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相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概述西汉初期政治统治和复原发展经济的举措,分析相识其影响。概括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措施,理解相识其影响。概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重要举措,分析其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说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冲突和农夫起义,相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缘由归纳西汉后期兴衰的表现,分析王莽改制与西汉农夫起义的内在联系。概括东汉光武帝统治的举措,分析其影响。梳理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的表现,分析与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联系及影响。概括两汉时期史学、文学、科技的主要成就,相识两汉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说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问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文景之治”(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削减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复原,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汉初政治统治(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特殊说明】“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改变。如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即为创新。(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斗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心集权造成严峻威逼。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渐渐剪除,但又接连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概念阐释】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见在汉初产生了肯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史料实证】西汉初的国家社会治理史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史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史记·孝文本纪》(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行食,寒不行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史料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谦;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司马迁《史记》[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西汉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凋敝、国家贫困的景象。(2)史料二中两则史料说明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发展社会经济。(3)史料三中司马迁赞誉了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盛世景象。[思索](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导致史料一反映现象的主要缘由。提示秦朝暴政,秦末长期战乱。(2)依据史料二,指出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据。提示战国以来商鞅变法的重农政策;运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3)依据上述史料,分析归纳导致史料三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提示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西汉前期的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夫负担,提倡节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等。eq\a\vs4\al()客观看待“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复原发展,社会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2)文景之治时期,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加,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但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威逼中心集权、少数民族边疆威逼及地主剥削农夫等问题依旧存在。学问点二西汉的强盛1.巩固政治统治类别措施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减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减弱丞相权力,设立干脆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察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概念阐释】察举制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举孝廉和举贤良的方式,重视品德和才能,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举荐给上级或中心,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2.发展社会经济类别措施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心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概念阐释】“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肯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3.思想“大一统”(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特殊提示】“独尊儒术”中的“儒术”“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学,是继承先秦儒家中民本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微点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心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好用性。(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4.开疆拓土(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斗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张骞出访西域:为协作对匈奴的斗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开拓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开拓“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闻名的“丝绸之路”。(4)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限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加强。【微点拓展】秦皇汉武——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特征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汉起先,政治、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同的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开疆拓土,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料实证】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举措及影响史料一史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史料三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减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解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全部富商大贾陷于破产。——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改变》[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2)史料二反映汉武帝时期中心机构和官制的改变。(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汉武帝时期对待工商业及商人的政策。[思索](1)依据史料一及所学学问,指出史料一反映的制度导致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如何解决的?提示社会问题:出现了严峻的王国问题,危及中心集权。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eq\a\vs4\al((2)史料二表明汉代中心官制有什么改变?其实质是什么?)提示改变: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减弱了相权。实质:加强皇权。(3)据史料三及所学学问,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概括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提示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减弱商业和商人。目的: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实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eq\a\vs4\al()汉代“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别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限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心监察。③逐步减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经济方面:接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须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4)民族和对外关系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开拓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学问点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1)缘由: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猛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夫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担心。(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王莽统治(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冲突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冲突更加激化。(2)政权覆亡: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峻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夫大起义最终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3.“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2)统治措施类型内容政治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加尚书台的作用;严格限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约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学问拓展】度田制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了增加税收,下诏度田,所谓度田,就是丈量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度田的实行为“光武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规律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缘由(1)统治者都擅长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3)统治者擅长用人。(4)统治者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等。4.东汉的衰落(1)东汉后期统治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构图解史】外戚和宦官交替擅权(2)黄巾大起义①缘由: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快速,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日益尖锐。②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隐私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③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规律总结】历代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1)农夫对土地的猛烈渴望,是历代农夫起义爆发的最根本缘由。(2)主要缘由:历代王朝后期的腐朽统治。(3)干脆缘由:自然灾难或突发事务。【史料实证】东汉“光武中兴”及中后期的衰落史料一东汉初期户数和人口统计表在位皇帝户数(万)人口(万)东汉光武帝4272100东汉明帝5863412东汉章帝7454335东汉和帝9235325——据《后汉书·郡国五》数据编制史料二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困难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牗房闼之任也。……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听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后汉书·宦者列传》史料三[研读](1)史料一表格反映了东汉初期户数和人口增加,说明白东汉初期社会经济的复原和发展。(2)史料二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专权现象,宦官专权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3)史料三反映了东汉末年阶级冲突尖锐下爆发的农夫起义。[思索](1)依据史料一及所学学问,分析东汉初期经济形势发生改变的缘由。提示汉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中心集权,严控外戚干政,提倡节俭、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释放奴婢,重视仁政和德治等,促进了东汉社会经济复原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对东汉王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提示现象: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eq\a\vs4\al((3)史料三所反映历史事务和史料二所示现象之间有何关联?)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引起人民不满,最终爆发黄巾起义,导致东汉后期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eq\a\vs4\al()西汉“文景之治”与东汉“光武中兴”的比较(1)相同点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农夫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留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夫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等。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2)不同点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无为而治”思想,实行养精蓄锐政策;光武帝留意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②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没有的。学问点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成就(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成就(1)汉赋: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许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3.科技成就(1)两汉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使汉初经济复原和发展,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统治时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形成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强盛局面。董仲舒的“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心集权统治的须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两汉后期的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现象,导致了两汉政治腐朽,土地兼并猛烈,阶级冲突尖锐,促使两汉逐步走向衰亡。1.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权更替方式多样。秦汉之间政权更替的方式属于()A.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B.社会底层革命C.权臣逼宫禅让D.地方势力做大替代解析:选B。据所学学问可知,秦朝暴政,引发了农夫起义,后起兵反秦的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又与项羽绽开了四年楚汉斗争,刘邦成功,建立西汉,故选B项。2.“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实行()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中外朝制解析:选C。据材料“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从而拱卫皇室,故选C项;三公九卿制主要指秦朝中心官制,解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实行郡县制来加强中心集权,解除B项;汉武帝时期推行中外朝制度,解除D项。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后厚葬会劳民伤财,不行取,实质是提倡节俭,故选C项。4.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起先于()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C.文成公主进藏 D.昭君出塞解析:选A。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华文明对西域的经营起先于西汉时期的张骞凿空,使丝绸之路快速发展,故选A项。5.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朝政日益腐败、国力渐渐衰落、社会动荡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缘由是()A.君主昏庸 B.严刑峻法C.外戚和宦官专权 D.军阀割据解析:选C。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了朝政日益腐败、国力渐渐衰落、社会动荡的局面,故选C项。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据材料“汉朝儒生发展而成”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董仲舒糅合法家、阴阳家与黄老之学以及先秦儒学发展成为新儒学,故选D项。教材答疑·名师指津1.教材P21“思索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提示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主要是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巩固渐渐解决的王国问题的成果,是加强中心集权的必定要求,也是完善监察制度的须要。2.教材P23“学思之窗”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提示汉赋结构宏大,辞藻丰富,句式多样,文辞清丽;乐府诗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浪漫主义色调。3.教材P24“问题探究”学习这段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提示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全部制发展过程中的必定产物。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势力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持放任看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猛烈和农夫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气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疯狂地扩张,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定在政治上争夺权力,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腐朽,豪强地主是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形成的重要根源。4.教材P24“学习拓展”提示略。(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限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刘邦主见给同姓封王、非功臣不封侯,说明其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固皇位传承,故选C项。2.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方法特别高超,被武帝马上接受。这主要在于该方法()A.缓解了皇族内部冲突 B.便于减弱宰相权力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解析:选D。依据题干中“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得出,该方法是“推恩令”,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选D项。“推恩令”牵涉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冲突,A、B两项错误;“推恩令”不能瓦解地方势力勾结,C项解除。3.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解析:选C。据图文信息“汉归义羌长”可知,西汉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这体现了当时这一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王朝,故选C项。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A.焚书坑儒独尊儒术B.焚书坑儒推恩令C.统一文字推恩令D.统一文字独尊儒术解析:选A。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摧残了文化;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实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建议,故选A项。5.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一般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削减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养精蓄锐的政策,到汉武帝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6.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A.促进了汉代教化制度的发展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快速瓦解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选D项。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化制度的关系,A项错误;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拔官员,C项错误。7.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仰慕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解析:选A。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一改西汉初年实行的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会被跳墙的居间合同
- 售后服务协议合同
- 公司股份转让合同协议书详细
- 技术服务合同免税
- 墙布供货施工合同协议书
- 股权分配及股份制公司合同详解
- 产品销售与分销合同细节规定
- 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优化合同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材料及制造基础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中学英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一岗双责制度及实施方案(5篇)
- 教学常规检查记录表
- 清真食品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
- 《纽约国际介绍》课件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标点符号 试卷(含答案)
- 更年期综合症研究白皮书
-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读书分享
- 互联网视域下微纪录片情感化叙事研究-以《早餐中国》为例
- 芋头种植技术要点
- 【基于近五年数据的鸿星尔克财务报表分析15000字】
- 公司员工奖惩制度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