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1NUMPAGES15南北向路网道路工程佳庆路(K0+000-K2+675.532)海绵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及规范1.1设计合同依据1.1.1设计合同1.2设计规范、标准1.2.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1.2.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1.2.3《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2016.12)1.2.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1.2.5《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1.2.6《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维护技术标准》(DBJ50/T-276-2017)1.2.7《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1.2.8《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1.2.9《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放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试行)2020年1.2.10《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1.2.11《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1.2.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1.2.13《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1.2.14《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1.2.1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1.2.16《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1.2.17《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2.18《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2.19《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标准》DBJ50/T-293-20181.2.20《建筑室外环境透水铺装设计标准》DBJ50/T-247-20161.2.2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T-365-20201.3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3.1《重庆两江新区龙盛片区规划工作图》【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江分院2017.09】1.3.2《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内工程项目设计的若干标准》【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3.3【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郭家沱南北向路网道路工程-佳庆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建审【2024】33号]1.3.4提升品质的渝两江管办发(2018)70号文1.3.5《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1.3.6其他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1.3.7业主单位提供片区内1:500地形管线图。1.3.8业主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1.3.9初步设计成果及初设审查会专家意见1.3.10《郭家沱南北向路网道路工程—佳庆路(设计桩号K0+000~K5+697.908)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2019.08】1.4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阶段需修改完善的意见1、“标准横断面图”中道路宜高于周边绿地,人行道横坡优先考虑坡向绿地或绿化带。(“海绵导则”第4.1.5、4.5.2条)回复:根据《无专项规划区域海绵城市设计要求》人行道过窄或纵向坡度大于5%时可不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根据《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当单边路侧带宽度≤4.5米时不设置生物滞留带。本次设计佳庆路西侧人行道宽度仅为1.5m,东侧人行道宽度为4.5m,绿化带仅考虑景观绿化;本项目前期建设方经济评审会(《重庆八中龙兴分校工程等项目方案经济评审会议纪要》(2018-55))确定,本项目不设置低于道路路面的生物滞留带,根据道路专业常规做法,人行道、中央分隔带处的绿化带高度均高于车行道,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二)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无(三)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落实该区域的相关规划,明确绿地范围,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LID设施进行处理。(“海绵导则”第4.5.1条)回复:根据《无专项规划区域海绵城市设计要求》人行道过窄或纵向坡度大于5%时可不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根据《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当单边路侧带宽度≤4.5米时不设置生物滞留带。本次设计佳庆路西侧人行道宽度仅为1.5m,东侧人行道宽度为4.5m,绿化带仅考虑景观绿化;本项目前期建设方经济评审会(《重庆八中龙兴分校工程等项目方案经济评审会议纪要》(2018-55))确定,本项目不设置生物滞留带,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措施。二、工程概况2.1道路概况佳庆路本次设计范围为K0+000~K2+802.065,北起长安北路,下穿茶那湾立交,止于K2+802.065。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道路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1m。2.2设计范围本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网、照明工程、景观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的设计工作,共分五册。其中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排水、综合管网工程》,第三册:《照明工程》,第四册:《岩土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景观工程》,第七册:《海绵工程》。本章节为第七册:《海绵工程》。本次设计范围为佳庆路道路(桩号:K0+000~K2+802.065),设计内容为海绵城市设施相关内容。三、工程水文地质概况3.1气象水文4.1.1气象勘察区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勘察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呈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垂直变化大。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多暴雨、洪涝,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季多连绵雨,无霜期长。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8.7℃,最高为19.4℃,最低为18.3℃。年内各月气温变化大,最冷月均气温7.3℃,最热月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温42.9℃(1994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温-4℃(1977年1月30日),多年平均无霜日304天。区内降雨量大,雨季为6~10月。多年平均降雨量1145.4mm,最多达1752.6mm(1963年),最少只有740.0mm(1966年),二者相差1000mm,1982年7月的最大日降雨量达240.9mm,最大时降雨量达38.8mm,20年一遇连续5日最大降雨量Q枯370.2毫米,最大连续降雨天数13天。在一年中的各月之间,各季度之间差异明显,夏半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9%,而冬半年(11月-4月)仅占21%。四季分配是夏季最多占有41%,春秋次之分别为28%和26%,冬季最少,只占有5%。且区内降雨量具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多的特点。4.1.2水文项目区附近地表水体有朝阳溪,朝阳溪位于拟建工程的北侧,最近距离勘察起点约150m。朝阳溪为西东流向,其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勘察期间溪内水深约0.5m,水位高程约192.0m,据调查访问历史最高洪水位约195.0m。近朝阳溪拟建场地高程220m左右,不受地表水体影响。3.2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4.2.1地形地貌设计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陆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勘察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道路沿线原始地形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目前拟建道路沿线基本已经过平场施工,地形整体较平缓,场地整体地形西南高北东低,地形总体坡度3~15°左右。K0+000~K2+040段场地已进行过平场,场地现状较平缓,地面高程约220~235m左右,南高北低,地形总体坡度1°左右。K2+040~K2+360段场地已进行过平场,路基范围场地现状较平缓,地面高程约232m左右。道路右侧边线外侧为一走向与道路相同的边坡,坡顶高程约240~262m,坡脚高程约232m,边坡高度约8~30m左右。K2+360~K2+900段场地已进行过平场,路基范围场地现状较平缓,地面高程约232~235m左右,地形总体坡度1°左右。K2+960~K3+540段场地已进行过平场开挖,路基范围地面高程约226~260m左右。该段道路左右两侧有较多开挖残留形成的丘包,高度约20~40m左右,顶部为高压铁塔。K3+540~K3+900段场地已进行过平场,场地现状总体较平缓,地面高程约227~237m左右,地形总体坡度1°左右。K4+000~K4+180现状为一原始馒头状山包,顶部高程约233m,底部高程约193m,高程约40m。K4+180~K5+060段场地经过平场施工,路基现状地面呈V型沟状,沟上部地面高程一般约225~231m左右,沟底高程约193~217m,深约5~30m。K5+060~K5+697.908场地经过平场施工现状较平缓,地面高程约230~235m左右,地形坡度1°左右。建设区域高程分析:规划用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侧为现状朝阳溪,东西向沿河道降坡。主要为重丘区域;北部高程较高,在浅丘之间有存在多条呈东西走向冲沟。东西向坡降较大。整个用地高程在185m~334m之间。坡度分析:根据山脉走向,局部位置坡度大于25%,进行合理规划,整体平场后可利用有效面积较大。坡向分析:规划地块的坡向较为规整,可见主要为东西向或南北向的山脉。目前道路沿线渝长复线以北至长顺路段已进行平场设计,平场设计标高为206~230m,平场设计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4.2.2地质构造勘察区地质构造位置属大盛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场区沿线未发现断裂破碎带、断层等构造。现按里程对拟建道路场地的岩层产状和裂隙分述如下:K0+000~K1+660段:岩层产状为110°∠62°,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5~50mm不等,张开2~5mm,多呈平直状,结合程度差,属软弱结构面。基岩中具两组裂隙:裂隙1:186°∠76°,间距0.3~1.5m,延伸0.8~2.0m,张开1~2mm,局部可见少量泥质充填,裂面较平直,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裂隙2:355°∠66°,间距1~2.5m,延伸1.0~2.0m,张开1~3mm,裂面较平直,无充填,结合程度差,张性裂隙,属硬性结构面。K1+660~K2+600段:岩层呈单斜产出,其岩层产状120~145°∠50~62°,优势产状138°∠54°,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12~75mm不等,张开1~3mm,多呈平直状,钙质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据在区内的基岩露头处实测,主要有2组优势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1\*GB3①65°~85°∠72°~82°,优势产状78°∠79°,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2~3.5m,间距一般1.0~2.4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差;=2\*GB3②350°~15°∠55°~76°,优势产状5°∠63°,微张~闭合,延伸长1.1~3.4m,间距一般1.5~3.7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裂隙面均属硬性结构面。K2+600~K3+600段:岩层呈单斜产出,其岩层产状115~130°∠55~65°,优势产状124°∠60°。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15~65mm不等,张开1~4mm,多呈平直状,钙质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据在区内的基岩露头处实测,主要有2组优势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1\*GB3①350°~12°∠42°~51°,优势产状357°∠48°。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4~3.0m,间距一般1.0~2.5m。局部充填泥质矿物,结合程度差;=2\*GB3②188°~200°∠45°~56°,优势产状198°∠51°。微张~闭合,延伸长1.2~3.6m,间距一般1.5~3.8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裂隙面均属硬性结构面。K3+600~K4+340段:岩层呈单斜产出,其岩层产状105~120°∠55~60°,优势产状114°∠57°。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10~55mm不等,张开1~3mm,多呈平直状,钙质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据在区内的基岩露头处实测,主要有2组优势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1\*GB3①196°~217°∠57°~74°,优势产状205°∠61°。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3~3.0m,间距一般1.0~2.8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2\*GB3②18°~37°∠5°~18°,优势产状28°∠10°。微张~闭合,延伸长1.2~3.3m,间距一般1.5~3.0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裂隙面均属硬性结构面。K4+340~K4+800段:岩层呈单斜产出,其岩层产状115~130°∠55~65°,优势产状125°∠59°,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15~60mm不等,张开1~3mm,多呈平直状,钙质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据在区内的基岩露头处实测,主要有2组优势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1\*GB3①15°~35°∠35°~52°,优势产状28°∠41°,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1~3.3m,间距一般1.0~2.5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差;=2\*GB3②220°~240°∠65°~80°,优势产状231°∠73°,微张~闭合,延伸长1.3~3.0m,间距一般1.5~3.7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裂隙面均属硬性结构面。K4+800~K5+460段:岩层呈单斜产出,其岩层产状110~125°∠55~55°,优势产状116°∠52°,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4~35mm不等,张开2~6mm,多呈平直状,属软弱结构面。据在区内的基岩露头处实测,主要有2组优势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1\*GB3①350°~15°∠53°~61°,优势产状354°∠59°,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5~5.0m,间距一般0.5~2.3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差;=2\*GB3②68°~80°∠7°~18°,优势产状77°∠11°,微张~闭合,延伸长1.0~3.7m,间距一般1.0~3.3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裂隙面均属硬性结构面。K5+460~K5+697.908段:岩层呈单斜产出,其岩层产状110~125°∠45~55°,优势产状122°∠51°,据地表调查,层间裂隙间距5~55mm不等,张开2~5mm,多呈平直状,属软弱结构面。据在区内的基岩露头处实测,主要有2组优势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1\*GB3①330°~355°∠43°~59°,优势产状340°∠46°,微张~闭合状,延伸长1.45~4.2m,间距一般0.5~2.5m。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合程度差;=2\*GB3②210°~240°∠29°~46°,优势产状224°∠34°,微张~闭合,延伸长1.0~3.2m,间距一般1.0~3.2m,局部充填泥质,结合程度差;裂隙面均属硬性结构面。4.2.3地层岩性通过地面调查和钻探揭示,场地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粉质粘土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填土:杂色,由砂岩、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组成,稍湿,结构松散~稍密。碎块石含量约10~30%左右,粒径1~20cm,最大50cm。堆填时间约1~2年左右。主要为区内大平场机械抛填形成。道路沿线场地内广泛分布,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39.1m(ZK249)。钻探过程中未出现掉钻、塌孔、湿陷沉降等现象。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层(Q4el+dl)粉质粘土:褐色,主要由粘土粒组成,含少量砂泥岩碎石颗粒,碎石含量越5%,粒径1-3cm。粉质粘土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呈可塑状。该层主要下伏于填土层之下和原始斜坡表面,道路沿线零星揭露,分布不连续,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5.4m(ZK238)。3.3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与补排关系根据地下水在土层、岩石中赋存条件,将场区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全新统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接受补给后,向下渗透及迳流的方式向低洼处排泄,部分渗入基岩裂隙中,补给基岩裂隙水,并在四周高中央低的洼地地带形成上层滞水,该类地下水动态主要受季节性影响,具较大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次勘察揭示填土层结构松散~稍密,孔隙一般较大,是良好的透水层。钻孔揭示无稳定连续地下水位,该类地下水贫乏。填土渗透系数经验值5×10-6m/s,粉质粘土渗透系数经验值2×10-8m/s。(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上部松散岩类孔隙水渗透补给,沿裂隙运移,向地形低洼处排泄。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泥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具阻水作用,富水条件差。砂岩为相对透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风化和构造裂隙中,沿基岩风化带裂隙作短途运移后向低洼处排泄,该类地下水量贫乏。经抽干钻孔循环水24小时后观察,场地内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稳定连续的地下水位。经调查,未见井泉、暗河分布,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2、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项目区附近地表水体有朝阳溪,朝阳溪位于拟建工程的北侧,最近距离勘察起点约150m。朝阳溪为西东流向,其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勘察期间溪内水深约0.5m,水位高程约192.0m,据调查访问历史最高洪水位约195.0m。近朝阳溪拟建场地高程220m左右。根据钻探揭示,临近朝阳溪段场地原始斜坡坡面倾向朝阳溪一侧,但填土深度较大,基岩埋深较大,低于朝阳溪河床面,场地接受雨水补给后可能向下渗透至更低处排泄。在丰水季节,随着溪水水位的抬高,溪水向岸坡附近地下进行渗透补给,岸坡地下水位随着溪水的抬升而逐渐抬高,但朝阳溪距离场地较远,溪水一部分渗透至岸坡地下后向场地相反方向的低洼处排泄。朝阳溪对本项目建设影响不大。3.4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周边地质环境调查,场区附近岩、土层无工业污染,拟建道路沿线勘察深度范围内无稳定连续的地下水位,场地内无地表水系分布,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C20-2011)附录K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据地区经验判定,环境水和土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3.5不良地质现象经调查,场区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活动性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暗河、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在自然状态下场地整体稳定。道路沿线路基填土厚度较大,粒径差异较大,均匀性差,结构松散,部分路段基岩面坡度大,填土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局部可能出现滑塌破坏。局部路基段和桥台基坑开挖易引起岩质边坡顺层滑动,危险性较大。总之,工程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3.6结论与建议4.6.1结论1、拟建线路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下洞室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未见暗河、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现状地形稳定,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拟建场地整体稳定,对开挖形成的环境边坡、基坑边坡等进行有效支挡治理后,适宜拟建工程建设。2、拟建道路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拟建道路有两座大桥,桥梁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明挖隧道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场地,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3、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TB02-2013,拟建道路按标准类设防。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拟建大桥抗震设防分类为丁类,抗震措施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要求。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4、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盐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和地区经验判定: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5、路基处理:对路床范围(即路床标高以下0~80厘米)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或掺拌石灰方式进行处理,但考虑到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若采用掺灰处理时,生石灰粉掺入量不小于5%,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6%。当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特殊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均同一般路基段。6、特殊路基处理:道路沿线存在先期平场填方,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需对其进行压实处理。7、路基持力层选择:挖方路段采用强夯压实填土或直接采用强风化、中风化基岩可作路基持力层。填方路段应以经检验符合规范要求的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系数应达到0.95。以压实填土和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时,路基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建议对路基底部填土进行强夯处理,并采取相关的结构措施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及危害。8、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表4-8。4.6.2建议1、路线应设置有效的截、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路基产生危害及影响线路稳定性,施工前应对局部地表水塘进行有效排放,清除有机质土层及淤泥质土层。2、场区场地深部存在少量松散盐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滞留,基础施工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施工时做好抽排水措施。3、场地内现状已填土松散~稍密,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建议采取夯实等处理措施。未来填土当未碾压夯实处理时,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震陷变形,建议对未来填土进行分层夯实处理,若形成人工边坡,应进行支挡防护。4、环境边坡、基坑开挖不宜采用爆破施工,建议采用人工机械开挖的方式,同时做好抽排水措施和监测工作。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或外倾层面的边坡,可采用抗滑桩超前支护后再开挖,或采用逆作法,放坡+锚杆挡墙的方式分层分段施工。注意加强监测。5、临近已有建构筑物的施工,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对已有建构筑物结构设施造成破坏。施工时应对现有地下管网做好保护工作。6、高切坡、深基坑应严格按逆作法施工,严格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并加强监测。7、若需采用人工挖孔桩,应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的要求,进行人工挖孔桩的可行性及安全施工方案的专项论证;超限高边坡和基坑,应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的要求,对支护方案应进行安全专项论证。8、施工期间应进一步校核查验顺向坡区域层面产状与结合程度,顺向坡区域禁止爆破施工。四、海绵城市设计4.1设计目标根据《重庆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本次设计佳庆路(K0+000-K2+675.532)所在片区位于朝阳溪郭家沱流域排水七分区,由附表3可知,该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62%,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50%。本次设计佳庆路西侧人行道宽度仅为1.5m,东侧人行道宽度为4.5m,绿化带仅考虑景观绿化,通过经济评审会确定,本次设计考虑不设置生物滞留带,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措施。4.2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5)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4.3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4.3.1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4.3.2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可选用○——不宜选用。道路LID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本次设计佳庆路西侧人行道宽度为1.5m,东侧人行道宽度为4.5m,不设绿化带。在保证行人通行基础空间基础上,经综合比选,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的方式。传统设计中的雨水管道系统(雨水管道系统设计重现期标准为5年一遇)不作调整。4.4总体控制指标计算(1)下垫面分析根据道路的现有条件,考虑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计算道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和综合流量径流系数,如下表所示。下垫面一览表道路总面积(m2)车行道路面积(m2)人行道(m2)绿化(m2)综合雨量径流系数RV综合流量径流系数Ψ76205.754448197542003.70.690.75(2)年径流总控制率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这一种LID设施,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项目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一览表下垫面及LID设施分项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透水砖铺装1975485.0%绿化带2003.785.0%不可控车行道544480.0%合计76205.724.3%经计算,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24.3%,不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2%的要求。(3)雨水径流污染去除率计算本项目属于有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宜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来实现,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容积VW=VT(年径流总量控制容积)。本次设计选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这两种LID设施,透水砖铺装单项污染物去除率为80%~90%,本次设计取80%,道路范围内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计算如下表: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汇水区域年径流污染去除率P按下式计算:P=PW*PT式中:PW——汇水区域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PT——汇水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一览表下垫面及LID设施分项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透水砖铺装1975485.0%80%绿化带2003.785.0%70%不可控车行道544480.0%0%合计76205.724.3%19.2%本次设计道路人行较窄且未设置绿化带,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为19.2%,不满足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50%的要求。通过计算发现,本次设计道路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物去除率无法满足文件中的控制指标要求,超标部分雨水须通过海绵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进入周边地块或海绵专项设施中进行指标分解。4.5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设计(1)透水砖技术要求本工程采用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1.0×10-2cm/s,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应大于35m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透水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透水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表8-5-1透水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拆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人行道≥40.0≥35.0≥5.0≥4.2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透水砖的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进行填缝处理,分多次进行;填缝砂应采用干的细沙,不得使用湿砂。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表5.2.3的规定,硅砂透水砖接缝用砂级配参照《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2)找平层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厚度为30m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透水找平层用砂应宜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中砂和粗砂。(3)基层①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2×10-4,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②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裁能力较好的土基。B.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淮,应达到95%以上。C.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下表采用。表8-5-2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26.519.013.29.54.752.360.075通过质量百分(%)10085~9565~8055~7055~700~2.50~2③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B.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下表采用。表8-5-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本次设计建议选用基层为级配碎石30cm。C.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4)垫层当透水砖路面路基为粘性土时,宜设置垫层。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砾石时可不设置垫层。垫层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砂或砂砾等颗粒材料,宜采用无公害工业废渣。其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5)土基①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②路槽底面土基设计人行道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20MPa,车行道及停车场不宜小于25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5MPa。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土质路基压实度不应低于《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的要求,如下表要求。表8-5-4路床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一下深度(m)压实度(%)填方上路床0~0.3≥94下路床0.3~0.8≥94零填及挖方0~0.3≥940.3~0.8-(6)排水设计本次设计道路表层主要有由粘性土以及砂、泥岩块石碎石等组成的素填土。①透水砖路面的排水可分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应结合市政管网、绿化景观、生态建设及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谁《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②透水砖路面内部雨水通过TS-弹塑软式透水管就近引入雨水口后排入雨水系统,管径D100。③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人行道横坡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断裂强力≥14KN/m,CBR顶破强力≥1.8KN,有效孔径0.07~0.2mm。(7)路基防水防渗膜布置原理: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敷设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人行道透水砖铺装以最终道路施工设计为准。4.6抗震设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划分,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1、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液化土或软弱土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承载力失效、震陷和不均匀沉降导致构筑物或管网结构损坏。2、同一结构单元的构筑物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震陷导致结构损害,可加设垫褥等方法。3、当构筑物基底受力层内存在液化、软弱黏性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虽经地基处理,仍应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4、排水管道应选用柔性接口。5、管道与构筑物、设备的连接处,应配置柔性构造措施。为此,本次排水管道设计采用以下的抗震措施:(1)排水管道选用承插式等柔性接口,接口处采用柔性材料。(2)塑料类管材采用中粗砂基础、钢筋混凝土管采用混凝土带状基础,并应沿管线设置变形缝,缝内填柔性材料。(3)在穿管的墙体上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应填充柔性材料。(4)各类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或现浇工艺;管井衔接部位设置柔性连接。(5)结构材料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块石砌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0,砂浆不低于M7.5,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30。五、海绵城市监测设计道路海绵城市监测需在地块雨水排出口处设置相应监测出口流量,数据采集为每次降雨的出口流量,形成日累计降雨、月累计降雨、年累计降雨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为单场降雨径流量控制率、全年场次降雨径流量控制达标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年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5年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版
- 2025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2025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吉林省白山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生物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 2025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NB/T 11431-2023土地整治煤矸石回填技术规范
-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表
- 《工程地质学》孔宪立-石振明第五章(部编)课件
- 个人股份转让合同协议
- 聚乳酸-标准规程
- 供应商对比方案报告
-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年版)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重庆市S区部分居民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调研报告(含问卷)11000字(论文)】
- 临床营养技术操作规范(2010版)
- 剪映课件pptx-2024鲜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