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第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经学与诗学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诗学因有“经学向度”而更具崇高感,经学因有“诗学向度”而更具渗透力。经学的“诗学向度”存在于儒家核心经典的基因和本体中。“十三经”中除与诗学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诗经》之外,其他“十二经”也触及诸多对诗学影响深远的命题。例如《周易》比类取象、《左传》歌诗必类等表述就具有鲜明的表现论色彩,又如《春秋》微言大义、《论语》兴观群怨等论点也涉及重要的功能论命题。经学的“诗学向度”根源于“天人合一”且“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经学“天”“人”并重,但对“天”的关注本质上仍是对“人”的关注;而“诗”是公认的表现“人”的本质特征如精神、情志、心灵等最直接、最深入的艺术形式之一。刘熙载提出“诗为天人之合”的论断,实际是在“天”“人”并重的同时凸显了“人”的重要性,且将经学的“诗学向度”问题顺理成章地推演为诗学理论命题。诗学的“经学向度”浸润于中国诗学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识。从《离骚》的香草美人到汉大赋的“造构文辞,终以讽劝”,再到杜诗的“致君尧舜”和“大庇天下”,纯美的形式必须蕴含纯正的义理,才能具备成为经典的合理性。这一传统不仅体现在五、七言古体或律体诗的创作与批评中,还进一步体现在歌谣、颂赞、词曲乃至戏剧、绘画的创作与批评中。例如,历来被视为“小道”的词,清人在尊体运动中往往从经学中寻找理论资源,朱彝尊认为“词虽小技”,其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焦循更是认为词与诗一样因能补救经学导致的“抑塞沉困,机不可转”,而“有益于经学不浅”,这些批评使诗学的“经学向度”内涵更加丰富。诗学的“经学向度”根植于人类普遍的崇高心理。正如孔颖达所言:“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三训相承相合,同时蕴含了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虽然中西方“诗学”的概念内涵有所区别,但是它们都旨在以富于美感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情志与道德,进而发掘人性、理性与美德。这些具有崇高感的追求,是经学的题中之义,也是诗学无法忽视的功能目的。经学与诗学之间至少存在三座最为显眼的沟通桥梁。第一座桥梁是《诗经》学。《诗经》既是经学文本又是诗学文本,由《诗经》学引发的四始六义、美刺比兴等命题,就是经学与诗学交融互渗的表征。第二座桥梁是音乐学。正如孟子所言“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音乐精神早已融入经学的血液中。而中国古代诗歌也离不开音乐,且不说与乐相表里的“诗三百”和汉乐府,就是后来那些看似脱离了外在音乐形态的“纯诗”,也离不开声韵、格律等内在音乐性的支撑。第三座桥梁是音韵学。东汉时期即已萌芽的音韵学,其研究对象是《诗经》《楚辞》等诗歌文本,但同时它又隶属传统小学范畴,而小学乃经学之辅翼。三座桥梁间彼此互通,“《诗》之为道,内出于言而外成于乐,言心声也,诗者言之有韵者也”。心声、言、韵、诗、乐,构成一条链式展开的互通理路。(摘编自黄金灿《探寻经学与诗学互为向度的空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与诗学相辅相成,前者的渗透力因后者而愈强,后者因前者而更显崇高。B.《诗经》与诗学关系最为直接,其他的“十二经”亦有涉及诗学关系的命题。C.诗学的“经学向度”体现的伦理道德意识贯穿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创作与批评。D.只有通过《诗经》学、音乐学和音韵学这三座桥梁,经学与诗学才能实现互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经学与诗学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的观点,并点明二者的关系,总领了下文的论述内容。B.主体部分先从“经学的‘诗学向度’”与“诗学的‘经学向度’”分别展开论述,再指出经学与诗学的沟通途径。C.文章第二段用《周易》《左传》《春秋》《论语》等“十三经”之例,从同一维度论证了儒家典籍存在着“诗学向度”。D.文章在论证时大量引用了富有权威性的名人名言,从而使得分析有理有据,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力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提出的“诗为天人之合”体现了对经学“诗学向度”的哲学理念的深刻理解。B.虽然诗歌具有纯美的艺术形式,但仅凭这一方面,还不具备成为经典的合理性。C.虽然中西方“诗学”的概念内涵完全不同,但它们所采取的艺术形式和追求的目标相同。D.音韵学能够成为经学与诗学的沟通桥梁,是因为音韵学研究对象为诗歌文本,从属于用来辅佐经学的小学范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近年来,随着历史观念革新和技术手段迭代,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在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给观众带来了新鲜观感。与传统创作惯常采用严肃庄重的叙事基调不同,当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运用虚构、再现、戏剧化等新潮手段、轻松语态讲述历史。解说语言或突出情感色彩,或注重文学性,或融入幽默的网络用语,将传统史料拆解为易于被观众理解接受的碎片化信息。比如《历史那些事》中,以时尚、新奇的角度,戏说、调侃的方式切入历史讲述,激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不过,我们在关注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创作新潮流的同时,也必须对部分创作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有所警惕。网络视听文艺崛起,尤其是微纪录片形式出现,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从业界精英到媒体新锐,思维活跃的青年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加入其中,让讲述历史故事的纪录片作品成为视觉实验的阵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对历史记载中逸闻趣事、偶然事件等表现出浓厚兴趣,使叙述成了“戏说”,历史沦为“秘史”。有的过于注重道具、场景、服饰等外在形式和高能、反转等戏剧手法,结果舍本逐末,导致作品新奇度有余、思想性不足。有的对历史史实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以追求艺术为名,让创作脱离历史真实的基础,使历史讲述不够严谨,等等。须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人们观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从具体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经历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引导。所以,创作者一方面应在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史观的锤炼上下“硬桥硬马”的功夫,多方搜集史料,请教权威专家,追踪学界动态,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大致的历史脉络形成基本认识。在此之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才是有根基的创作。另一方面,在探索纪录片创作边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纪实精神,以求真为底层逻辑,更多使用文物遗址、文献资料以及专家学者讲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情景再现形式,并运用色调处理与字幕标注等方式,帮助观众区分纪实影像与戏剧演绎。(摘编自赵谦《历史题材纪录片:生动讲述不等于戏说秘史》)材料二:(摘编自网络)材料三:纵观中国纪录片史,每一次大的进步大多是由历史纪录片做先驱的。纪录片与历史的关联,也不仅仅体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任何题材的纪录片,一旦涉及关于过去的信息与知识,将其用于纪录片的故事讲述和主题表达时,都需要思考和处理影像与历史的关系。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中如何看待和呈现历史?首先,知识是历史的第一面貌,历史是关于过去的信息和知识。作为知识的历史,要求纪录片的呈现应当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将影像作为证据,探究影像与真实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其次,叙述是历史的结构和表象。叙述以时间、因果和戏剧的方式重新组织了历史知识,让它成为可被消费的文化产品。历史要得以传播和流通,都无法脱离叙述的形态。也正是通过叙述,历史开始与讲述它的时代、语境和个体发生关联,折射出历史本体之外的文化特质。最后,实践是历史的当下影响。实践包括了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也包括了观众的观看和消费实践,甚至包括了观众的情绪反应、价值共鸣等。在当代社会文化场域中,历史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均发生于历史的实践层面。(摘编自梁君健《影像如何呈现历史: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三个核心议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历史题材纪录片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这是因为其在历史观念、技术手段以及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的创新。B.人们对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有着不同的需求,从目前各类纪录片的播放量来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播放量超过了其他类型。C.历史是过去的信息与知识,但叙述让它与讲述它的时代、语境和个体发生关联,从而将它本身之外的文化特质折射出来。D.历史与纪录片的关系相当紧密,不管哪种题材的纪录片,都需要体现历史信息与知识,都需要思考与处理影像与历史的关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传统创作与当下的创作在叙事基调上不相同,前者的语言严肃庄重,后者的语言诙谐幽默。B.现在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良莠不齐,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的情形占据了半壁江山。C.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来,这其中有网络技术发展的因素,也有其他因素。D.历史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中作用巨大,地位不容忽视,后者每次大的进步都得益于前者的推动。6.我们在创作历史题材纪录片时如何尽最大可能保证其历史知识的正确性?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残碑侯发山回郭镇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残缺不全。这通碑是纪念名医李诏亭的。初立这通碑的时候,李诏亭尚健在,时年68岁。难道给活人立碑犯了忌讳才给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李诏亭去世说起。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李诏亭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巩县(今巩义市,后同)本地及周边受惠之人前来吊唁,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聘请三个剧团唱了半月有余。八十多岁仙逝,算是喜丧。戏台两边搭棚建灶,以便众人吃饭看戏。棺木是用十二棵柏树的树心做成的,俗称“十二圆心”,是档次最高的棺材。下葬当天,送别的人群长达数里,个个泪流满面,伤心不已。棺材由三十二人抬,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人们自发相送,哀哭声响彻云霄,烧纸的烟雾遮天蔽日。乡亲们也都异常感慨,议论纷纷,有的说:“啧啧,县长死了也没这样的场面。”有的说:“老人家一辈子也值了。”有的说:“到了三周年,说不定比这个还热闹。”有的说:“坟前两块碑,一个是生前所立,一个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见!”有的说:“还有那些匾,什么‘悉诸传方’‘曾饮上池’‘长桑遗秋’‘岐黄再世’,十多块呢,我都没听说过。”……隆重的场面李诏亭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让老夫人下定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的丧事被活活累死了。事实上,李河是因为李诏亭辞世而伤心过度才病逝的,当然,也有操心劳累的原因。得知老夫人的决定,亲戚朋友和她的五个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她给气糊涂了。大儿子天庚说:“娘,这是爹的脸,咋能砸呢?”这碑是1923年由王家彦带领河南六县(登封、偃师、巩县、荥阳、温县、密县)数百民众立的,碑阴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县受惠百姓名单,碑阳正文写“名医诏亭李老先生懿泽悠长”,以彰显李诏亭的功德。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有‘湛水先生’这个名号就够了。”李诏亭因其医术精湛,兼有如清水之德操,故人称“湛水先生”。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有一次李仓从李诏亭家门口经过,李诏亭看他气色不佳,断定他身体肯定有疾。原来李仓胸口有一个碗底大的疮,不疼不痒。李诏亭说:“此乃护心疔,趁尚未发作蔓延,需尽早医治。”李仓不想治疗,因为家境困难,手头拮据。“你这疮无须吃药。”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时将恶疔除掉。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纷纷出面劝解:“老人家,不能砸。”“干娘,万万不能砸!”“不能砸,老奶!”……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叹息了一声,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问成了哑巴。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王指南的父亲王戍春来请李诏亭。在去的途中,李诏亭看病心切,担心延误时机,抽了马一鞭子。马嘶鸣一声撒蹄飞奔,他却不慎坠马。王戍春要带他去附近药铺诊治,他说:“皮外伤,不碍事。”说罢一瘸一拐蹬鞍上马,忍痛赶到王戍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王指南一剂药下肚,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老夫人又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会撇下我一个人,自己先走?”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也都默默垂下了头。前几天,李诏亭偶感风寒,适逢回郭镇李邵村杨清益的儿子患了急症,杨清益亲自牵马来请。到了李诏亭家后,得知李诏亭已八十五岁高龄,不能骑马,杨清益又用一乘小轿来请。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管家人的反对,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咳嗽着一边往外走。俗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但是,因为病人情况特殊,李诏亭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杨家。杨清益求之不得,千恩万谢。李诏亭一边给病人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时半夜还要起床查看。如是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才离去。不幸的是,李诏亭因疾劳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老夫人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指着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缓和了一下口气,叮嘱道:“你们的爹看病不收钱,即便收钱,也是只收富人的钱。你们的爹没把医术传给你们,不要怪他,他是担心你们定力不足,把路走偏。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旦失手,毁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声,更是别人的一个家庭!男子汉大丈夫要养家糊口,必须找个正经营生……所以说,这通碑不能留,要砸……”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就这样,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两半。老太太不解“气”,要求彻底砸烂。五儿子天合年轻,脑瓜子灵,对老太太说:“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铺路,也算是我爹为世人做的最后一点贡献。”老太太这才答应。2016年,李家后人为纪念先祖,又把残碑找回来,立在了祠堂门前。(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诏亭去世后人们来吊唁及其安葬的场面极其隆重:送别阵容庞大,棺材档次高,人们敬送的牌匾多,可谓盛极一时。B.李诏亭的去世让李河悲痛不已,再加上操办丧事时过度劳累,李河也死了,这成为老夫人不顾众人劝说而坚持砸碑的导火索。C.小说详写了李诏亭为李仓、王指南等治病的经过,从不同的侧面将李诏亭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等形象特征刻画出来。D.老夫人认为医生的职业风险大,不是正经营生,不能养家糊口,所以她赞同李诏亭不让儿子做医生的观点,这也是她砸碑的原因之一。8.老夫人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分条概括。9.这篇小说的构思突破常规,采用逆向思维,从而出奇制胜,艺术效果极佳。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缺。”(选自《百战奇略·围战》,有删改)材料二:冬十月,吴陆抗闻步阐叛,亟遣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之。帝遣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车骑将军羊祜帅步军出江陵,巴东监军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救阐。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内以围阐,外以御晋兵。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诸将谏曰:“今宜及三军之锐,急攻阐,比晋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北兵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皆欲攻阐,抗欲服众心,听令一攻,果无利。围备始合,而羊祜兵五万至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可忧者,假令敌得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若晋据西陵,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其患不可量也!”乃自帅众赴西陵。初,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土以绝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之,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祜止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粮,大费功力。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十二月,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步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肇众凶A惧B悉解甲C挺走D抗E使轻兵F蹑之G肇兵H大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文中指方法、策略,与贾谊《过秦论》中“行军用兵之道”的“道”意思相同。B.荆州,《尚书·禹贡》记载的古代九州之一,其他八州为雍、豫、梁、青、徐、扬、冀、兖。C.表里,文中指表面和内部,内外,这与成语“表里如一”中“表里”的意思相同。D.患,指祸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四面包围守城之敌的时候,给敌人留一个逃跑的缺口,则可动摇敌军坚守的决心;待到敌人逃跑的时候,再予以痛击,这样战果就会更加辉煌。B.当陆抗听说步阐背叛吴国投靠晋国的消息,就马上派兵讨伐,还不顾将士们的疲乏,下令围城各军在西陵城外面昼夜不停地构筑高墙来围困叛军。C.晋国援救步阐的大军到达江陵,大家认为陆抗应带兵防守江陵,陆抗表示,晋军不可能攻克江陵,但如果晋军攻占西陵,就会导致南山夷人叛变。D.围城之时,吴国的俞赞叛变逃跑,陆抗估计俞赞会把军中部署出卖给晋军,当晚调整部署。第二天,晋军果然攻打吴军的薄弱处,结果大败而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2)抗闻之,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示诸儿陈著①信书成痴,捱到如今,无生可谋。奈浑家梦饭,谷难虚贷,长年断肉,菜亦悭搜。风雨潇潇,江山落落,死又还生春复秋。八十岁,是这般多活,堪吊堪羞。休休。盍自回头。要铁汉须从穷处求。那袁安②闭户,恬然僵卧,少陵任妇,长是贫愁。一等清风,千年佳话,蚁蚋看他金谷楼③。是是是,笑出门天阔,一片云浮。[注]①此词作于宋亡之后。陈著曾在宋为官,因“独持风裁”“清正廉明”,深得民众拥戴。②袁安:袁安年轻时家境贫寒,天降大雪,别人出门乞讨,袁安不愿麻烦别人,独自安卧雪中,为时人称道。③金谷楼: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后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第一句,词人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一生读书,却没有谋生的能力。B.上阕第二句写出了一家人的穷困状况,无米下锅,无肉可吃,蔬菜也很少。C.上阕“潇潇”“落落”叠用,音韵和谐,也写出了人生的风雨和世事的变化。D.本词引用典故或明或暗,表达感情时隐时显;“这般”“休休”等用语通俗。15.由此词的标题“示诸儿”可看出,词人是要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请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诗中有许多屈原直抒胸臆、表明心志的句子。其中表达他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猿啼”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均使用了这一意象。(3)“柳”是我国古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常用来表示惜别深情;但在唐宋诗词中也有一些诗句虽有这一意象,却毫无惜别之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观点认为,干眼症就是“眼睛缺水”,只要多滴眼药水就可以有效缓解。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一系列疾病。人体眼球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即“泪膜”它由油脂层、泪液层与黏蛋白层组成。虽然泪膜只有几微米厚,但它就像是①,能保持角膜、结膜的湿润,还可以改善眼睛的屈光性能。在干眼症早期,患者只要休息一下,滴些人工泪液,症状就可以缓解,所以不少人在这一阶段容易掉以轻心。其实干眼症是泪膜分泌功能紊乱的表现,不只是“缺水”,还有相当一部分者由于泪膜平衡被破坏,泪腺受到刺激,反而②,不过这些流出来的泪水并不能有效地以泪膜的形式存在于眼球表面以滋润角膜。a对于干眼症者来说,通过外部手段只能帮助眼睛逐渐恢复生理功能,b所以一定要在期给予足够重视,c及时改掉那些长期难以改变的积习,不要乱用眼药水,d避免眼睛的不适题越来越严重。e如果出现眼干、眼涩、睁眼困难等干眼症状,f应确定干眼症的类型,立即去正规医院眼科就诊,g对症治疗。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丽的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壤与土壤资源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常州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导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印刷品、记录媒介复制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1.2.3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教学设计
- 河南女子职业学院《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剑桥学院《三维造型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沧州航空职业学院《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仪器分析化学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土壤地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CentOS 7系统配置与管理-习题及答案 杨海艳【ch07】管理文件权限
- 食品安全蔬菜水果
-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案例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一等奖(四篇)
-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STRANGE CASE OF DR.化身博士
- 《一起长大的玩具》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 肱骨外上髁炎-课件
- 空气动力学基础
- 新外研版(一起)四年级英语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随堂练习一课一练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历史趋势
- 劳动教育《蒸馒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