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二)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重点)3.说明生物进化及新物种的形成。(难点)一、阅读教材P110~115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现代综合进化论(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eq\b\lc\{(\a\vs4\al\co1(基因重组,\b\lc\\rc\}(\a\vs4\al\co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②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原材料的缘由可遗传变异的形成eq\b\lc\{(\a\vs4\al\co1(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③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的过程。(2)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自然选择也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变更,最终引起生物朝着确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物种的概念:指分布在确定的自然地域,具有确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②隔离a.概念: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沟通的现象。b.常见类型项目类型发生范围结果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同一生物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2.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每种生物的信息大分子都有确定的进化速率。(2)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当这些中性突变随机地遗传漂变,经过日积月累后会积少成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物种。当积累的中性突变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造成表现型进化。二、阅读教材P115分析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生物进化理论的创立和完善,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人类从事限制和改造生物的实践活动。3.生物进化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判一判(1)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突变。(√)(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连一连生物进化的实质与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结合教材P110~111内容完成以下探究。探究1分析下面材料,理解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方向的关系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限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桦尺蛾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20%、ss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削减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将以后的2~4年内,桦尺蛾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以及变更特点填入下表: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变更特点基因型频率SS10%11.5%13%14.6%上升Ss20%22.9%26%29.3%上升ss70%65.6%61%56.1%降低基因频率S20%23%26%29.3%上升s80%77%74%70.7%降低(1)在树干变黑之前,浅色的桦尺蛾具有爱护色,浅色个体的比例高,s基因是有利基因,基因频率高;在树干变黑之后,黑色的桦尺蛾具有爱护色,黑色个体的比例高,S基因是有利基因,基因频率高。环境的变更导致基因频率的变更。(2)环境干脆选择的是桦尺蛾的表现型,最终选择的是基因型。探究2结合下图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1)变异是不定向的。(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更。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从而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有利的变异,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可见,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理解“突变”的含义(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2)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很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3)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2.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每一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由于每个生物个体所含的基因数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数目,因此基因突变对个体来说不是稀有的,况且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供应丰富的变异材料。同时,突变→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大量的变异。可见,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物种形成供应了丰富的原材料。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因素的分析,归纳如下: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选择某些基因,可以变更种群的遗传构成,使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遗传漂变群体越大漂变越小,可忽视不计。群体越小,漂变的效应越明显。一般认为,漂变可造成不同种族或不同物种间的一些非适应性性状的差异4.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理解“自然选择”的含义(1)选择的对象①表面对象:生物的变异性状;②实质对象:限制性状的基因。(2)选择的结果①从生物性状上看,生物朝着确定的方向进化,形成生物的适应性;②从实质上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更。1.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缘由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变更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通道蛋白的变更是因为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应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故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是2%+20%/2=12%,故B错误。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甲是12%,乙是20%,丙是8.5%,但不能说明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C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eq\a\vs4\al()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2)基因型频率变更,基因频率不确定变更,生物不确定进化。2.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更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更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条件发生变更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更,A基因限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变更解析:选A。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Q点后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更,A基因限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eq\a\vs4\al()进化中的“定向”与“不定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3)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是定向的。(4)生物进化是定向的。物种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结合教材P112其次段~P113内容完成以下探究。探究1分析下面材料,理解物种的含义一般状况下虎和狮子是不行能相遇的,也不能自然杂交,下面是在动物园里生产的虎狮兽,但虎狮兽不育。(1)据此分析,虎狮兽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缘由是:①虎和狮子杂交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②虎狮兽不育,不能产生可育后代。(2)可见,物种是分布在确定的自然区域,具有确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繁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探究2分析下图的进化过程,理解物种形成的渐变模式一个种群eq\o(→,\s\up7(地理隔离))多个小种群eq\o(→,\s\up7(多种因素),\s\do5((突变、重组、选择、漂变等)))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变更→亚种eq\o(→,\s\up7(出现生殖隔离))新物种。此种物种形成方式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是一种渐变式物种形成方式。探究3视察下图,区分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1)图1中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由于地理障碍,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属于地理隔离。(2)图2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马和驴生下骡,骡是不育(填“可育”或“不育”)的,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可见,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填“能”或“不能”)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称为生殖隔离。(3)物种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1)种群与物种的关系是什么?提示:一个物种可由在不同区域的多个种群组成。(2)新物种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吗?举例说明。提示:不都是。例如:①骤变式——无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如:物种A×物种Beq\o(→,\s\up7(杂交))杂种植物eq\o(→,\s\up7(染色体加倍))异源多倍体。②人工创建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建新物种。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和三个环节(1)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①渐变式(如下图)②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由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如下图)。此外还可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人工创建新物种,如八倍体小黑麦。(2)三个环节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导致物种形成。三者关系如下图:突破1两种隔离类型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产生生殖隔离B.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产生地理隔离C.地理隔离确定导致产生生殖隔离D.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需经过地理隔离解析:选A。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记,A正确、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确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生殖隔离形成不确定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eq\a\vs4\al()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沟通的现象。(2)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缘由,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总之,新物种的形成不确定会经过地理隔离,但确定会经过生殖隔离。突破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沟通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确定进化了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更,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解析:选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沟通,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沟通,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确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更,故确定进化了,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推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更,D正确。eq\a\vs4\al()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分和联系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记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变更变更后生物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仍属于同一物种二者联系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变更,这种变更可大可小,不确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确定导致新物种形成;②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核心学问小结[网络构建][关键语句]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4.中性学说是从分子水平说明生物进化的理论,它认为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既无利也无害。[随堂检测]学问点一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假如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实力或竞争实力大小是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变更的曲线是()解析:选A。由题中“生存实力或竞争实力大小是AA=Aa>aa”可知,自然选择的结果是A基因频率将增加,a基因频率将减小,由于Aa个体生存实力较强,a基因不会被完全淘汰。2.下列关于进化中“选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确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不行能发生变更C.自然选择干脆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D.育种中通过人工选择,限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渐渐变大,从而使生物进化答案:D3.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胜利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解析:选C。依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可知,EE的个体繁殖胜利率最低,其次是Ee,说明在选择过程中,EE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少,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多,因此,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图C所示。学问点二现代综合进化论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内全部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D.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解析:选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而一个池塘内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交配后产生的三倍体草莓不行育,因此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不属于同一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发生进化的标记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更,跟显隐性个体的数量没有关系,D错误。5.下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晰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确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A和B间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确定存在生殖隔离C.若A和B仍旧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更,导致了它们朝着确定方向进化解析:选D。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胚胎致死、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确定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A描述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一般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后产生生殖隔离,但经过地理隔离不确定形成生殖隔离,所以B描述错误;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A、B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所以C描述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变更,从而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D描述正确。6.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很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全部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连趾(趾间有蹼)基因。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更的过程。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连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渐渐上升,其缘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更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更,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更。解析:(1)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2)生活在确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4)由于过度繁殖,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性状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当环境缺少食物时,连趾个体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得食物,更适应环境。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分子水平看是对有利基因的选择,从而引起基因频率的变更。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②连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得食物。因此,岛上食物短缺时,连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③基因频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躲避天敌的实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确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持续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解析:选C。依题意“雄性蓝孔雀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可知,大尾屏的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即确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持续,A项正确;雄性蓝孔雀个体会苍老、死亡,也会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即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变更,C项错误;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的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会导致后代大尾屏的基因频率增加,小尾屏的基因频率削减,因此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项正确。2.调查发觉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一般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一般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蜣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C.与一般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一般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变更解析:选A。依据题中信息,该蜣螂与一般蜣螂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故A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蜣螂种群中存在一般蜣螂和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由于自然选择的定向选择,使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基因频率发生变更,故B、C、D正确。3.随机交配的棕色小鼠种群出现了一只黑色个体,试验证明这是常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经随机交配多代后,调查显示36%的小鼠体色为黑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色基因的频率为20%B.种群中杂合子占16%C.突变基因确定了小鼠的进化方向D.黑色基因的频率会渐渐增大解析:选A。36%的小鼠为黑色,说明隐性纯合子是64%,说明隐性基因频率是80%,黑色基因频率是20%,故A正确。种群中杂合子概率为2×80%×20%=32%,故B错误。突变只能给小鼠进化供应原材料不能确定进化方向,故C错误。黑色基因频率在随机交配状况下会不变,故D错误。4.某一个自由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等位基因A对a完全显性,但A纯合致死,种群中显性个体占总数的36%,则()A.该种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小于显性基因的频率B.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不变C.该种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A的频率渐渐增大D.若该种群个体自交,则后代基因频率将发生变更,说明该种群进化了解析:选D。A纯合致死,故该种群基因型只有Aa和aa,已知种群中显性(Aa)个体占总数的36%,aa个体占64%,A错误;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变更,B错误;该种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A的频率渐渐减小,C错误;后代基因频率将发生变更,说明该种群进化了,D正确。5.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物种是生活在确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③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④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的产生,故①正确。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故②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故③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④错误。6.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确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更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④⑤解析:选D。由题意知,这是一个种群连续自交,没有发生隔离,①错误;子代基因型频率的变更是由连续自交引起的,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错误;Aa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2,自交4代后,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A的基因频率为15/32+(1/2)×(1/16)=1/2,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更,该种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生物进化,③错误、⑤正确;最初Aa=1,AA=aa=0,连续自交四代后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变更,④正确。7.“超级细菌”因具有NDM基因,耐药性极强,现存抗生素均不能有效将其杀灭。如图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病原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不同性状B.抗生素的滥用导致NDM基因出现C.隔离不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必要条件D.a表示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使NDM基因频率增加答案:B8.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记C.c表示新物种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确定须要地理隔离解析:选C。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标记新物种的形成,故B错误。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但形成新物种不确定都须要经过地理隔离,故D错误。9.现代综合进化论与中性学说的区分在于()A.现代综合进化论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生物进化的实质B.中性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论有着根本上的区分,它否定了自然选择C.中性学说认为通过随机固定由生物个体确定保留和淘汰D.中性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现代综合进化论侧重于宏观水平解析:选D。中性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一个侧重于分子,一个侧重于个体、群体。10.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更状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限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变更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选C。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从图可看出a的基因频率在渐渐增大,说明白a基因限制的性状有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B正确;1970年该种群不确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不确定是18%,C错误;自然选择是选择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下面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B.由图可看出C物种没有接着进化C.B物种和D物种存在地理隔离,不确定存在生殖隔离D.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重要缘由是他们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D。A物种进化成B、C两个物种是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更所起的作用不同,使这两个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别,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的结果,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C没有接着形成新物种,并不能说明C物种没有进化,B错误;当B物种迁入乙岛后,迁入乙岛的B物种与D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由于与C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沟通,因此B与C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正确。12.某地甲、乙两个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A.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B.甲种群的a基因频率小于乙种群C.甲种群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D.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都由自然选择确定解析:选B。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乙种群个体总数大于甲种群,因此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故A正确;甲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为:(22+4×2+12+3×2+8+2×2)/200=30%,而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68+36×2)/800=30%,因此甲、乙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相等,故B错误;甲种群T基因发生了突变,而乙种群的T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故C正确;自然选择确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3.杂交试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限制,黑色S对灰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约为5%。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供应了________。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用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更的缘由: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袒露并被煤烟熏成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_______,有利的变异则渐渐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的变更,导致生物朝着确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方向是由________确定的。(3)为了探讨环境变更对桦尺蛾种群变更的影响,某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项目地区灰色桦尺蛾黑色桦尺蛾释放数回收数回收率释放数回收数回收率污染区641625.0%1548253.2%非污染区3935413.7%406194.7%①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②若该地区实行煤烟限制安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治理,请绘出在治理过程中黑色桦尺蛾、灰色桦尺蛾数量随大气污染的变更(绘出大致走势即可)。解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获得的。而S基因频率的增高是通过等位基因的分别、重组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实现的。又由于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变更并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19世纪,种群中s基因频率高的缘由是灰色(ss)桦尺蛾体色与环境色调一样,不易被鸟类捕食。后来桦尺蛾栖息地变成褐色,灰色个体易被鸟类捕食,黑色个体由于具有了爱护色而简单生存,久而久之,黑色个体逐代积累增多,S的基因频率也随着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导致生物朝确定方向缓慢进化。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随着大气污染得到治理,灰色桦尺蛾数量会增加,黑色桦尺蛾的数量将降低。答案:(1)①基因突变原材料②等位基因的分别、重组(2)①灰色(ss)桦尺蛾体色与环境色调一样,不易被鸟类捕食②灰色个体易被鸟类捕食,黑色个体因有了爱护色而易生存,久而久之,黑色个体逐代积累增多,S基因频率也随着上升③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被淘汰积累增多基因频率自然选择(3)①53.2%25.0%13.7%4.7%(两组数据依次可以调换)②14.达尔文发觉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探讨发觉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1)大陆龟刚起先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邑租房合同范本
- 背包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SB四方有边蜡烛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免租金租赁合同范本
- 河道清淤技术服务合同
- 建筑工程项目工人劳动合同示例
- 电子产品及配件购销合同及附表
- 企业保洁临时工劳动合同范本
- 技术服务合同(五)
- 课件使用权转让合同2025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2025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医院培训课件:《PET-CT的临床应用》
- (课件)-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新年里的开心事》
- 2025海南省交通投资控股限公司招聘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宋代美学研究
-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全套
- 船舶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件-任务3.涂胶机器人工作站
- 供应链管理(第2版)课件:常用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