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张家界市高三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调研试卷2025年2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人世间》自播出以来,在CSM全国网的平均收视率、单集最高收视份额等方面均创下了CCTV-1电视剧近年新高,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人世间》这部大戏里并没有非凡传奇的英雄叙事,而是以一个东北普通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与人生轨迹为线索,勾勒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50年来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有意将人民群众的生活肌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同构,通过对东北某城市贫民区“光字片”里一群普通老百姓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的讲述与透视,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与社会变迁容纳进这部极具日常生活质感的平民史诗中。在这部剧作中,现实与苦难交织,欢乐与伤痛错杂,个人与时代的对话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情绪感染与精神触动。《人世间》通过具体丰富的现实生活细节全方位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极具生活气和平民视角的表达方式向外国观众徐徐讲述了一段细腻生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具体来讲,导演李路主要通过“爱的伦理”的展现尝试获得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周志刚与周秉义、周蓉、周秉坤的父子亲情之爱,还是周秉义与郝冬梅患难与共的坚贞爱情,或是周秉坤与郑娟相濡以沫的长情相守,以及六小君子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友情之爱,无不令人动容,而导演李路正是希望通过超越时代、国别、民族、文化的“爱的伦理”的展现,以获得海外观众的共情与共鸣。(节选自唐娒嘉《“讲好中国故事”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突破》)材料二:优质电视剧作品刻画的人物角色应该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通过深入挖掘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展现出他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传递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骤,紧随其后的则是角色表达环节。角色表达不仅是指外貌和形象的呈现,更是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实表达。只有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角色的魅力和情感,才能让电视剧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比如,电视剧《山海情》聚焦基层干部和普通村民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在其中的两场戏中,黄轩与热依扎两位演员把犹豫,不舍,不忍等复杂的情感演绎得特别揪心,把贫穷给人带来的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扶贫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优质的电视剧作品应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剧情,同时注重细节描写,让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人物角色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创作剧情时,应尊重特定时代视阈下生活的真实性、细节的典型化、情节的戏剧性和趣味性以及人物的创新性。所谓生活的真实性,就是严格遵循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的脉络,同时契合社会道德准则及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所谓细节的典型化,就是要树立一个大众化的模板,这个模板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既定活动或者仪式情节,与观众建立情感的连接,进而产生共鸣。比如,电视剧《南来北往》的配角众多,很多人物只有几场戏,但仍做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在火车这个特定的场景里,人情世故、悲欢离合都浸润在生活的肌理里,使作品兼具现实深度、情感温度和精神力度。
优质的电视剧作品还要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一方面需细腻刻画生活琐碎,真实反映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现百姓生活的多样面貌;另一方面需宏观描绘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充分展现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奋斗与持续发展进步。总之,国产电视剧要想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剧情设计、时代背景和情感表达等。通过深入挖掘人物角色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品质,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与蜕变,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故事的魅力和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节选自李润竹《国产电视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人世间》是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故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大获成功。B.角色的表达不是呈现外貌和形象,而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实表达。C.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对优秀人物角色的塑造,其次是角色的表达。D.《南来北往》通过“火车”这一场景来树立大众化模板,与观众建立起情感的连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路通过具有超越性的“爱的伦理”的展现获得观众的共情,将中国故事传递至更广阔的文化语境。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平民视角的表达方式”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作用。C.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具体丰富的生活细节反映和观照现实,适合用来“讲好中国故事”。D.两则材料都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来展开讨论,材料一重在分析现象,而材料二重在论述方法。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出现在材料二第3段的一项是(3分)A.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利用国家的政策东风,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机。B.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考上清华,脱离了重男轻女的家庭,成为精明能干的女强人。C.电视剧《繁花》中青年阿宝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和自己的辛勤打拼,成为商界后起之秀。D.电视剧《风吹半夏》中许半夏经历了道德与利益的矛盾与挣扎,在钢铁行业里披荆斩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在学校举办的“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活动中,戏剧社打算在《哦!香雪》《荷花淀》两篇课文中选择一篇改编成剧本,现向社员征集意见,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锁匠之死
汪曾祺我的初级中学在县城东门城脚,东门外即是杀场。有一次,我刚从外面回到学校,校门进不去了,全是人。堵得死死的,后面有人还拿了凳子爬上来看。我一个一个看过去。全是土匪。向来枪毙都是土匪。有一个,我认得!那是南门的一个锁匠。他怎么会,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你猜我当时想的什么?我想做皇帝。我想《九更天》、闻太师[注]——我想我一点也不能救他。我是个孩子!但是别笑我,那个锁匠是个了不得的人,了不得的锁匠。他的罪名是跟匪有来往,通匪。跟匪有来往不一定就是通匪,但在我们地方上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两样,至少愿意它没有两样。他住在简直是城中心,往南往北都没有几步即是闹市和富宅。这简直不得了,给他们的威胁太大了,不等于是匪都住在家里来了?而且,还怪和气的,怪规规矩矩,说话、待人,哪一样不好好的?天天还都见面呢!
——个王八旦!谁料得到他里头是这么样的险!奸!他是个锁匠。姓王,一般称之为王锁匠,或锁匠小王。王锁匠的“锁”字有一点标榜的意思,因为他配锁配得特别好。锁匠坐在一个马扎子上,坑蚩坑蚩拉那锁。锉钥匙,锉别的东西。磨锉金属的声音本来是不大好听的声音,但如果那个锁匠,我不讨厌,我听惯了,而且可以毫不勉强的说,我喜欢。是的,那是沉着痛快、锲而不舍、坚决而持实的声音。“喂,拿过来试一试。”一把死了的锁,郭达,开了。据说捉到过好多小偷,都是由锁匠出身的。所以,王锁匠的事犯以后,有人说,他在没有“大做”之前一定还摸过几家子。不然,就坑蚩坑蚩,他就开得起铺子来了?这么多锁匠呢,为什么他们都拉一辈子大锉?——害,你,你叫王锁匠给你配过钥匙没有?哈!你运气!你知道你担了多大的风险啊,他是,什么锁到他手里就听他的话的啊,见过一把锁就忘不了的啊,弹簧弹子德国钢锁都开得开的啊!啧!你丢过东西?——没有?——可惜。王锁匠后来开了个铺子。一个正式的铜匠铺子。这就是说他有三根铜苗子坐镇在橱架上。铜匠店总得有这个东西,也有一种义务,到附近邻居有火灾,得把这几根铜苗子借出来,扛出去,帮同救火。王锁匠家的一根特长苗子,一两次之后即显出不凡。更值得感谢的是他亲自出没火场施救时的勇敢和机敏。他生意很好。可是新开的店也并不光鲜,老房子,比一般大铜匠铺子小,说正式也并不大正式,还是一样“小本营生”。店也没有什么陈设,暗暗的,墙上砖块的印子在薄薄一层石灰水后里骨露出来。木头上并未稞漆,碎砖地。招牌是纸写的,正面墙上有一个红福字。我们城里后来来了好些机器,抽水机、榨油机、碾米机。来了好些“老桂”,不知道为什么,管理机器的工头叫老桂。王锁匠有兴趣极了。没有事他就溜到后头去看。老桂一个人,机器买了的时候由公司介绍跟了机器一起来的,没有一个朋友。他那一口话就没有人完全懂。他无聊极了,脾气大,动不动大发。王锁匠听呀听的,他的话懂得八九成了。他试着撇着一点腔跟他攀谈,知道他许多事情,懂得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米厂里人多奇怪,嘻,这个机器人跟小王聊得挺好!小王把那些钳子锯子螺丝老虎渐渐的摸熟了。有时他在架子上拧、转、推、捺,老桂叼根烟卷笑眯眯的在一边看,“呱呱叫!呱呱叫!”有一天,老桂跟老板说想请假。老板慌了,“那怎么行,怎么行!机器谁管,机器谁管!这玩意又不是骡子,他要是发起蹶子来你又不能打他。不行,不行!”“老王呱呱叫,老王可以管,老王跟我一样的一样的。”王锁匠管了两个礼拜,——果然老桂说一是一,一点没有出事。王锁匠实际上把他那月钢匠店已经变成一个小工场。陆陆续续老桂帮他买。他自己也四处去踅摸。装了一个小柴油马达、一根钢轴,小皮带,咕噜咕噜,八答八答见天的转。城里城外的老桂有生意也多照顾他,要配个什么零件,他的许多老法子老工具倒还补这个城里机械实件不足。有的地方机器发生故障也来叫他去修。有不少人不叫他王锁匠,叫他“老桂”了,“王老桂”。这是一个为很多人谈论的人物了,识与不识,都羡慕他。他那两个铜苗子还放在那里,放在老地方。大大的出了名则是在那一次。保卫团的一个连长的二膛盒子不知哪里坏了,王锁匠也不知道怎么给他拆开来,七镗八锉配好了!那个连长兴喜若狂,无以为谢,当场在他店前放了三枪!且让王锁匠也放三枪玩玩。这六枪!王锁匠有一阵忽然不见了几天。问他,说是乡下请他去修抽水帮浦的。后来隔这么三两个月就要出一次门。据说,哪里是下乡修水帮浦去了!乡下有水帮浦的不过是那么几处,也不能挨着个儿啊。坏,也不能尽来找他啊。要你……你个半路出家,似通不通的冒牌老桂!
他啊是叫土匪摇去的,给他们修枪去了!听说他还会造。既能修,就能制!还会造炮,迫击炮!有那广大本领么?人倒是真鬼巧。嘻嘻,用到歪路上去了?人不能聪明,聪明人就不安分,再不,难保他不会造反。这种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一样都没有。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当初挑个小铜匠担子,恍仓恍仓,也就不会有今朝了。既与土匪有来往,他就是匪,你能说他没有作过案?[注]:《九更天》,京剧作品。讲述宋代一个义仆为救主历尽磨难,而最终使冤案平反的故事。闻太师,殷商太师闻仲,三朝元老,对商朝忠心耿耿,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说”“据说”“听说”,表明城里有关锁匠的负面传闻并没有确凿的证据。B.锁匠带着他“不凡”的“特长苗子”亲自出没火场施救,表现了他的艺高心善。C.老桂请假回家时,把维护机器的工作都交给了锁匠,可见老桂对锁匠技艺的肯定。D.锁匠的技艺不断精进,交往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让他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结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害”“哈”“啧”“嗐嘻”等语气词,体现出人物身上浓郁的市井气息。B.小说多次描写城里人的议论,却未指明人物身份,使“城里人”这一群象更加模糊。C.锁匠的人生片段和人们在他出事后的议论穿插交织,让故事具有时空交错之感。D.“既能修,就能制!”“既与土匪有来往,他就是匪”,语气笃定但逻辑荒唐。8.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什么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城里人对锁匠的称呼发生了多次变化,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天下太平,万民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若之何哉?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则亦失乐之情矣。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俶诡殊瑰,务以相过,不用度量。侈则侈矣,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先王之制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夏纪》)材料二:有秦客问曰:
“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
主人应之曰:“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欢,或惨尔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夫唯无主于喜怒,亦应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节选自嵇康《声无哀乐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心之与声A明B为二物C察者D欲因E声F以知G心H不亦外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同“性”,指性情,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词义不同。B.大,指扩大,“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中的“大”表示大的方面,两者用法不同。C.善恶,文中与“哀乐”相对,是指音乐的好坏,即动听与否,并不涉及道德评价。D.经纬,文中指像纺织物的纵横线一样交织,与“经纬天地”的“经纬”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音乐如果一味追求奢靡盛大,就会失去它使百姓快乐的功能,如桀纣追求以巨为美的音乐之风,最终导致民怨沸腾。B.材料一认为先王制作音乐,不是为了追求耳目之欢、口腹之欲,而是要让音乐承担起移风易俗的功能,而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左。C.材料二认为音乐不具备情感属性,因为如果它具备的话,那么,听到同一支曲子的人就应流露出相同的情感,而不会欢戚俱现。D.两则材料都善用譬喻来说理,材料一将民生与侈乐的关系比作冰与烈日,材料二用气味喻指音声,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凡古圣王之所为贵乐者,为其乐也。(4分)
(2)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4分)
14.研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同学们对“后庭遗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庭遗曲,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曲风靡丽哀怨,历来被视为亡国之音。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归嵩山作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写了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B.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C.颈联用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营造清冷而悠远的意境。D.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全诗深情蕴藉含蓄,真切动人。16.有人评价这首诗“超然”,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阐述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学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供学生小憩,想请王老师命名,王老师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然后说就叫“易.安阁”吧。(2)孩子的成长是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特别重视的问题,《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树体验也许能够给我们启示。(3)镜子只是人们生活中的寻常器物,但在唐宋诗词中,文人笔墨下,其实用功能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温台人口中的钉螺,叫长脚螺蛳,又称长螺。长螺还有个小名,叫九层螺,螺身凸圆,细细数来,有一二十层,体态细长如锥,故大名棒锥螺。“圆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团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谜底就是它。①长螺在幼螺时期,②以肉足撑着螺壳走路,③仿佛表演动作拿大顶的杂技团,④后来螺壳越长越长,⑤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亦步亦趋,⑥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一句话——⑦愿意的人,⑧命运领着走,⑨)不愿意的人,⑩命运拖着走。长螺生长在海边的浅水区,常埋于泥沙中。(
甲
),只要瞄一眼泥沙中的洞穴,就能知道洞里有没有长螺。早年海边长螺旺发,我也去捡拾过,勤快的渔民一天可以捡个百来斤。夏秋台风季,风把树枝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
A
,长螺常被翻上沙滩,故它又被叫为台风螺。渔民心里有数,当海滩上出现
B
的长螺,再看看天边乌云翻滚,(
乙
),赶紧将船靠岸,回家歇息。待风平浪静时,再出海。长螺吃之前,清水静养,吐净泥沙,再用刀把轻砸它的尾部,螺尾即断。夏末长螺最是爽韧,是极好的下酒菜。长螺酱爆、清煮(原汁)、煲汤,味道都很好。长螺酱爆的话,油热后,加入姜丝、红辣椒段、蒜瓣,爆出香辣味,再倒入长螺,加调料和水,焖煮片刻,至螺口上的厣脱落,马上起锅,鲜香浓郁,连螺壳都可以吸吮下饭。清煮比酱爆省事,水烧热,哗啦啦倒入长螺,加盐,撒葱花,有别样的清鲜。爱喝酒的人,最爱带壳的螺呀贝呀。藤壶、芝麻螺、辣螺、花螺、长螺、海瓜子、花甲、血蛤,是最常见的下酒菜。夏夜排档,三两散客,叫上几听扎啤,随时随地就可以嗨一场。长螺价格最是便宜,螺肉鲜美有嚼头,会不知不觉干掉好几盘。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长螺、花螺等是最常见的下酒菜。在夏夜排档客人叫上几听扎啤就可以嗨一场”,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3分)
22.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B.他们身强体壮,能背着几十斤重的药箱连打好几亩田。C.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D.长征路上的危机一个连一个,都是关系革命生死存亡的问题。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前,总是倾向多询问、多搜集更多的信息以方便决策。那么,在做类似这样重要的决策前,信息掌握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决策了吗?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题号123671011121522答案DACDCACHDBDC4.①论证结构清晰。材料二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前三段分别从优质电视作品的角色塑造、剧情设计和拍摄视角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二综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多样的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示例:《哦!香雪》①人物刻画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小说刻画了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展现出她们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三观”。②情节细节的设计贴近现实生活。小说中香雪追火车、换铅笔盒等典型情节的设计贴合改革开放的特定时代背景,作品兼具现实深度、情感温度和精神力度。③作品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小说在“火车”的特定场景里,展现了“香雪们”的多样面貌,并将她们的个人生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连接。示例:《荷花淀》①人物刻画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战区农村妇女,展现了她们自立自强、坚贞勇敢的精神,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三观”。②情节细节的设计贴近现实生活。小说中水生嫂月下编席、探望丈夫遇敌等情节贴合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③作品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小说将水生嫂这群普通的战区妇女与抗日战争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连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角色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创作原则及其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材料一以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为例,强调以平民视角展现中国社会变迁和通过“爱的伦理”引发观众共情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角色塑造、剧情设计、细节描写和宏观视角四个方面论述了优质电视剧应如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进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强调了现实主义题材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加因果。《人世间》电视剧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不仅是原创作品优秀的原因,导演李路别出心裁的设计,演员的真情演绎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B.“不是……而是……”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角色表达不仅是指外貌和形象的呈现,更是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实表达”。C.“最重要的是对优秀人物角色的塑造”说法错误,原文“塑造优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骤”并未强调重要程度。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通过具有超越性的‘爱的伦理’的展现获得观众的共情”说法错误,原文是“导演李路正是希望通过……展现,以获得海外观众的共情与共鸣”。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3段论述了“电视剧创作时要兼具微观和宏观视角”这一观点。A.侧重表现宏观视角。B.侧重表现微观视角。
C.“改革开放的春风”体现宏观视角,“自己的辛勤打拼”体现微观视角。D.侧重表现微观视角。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分析论证特点,可以着重点从文章所用的手法以及论证的思路结构去展开。①从论证思路结构来说,材料二前三段分别从人物角色、剧情设计和视角这三方面去展开,第一段开宗明义地说“优质电视剧作品刻画的人物角色应该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然后借助电视剧《山海情》的例子加以作证。第二段开头先强调“优质的电视剧作品应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剧情,同时注重细节描写,让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人物角色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并借助电视剧《南来北往》及逆行分析。第三段先说明“优质的电视剧作品还要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然后分别针对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具体展开论述。这三段内容构成了并列关系,共同作为材料二的分论点。最后一段,根据段首“总之,国产电视剧要想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剧情设计、时代背景和情感表达等”可知,该段主要进行总结。由此可见,材料二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②从论证手法的运用来说,从前两段所举的电视剧《山海情》《南来北往》的具体案例,可以看出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前三段中“塑造优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骤,紧随其后的则是角色表达环节”“创作剧情时,应尊重特定时代视阈下生活的真实性、细节的典型化、情节的戏剧性和趣味性以及人物的创新性”等内容,都针对该段所论述的中心讲道理,说观点,这是运用了道理论证。由此材料最后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则是引用论证手法的体现。由此可见,材料二综合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样的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讲述了国产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包括塑造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人物角色;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剧情,注重细节描写;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而试题正是要求考生针对课文如何改编成一部优秀的剧本给出意见,因此,可以重点借助材料二所提出的要求和方法展开。如选择《哦,香雪》:①《哦,香雪》这篇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并由此抒发了优美而内涵丰富的情感。由此可以说明小说中的香雪以及其他山村少女,她们的淳朴、善良和追求知识的热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三观”,同时她们也是广大农村少女的普遍特征。这些人物不仅代表了她们自己,也代表了无数在改革开放初期,渴望知识、追求更好生活的农村青年。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适性,符合材料二中“人物刻画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观点。②作品主要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一个心仪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走三十里夜路回家。小说中的情节,如香雪追火车、用鸡蛋换铅笔盒等,都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兼具现实深度、情感温度和精神力度,符合材料二中“情节细节的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观点。③小说将“香雪们”的个人生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连接,小说中香雪追火车、换铅笔盒等典型情节的设计从个人视角出发,体现了作品的微观性。而火车这一新兴事物代表对于落后闭塞的山村带来的改变,也贴合改革开放的特定时代背景,体现了作品的宏观性。这符合材料二中“作品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的观点。如选择《荷花淀》:①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水生嫂等战区农村妇女,她们的自立自强、坚贞勇敢,是广大农村妇女在战争时期的普遍特征。这些人物不仅代表了她们自己,也代表了无数在战争中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的农村妇女。而这些普通劳动人民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如勇敢、坚韧和牺牲精神,正是积极向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符合材料二中“人物刻画具有普适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观点。
②小说中的情节,如水生嫂月下编席,正体现了白洋淀盛产芦苇,百姓以苇为生日夜劳作的农村生活现实。而她们探望丈夫遇敌的情节,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情况。可见作品正是基于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情节不仅贴合了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③小说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战区农村妇女群像,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而非什么了不起的抗战大人物,这是作者从微观着笔的体现。但抗日战争人人奋起保家卫国,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件。作者将水生嫂这群普通的战区妇女与抗日战争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连接,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角色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体会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国家危难时的正确选择,这符合材料二中“作品兼具微观与宏观视角”的观点。6.D
7.C8.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便于表达对锁匠的敬佩与同情之情。②以“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材料,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③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有利于塑造人物,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展现锁匠的性格特点。9.①表现了城里人对锁匠的态度变化:从敬佩到疏远、从冷漠到猜疑。②展现了锁匠的人生轨迹:从“锁匠”到“老桂”的称谓变化,体现了锁匠人生角色的变化。③丰富了小说主题意蕴: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也暗示了锁匠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导语】汪曾祺的《锁匠之死》通过细腻的叙述和市井气息浓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技艺高超但命运坎坷的锁匠形象。小说围绕锁匠的技艺精进和为人善良展开,却因无端的传闻和怀疑,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作者通过平静却含蓄的叙述,反映了社会对于所谓“通匪”者的无情和成见,揭示了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无奈和悲剧命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城里人对锁匠称呼的变化,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戏剧性。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让他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结局”说法错误,原文“既与土匪有来往,他就是匪,你能说他没有作过案?”属于城里人对他结局的猜测,并非事实。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让故事具有时空交错之感”错误,根据原文“所以,王锁匠的事犯以后,有人说……”“他生意很好……”“王锁匠有一阵忽然不见了几天……”可知,小说按照锁匠从“与匪有来往”到“事发被捕”的顺序展开叙述,并非时空交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抒发感情上,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便于表达对锁匠的敬佩与同情之情。如“我是个孩子!但是别笑我,那个锁匠是个了不得的人,了不得的锁匠”“但如果那个锁匠,我不讨厌,我听惯了,而且可以毫不勉强的说,我喜欢”等,可以直接表达“我”对锁匠的的感受。②艺术效果上,“我”是第一人称,表明“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展现一个技艺高超但命运坎坷的锁匠的命运,能够直接展现叙述者个人的见闻和心理活动,读者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③塑造人物上,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有利于塑造人物,通过“我”的观察与回忆,锁匠这一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尤其是普通城里人对锁匠多种称呼及评价的穿插,使锁匠的多面性得到充分展现。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变化及其作用的能力。①城里人对锁匠的称呼从“王锁匠”到“锁匠小王”,再到“老桂”“王老桂”,最后到“匪”,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了锁匠在城里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的变化:从敬佩到疏远、从冷漠到猜疑。②起初锁匠只是个普通的小锁匠,大家对他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后来,通过自己出色的技艺和与老桂的关系,锁匠开设了店铺,逐渐赢得了城里人的认可,被称为“老桂”这一带有尊敬意味的名字;“王老桂”这一混合称呼不仅显示出城里人对他技艺的高度认可,也隐含了对他与老桂关系的认可和对他过去成就的肯定。这些称呼的变化表现了锁匠个人成长的历程。③后来“既与土匪有来往,他就是匪”锁匠最后被当作“匪”枪毙,因无端的传闻和怀疑,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反映了社会对于所谓“通匪”者的无情和成见,揭示了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无奈和悲剧命运。10.ACH
11.D
12.B
13.(1)凡是古代圣王认为可贵的音乐,是因为它能使人快乐。(2)如今用相同的情感,却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这难道不是声音没有固定的情感吗?14.我认同“后庭遗曲”是亡国之音的观点。材料一中提到“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悲以哀”,音乐与政治状况相关。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曲风靡丽哀怨,反映了当时陈朝的政治腐朽和统治者的奢靡享乐,是国家衰亡的一种体现。从材料一“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可知,乱世和亡国之乐不能使人真正快乐,反而会加剧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痛苦。《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乐曲,正是在陈朝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可以被视为亡国之音。【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探讨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情感的关系。《吕氏春秋》强调音乐源于社会和谐,施乐于民需从正道,圣王以音乐教化民众,用音乐移风易俗。《声无哀乐论》则认为音乐本无哀乐,情感来自听者的心境,音乐不应决定人的情感反应。两篇文章都指出音乐的重大社会作用,但对其本质和作用方式有不同见解。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内心和声音明明是两种事物,观察的人想要通过声音来了解内心,不也是错误的吗?“心之与声”是作主语,为强调,且于上文“声之与心”结构一致,故在A处断开;“明为二物”是动宾结构,宾语后C处断开;“察者欲因声以知心”,“察者”是主语,“欲因声以知心”是谓语部分,表述完整,在H处断开。故选ACH。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同“性”,指性情/同“性”,天性。句意:用这样的音乐来惊扰人心气、震动耳目、摇荡性情的话是可以的。/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B.正确。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句意:扩大鼓、钟、磬、管、箫的声音。/怨恨不在大的方面,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C.正确。D.错误。像纺织物的纵横线一样交织,交叉/规划、治理。句意:不相交叉。/经营天下,治理国政。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左”错误,材料二中并未对“音乐承担起移风易俗的功能”这一观点进行反驳。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大凡;“所为贵乐者”,“所……者”,……的原因;“为其乐也”,是因为它能使人快乐。(2)“均同之情”,相同的情感;“万殊之声”,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斯”,这;“无常”,没有固定的。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这类靡丽哀怨的乐曲,可以被视为亡国之音。因为在国家衰亡、政治混乱之时,往往会产生这样哀怨的音乐。如材料一中所说“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国家灭亡、百姓遭受屠戮时并非没有音乐,只是这种音乐不能给人带来快乐。陈后主时期,政治腐败,国家动荡,《玉树后庭花》这种曲风中充满哀怨的音乐,正是当时政治衰败的一种反映。而且“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像《玉树后庭花》这类乱世或亡国之音,虽能使人在感官上受到触动,但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反映了国家政治的危险和混乱。所以,从文中观点来看,可以认为《玉树后庭花》这类曲风哀怨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参考译文:材料一:音乐的由来很久远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宁,都受到君主的德化,音乐才能形成。国家灭亡,百姓遭受屠戮,不是没有音乐,只是他们的音乐不使人快乐。君臣的地位颠倒,父子失去正常的相处,夫妇关系失当,百姓痛苦呻吟,在这种情况下创作音乐,又会怎样呢?乱世的音乐,演奏木制、革制乐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金属、石料乐器的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乐器的声音,就像喧哗。用这样的音乐来惊扰人心气、震动耳目、摇荡性情的话是可以的,但把这作为音乐就不会使人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华,百姓就越是抑郁,国家就越是混乱,这也就失去了音乐的本质。凡是古代圣王看重音乐的原因,是因为它能使人快乐。夏桀、殷纣制作奢华的音乐,扩大鼓、钟、磬、管、箫的声音,以巨大为美,奇异瑰丽,务必相互超越,不遵循法度。奢华倒是奢华了,但失去了音乐的本质。失去音乐的本质,这样的音乐就不使人快乐。音乐不使人快乐,百姓必定怨恨,他们的生活必定受到伤害。他们的生活和这样的音乐,就像冰和炎炎烈日,反而会伤害自己。所以音乐的关键在于使人心和谐,使人心和谐在于行为得当。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快乐,这是因为政治清平;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因为政治乖谬;亡国的音乐悲哀而哀伤,这是因为政治险恶。大凡音乐,是与政治相通而能够移风易俗的。所以先王一定借助音乐来论述他们的教化。先王制定音乐,不只是为了使耳目欢愉、尽情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要用来教导百姓分辨好坏、践行理义。材料二:有位秦客问道:“听闻之前的论述说:‘太平盛世的音乐安宁而快乐,亡国的音乐悲哀而忧思。’国家的治乱在于政治,而音乐与之相应。所以悲哀忧思的情感,通过钟磬等乐器表现出来;安乐的景象,通过弦管乐器表现出来。如今您唯独认为声音没有哀乐,这是什么道理呢?”主人回答说:“音乐的产生,就如同气味在天地之间存在一样。它是好是坏,即使遭遇污浊混乱,它的本体依然不变。难道会因为爱憎而改变操守、因为哀乐而改变法度吗?不同的地方和风俗,歌唱和哭泣各不相同。假如交错使用,可能听到哭声而欢乐,听到歌声而悲伤,然而悲哀和欢乐的情感是相同的。如今用相同的情感,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难道不是声音没有固定的哀乐吗?声音本来应当以善恶为主,那就与哀乐无关;哀乐本来应当由情感决定,那就与声音无关。在宾客满座的厅堂上,酒酣时弹奏琴曲,有人欣然欢乐,有人悲伤哭泣,这不是在那边表达悲哀,在这边引导欢乐。正是因为喜怒没有主宰,哀乐也应当没有主宰,所以欢乐和悲伤都表现出来。声音和内心,是不同的途径和轨迹,不相交叉。内心和声音明明是两种事物,观察的人想要通过声音来了解内心,不也是错误的吗?”
15.D16.示例一:同意,全诗情感超然。首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从容不迫,尽显归隐途中感受到的超脱悠然之感;接着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写诗人执意归隐的超脱;颈联中荒城古渡显得凄清,而落日秋山的明丽画面又流露诗人还是超脱了落寞情感,而显得洒脱旷达;自然过渡到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人事和官场。作者在嵩山之下自由自在,闲适自得,实有超然之感。示例二:不同意,全诗情感并不超然。首联和颔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并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写诗人执意归隐,的确悠然闲适之感;然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意象,却构成了一幅充满黯淡凄凉色彩傍晚野外的秋景图;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直至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在闲适的归隐心态下,不难窥见作者内心的失意、落寞和无奈。因此并不超然。【导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他淡泊宁静、决意归隐的心态。景物描写如清川、流水、落日等,营造了萧瑟悠远的意境,内心情感在其中曲折流露,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渴望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融合了写景与抒情,意境深远,富有韵味。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对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这首诗抒情和写景并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自然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诗人归隐时所见的清新自然景象和内心的安宁。因此,选项认为更注重抒情不准确。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两种看法考生都可以选。“超然”指的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或态度。(1)同意全诗情感“超然”。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尽显归隐途中的超脱悠然;颔联写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以流水有意、暮禽归巢衬托诗人归隐的超脱;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荒城古渡凄清,而落日秋山的明丽,表现诗人超脱了落寞情感,尾联写山之高,“闭关”表明诗人不再过问人事和官场,闲适自得,实在超然。(2)不同意这首诗“超然”。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诗人乘坐的车马缓缓驶离洛阳,归隐途中所见景色和车马动态。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流水和暮禽都与诗人归山心境相契合,表现了作者决意于归隐的态度,进一步强化了归隐的主题。总之,前两联以清川草泽之景,衬车马之“闲闲”,的确悠然闲适之感;但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意象,营造黯淡凄凉的意境,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结句,以“闭关”表示要与世隔绝,在闲适的归隐心态下,难掩诗人内心的失意、落寞和无奈。因此并不超然。17.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8.序号③,语序不当。修改:仿佛杂技团的表演动作拿大顶。序号⑤,“亦步亦趋”用词不当。修改: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行走。
19.甲:海边长大的人
乙:就知道台风将至
20.A东倒西歪
B密密麻麻(不计其数)
21.①原句详细列出当地常见的下酒菜,能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餐桌上海鲜菜品的具体种类。②原句中“三两散客”描绘出客人自由、散漫的状态,“随时随地”也表明只要有酒和螺、贝等下酒菜,客人就能尽兴。③原句皆为短句,只有较强的节奏感,从整体风格上看,更符合整篇语段的语言风格。
22.C【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序号③,语序不当,可将“表演动作拿大顶”与“杂技团”互换位置。修改:仿佛杂技团的表演动作拿大顶。(2)序号⑤,用词不当,“亦步亦趋”用词不当,可改为“行走”。修改: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行走。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依据后文“只要瞄一眼泥沙中的洞穴”可知,此空陈述对象是“人”;再依据后文“勤快的渔民一天可以捡个百来斤”可知,此空强调的是“渔民”这些经常在海边生活的人。所以可填:海边长大的人。(2)依据后文“待风平浪静时,再出海”可知,此空强调的是“台风快到了”。所以可填:就知道台风将至。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依据前文“风把树枝吹得”可知,此空强调的是“夏秋台风把树枝吹得歪歪斜斜的样子”。所以可填“东倒西歪”。东倒西歪:形容物体倾斜不正。(2)依据前文“长螺常被翻上沙滩”可知,此空强调的是“长螺因为台风的原因常被翻上沙滩,数量会很多”。所以可填“密密麻麻”或者“不计其数”。密密麻麻:表示非常的密集,形容又多又密。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表达效果的能力。(1)原句详细列出当地常见的下酒菜,有藤壶,芝螺、辣螺、花螺、长螺、海瓜子、花甲、血蛤八种,能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餐桌上海鲜菜品的具体种类,体现了下酒菜的多种多样;而改句只罗列了两种,比较单一,缺乏直观性。(2)原句中“三两散客”描绘出客人三五成群,自由、散漫的状态,也体现了悠然自在的生活节奏,“随时随地”也强调了这种轻松的氛用,同时表明只要有酒和螺、贝等下酒菜,客人就能尽兴,就能开怀畅饮,把这种洒脱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改句则没有这些句子,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氛围。(3)原句为6个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体现了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氛围;而改句只有2个长句,缺乏节奏感。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原句:“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含有‘甚而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翻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查与统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大学化学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大学人文专题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体育学院《中国法律思想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游戏引擎原理及应用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织造布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咖啡茶文化与服务理论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物理化学B(限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高大模板支架坍塌事故案例及控制要点
- 婚内财产债务协议书(通用)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4课 买东西的学问(第2课时) 教学课件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课件
- 葡萄胎全面版课件
-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业务招待费明细单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三聚氰胺)原始记录1
- 典雅中国风诗词大会古风PPT模板
- Part 7 Formal and Informal Styles课件
- 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试题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