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七上02文言文(二)翻译
期末复习讲义(机构适用)(学生版+教师版)
文言文(二)翻译
(一)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
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
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
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
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翻译文言文,有两种方法,即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按照
文言文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用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不便于
直译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需要.辅之以意译c也就是说,.在翻
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翻译“六字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
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
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遥。蜀中(地名)有杜
处士(人名)。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
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
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
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例:此画斗牛也!这个
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
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撒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
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
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
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
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5.调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
惟弈秋之为听:全句翻译:只听弈秋的话(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
做),正常语序“惟听弈秋二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可以把这个句
子译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二
(1)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J中的丝竹为借代。可译为:没有奏乐的
声音扰乱双耳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
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
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J
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动词居多)。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就是把古文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C
3.再将这些字词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主语、
宾语省略较多),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例题(让学生翻译,翻译全文或重点句子)
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
③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
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
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1):猪。
③以:用来。④截断水杨树枝条。⑤鬻(yu):卖。⑥伪汉:指
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育常有暇拾薪
暇:()
(2)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嘉:()
3.
王育是如何通过白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
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1—4题(10分)
越人遇狗
邓牧①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②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③」
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梁肉④,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⑤,
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
将奚⑥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
⑦足,走而去之。夫以家人豢⑧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注释】①邓牧:,宋元之际的学者。②人:像人一样。③中分:
平分。④梁肉:精美的食物。⑤倨:傲慢。⑥奚:何,什么。⑦领:
脖子。⑧豢:养。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4分,各2分)
(1)我善猎()
(2)引而俱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食以梁肉,待之以人礼
3.有人讥笑越人“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
他们这样说,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下列对这则故事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应该和狗等动物和谐相处,不能虐待动物。
B、对贪婪残忍的坏人或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
C、人和贪婪的动物势不两立,要坚决与之斗争。
[)、越人不该与狗争食,以至葬送自己的性命。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
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日:“老父在大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
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
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
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
对文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者抚之以仁
抚:安抚
B.
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曾经
C.
不知卿家君法孤
法:法则
D.
周公不师孔子
师:学习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A.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公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做官时身边的人是如何称赞他。
B.
陈元方认为父亲在太丘,用德行去安抚强者,用仁慈去安抚弱者,
让人们安心做事。
C.
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是相
互效法。
D.
文中陈元方聪明机智,对于袁公提出的问题,他能运用比喻的方
法巧妙应对。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
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J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郑谷建议将“数枝”改成“一枝”的理由是
3.下列对“一字之师”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为士林所推崇的文学家。
B.指专为人修改作品的高手。
C.指将“数枝”改成“一枝”的人。
D.指改了一个字使作品更加完善的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
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
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
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日:“一字能之,一
百字亦能之J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
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
可笑」庄日:“即此同一局棋,便可对矣J应声云:“残棋半局,车
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J
(选自邹强《三信庐笔谈》)
【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②弈:下棋。③神
格:神色与气质。④厅事:指大堂。
1.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
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
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曲线句子C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3.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
些相似之处。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
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
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
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⑧不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②庶几之志:接
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高举的样子。④侧然:恳切的样子。
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③窜伏:逃避,藏匿。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志当存高远()
(2)虽有淹留()
2.
翻译下列句子。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3.
文中提到如何实现志向?(用原文回答)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
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an)o日过午,觉
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
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商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
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
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茵ludn:切成块的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京师
(
至:到
)
B.
因谒公
(谒:拜见)
C.
意为公必盛馔
(意:料想)
D.
果蔬皆不具(具:具体)
2.
翻译句子C
(1)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3.
“其人愧甚而退”,你认为“其人”为什么会感到“愧”呢?由
此可见,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二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三:“诺,期返而食J
起日:“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
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
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i]:等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宜其能服三军欤?()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C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
【甲】段和【乙】段都运用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采用前后的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4.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1一3题
商鞅治秦
公孙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日商君。商君
治秦,法令至行③,公平无私,罚不讳④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
子⑤,翻剿⑥其傅。期年⑦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⑧,特以强服之耳。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公孙鞍:商鞅,公孙鞅,卫鞅,都是一个人。姓姬,
战国时期卫国人。
②孝公:秦孝公。
③至行:一到就要执行。
④讳:回避。
⑤法及太子:太子犯了法。
⑥森(q1ng)剌(y1):古代的酷刑。M,在罪人脸上刺字;
剌,割掉鼻子。
⑦期年:周年。
⑧刻深寡恩:(对百姓)刻薄少恩惠。
1.解释加点字
(1)公孙鞅亡魏入秦:
(2)道不拾遗
2.翻译句子
(1)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3.史书记载商鞅最后的结局是“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你
觉得为什么商鞅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却得不到百姓的同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邦人。弱冠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②顾
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③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
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①弱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②谒:拜见。③谑:
开玩笑。
1.文中“野火浇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白居易的诗作
《况(1分)
2.请根据后文推测文中加点词“上国”的解释,并说说依据。
(3分)
“上国”的解释:依据:
3.“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二请结合句意分析一下顾况是如
何巧妙地开了个玩笑。(3分)
4.从“老夫前言戏之尔”中,可看出文中顾况最后对白居易所
持态度是()(2分)
A.对白居易持骄傲自大的态度。
B.对白居易持轻视、瞧不起的态度。
C.对白居易的态度有点不当回事。
D.对白居易深表歉意并被其才情折服°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拾
樵
司马光
余见童子拾樵于道,约曰:“见樵先呼者得之,后毋得争也皆
曰:“诺!”既而行,相与笑语戏狎,至欢也。瞒①然见横芥②于道,
其一先呼,而众童子争之,遂相挞③击,有伤者。余惕④然,亟归而
叹日,“噫!夫天下之利大于横芥者多矣,吾不知戒而日与人游,恃
其欢而信其约。一旦有先呼而斗者,能无伤乎?”
【注】①晡:xud,惊讶地看。
②芥:小草。
③挞:ta,用鞭子或棍子打。④惕:忧虑、恐惧。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后毋得争也()
(2)恃其欢而信其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夫天下之利大于横芥者多矣。
3.在“吾不知戒而日与人游”这句话中,在作者看来与别人交往
中应该“戒”怎样的人?(2分)
4.这个小故事阐明的道理是
(3分)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J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万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J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嵇中散语赵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②之风,
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矶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③。何必
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均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嵇中散: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赵景真:赵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工作,
以清当见称。
②白起: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子白黑分明。
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见解高明。
③尺、寸:不一定是表度量的单位,只是形容其短。表:用来观
测天象的一种标竿。班衡:古代测
量天象的仪器,即浑天仪。管:指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竹管。
1.
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
当的解释。
(1)
恨量小狭()
A.
怨恨
B.
仇视
C.
悔恨
D.
遗憾
(2)尺表能审见衡之度()
A.
知道
B.
周密
C.
推究
D.
查问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3.
有人说《世说新语》是一部慰人宝典,作为网络热门词的“慰”
读音为第三声,原属于北方地区常见的地方方言,意思为利用语言或
者其他方式对别人进行攻击。结合[甲][乙]两文,你
认为元方和赵景真的表现是网络语说的“慰”吗?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二)翻译
(一)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
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
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
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
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翻译文言文,有两种方法,即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按照
文言文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用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不便于
直译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需要,辅之以意译。也就是说,在翻
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翻译“六字法”
1.留
“留二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
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
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语。蜀中(地名)有杜
处士(人名)。
2.删
“删二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
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
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
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例:此画斗牛也!这个
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
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J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
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
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
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
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二“尔、汝”等换成“你,
5.调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
惟弈秋之为听:全句翻译:只听弈秋的话(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
做),正常语序“惟听弈秋二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可以把这个句
子译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J中的丝竹为借代。可译为:没有奏乐的
声音扰乱双耳
(2)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
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3)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
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J
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动词居多)。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就是把古文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词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主语、
宾语省略较多),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例题(让学生翻译,翻译全文或重点句子)
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
③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
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
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i):猪。
③以:用来。④截断水杨树枝条。⑤鬻(yd):卖。⑥伪汉:指
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译文】
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他作为别人家的苦工,负责放
牧猪羊(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
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断水杨树枝条当
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后来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
主鞭打他。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件
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
他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起上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
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直到太傅的职位。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育常有暇拾薪
暇:()
(2)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嘉:()
3.
王育是如何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
【答案】
1.
给
其
衣
食/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郭子敬)供给王育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起上学。
2.
(D暇:空闲;
⑵嘉:赞赏
3.
①他请人给他抄书,解决了买书的困难;②他折枝当笔,解决了
买笔的困难;③他日夜苦读,奋发学习,最终取得成功。
练习
(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1—4题(10分)
越人遇狗
邓牧①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②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③J
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梁肉④,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⑤,
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
将奚⑥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
⑦足,走而去之。夫以家人豢⑧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注释】①邓牧:,宋元之际的学者。②人:像人一样。③中分:
平分。④梁肉:精美的食物。⑤倨:傲慢。⑥奚:何,什么。⑦领:
脖子。⑧豢:养。
【参考译文】
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着头摇着尾巴发出人的语言说道:
“我擅长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J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
起回家。喂给它米板和肉,像对待人一样去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礼
遇,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是自已全部吃掉。有人就
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养它,它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你凭什
么还要养狗呢?”那越人醒悟了,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的时候,多的
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就跑着离开了。把狗
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4分,各2分)
(1)我善猎()
(2)引而俱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食以梁肉,待之以人礼
3.有人讥笑越人“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
他们这样说,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下列对这则故事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应该和狗等动物和谐相处,不能虐待动物。
B、对贪婪残忍的坏人或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
C、人和贪婪的动物势不两立,要坚决与之斗争。
D、越人不该与狗争食,以至葬送自己的性命。
【答案】
1.(1)擅长
(2)牵
拉(4分,每空2分)
2.(人)用精美的食物喂(狗)吃,按照待人的礼数来招待它(指
狗)(2分)
3.因为越人对狗“盛礼”狗却傲慢无礼,还将猎来的东西都吃掉,
越人没有让狗做
狗应干的事
(2分)
4.B(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
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
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J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
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J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
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司:“你贤良的父亲在
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
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J袁公
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
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
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
也不学周公J
1.
对文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者抚之以仁
抚:安抚
B.
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曾经
C.
不知卿家君法孤
法:法则
D.
周公不师孔子
师:学习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A.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贤家君在大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袁公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做官时身边的人是如何称赞他。
B.
陈元方认为父亲在太丘,用德行去安抚强者,用仁慈去安抚弱者,
让人们安心做事。
C.
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是相
互效法。
D.
文中陈元方聪明机智,对于袁公提出的问题,他能运用比喻的方
法巧妙应对。
【答案】
1.
C
2.
B
3.
B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
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J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J
解释:
齐己:唐朝和尚,善诗;谒:拜见;焉:代省郑谷;矍然:吃惊注
视的样子;兼:提起,整理。
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内衣,三种法衣合称三衣,指衣
服。
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其恭敬的行礼方式;自是:
从此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
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J郑谷看了笑
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
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
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郑谷建议将“数枝”改成“一枝”的理由是
3.下列对“一字之师”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为士林所推崇的文学家。
B.指专为人修改作品的高手。
C.指将“数枝”改成“一枝”的人。
D.指改了一个字使作品更加完善的人。
【答案】:
1.从此,书生们都把郑谷当做自己的“一字之师”C
2.“树枝”不能体现早春的“早”。
3.D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
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
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
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
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
对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
可笑」庄日:“即此叵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
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J
(选自邹强《三信庐笔谈》)
【注释】①庄有游: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②弈:下棋。③神
格:神色与气质。④厅事:指大堂。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
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
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
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
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
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
这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
百个字也能对J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
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J
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
军提防提防J
1.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
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
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
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曲线句子。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3.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
些相似之处。
【答案】
1.
B
2.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3.
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
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
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友人卦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C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
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
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
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求于情,永窜伏⑧不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②庶几之志:接
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高举的样子。④侧然:恳切的样子。
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
③窜伏:逃避,藏匿。
【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
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
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
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
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
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
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
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
息的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志当存高远()
(2)虽有淹留()
2.
翻译下列句子。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3.
文中提到如何实现志向?(用原文回答)
【答案】
1.
(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即使
2.
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
3.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
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an)o日过午,觉
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
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衡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
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
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窗ludn:切成块的肉。
【参考译文】
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京城,于是去
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
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
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
To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里感到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
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保了,一旁安置
着菜汤罢了。萧氏子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
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c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惭愧地
离开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京师
(
至:到
)
B.
因谒公
(谒:拜见)
C.
意为公必盛馔
(意:料想)
D.
果蔬皆不具(具:具体)
2.
翻译句子。
(1)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3.
“其人愧甚而退”,你认为“其人”为什么会感到“愧”呢?由
此可见,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
D
2.
(1)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离开。
(2)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白己吃了,[萧公子)感到惭愧就
告辞了。
3.
萧氏子感到羞愧:因为萧氏子生活骄奢,对比王安石生活节俭,
自愧不如。
王安石是一个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做事讲原则的人。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大丘舍去,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匚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J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三:“诺,期返而食。”
起日:“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
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
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i]:等待。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
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
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
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
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
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河貌3'友人惭愧.走
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
到时再回来吃饭J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J老友到了
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
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
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
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宜其能服三军欤?()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
【甲】段和【乙】段都运用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时采用前后的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4.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
(1)约定
(2)句末语气词
2.
老朋友到傍晚都没到,吴起就不吃饭等候他C
3.
语言(对话);对比
4.
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
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
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商鞅治秦
公孙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
治秦,法令至行③,公平无私,罚不讳④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
子⑤,粽剌⑥其傅。期年⑦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⑧,特以强服之耳。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公孙鞅:商鞅,公孙鞅,卫鞅,都是一个人。姓姬,
战国时期卫国人。
②孝公:秦孝公。
③至行:一到就要执行。
④讳:回避。
⑤法及太子:太子犯了法。
⑥粽(qing)剌(yi):古代的酷刑。惊,在罪人脸上刺字;
剌,割掉鼻子。
⑦期年:周年。
⑧刻深寡恩:(对百姓)刻薄少恩惠。
【参考译文】
商鞅逃出魏国进入秦国,秦孝公让他当丞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
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
时,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时,不偏袒自己的亲信。太子犯法,
就在他的老师脸上刺字并割掉鼻子。一年之后,没人拾取别人丢在路
上的东西,也无人敢1随意)谋取非分的财物,武器装备大大增强,
其他国家都害怕(它了).但是对百姓刻薄少恩惠,只是用强硬的办
法来压服人罢了。
1.解释加点字
(1)公孙鞅亡魏入秦:
(2)道不拾遗
2.翻译句子
(1)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3.史书记载商鞅最后的结局是“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你
觉得为什么商鞅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却得不到百姓的同情?
【参考答案】
1.(1)亡:逃亡
(2)遗:遗失的东西。
2.(1)秦孝公让他当丞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
(2)没人拾取别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随意)谋取非
分的财物。武器装备大大增强,其他国家都害怕(它了)。
3.因为商鞅单纯用强制手段来推行新法,法令政策对百姓刻薄,
缺少恩惠,只是用强硬的办法来压服人罢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郢人。弱冠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②顾
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③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
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J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①弱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②谒:拜见。③谑:
开玩笑。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郑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
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
少有推荐给他被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
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
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
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
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1.文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白居易的诗作
《九(1分)
2.请根据后文推测文中加点词“上国”的解释,并说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烟草总公司电子交易专用合同
- 工程借款合同借款合同
- 宣传服务合同协议
- 国外劳动合同样本
- 公司承包经营合同法律规定
- 通讯设备采购安装合同
-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研究方法论与创新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美术学院《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泰国社会与文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锦州医科大学《电路电子技术与数学逻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粤剧介绍(课堂)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案)
- 机床数控技术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lm3s8962开发板用户手册
- IATF16949-过程审核检查表-(含审核记录)-
- 食品防护评估表
- 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整理
- (74)-17.3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浅谈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学诊断
- SMT失效模式分析PFMEA
- 国际贸易地理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