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经腧穴课件_第1页
第十章 经腧穴课件_第2页
第十章 经腧穴课件_第3页
第十章 经腧穴课件_第4页
第十章 经腧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经腧穴1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经络(概念、主要内容、分布、作用)腧穴(概念、分类、主治规律、定位法)常用穴位(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针灸方法(针法、灸法)第十章经腧穴1第一节

经络经络的概念及主要组成经络的生理功能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连属部分

第十章经腧穴1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第十章经腧穴1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正经)别络(大络)1.经脉

2.络脉浮络奇经八脉(奇经)孙络十二经别外连十二经筋3.连属部分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

第十章经腧穴1三、经络的命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第十章经腧穴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第十章经腧穴1(二)十二经脉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内侧——

手三阴经中——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后——手少阴心经前——手阳明大肠经外侧——

手三阳经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前——足太阴脾经内侧——足三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下肢——足后——足少阴肾经前——足阳明胃经外侧——足三阳经中——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第十章经腧穴1奇经八脉的命名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根据其运行部位和功能命名。第十章经腧穴1四、脏腑络属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第十章经腧穴1

五、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第十章经腧穴1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阴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第十章经腧穴1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阳行于肩胛部;足三阳前中后顺序:阳明少阳太阳;手三阴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均行于腹面。

腹面的经脉,自内而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第十章经腧穴1

六、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头足手胸腹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第十章经腧穴1

七、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食指末端无名指端小指端足大趾端足大趾足小趾端第十章经腧穴1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瞳子髎)目内眦(睛明)鼻翼旁(迎香)第十章经腧穴13.手、足阴经交接于胸部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心中胸中肺中第十章经腧穴1

走向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之三阳;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之三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之三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之三阴。第十章经腧穴1八、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心中←───────┘│└→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胸中←───────┘│└→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肺中←───────┘第十章经腧穴1八、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简便记忆: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第十章经腧穴1

附:流注次序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胆肝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焦第十章经腧穴1

九、奇经八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1)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2)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第十章经腧穴1奇经八脉

督脉:

(1)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任脉:

(1)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

第十章经腧穴1奇经八脉

冲脉:

(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2)与女子月经有关:有“血海”之称。带脉:

(1)约束纵行诸经。

(2)与妇女带下有关。第十章经腧穴1奇经八脉

阴跷脉、阳跷脉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调节下肢的运动和眼睑开合。阴维脉、阳维脉

维络诸阴经或阳经,使阴经或阳经功能协调。第十章经腧穴1

十、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联络作用主要有:

1.联络脏腑与体表

2.联络脏腑与官窍

3.联络脏腑与脏腑

4.加强经脉间的联系

第十章经腧穴1

(二)调节气血运行(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功能平衡经络的生理功能第十章经腧穴1

(一)解释病理变化

1.解释疾病的传变

2.解释表里同病

3.解释体表病理变化十一、经络的应用第十章经腧穴1(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通过经络循行走向及联系的脏腑经络的应用第十章经腧穴1

(三)用于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1.指导针灸取穴

2.指导用药

3.电针、耳针、穴位注射

4.预防疾病

经络的应用第十章经腧穴1概念分类主治规律特定穴的意义

定位法第二节腧穴第十章经腧穴1腧穴,即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一、概念第十章经腧穴1

十四经穴(309+52)经外奇穴(50)阿是穴

二、分类第十章经腧穴1

远治作用近治作用

三、主治规律第十章经腧穴1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四、定位法第十章经腧穴1骨度分寸定位法部位起止点折量分寸

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寸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3寸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