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与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527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 330195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 316121.2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分类 4281301.2.1环境监测方法 4119471.2.2环境监测分类 4352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 558942.1水质监测技术 515252.1.1水质监测指标 5240492.1.2水质监测方法 526422.1.3水质监测频率和范围 5164172.2大气监测技术 597482.2.1大气监测指标 6300932.2.2大气监测方法 6319602.2.3大气监测频率和范围 6227202.3土壤监测技术 6140492.3.1土壤监测指标 6126452.3.2土壤监测方法 69752.3.3土壤监测频率和范围 611812.4噪声监测技术 682572.4.1噪声监测指标 683512.4.2噪声监测方法 7238952.4.3噪声监测频率和范围 71707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 7249393.1水质监测设备 7116193.1.1水质分析仪 7213793.1.2水质监测站 799783.2大气监测设备 7284793.2.1粉尘监测仪 7209623.2.2气体监测仪 7116053.2.3空气质量监测站 8122513.3土壤监测设备 8196743.3.1土壤采样器 878313.3.2土壤污染监测仪 8112413.4噪声监测设备 8179903.4.1噪声监测仪 847113.4.2噪声监测站 83015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 8266084.1数据采集方法 885684.2数据采集设备 9220714.3数据处理与分析 98289第五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990565.1质量保证体系 9260805.2质量控制措施 10112855.3质量评价与审核 108137第六章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1254506.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1100446.1.1法律法规概述 11119876.1.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1249176.1.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 11262856.2环境保护政策 11220166.2.1政策概述 11184736.2.2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2140056.2.3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12193696.3环境保护标准 1271596.3.1标准概述 12109446.3.2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2142686.3.3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231606第七章环境保护工程 13276927.1水污染防治工程 13129377.1.1工程概述 13290277.1.2工程设计 13114457.1.3工程施工 13189557.2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1380197.2.1工程概述 1315537.2.2工程设计 1448087.2.3工程施工 1430127.3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14239657.3.1工程概述 1489857.3.2工程设计 1433907.3.3工程施工 1471527.4噪声污染防治工程 15209047.4.1工程概述 15285487.4.2工程设计 15275377.4.3工程施工 1532375第八章环境监测与保护管理 15227378.1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 15225468.1.1国家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 1564208.1.2地方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 1673458.2环境监测与保护职责 16299828.2.1组织实施环境监测 16236758.2.2评估环境质量 16177038.2.3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1673718.2.4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16222958.2.5宣传教育与环境信息公开 16168908.3环境监测与保护制度 16234698.3.1环境监测制度 16185418.3.2环境保护法规制度 16148078.3.3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17202368.3.4环境保护考核制度 17250248.3.5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1718073第九章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分析 17177629.1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 17298149.1.1案例背景 1727239.1.2监测内容与方法 17114799.1.3保护措施 17274499.2大气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 1719259.2.1案例背景 1763919.2.2监测内容与方法 18111519.2.3保护措施 18289729.3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 18290819.3.1案例背景 18246269.3.2监测内容与方法 18229669.3.3保护措施 1877929.4噪声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 18309499.4.1案例背景 18313109.4.2监测内容与方法 18255169.4.3保护措施 1816113第十章环境监测与保护发展趋势 19164810.1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9147010.1.1监测手段多样化 19854910.1.2监测精度提升 192890510.1.3监测范围扩大 19342310.2环境保护政策发展趋势 193267810.2.1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192247210.2.2政策导向更加明确 192885010.2.3政策激励与约束并重 193058310.3环境监测与保护产业发展趋势 20365910.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058010.3.2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202223310.3.3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201507010.3.4国际化发展 20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物理和生物因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采样、分析和评价,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和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环境监测具有以下意义:(1)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发觉环境问题,为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持。(2)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和趋势。环境监测可以实时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分析污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3)保障人体健康。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防范和减轻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预警。(4)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监测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1.2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分类1.2.1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和遥感监测等。(1)化学监测: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的化学成分,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变化趋势。化学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和现场快速检测等。(2)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通过观察生物种群、生理生态指标等,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标监测、生物毒性试验等。(3)物理监测:通过测量环境中的物理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噪声等,了解环境污染状况。物理监测方法包括仪器测量、遥感监测等。(4)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大范围、快速、动态监测。遥感监测方法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1.2.2环境监测分类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监测: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如PM2.5、PM10、SO2、NOx等。(2)水污染监测: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等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如重金属、有机物、细菌等。(3)土壤污染监测: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4)噪声污染监测: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5)生态监测: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状况等进行监测。(6)放射性污染监测:对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累积等进行监测。(7)农业污染监测: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如农药、化肥等。(8)城市污染监测:对城市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如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2.1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水资源的质量和安全。以下为水质监测技术的几个关键方面:2.1.1水质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物理指标主要有水温、pH值、浊度、电导率等;化学指标包括总氮、总磷、重金属、有机物等;生物指标主要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浮游动物等。2.1.2水质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方法分为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现场监测主要包括快速检测仪器、在线监测系统等;实验室监测则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法等分析方法。2.1.3水质监测频率和范围水质监测频率应根据水质状况、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环境保护要求来确定。监测范围应涵盖水源地、重点污染源、水环境敏感区域等。2.2大气监测技术大气监测技术是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以下为大气监测技术的几个关键方面:2.2.1大气监测指标大气监测指标包括常规污染物(如PM2.5、PM10、SO2、NO2、CO等)和特征污染物(如VOCs、重金属等)。还需监测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2.2.2大气监测方法大气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现场监测主要采用便携式监测仪器、自动监测站等;实验室监测则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分析方法。2.2.3大气监测频率和范围大气监测频率应根据大气污染状况、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环境保护要求来确定。监测范围应涵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重点污染源、敏感区域等。2.3土壤监测技术土壤监测技术是对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以下为土壤监测技术的几个关键方面:2.3.1土壤监测指标土壤监测指标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土壤pH值、土壤质地等。其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指标。2.3.2土壤监测方法土壤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现场监测主要采用便携式仪器、土壤采样器等;实验室监测则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析方法。2.3.3土壤监测频率和范围土壤监测频率应根据土壤污染状况、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环境保护要求来确定。监测范围应涵盖重点污染源、敏感区域、农田等。2.4噪声监测技术噪声监测技术是对环境中噪声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以下为噪声监测技术的几个关键方面:2.4.1噪声监测指标噪声监测指标包括声级计、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其中,等效声级是反映环境噪声水平的重要指标。2.4.2噪声监测方法噪声监测方法主要采用声级计、噪声监测仪等便携式仪器。现场监测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对指定位置的噪声进行测量。2.4.3噪声监测频率和范围噪声监测频率应根据噪声污染状况、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环境保护要求来确定。监测范围应涵盖城市噪声监测点、重点污染源、敏感区域等。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3.1水质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是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1.1水质分析仪水质分析仪用于测定水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及污染程度。根据检测项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pH计:用于测定水的酸碱度。电导率仪:用于测定水的电导率,反映水中溶解盐的含量。总有机碳(TOC)分析仪:用于测定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总氮(TN)分析仪:用于测定水中的总氮含量。3.1.2水质监测站水质监测站是集水质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水质监测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水中各项指标,如溶解氧、浊度、水温等。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报警,实现水质预警。3.2大气监测设备大气监测设备主要用于监测空气质量,包括以下几种:3.2.1粉尘监测仪粉尘监测仪用于测定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包括PM2.5、PM10等指标。3.2.2气体监测仪气体监测仪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3.2.3空气质量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站是集大气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气体监测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报警,实现空气质量预警。3.3土壤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用于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3.1土壤采样器土壤采样器用于采集土壤样品,以便进行实验室分析。3.3.2土壤污染监测仪土壤污染监测仪用于快速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3.4噪声监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用于监测环境噪声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4.1噪声监测仪噪声监测仪用于实时监测环境噪声水平,包括声级计、声级记录仪等。3.4.2噪声监测站噪声监测站是集噪声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噪声监测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环境噪声水平。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报警,实现噪声预警。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4.1数据采集方法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数据采集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现场监测是指监测人员直接进入监测区域,使用专业设备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现场监测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但受监测人员素质、设备功能等因素影响较大。自动监测是指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对环境质量进行连续监测。自动监测具有实时性强、数据量大等特点,但设备投入成本较高。遥感监测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遥感监测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但受天气、地表反射等因素影响较大。4.2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和监测环境等因素进行。以下为常用数据采集设备:(1)环境监测仪器:包括气体监测仪器、水质监测仪器、土壤监测仪器等,用于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2)遥感设备: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用于遥感监测。(3)数据传输设备:包括有线传输设备、无线传输设备等,用于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4)数据采集软件: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管理。4.3数据处理与分析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完成后,需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转换等环节。数据清洗是指对监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等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整合是指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监测数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数据集。数据转换是指将监测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处理的格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是指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趋势分析是指对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了解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是指对监测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第五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5.1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旨在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结构:明确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质保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质量保证工作。(2)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管理制度,包括监测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等方面的规定。(3)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4)设备管理: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和维护,保证设备功能稳定、数据准确。(5)质量监督:对监测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2质量控制措施为保证环境监测质量,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1)采样质量控制:严格按照采样规范进行操作,保证采样过程不受污染,样本具有代表性。(2)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强实验室管理,对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试剂等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数据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审核,保证数据真实、完整、有效。(4)分析方法控制: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对监测项目进行准确、可靠的测定。(5)监测结果反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5.3质量评价与审核质量评价与审核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评价:对监测过程和数据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监测质量现状,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2)内部审核:对监测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内部审核,查找潜在问题,提高监测质量。(3)外部审核:接受外部审核机构对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核,验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4)质量改进:根据质量评价和审核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持续提高监测质量。第六章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6.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6.1.1法律法规概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项法、环境保护相关法以及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等。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6.1.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职责。(2)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措施和法律责任。(3)环境保护单项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针对不同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进行具体规定。(4)环境保护相关法:如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城乡规划法等,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5)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6.1.3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与监督是保证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6.2环境保护政策6.2.1政策概述环境保护政策是我国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采取的一系列指导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的措施。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行业政策。6.2.2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政策: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2)地方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具体环境保护政策。(3)行业政策:针对不同行业的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的行业环境保护政策。6.2.3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与评估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与评估是保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应积极参与政策实施,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6.3环境保护标准6.3.1标准概述环境保护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6.3.2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限值,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2)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企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控制要求。(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6.3.3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并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第七章环境保护工程7.1水污染防治工程7.1.1工程概述水污染防治工程旨在控制和减少水体污染,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等,对各类污水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2)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保证污水能够有效输送至处理设施。(3)水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止污染物进入水源地,保障饮水安全。(4)水生态修复:对已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生态功能。7.1.2工程设计(1)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根据污水的性质、水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保证污水处理效果。(2)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设计:合理布局管网,降低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和污染。(3)水源保护工程设计:采取隔离、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保障水源安全。7.1.3工程施工(1)污水处理设施施工:按照设计要求,保证施工质量,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施工: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保证管网安全、畅通。(3)水源保护工程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7.2大气污染防治工程7.2.1工程概述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旨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本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废气治理:对工业源排放的废气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2)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3)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加强建筑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治理。(4)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7.2.2工程设计(1)工业废气治理设计:根据废气成分、排放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理工艺。(2)移动源污染治理设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结构,减少尾气排放。(3)城市扬尘污染治理设计:制定合理的扬尘污染控制措施,降低扬尘污染。7.2.3工程施工(1)工业废气治理施工:保证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减少污染物排放。(2)移动源污染治理施工: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优化交通布局。(3)城市扬尘污染治理施工:严格执行扬尘污染控制措施,降低扬尘污染。7.3土壤污染防治工程7.3.1工程概述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旨在控制和修复土壤污染,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估,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2)土壤污染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3)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加强污染源治理,防止污染物进入土壤。7.3.2工程设计(1)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设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2)土壤污染修复设计:根据污染类型、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3)土壤污染源头控制设计:制定源头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7.3.3工程施工(1)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施工:按照设计方案,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评估工作。(2)土壤污染修复施工:保证修复工程顺利进行,提高土壤质量。(3)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施工:严格执行源头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7.4噪声污染防治工程7.4.1工程概述噪声污染防治工程旨在降低噪声污染,改善声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本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噪声源头控制:对噪声源进行治理,降低噪声排放。(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采取隔音、吸音等措施,减少噪声传播。(3)噪声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噪声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声环境质量状况。7.4.2工程设计(1)噪声源头控制设计:根据噪声源类型、排放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设计:制定合理的隔音、吸音方案,减少噪声传播。(3)噪声监测与评估设计:建立完善的噪声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7.4.3工程施工(1)噪声源头控制施工:保证治理措施正常运行,降低噪声排放。(2)噪声传播途径控制施工:严格执行隔音、吸音方案,减少噪声传播。(3)噪声监测与评估施工:按照设计方案,开展噪声监测与评估工作。第八章环境监测与保护管理8.1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级,具体如下:8.1.1国家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国家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生态环境部作为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环境监测与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划,指导地方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8.1.2地方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地方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主要包括省、市、县(区)生态环境局(厅)、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地方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8.2环境监测与保护职责环境监测与保护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2.1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各级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方案,组织开展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状况。8.2.2评估环境质量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2.3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依据环境监测与评估结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和规划,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8.2.4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对各类环境保护设施、项目和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执行。8.2.5宣传教育与环境信息公开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8.3环境监测与保护制度环境监测与保护制度是保障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以下为我国环境监测与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8.3.1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制度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各级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方案,定期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8.3.2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级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保证环境保护工作依法进行。8.3.3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企业和社会各方的环境保护责任,要求各方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8.3.4环境保护考核制度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对各级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进。8.3.5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和企业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第九章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分析9.1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9.1.1案例背景某地区位于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质量逐渐恶化。为改善水环境,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水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9.1.2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监测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等。9.1.3保护措施(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2)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3)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4)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9.2大气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9.2.1案例背景某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冬季雾霾天气频发。为改善大气环境,当地积极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9.2.2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污染源排放等。监测方法包括地面监测、无人机遥感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9.2.3保护措施(1)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2)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提高污染治理水平;(3)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4)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9.3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案例9.3.1案例背景某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为保护土壤环境,当地积极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三单元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1)北师大版
- 2025年师范大学协议管理办法
- 劳动协议:劳务分包协议(2025年版)
- 2024年水利机械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高性能陶瓷刀具材料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新授课 第11课 智能输词句-词组和整句输入 教学设计
- 2025年度手房交易资金监管补充协议
- 2025年度大米产业投资基金简易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商标同授权及品牌授权许可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网红直播带货营销推广服务合同
- 影视文学教程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建筑冷热源》课程教学大纲-
- 防火门监控系统调试、检测、验收记录
- 2016年七里塘电站1号机组C级检修方案
- “大水利”概念及其意义
- (完整word版)SAS-Base认证考试(70真题+答案详解)
- 体育测量与评价_05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 东华协同办公系统简介
- 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大全98715
- 最新版结婚函调报告表.doc
- 纸张克重、厚度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