩尔分数七、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3按国家标准:混合物是指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气体相、液体相或固体相。溶液是指含一种以上物质的液体相或固体相。混合物和溶液的组成标度的分类:1.溶质、溶剂(或溶液)的相对量——wB、xB、bB;其数值不随温度变化,在理论计算中常用,但称量液体不便;2.一定溶液体积中的溶质的含量——

B、CB;其数值随温度变化。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4一、B的质量分数

wB为量纲一的量,其SI单位为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5例1-1100.0g铁矿石中含50.4gFe2O3,计算铁矿石中Fe2O3和Fe的质量分数。解:100.0g铁矿石中铁的质量为:

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

w(Fe2O3)=m(Fe2O3)/m=50.4g/100.0g=0.504

铁矿石中Fe的质量分数为:

w(Fe)=m(Fe)/m=35.3g/100.0g=0.353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6二、B的体积分数

φB为量纲一的量,其SI单位为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7例1-2:20℃时,将70mL乙醇(酒精)和30mL水混合,得到96.8mL乙醇溶液,计算所得乙醇溶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解:

乙醇的体积分数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8三、B的质量浓度

ρB的SI单位为,常用单位为,

等。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29例1-3

将25g葡萄糖(C6H12O6)晶体溶于水,配制成500mL葡萄糖溶液,计算此葡萄糖溶液的质量浓度。解:葡萄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0四、B的分子浓度

CB的SI单位为m-3,医学常用单位为L-1和mL-1。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1

医学临床上常用分子浓度表示血液中细胞的组成标度。我国成年男性血液中红细胞的分子浓度为4.5×1012-5.5×1012L-1,女性为3.8×1012-

4.6×1012L-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2五、B的浓度或B的物质的量浓度

cB的SI单位为mol·m-3,医学常用的单位是mol·L-1,mmol·L-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3使用注意1.须指明基本单元,如、、2.稀水溶液中,cB≈bB3.注射液需同时注明ρB和cB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4例1-4100mL正常人血清中含326mgNa+和165mg,试计算正常人血清中Na+和的浓度。解:正常人血清中Na+的浓度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5正常人血清中的浓度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6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医学上表示体液组成时,凡是体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已知的物质,均应使用物质的量浓度;对于相对分子质量未知的物质,可以暂时使用质量浓度。

B的质量浓度与B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ρB=cBMB

MB为B的摩尔质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7例1-5100mL生理盐水中含0.90gNaCl,计算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和浓度。解: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NaCl的摩尔质量为58.5g·mol-1,生理盐水的浓度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8六、B的摩尔分数

xB为量纲一的量,其SI单位为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39由A,B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则对于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0例1-6将112g乳酸钠(NaC3H5O3)溶于1.00L纯水中配成溶液,计算溶液中乳酸钠的摩尔分数。解:室温下,水的密度约为1000g·LNaC3H5O3的摩尔质量为112g·mol;H2O的摩尔质量为18g.mol。溶液中乳酸钠的摩尔分数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1七、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bB的SI单位为mol·kg-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2例1-7将0.27gKCl晶体溶于100g水中,计算溶液中KCl的质量摩尔浓度。解:KCl的摩尔质量为74.5g·mol-1。KCl的质量摩尔浓度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3第三节稀溶液的通性一、液体的蒸气压二、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三、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四、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五、稀溶液的渗透压力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4溶解过程(特殊的物理化学过程)

溶解分为两个步骤:1.溶剂、溶质分子相互分散,克服同类分子间引力做功而吸热,体积增大;2.异类分子间引力使分子聚集,发生溶剂化作用,体系势能降低而放热,体积缩小;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和体积效应是以上两个步骤的综合表现。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5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6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7电解质:水溶液具导电能力,通直流电分解,溶质以离子形式存在。非电解质:不导电,通电不分解,溶质以分子形式存在。依数性(Colligativeproperties)

:取决于所含溶质粒子的浓度(粒子的数目),而与其本性无关。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适用范围: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8一、液体的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当液体与其蒸气达到液、气两相平衡时,液面上方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需从以下三方面理解蒸气压概念: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49蒸发液态物质吸热汽化;蒸发速率(单位时间单位液面积蒸发的液体分子数)是温度的函数。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0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1凝聚

气态物质放热液化。凝聚速率是蒸气分子密度的函数。蒸发速率与凝聚速率相等时,体系处于平衡状态。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2敞开容器中,分子动能按Maxwell—Boltzmann定律分布,所以任何温度下总有足够数量的液体分子蒸发。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3平衡状态恒温时,密闭真空容器中液体的蒸发速率、蒸气的凝聚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4理解蒸气压概念①蒸气压是温度的函数,任何温度下总有足够数量的液体分子蒸发。②蒸气压与液面上方体积无关。③只在平衡状态时谈论蒸气压才有意义。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5蒸气压与体积无关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6平衡状态的特征①动态平衡,正、逆过程速率相等。②

自发向平衡状态移动。③无论从任意状态开始,体系达平衡时其性质相同。④平衡状态是体系倾向于最低能量状态和最大混乱度间的均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7影响蒸汽压的因素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性质和温度有关。1、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的液体,其蒸气压不同。2、温度升高时,液体的蒸气压增大。固体物质也具有一定的蒸气压。但一般情况下,固体的蒸气压较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8二、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当水中溶入难挥发非电解质后,溶液的表面被一部分难挥发非电解质的分子占据着,这样在单位时间内从溶液的液面逸出的溶剂分子比纯溶剂减少。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溶液液面上方溶剂分子的数目比纯溶剂液面上方的少,因此难挥发非电解质的蒸气压要比纯溶剂的低,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59稀溶液中,部分液面被溶质分子占据,蒸气压p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p*。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0拉乌尔定律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

p

和溶质的摩尔分数

xB

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蒸气压下降遵循拉乌尔定律。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11887年,法国化学家Raoult指出:对由溶剂A和难挥发非电解质B组成的稀溶液: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2在稀溶液中由以上两式,得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3蒸气压曲线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4例:已知

20

时水的

po=2.33

kPa,将

17.1

g蔗糖与

3.00

g

尿素分别溶于

100

g

水。计算这两种溶液的蒸气压各是多少?解:H2O摩尔分数蔗糖溶液的蒸气压可算得尿素溶液与蔗糖溶液的蒸气压相等。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5三、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在相同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总比纯溶剂的低。当温度升高到纯溶剂的沸点时,纯溶剂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而沸腾;但溶液的蒸气压则低于外界压力。要使溶液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必须升高温度。这样必然导致溶液的沸点高于纯溶剂的沸点,这种现象称为稀溶液的沸点升高。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6沸腾

液体内部存在含饱和蒸气的微小气泡。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分子能量达极限,大量可蒸发的分子进入气泡,气泡骤然胀大迅速上升到液面破裂而剧烈的汽化。沸腾时液体的温度称为沸点Tb。若液体过于洁净,加热时将过热暴沸。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7沸点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压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沸腾时液体任何地方都发生蒸发带走热量,温度保持恒定,称为沸点Tb(boilingpoint)。

此后液体的吸热全部用于汽化,加热快慢只影响其沸腾速率,直至全部液体蒸发完毕。液体的沸点与外压有关,外压越大,沸点就越高。液体在101.325kPa下的沸点称为正常沸点。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8过热过于洁净的液体,其内部气泡很少,而新生气泡不仅要求许多动能大于蒸发所需能量的分子彼此靠近,还必须克服液体的压力和表面张力。所以加热时常发生过热。一旦气泡形成,由于液体内部可蒸发的分子太多,沸腾必将以爆炸形式进行,称为暴沸。可预先加入多孔性物质预防。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69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测定出溶液的沸点升高,可计算出B的摩尔质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0O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1摩尔沸点升高系数摩尔沸点升高常数与溶剂的摩尔质量、沸点、汽化热等有关。常用溶剂的摩尔沸点升高常数kb:溶剂Tb/

K水373.150.512苯353.252.53环己烷3542.79乙醇351.551.22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2例:已知苯的沸点是

80.2

℃,萘的摩尔质量为128

g

·

mol-1,取2.67

g萘溶于100

g苯中,测得该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531

K,试求苯的沸点升高系数。解: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3四、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当物质固体的熔化速率与液体的凝固速率相等,固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蒸气压相等,固、液平衡共存。此时体系温度恒定,称为凝固点Tf(freezingpoint)。

溶液的凝固点是固态纯溶剂与液态溶液达熔化—凝固平衡时的温度。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4凝固点下降稀溶液的蒸气压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所以在纯溶剂凝固点Tf*时,溶液的蒸气压小于纯溶剂固体时的蒸气压而无法凝固。当溶液凝固时,稀溶液的凝固点Tf

必低于

Tf*,这一现象称为凝固下降。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5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6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测量出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可计算出B的摩尔质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7摩尔凝固点降低系数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与溶剂的摩尔质量、凝固点、熔化热等有关。常用溶剂的摩尔凝固点降低系数Kf:溶剂Tf/

K水273.151.86苯278.655.12环己烷279.520.20乙醇155.71.99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8例:取0.749g谷氨酸溶于50.0g水,测得凝固点为-0.188℃,试求其摩尔质量。解: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79凝固点下降的应用凝固点下降法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防冻剂——乙二醇、甘油;冰盐浴——KCl溶液—

-10.7℃;

NH4Cl溶液—

-15.4℃;

NaCl溶液—

-21.1℃;

CaCl2溶液—

-55.0℃。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0注意

随着沸腾和凝固的不断进行,溶剂的量不断改变,溶液的浓度也随之改变。所以,在沸腾和凝固整个过程,沸点、凝固点不断改变。沸点、凝固点的恒定,是对恒定浓度的溶液而言。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1五、稀溶液的渗透压力几个实验

蔗糖溶液与水混合,相互扩散。②

蔗糖溶液与水分隔在全透膜两侧,相互扩散。③

蔗糖溶液与水分隔在半透膜两侧,蔗糖溶液一侧液面升高,直至平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2(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力1.渗透现象许多天然或人造的薄膜对于物质的透过有选择性,它们只允许某种或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外一些物质透过,这类薄膜称为半透膜。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纯水进入溶液或从稀溶液进入较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3渗透现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4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半透膜两侧相同体积的液体内的水分子数目不相等。相同体积的纯水内的水分子数目比溶液的多,因此在相同时间内由纯水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水分子数目要比由溶液进入纯水的多,其结果是水分子从纯水进入溶液。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5半透膜两侧溶液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溶剂浓度)不同,所以溶剂分子从稀溶液向浓溶液扩散速率大于从浓溶液向稀溶液扩散速率,膜两侧相互的迁移量不相等,表现出从稀溶液向浓溶液的净迁移现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6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1)必须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相同体积的液体中水分子数目不相等。渗透方向:溶剂分子从稀溶液侧向浓溶液侧迁移。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72.渗透压力

用半透膜将水溶液与纯水隔开时,渗透必然发生。为了阻止渗透的发生,必须在溶液的液面上施加一额外压力。这种恰好能阻止渗透进行而施加于溶液液面上的额外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力。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8渗透压是溶液的本性(纯溶剂不具备),只是在数值上等于阻止溶剂向浓溶液侧渗透所需外加的额外压力。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89(二)渗透压力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1877年,德国植物学家Pfeffer用人工制成的半透膜测量蔗糖水溶液的渗透压力。发现了如下两个规律:(1)在热力学温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2)在浓度一定时,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0范特荷甫(Van′tHoff)公式

1886年,荷兰理论化学家Van′tHoff

归纳出渗透压力与浓度、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溶液的渗透压力,可以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1(三)B的渗透浓度渗透溶液是指混合物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的浓度总和。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2对于强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溶质离子的总浓度;对于弱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未解离的弱电解质的浓度与弱电解质解离出的离子浓度之和;而对于非电解质溶液,渗透浓度等于其物质的量浓度。对于电解质的稀溶液: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3渗透压的应用

①测定大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渗透压显著易测;②渗透压与生命现象密切相关: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溶血现象、胞浆分离。人体血浆渗透压范围:720~820kPa

(280~320mmol

L-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4

利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和稀溶液的渗透压力,均可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由于cBRT在数值上大于kfbB,因此溶液的渗透压力在数值上也大于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当溶液的浓度很低时,很小,不能准确测定;但此时Π仍比较大可以准确进行测定。由于小分子溶质也能透过半透膜,因此渗透压力法仅适合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的测定。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5(四)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两个浓度相等的溶液,其渗透压也相等,我们称这两个溶液为等渗溶液。同理,较浓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较稀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61.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医学上的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是以血浆的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为标准来衡量的,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为280~

320mmol·L-1。医学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

320mmol·L-1范围内的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于280mmol·L-1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320mmol·L-1的溶液为高渗溶液。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7

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水分子透过细胞膜渗入红细胞,细胞膨胀,最后崩裂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红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保持正常的生理活性。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8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992.晶体渗透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由小分子和小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力称为晶体渗透压力。由大分子和大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力称为胶体渗透压力。血浆的渗透压力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力,而胶体渗透压力很小。在37℃时,血浆的渗透压力为770kPa,其中胶体渗透压仅约为4kPa。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0间隔着细胞内液与外液的细胞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其他分子和离子(如K+,Na+等)不能透过。水分子的渗透方向主要取决于晶体渗透压力。当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中盐的浓度就会相对升高,外液的晶体渗透压力增大,超过了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力,使细胞内液的水分子进入细胞外液,造成细胞内失水。如果大量饮水或输入过多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又会造成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力减小,细胞外液的水分子进入细胞内液,使细胞肿胀,严重时可引起水中毒。因此,晶体渗透压力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常使用小分子晶体物质的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1

间隔着血液与细胞液的毛细血管壁,允许水分子和各种盐类的离子(如Na+,K+等)透过,只有蛋白质的分子或离子不能透过。小分子晶体物质对维持血液与组织液之间水的相对平衡几乎不起作用。蛋白质分子或离子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力虽然很小,但由于蛋白质分子或离子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对维持血容量和血管内、外的水盐的相对平衡却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浆蛋白的浓度(特别是白蛋白浓度)因某些病变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力也随之降低,结果水分子和盐类离子由血浆进入组织液,而使血容量(人体血液总量)降低,组织液增多,这是形成水肿的一个因素。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或失血等原因造成血容量下降的病人进行补液时,由于这类病人的血浆蛋白损失很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力下降,不能单纯补充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等)还要同时输入血浆或右旋糖酐等血浆代用品,才能恢复胶体渗透压力和增加血容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2第四节溶胶一、溶胶的性质二、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三、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3溶胶分散系的基本特征是物质的特殊存在状态是多相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4一、溶胶的性质(一)溶胶的光学性质1.Tyndall现象

1869年,英国物理学家Tyndall发现:在暗室中让一束会聚的光通过溶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个圆锥形光柱,这种现象就称为Tyndall现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5丁铎尔现象

(乳光现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6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7丁铎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溶胶的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400~760nm),因此当光通过溶胶时发生明显的散射作用,产生Tyndall现象。溶胶区别于真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可用于鉴别溶胶。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82.Rayleigh公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9由上式可得如下结论:(1)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入射光的波长越短,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越强。(2)散射光强度随分散相分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3)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相差越大,则散射作用越强。(4)散射光强度与分散相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在胶体分散系范围内,随着分散相粒子的增大,对光的散射作用增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0(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1.Brown运动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不停地做不规则的折线运动,这种运动称为Brown运动。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2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3Brown运动产生的原因胶粒的Brown运动是由于胶粒受到处于不停运动的分散介质分子撞击,其合力不为零而引起的。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42.扩散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由于Brown运动,能自动地从浓度较高处移向浓度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扩散。在生物体内,扩散是物质输送或物质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推动力之一。胶粒的扩散能力用扩散系数D来度量。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53.沉降溶胶在放置过程中,密度大于分散介质的胶粒,在重力作用下要沉降下来;但另一方面由于胶粒的Brown运动引起的扩散作用又力图促使浓度均一。当上述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达到平衡时,越靠近容器的底部,单位体积溶液中的胶粒的数目越多;越靠近容器的上方,单位体积溶胶中的胶粒的数目越少,形成了一定的浓度梯度,这种现象称为沉降平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6沉降平衡:沉降与扩散达平衡浓度梯度沉降系数S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7(三)溶胶的电学性质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粒质点在分散介质中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泳。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8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192.胶粒带电的原因(1)胶核的选择吸附:胶核的比表面很大,很容易吸附溶液中的离子。实验表明,与胶粒具有相同组成的离子优先被吸附。(2)胶粒表面分子的解离:胶粒与溶液中的分散介质接触时,表面分子发生解离,有一种离子进入溶液,而使胶粒带电。

H2SiO3=

SiO32-+

2H+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03.胶团的结构AgI溶胶的胶团结构示意图: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1胶粒的吸附扩散双电层结构吸附层(不流动)定位离子:与胶核组成类似的离子(决定胶粒的带电性)反离子:与定位离子异号的离子扩散层(可滑动):吸附层以外的反离子胶核:原子或分子的聚集体,位于胶粒的中心

胶粒:胶核+吸附层胶团(电中性):胶粒+扩散层AgI负溶胶粒子结构示意图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2溶胶的胶团结构也常用结构简式表示,如AgI负溶胶的结构简式表示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3二、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一)溶胶的稳定性溶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原因如下:(1)Brown运动:溶胶的胶粒的直径很小,Brown运动剧烈,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4(2)胶粒带电:同一种溶胶的胶粒带有相同电荷,当彼此接近时,由于静电作用相互排斥而分开。胶粒荷电量越多,胶粒之间静电斥力就越大,溶胶就越稳定。胶粒带电是大多数溶胶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3)溶剂化作用:溶胶的吸附层和扩散层的离子都是水化的(如为非水溶剂,则是溶剂化的),在水化膜保护下,胶粒较难因碰撞聚集变大而聚沉。水化膜越厚,胶粒就越稳定。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5(二)溶胶的聚沉聚沉:使溶胶的分散度降低,分散相颗粒变大,最终从介质中沉降析出的现象。聚沉原因: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加热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加入表面活性剂辐射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6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71.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在溶胶中加入易溶强电解质,将使更多的反离子进入吸附层,减少了胶粒所带电荷,使水化膜变薄,使胶粒的Brown运动足以克服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导致胶粒在相互碰撞时可能聚集合并变大,最终从溶胶中聚沉下来。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8聚沉值通常用聚沉值来比较各种电解质对某一溶胶的聚沉能力。聚沉值(单位:mmol/L):是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溶液的最低浓度。聚沉值越小,聚沉能力越大。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29聚沉能力的影响因素(1)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主要是由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反离子)引起的。反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其聚沉能力越大,聚沉值就越小。不同价反离子的聚沉能力:

反离子价数↗,聚沉的效率↗。

CM+:CM2+:CM3+=16:(1/2)6:(1/3)6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0(2)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的聚沉能力虽然接近,但也略有不同。对负溶胶来说,其聚沉能力的相对大小为:

Cs+>Rb+>K+>Na+>Li+

对正溶胶来说,其聚沉能力的相对大小为:

Cl->Br->NO3>I-

同价反离子的聚沉能力:

水化离子半径↙,聚沉能力↗。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1(3)有机化合物的离子(如脂肪酸盐和聚酰胺类化合物的离子)都有较强的聚沉能力,能有效地破坏溶胶使之聚沉。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22.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将胶粒带相反电荷的两种溶胶混合,也会产生聚沉现象。与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不同的是,只有当两种溶胶的胶粒所带电荷完全中和时,才会完全聚沉;否则,可能聚沉不完全,甚至不聚沉。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3三、溶胶的制备与净化(一)溶胶的制备1.分散法

研磨法是用胶体磨把大颗粒固体磨细,在研磨的同时加入丹宁或明胶做稳定剂。工业用的胶体石墨、颜料、医用硫溶胶等都是用胶体磨磨制成的。

胶溶法是一种使暂时凝集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的方法。把新生成的沉淀洗涤后,加入电解质溶液做稳定剂,经过搅拌,沉淀就重新分散而形成溶胶。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42.凝集法

化学凝集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使产物凝集而形成溶胶。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只要有一种产物的溶解度较小,就可以控制反应条件使该产物凝集而得到溶胶。一般来说,在制备溶胶时,反应物的浓度要比较稀,反应物混合要比较缓慢,其中的一种反应物要稍有过量。

改换溶剂法是利用分散相在两种不同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点制备溶胶。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5(二)溶胶的净化常用的净化方法是将溶胶与纯溶剂用半透膜隔开,溶胶中的电解质和杂质的分子、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进入溶剂,而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不断更换溶剂,可将电解质和杂质除去。这种利用半透膜净化溶胶的方法称为渗析。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6第五节高分子溶液一、高分子溶液的盐析二、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和保护作用三、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力四、Donnan平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7一、高分子溶液的盐析加入少量电解质就可以使溶胶产生聚沉,但要使高分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必须加入大量的电解质。通常把高分子在电解质作用下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高分子的盐析。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8盐析的主要原因盐析的主要原因是去溶剂化作用。高分子的稳定性主要来自高度的水化作用,当加入大量电解质时,除中和高分子所带电荷外,更重要的是电解质离子发生强烈地水化作用,使原来高度水化的高分子去水化,使其失去稳定性而沉淀析出。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39二、高分子对溶胶的

絮凝作用和保护作用在溶胶中加入少量的可溶性高分子,可导致溶胶迅速生成棉絮状沉淀,这种现象称为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0絮凝作用的特点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与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不同。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是由于反离子挤入吸附层,减少或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所引起的。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溶液浓度较低时,一个高分子长链可同时吸附两个或更多个胶粒,把胶粒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沉淀。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1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2高分子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一定量的高分子,能显著地提高溶胶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高分子对溶胶的保护作用。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3产生保护作用的原因产生保护作用的原因是高分子吸附在胶粒的表面上,包围住胶粒,形成了一层高分子保护膜,阻止了胶粒之间及胶粒与电解质离子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4三、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力高分子稀溶液的渗透压力不符合Van′tHoff公式,其渗透压力不是随浓度线性增加,而是比浓度增加更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高分子在溶液中呈线团状态,其中间空隙包含有大量溶剂,致使溶液的实际浓度增大。在用渗透压力法求高分子溶质的摩尔质量时常用维利公式:

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5对于一般高分子稀溶液,上式可简化为:以

/B对

B做图,外推至

B=0时的截距为RT/MB,即可求出MB。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6四、Donnan平衡董南平衡:由于高分子电解质的存在,引起电解质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72025/2/19基础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48聚电解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