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培训课件_第1页
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培训课件_第2页
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培训课件_第3页
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培训课件_第4页
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概述]一、定义:胎黄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主讲:陈运生2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概述]二、发病情况:特点: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3周后仍不消退,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主讲:陈运生3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病因病机示意图]湿热郁蒸肝、胆、湿热郁蒸寒湿阻滞脾、胃→胆汁外溢→胎黄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变证胎黄动风胎黄虚脱病因病位病机病证主讲:陈运生4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或退后再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肿大,神倦不欲吮乳,大便呈灰白色。(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4)母子血型测定,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正常。(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主讲:陈运生5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诊断]2.鉴别诊断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生后第2~3天出生后24小时以内于4~6天最重发展快,程度重黄疸消退生后10~14天消退迟(超过3周)

(早产儿延迟至第3周后消退)黄疸退而复现全身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一般情况较差不伴其他症状伴有神萎不哭等主讲:陈运生6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诊断]2.鉴别诊断⑵病理性黄疸:①溶血性黄疸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②败血症伴有中毒症状,如神萎不哭、体温不升等;③新生儿肝炎黄疸伴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④先天性胆道闭锁黄疸伴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主讲:陈运生7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⒈辨证要点⑴胎黄应首先要辨别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⑵病程短,肤黄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⑶黄疸不退,色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为阴黄。⑷肝脾肿大,青筋显露,为瘀积发黄,属阴黄。⑸黄疸加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胎黄虚脱证。⑹黄疸显著,伴有抽搐,为胎黄动风。属胎黄变证。主讲:陈运生8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1)常证①湿热郁蒸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红苔黄。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5)。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主讲:陈运生10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1)常证②寒湿阻滞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神萎肢凉,纳呆便溏色白,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治法:温中化湿(益气健脾5)。方药:茵陈理中汤《金匮要略》加减。常用茵陈蒿利湿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主讲:陈运生11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1)常证③气滞血瘀(瘀积发黄5、6)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腹胀青筋,或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暗苔黄。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5)。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茵陈蒿汤合逍遥散加减5)常用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

主讲:陈运生12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2)变证①胎黄动风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红苔黄。治法: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常用羚羊角粉、钩藤、天麻平肝熄风;茵陈、生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石决明、牛膝、僵蚕、栀子、黄芩清热镇惊。主讲:陈运生13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2)变证②胎黄虚脱证候:黄疸迅速加重;面色苍黄、浮肿肢厥、神昏气促、胸腹欠温;舌淡苔白。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药: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五味子、麦冬敛阴;茵陈、金钱草利胆退黄。主讲:陈运生14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1.中药成药(1)茵陈五苓丸:每次3g,煎水灌服,1日1~2次。用于湿热郁蒸证。(2)茵栀黄注射液:每次10~20ml,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2.药物外治(1)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2)茵陈20g,栀子10g,大黄2g,生甘草3g。煎汤20ml,保留灌肠。每日或隔日1次。主讲:陈运生15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3.推拿疗法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主讲:陈运生16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4.针灸疗法胆红素脑病后遗症配合针刺疗法,1日1次,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①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用于智力低下。②哑门、廉泉、涌泉、神门。用于语言障碍。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用于上肢瘫痪。④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用于下肢瘫痪。⑤手三里、支正。用于肘关节拘急。⑥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用于手足抽动。主讲:陈运生17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5.西医治疗⑴病因治疗: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或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蓝光照射,或给予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病理性黄疸,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①感染性黄疸,选用有效抗菌素。②肝细胞性黄疸,用保肝利胆药,如肝泰乐、消胆胺。③溶血性黄疸:光照疗法,肝酶诱导剂,输血浆或白蛋白。严重时给予换血疗法。④胆道闭锁:手术治疗。主讲:陈运生18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5.西医治疗⑵其他治疗:①纠正酸中毒和补充葡萄糖,有利于胆红素运送和肝内结合。②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者,给予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

主讲:陈运生19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预防与调护]1.预防⑴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⑵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主讲:陈运生20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预防与调护]2.调护⑴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⑵新生儿注意保暖,早期开奶。⑶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主讲:陈运生21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药学研究]1、中药茵陈、山栀、大黄、龙胆草、金钱草、黄芩、黄连、姜黄、玉米须、熊胆等,经药理研究提示上述药和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2、中药当归、白芍、白术、黄芪、龙胆草、山栀、蒲公英、茵陈、柴胡、赤芍、垂盆草、五味子等,经药理研究提示,上述药物具有一定保肝作用。主讲:陈运生22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药学研究]⑴茵陈蒿汤中茵陈、山栀、大黄。其中:①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降低血液中胆红素;对金葡球菌,痢疾杆菌有明显抑制和较强解热作用。②山栀清热化湿。降低血液中胆红素和广谱抗菌及解热作用。③大黄泻下积热,行瘀和血作用。实验提示: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增加胆汁流量。具有抑制抗A,抗B抗体作用,并对葡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部分真菌等具有抑制作用。主讲:陈运生23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药学研究]⑵大黄退黄机理:①大黄可泻下肠胃积滞及血分实热,清除湿热,活血行瘀,增加胆汁流量;②大黄酸可刺激肠蠕动,促进大便次数增多,使胎粪中胆红素随之排出,有效地阻断了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的再吸收。③提出:大黄对新生儿黄疸具有特殊的治疗功能。⑶药理研究:黄芩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广谱抗菌及解热作用。主讲:陈运生24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研究]用茵陈黄连注射液治疗112例新生儿溶血症,根据血清检查确定为高胆红素血症者共76例,其中11例血清胆红素高于20mg/dL,治疗结果:平均1-4天开始退黄,全部病例治疗有效,平均11-14天完全消退,单用茵栀黄注射液与并用血浆加激素者疗效近似,无明显副作用,茵栀黄注射液含黄连、黄芩、黄柏、茵陈、栀子,剂量为40ml加等量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个别严重病例可加量至每日60-80ml,用至黄疸明显减轻。主讲:陈运生25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研究]

上海市儿童医院用三黄汤为主治疗新生儿黄疸38例,部分患儿进行了换血治疗,服药后平均5天黄疸消退,方剂组成:茵陈9g、栀子3g、大黄、黄连各1.5g,黄芩、黄柏各4.5g,每日1剂,空腹少量多次喂服,黄疸消退后停药。主讲:陈运生26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概述]一、定义:胎黄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与胎禀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主讲:陈运生28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概述]二、发病情况:特点: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3周后仍不消退,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主讲:陈运生29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病因病机示意图]湿热郁蒸肝、胆、湿热郁蒸寒湿阻滞脾、胃→胆汁外溢→胎黄寒湿阻滞气滞血瘀

变证胎黄动风胎黄虚脱病因病位病机病证主讲:陈运生30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或退后再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肿大,神倦不欲吮乳,大便呈灰白色。(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4)母子血型测定,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正常。(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主讲:陈运生31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诊断]2.鉴别诊断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生后第2~3天出生后24小时以内于4~6天最重发展快,程度重黄疸消退生后10~14天消退迟(超过3周)

(早产儿延迟至第3周后消退)黄疸退而复现全身症状一般情况良好一般情况较差不伴其他症状伴有神萎不哭等主讲:陈运生32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临床诊断]2.鉴别诊断⑵病理性黄疸:①溶血性黄疸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②败血症伴有中毒症状,如神萎不哭、体温不升等;③新生儿肝炎黄疸伴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④先天性胆道闭锁黄疸伴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主讲:陈运生33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⒈辨证要点⑴胎黄应首先要辨别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⑵病程短,肤黄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⑶黄疸不退,色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为阴黄。⑷肝脾肿大,青筋显露,为瘀积发黄,属阴黄。⑸黄疸加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胎黄虚脱证。⑹黄疸显著,伴有抽搐,为胎黄动风。属胎黄变证。主讲:陈运生34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1)常证①湿热郁蒸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红苔黄。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5)。方药: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味。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主讲:陈运生36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1)常证②寒湿阻滞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神萎肢凉,纳呆便溏色白,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治法:温中化湿(益气健脾5)。方药:茵陈理中汤《金匮要略》加减。常用茵陈蒿利湿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主讲:陈运生37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1)常证③气滞血瘀(瘀积发黄5、6)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腹胀青筋,或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暗苔黄。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5)。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茵陈蒿汤合逍遥散加减5)常用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活血。

主讲:陈运生38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2)变证①胎黄动风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红苔黄。治法: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常用羚羊角粉、钩藤、天麻平肝熄风;茵陈、生大黄、车前子利湿退黄;石决明、牛膝、僵蚕、栀子、黄芩清热镇惊。主讲:陈运生39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辨证论治](2)变证②胎黄虚脱证候:黄疸迅速加重;面色苍黄、浮肿肢厥、神昏气促、胸腹欠温;舌淡苔白。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药: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五味子、麦冬敛阴;茵陈、金钱草利胆退黄。主讲:陈运生40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1.中药成药(1)茵陈五苓丸:每次3g,煎水灌服,1日1~2次。用于湿热郁蒸证。(2)茵栀黄注射液:每次10~20ml,加等量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2.药物外治(1)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2)茵陈20g,栀子10g,大黄2g,生甘草3g。煎汤20ml,保留灌肠。每日或隔日1次。主讲:陈运生41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3.推拿疗法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主讲:陈运生42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4.针灸疗法胆红素脑病后遗症配合针刺疗法,1日1次,补法为主,捻转提插后不留针。3个月为1个疗程。取穴如下:①百会、风池、四神聪、通里。用于智力低下。②哑门、廉泉、涌泉、神门。用于语言障碍。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用于上肢瘫痪。④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用于下肢瘫痪。⑤手三里、支正。用于肘关节拘急。⑥大椎、间使、手三里、阳陵泉。用于手足抽动。主讲:陈运生43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5.西医治疗⑴病因治疗: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或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蓝光照射,或给予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病理性黄疸,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①感染性黄疸,选用有效抗菌素。②肝细胞性黄疸,用保肝利胆药,如肝泰乐、消胆胺。③溶血性黄疸:光照疗法,肝酶诱导剂,输血浆或白蛋白。严重时给予换血疗法。④胆道闭锁:手术治疗。主讲:陈运生44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其他疗法]5.西医治疗⑵其他治疗:①纠正酸中毒和补充葡萄糖,有利于胆红素运送和肝内结合。②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者,给予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

主讲:陈运生45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预防与调护]1.预防⑴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⑵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主讲:陈运生46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病胎黄[预防与调护]2.调护⑴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⑵新生儿注意保暖,早期开奶。⑶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