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3年)【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声,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平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注释]①吴君:苏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据测到他的内心。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分)(1)有仙则名(2)隐居不仕(3)吾窃喜焉(4)襄丘陵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9、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5分)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参考答案】7、(1)出名(2)做官(3)自(4)漫上8、(1)可以弹奏不加雕绘装饰的琴,阅读佛经。(2)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9、示例:小文你好,书房是一间能反映主人内心世界的屋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完全表现为内部设施的“高大上”,而更应关注书房营造的氛围,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名方面,比起刻意“博眼球”,或许吴君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你觉得呢?10、CA项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交往不凡;B项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面石陨”,意在突出江水奔腾时的气势不凡;D项甲文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乙文以吴君的居室为写作对象,甲文隽秀工整,乙文粗犷豪放。【参考译文】【乙】吴君有志于学习,诗写得很好,家乡有山有林,生活很有乐趣,所以隐居,不求做官,家里的厅堂取名为“浩然”,(吴君)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说:“我善于蓄养我的浩然之气。"我私下里很喜欢这句话,但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请您为我说说孟子这样说的缘故。”我回答他说:“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秋雨按时到来,大大小小的河沟里的水都满了,所有的水流都向前流去,汇合成一条大江,江水又深又广,充满了山谷,淹没了江中沙洲,漫上了丘陵,肆无忌惮地向前流去,遇到树木树木折断,遇到石头石头掉落,浩浩荡荡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挡它。先生您试着考究它,它为什么能这样油活荡荡呢?水不要求自己很深,也不想往前流动,遇到高的地方就积聚起来不往前流。遇到低的地方就往下流,它忘掉自己,只是顺应着外物而变化,不因为河道平坦而显示自己的勇猛,也不因为河道险阻而表现得胆法。所以它浩浩荡荡地流到大海。古代的君子,以居住在简陋的居室来蓄养自己的内心,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静止的时候没有人能猜测他的内心,行动的时候没有人能阻挡他。富贵不能使他迷失自己,贫贱不会使他担忧。身处患难不能使他屈服,面临生死得失不能使他恐惧。他的内心大概没有什么时候不充满浩然之气的。(2023年江苏常州)【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同“鬲”,似鼎炊具。⑥赍:同“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2分)马者王之所爱也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①老弱负土
②诸侯闻之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④请循其本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左右争之,以为不可。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9、【甲】文中楚庄王对待死马的处理方式前后有何不同?(4分)10、请分别指出优孟和庄子语言的高妙之处,并加以阐述。(4分)【参考答案】6、马者/王之所爱也7、①背。
②听说。
③完全,完备。
④追溯。8、①左右近臣劝谏大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②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9、先前,马死后,要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后来,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10、优孟跟其他大臣不一样,他不是单刀直入进行劝谏,而是以退为进,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哭马”,以此打消楚庄王戒备心理。庄子运用偷换概念的辩论方法,把“怎么知道”的问题变为“哪里知道”的问题,巧妙取胜。【参考译文】【甲】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劝谏大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细致的梓木做套材,用梗、枫、豫、樟等名贵木材做护棺的木块,派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立祠庙,用牛羊猪祭祀,封给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埋葬畜牲的办法来葬埋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做套材,用大铜锅当做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乙】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2023年江苏淮安)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甲】陶歌清龚轼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乙】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丙】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注释】①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_(2)有奇字素无备者___________(3)则登山斫伐____________(4)火以八日八夜为率___________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9.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1)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2)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10.《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11.“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答案】6.C7.①.完成②.平时③.砍④.用火烧煮8.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9.(1)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模具,把泥字布满铁模具,靠近火烘烤。等到铁板上的混合物稍微熔化,用一个平板按在字面上,平整活字,就可以印刷了。(2)双手持竹帘慢慢进入水槽,轻轻荡起纸浆。提起抄纸帘,让水从竹帘四周滤下。然后将纸浆覆盖在板上,叠放积累到成千上万张。10.(1)“白釉青花一火成”最有创造力,因为白釉青花瓷要求用火一次性烧成,最考验工匠对高温工艺的掌握。(2)“花从釉里透分明”最有创造力,因为青花瓷烧成后,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蓝白相间给人以晶莹剔透的感觉。11.(1)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制瓷工艺和色泽特点成为世界文明中最具魅力的中国元素,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2)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得文化传播更快更广。(3)造纸术增加了书籍的信息量和文化的承载力,使得文明得以保存、继承、流传。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A.“白釉青花一火成”的意思是: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它的工艺非常的精细,并没有体现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这里的“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表述不正确;B.青花瓷蓝白相间,是典雅的蓝色和白色组成,并没有五彩斑斓的感觉,这里“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表述不正确;D.“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的意思是:带有白釉的青花瓷是用火烤制而成,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可真是天地造化的美妙啊,这种美是天地所生。由此可知,这里开头两句是实写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和色泽特点,后面两句是作者看到青花瓷产生的联想发出的感叹,是虚写,因此是由实到虚,这里“由虚到实”表述不正确;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就:完成。(2)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时。(3)句意:就上山砍竹。斫:砍。(4)句意:用火烧煮上八天八夜。火:用火烧煮。【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动宾结构,它的前面省略了主语,因此它的前后都要断开;“是名杀青”是完整的句子,因而它的前后也要断开;句意:用木棒不断捶打,洗掉粗壳和青皮,这个步骤就叫做“杀青”。故断句为: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9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内容。结合乙文“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因此活板印刷的流程是: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模具,把泥字布满铁模具,靠近火烘烤。等到铁板上的混合物稍微熔化,用一个平板按在字面上,平整活字,就可以印刷了。结合丙文“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可知,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因此纸浆成纸的过程是:双手持竹帘慢慢进入水槽,轻轻荡起纸浆。提起抄纸帘,让水从竹帘四周滤下。然后将纸浆覆盖在板上,叠放积累到成千上万张。【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白釉青花一火成”的意思是:白釉青花瓷是用火一次性烧成。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它的工艺非常的精细,稍有不慎,则无法则前功尽弃,因此它对工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说他最有创造力;“花从釉里透分明”的意思是:青花从釉质里透出分外明晰,这种美是天地所生,纯洁典雅,给人美的享受,因此说他最有创造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谈看法。由甲诗“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知,青花瓷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以精细的制造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由乙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由丙文“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等可知,造纸术发明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于汉朝东汉时期。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参考译文】【乙】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丙】凡是造竹纸,那些要生枝叶嫩竹是最上等的原料。每年芒种时节到来后就可以上山砍竹,把竹竿截为长度为五到七尺的竹段,然后在山上挖一个塘,里面灌满水用来浸竹子。浸到一百天以上,把竹子取出来,用木棒不断捶打,洗掉粗壳和青皮,这个步骤就叫做“杀青”,这时竹茎就会变得好像苎麻一样。接下来就是要用优质石灰调成灰浆,跟竹子一起放入木桶,用火烧煮上八天八夜。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倒入抄纸槽内。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三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让里面的水分都流掉变干,然后用轻的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2023年江苏连云港)【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注释】①给(jī):充足,丰足。②阿:即东阿县,③币:财物,货币,④田:打猎。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时时而间进()②天下以此益贤威王()③毁言日至()④人民贫馁()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①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2分)②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2分)10.【乙】文中齐威王的哪些行为也可谓是“战胜于朝廷”?(2分)11.两文均通过对比来表现齐威王。请举两例并加以说明。(3分)【参考答案】8.(4分)①间或,偶然,偶尔②崇尚,以为贤③每天,一天天④饥饿(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9.(4分)①(2分)这是你用丰厚的财物伺奉我身边的官员来索取声誉(的原因啊)。(句式1分,“左右”1分,意思对即可)②(2分)齐国如此之大,难道没有宝贝?(或“难道凭着齐这么大的国家却没有宝贝?”,或“以齐国之大,难道没有宝贝?”)(句式1分,意思对即可)10.(2分)惩治弄虚作假,奖励实事求是(或“重视调查,不偏听偏信”)(1分);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1分)。(意思对即可)11.(3分)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间段的对比,表现齐威王进谏令的效果越来越好,政治越发清明;通过“齐威王来朝”与“诸侯莫朝”对比,表现齐威王尊重周室,德行高尚;通过对“即墨大夫”与“阿大夫”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齐威王重调查,不偏听偏信,重实干,赏罚明;通过魏惠王与齐威王对什么是珍宝的不同认识,表现齐威王重视人才,以能臣为宝。(答出一组对比并能正确说明,得2分;答出两组对比并能正确说明,得3分)【参考译文】【乙】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室已经十分衰弱,各诸侯国都不来朝拜,而唯独齐国前来朝拜,天下人因此更加称赞齐威王贤德。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齐威王、魏惠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也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2023年江苏镇江)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曈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蚹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曈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或云秦始皇履是山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方是时
(2)游者罕至(3)有僧语余曰
(4)余闻而异焉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12、文章引述“妪有自龙舒来者”这一传说,有何作用?(4分)13、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所闻,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一处文字,并说说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9、或云/秦始皇/履是山10、(1)正在,正当
(2)稀少
(3)告诉
(4)对……感到惊异(认为……惊异)11、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12、文章引述老妪在女仙山中独处后去世并得道的传说,语言简朴凝练,不仅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表达了独游狼山的喜悦之情,又充满美丽幻想,给狼山增添了神秘色彩,饶有情趣,引人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3、示例:文末“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一句记述了五山的壮阔,又对五山的作用做出评价,从而说明写此记之目的。这五座山位置险要,兀立江滨海畔,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面骇溟海之变化”,有幸到此,大开眼界,写成此文。照应前文“樊笼”之说,从海角天涯之奇山联想到朝廷内纷纭复杂之党争,隐遁思想油然而生。【参考译文】白狼五山,在距离通州城南十里处。五山中,有的因仙人的遗体落在上面(的传说),所以叫女仙山;有的因阖庐曾经在此驻军的传说命名叫军山;有的因形状尖锐并且中间有缝隙,叫剑脊山和马鞍山,最高的地方因为临近庙字,就称为宝塔山,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元丰四年冬天,我在山脚下巡视田亩(检查农业生产),到这后就来看看人们所说的五山。到了狼山,从殿堂转弯到稍稍偏北的地方,道路左边的阁称为栖云阁,庵称为海桐庵,亭称为半山亭和望江亭,都林木掩映,高耸空阔,可以遮阴,可以休息。正当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初升的太阳由暗到明的样子像跳跃的金子。只见浊浪排空,大波冲云,吞浸吴国,吐出淮地,良田平畴沼泽地带,潮汐上上下下,稀疏的篁竹,茂密的树木……这一切都得于转瞬之间,于是忽然怀疑是从樊笼中挣脱出来,而且想着古人所谓的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也应该是这样的。剑脊、马鞍两座山,游客很少到,军山适合种山茶花,山上很多野菜,女仙山耸立在最外面,有洞穴贯通其中,有人说,有个从龙舒来的老妇人,七十多岁,独自在洞中饮食休息,好像得道的人。山上有拇指、鞭痕二石,都是有名的石头。有人说秦始皇走到这座山上,用鞭子鞭打山石并投到海中,有个和尚告诉我说:“现在的山脚,虽然都是平地,但是五十年前,是海。海水极深,恐怕泊船的碇丝有千寻长也不能测出(海水的深度)。"我听了感到惊异。然面,五山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临近高处才觉得宇宙的博大,指着陆地惊骇于大海的交化,所以看完胜景,写成《独游狼山记》。(2023年江苏南通)【甲】春题湖上【注】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乙】钱塘湖石记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予在郡三年,仍①岁逢早,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4.朗诵甲诗颔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或词)是:上句_________,下句_________。(限各写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甲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3分)6.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4分)7.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8.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3分)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课内迁移】具答之(《桃花源记》)具列如下具:(1)___【成语推断】望尘莫及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及:(2)___【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从水,从夬。”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即更决临平湖决:(3)___9.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4分)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⑵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参考答案】4、
①.排
②.点
③.“排”和“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5.、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6.、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表达诗人流连美景的闲适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7、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8、(1)详细;(2)赶得上;(3)把水打开口子,使水流入。9、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10、
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参考译文】关于钱塘湖(西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要知道四条,具体陈述如下:钱塘湖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笕决湖。大凡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降低一寸,可以灌溉十五顷有多;每一昼夜,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之前需要挑选两个官吏,站在农田和湖边,会同本地农户,根据农田的面积,约好放水的时间,算好放水的尺寸,限量放水。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给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交上州府所属的各个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发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的小官,动不动就要十来天,即使得到了水,早已来不及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秋天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从钱唐到海宁盐官镇,应该依靠运河灌溉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河,河水入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了湖堤,加高了好几尺,蓄水量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就再挖开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可以用之有余了。我在杭州三年,连年遇到旱灾,湖水的益处和灾害,都弄清了缘由。想到后人应该知道,所以写在石上。想要读者容易知晓,所以不用艰涩的文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2023年江苏宿迁)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选自《稽神录》)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B.君旦日能辱顾乎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C.少年出延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D.间一岁,复诣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汭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的困境。B.“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的一面。C.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汭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D.本文所叙故事有类于蒲松龄的“志异”,以现代的眼光看,事虽荒唐但不无劝人为善的意义。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2)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11.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8.C9.C10.(1)过了一两天,果然(从山里)运来了大批的木材,质量好而价格便宜。(2)先前的木材,是我卖给您的,今天把这(四块杉板)送给您。11.乐于助人:徐彦成以为少年碰到了困难,就请他上船吃饭,以礼待之。知恩图报:赚了钱之后,徐彦成买了大量珍玩酬谢少年。【参考译文】军吏徐彦成,一直从事木材生意。丁亥年,(他)到江西信州的汭口场,没有木头可买卖,船停泊了很久。一天晚上,(他看见)有个少年带着两个仆人江岸边徘回,样子像是找什么人没找到。于是徐彦成把少年请到船上,设酒招待(少年),用招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少年对此感到非常惭愧,将要离开时,他答谢说:“我家在离这几里远的别墅里,您明天能屈尊拜访吗?”徐彦成答应了。第二天(徐彦成)就往少年家去,走了一里多,就有仆人牵马来迎接,不一会儿到一个大宅子,门楼屋舍十分华贵。少年出门迎接,(房子里)酒水美食丰盛完备,悠闲的停留久了。徐彦成提到在这里待了很久也买不到木材,少年说:“我有木材在山里,明天让人给你运出来。”住了两天后,果然从山里运来了大批的杉木,物美而且价廉,买卖完毕,(徐彦成)去向少年辞别,少年又叫人抬出四块大杉木板,说:“那些木材是我卖给你的,现在这(四块板子)是我送你的,运到吴地会卖上好价钱。”徐彦成运着木材回返,才到秦淮河时,正逢吴国大帅去世,采购杉木板做棺材,因为徐彦成的木板质量特别优异,得到了数十万钱。徐彦成大肆购买珍宝古玩,又返回汭口酬谢少年,再次和少年在市场里做交易,(徐彦成)三次往返(汭口与金陵)获得了很高的利润。隔了一年,(徐彦成)又到汭口,只见村子还是原样,但大宅子却不见了。(徐彦成)询问村子里的人,竟然没有人知道大宅和少年。(2023年江苏苏州)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选自《唐才子传》)【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十五通五经()②惟有年年秋雁飞()③帝惨怆()④为文章宿老()(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宰相李峤之词也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B.不待曲终而去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C.学者取法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D.传于世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中与崔融齐名9、翻译下列句子。(4分)(1)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2)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10、帝慨叹李峤为“真才子”,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7、(1)①精通,通晓②只③悲伤④成为,成了(2)A8、中/与崔融/齐名9.(1)李峤才思敏捷,他作有文章,常被人传诵。(2)让楼前擅长唱《水调》的人来演奏歌唱。10、“真才子”是唐明皇夸赞李峤的话;李峤才思敏捷,文章被世人传诵,且与文学大家崔融、苏味道齐名,可见李峤确实有才华,是真才子;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幸蜀”,境遇大变,由高高在上的帝王成了仓皇出逃之人,此时善《水调》者所歌李峤之词,符合唐明皇的心境,更是触发了唐明皇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李峤的诗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很深刻的,赢得了唐明皇的共鸣,所以“真才子”是唐明皇对李峤的赞赏与肯定。【参考译文】李娇,字巨山,赵州人。十五岁时已通晓五部儒家经典,二十岁时登进士第,经屡次升迁为监察御史。武后当政时,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获罪被贬为庐州别驾,不久去世。李娇富于才思,所作诗文总是被人们传颂。后来唐明皇准备往蜀地逃难时,登上花萼楼,令搂前精通《水调》的艺人演奏歌唱,歌中唱道:"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明皇神色凄惨悲伤多时,回头问侍者:"谁写的这个?"回答说:"这是已故宰相李娇作的词。"明皇说:"真是才子啊!"不等歌唱完就离去了。在诗坛上李桥前与王勃、杨炯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名声相等,又比这几位诗人去世晚,成为文坛诗坛的老将,学诗的人以他为楷模。至今有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百二十首,由张方作注,在世上流传。(2023年江苏泰州)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拾薪为烛,调习达旦,不寐。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避地者赖以免,图飞像祠之。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静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兀术归,飞邀击于静安,败之。(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好《左氏春秋》(喜爱)B.父义之(认为……合乎正义)C.宜兴令迎飞移屯焉(驻扎)D.仍益兵守淮(更加)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能节食以济饥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不以物喜C.策之不以其道D.徐以杓酌油沥之9、翻译下列句子。(6分)(1)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3分)(2)元术奔淮西,遂复建康。(3分)10、有学者称,无锡宜兴是岳飞的“第二故乡”,是“岳家军”的发祥地。宜兴还有岳飞的衣冠冢,有关部门拟在衣冠冢旁设立四个彰显岳飞形象的宣传栏,第一栏取名为“出生神奇”。请依据选段,拟写另外三个栏目的名称。(3分)【参考答案】7、D8、A9、(1)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完全学会了他的射箭技艺。(2)兀术逃跑到淮西,(岳飞或宋军、我军)于是收复(或恢复)建康。(奔、复、省略句各1分)10、家贫力学,力大无比,有情有义,骁勇善战,除暴安良(或造福百姓),智慧善谏,忠君爱国。(写出任意三点得3分)【参考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父亲岳和,能节省粮金来救济饥民。有人耕种时侵占了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向他借钱的人,他从不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一样的大鸟,在屋顶上飞鸣,便以此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家里虽穷但勤奋好学。特别喜爱读《左氏春秋》、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捡拾柴草作为烛火,通宵达旦背诵学习,不睡觉。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八石重的硬弩,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完全学会了他的射箭技艺,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在家里摆上供品祭奠。(岳飞的)父亲认为儿子的行为合乎正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家正义而献身吧。”建炎四年,金兀术进攻常州,宜兴县令迎接岳飞部移兵驻扎境内。盗贼郭吉听说岳飞前来,逃入太湖之中,岳飞派遣王贵、傅庆追击打败他们,又派能言善辩的马皋、林聚前去劝说他们全部投降。有一位名叫张威武的不肯降服,岳飞单人独骑冲入他的营寨,将他斩首。避乱到此地的百姓得以免于盗贼侵扰,画出岳飞像供奉起来。金军再次进攻常州,岳飞四战皆胜;尾随追击金军到镇江东。又获得胜利;在清水亭作战,又获将大胜。金兀术军趋近建康,岳飞在牛头山下预设埋伏等待金兀术一众。夜里,命令一百名士兵穿着黑色衣服流入金营袭扰。金兵惊慌失措,自相攻击残杀。金兀术军驻扎在龙湾,岳飞率三百骑兵、两千步兵赶至新城,大破金军。兀术逃跑到淮西,(岳飞或宋军、我军)于是收复(或恢复)建康。岳飞上奏说:“建康是要害之地,应选派军队固守,还要增兵守卫淮河,以保护心服地区。”皇帝嘉许采纳(他的建议)、金兀术率军北妇,岳飞在静安半路阻击金军,将其打败。(2023年江苏无锡)【甲】延陵季子将西聘①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选自刘向《新序》)【乙】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③吾心哉!”(选自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③倍:同“背”,违背。【丙】
咏睢宁(明)杨于臣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3、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顾反,则徐君死于楚②始一反焉B.①然吾心许之矣②潭中鱼可百许头C.①北遇徐君②北山愚公者D.①以过徐君②人恒过,然后能改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6分)(1)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2)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6、请对【丙】文“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作简要赏析。(3分)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徐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心许之”,待完成出使任务后即了却心愿。“季子挂剑”是诚信的象征,也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B.两千多年来,包括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由此可见“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C.【甲】【乙】两文除了写季子,还写了从者,从者的言行既对季子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又使情节发展出现起伏。D.同是“季子挂剑”的故事,【甲】文记述最详尽,【乙】文次之,而【丙】文仅用了“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寥寥十个字,由此可见【甲】文的记述最真实可信。3、【答案】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①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②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③先将能断开的句子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④断句后,通读原文,看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4、【答案】A.(3分)【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同“反”,均译为“返回”;B.动词,答应/助词,表约数,左右;C.动词,北行/名词,北边;D.动词,经过/动词,犯错。5、【参考答案】1)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2)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解析】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从者:随从:止:制止:以赠:用来作赠礼;(2)好:喜爱;弗敢言:指不好意思说出来。6、【参考答案】“泗水南”指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至今”交待了挂剑赠人、一诺千金的故事一直在流传;“芳踪”是指“挂剑赠人”的事、遗址还都有迹可循,千古流传;这两句话高度赞扬了季札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解析】考查诗句赏析。“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意思是:到如今泗水的南面,高台上传送着他的美名。“至今”指到现在;说明到现在还在流传,表现故事流传之久;“泗水南”点明地理位置;“高台”指当年季札挂剑之处;“芳踪”,指美名。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后来在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选择“挂剑赠人”,表现了季札重情义、重然诺的美好品德,而现如今还在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表现了对其的赞扬。7、【答案】D.(3分)【解析】考查对文段内容理解。D.不能仅根据故事详尽与否来判断故事是否真实,司马迁、刘向、杨于臣在内的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记述或提到过季子的事迹,可见“季子挂剑”的可信度很高。【参考译文】【甲】延陵季子要向西出使晋国,佩戴着宝剑去拜访徐国国君。徐君观赏宝剑时,虽没说出,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还要出使中原大国,所以没有献给他,但心里已经决定要给他了。等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后,季子返回徐国,徐君已经死在楚国了,季子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他的侍从阻止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可以赠送他人。”延陵季子说:“我不是用来送人的。此前我来徐国,徐君观赏我的剑,虽没说出来,神色间却流露出想要的意思。我因为还要到中原大国访问,就没有献给他。虽然如此,我心里已经决定给他了。现在徐君死去我却不给他剑,这是欺骗自己的良心。因为吝惜宝剑而欺骗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交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便把剑挂到徐君墓地的树上离开了。【乙】季札出使时,北行造访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自己)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丙】季札回报徐君,坟前的树上挂着剑锋。到如今泗水的南面,高台上传送着他的美名。(2023年江苏徐州)【甲】赠萧瑀①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选自《全唐诗》)【乙】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于路逢窦德素,问北门③近来更何营造。德素以闻④。太宗乃谓玄龄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⑤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玄龄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且所为有利害,役工有多少,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所为不是,虽营造,当奏陛下罢之。此乃君使臣、臣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臣所不解;玄龄等不识⑥所守,但知拜谢,臣亦不解。”太宗深愧之。(选自《贞观政要》)[注]①萧瑀:与魏征、房玄龄、高士廉等同为贞观二十四功臣。②板荡:这里指动乱之世。③北门:指皇宫后苑,下文“南衙”指中央官署。④以闻:把这件事告诉太宗(李世民)。⑤预:干涉。⑥识:知道。4、下列选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B.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C.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D.疾风/知/劲草玄龄等/不识所守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于路逢窦德素(2)玄龄既任大臣(3)而陛下责之(4)但知拜谢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陛下所为善,当助陛下成之。(2)太宗深愧之。7、回答下面问题。(5分)(1)自选角度赏析【甲】诗前两句。(3分)(2)【甲】诗题目有的版本叫“赐萧瑀”,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分)8、【乙】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与“谏”有关,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不同之处。(4分)9、根据【甲】诗和【乙】文内容,简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参考答案】4、D5、(1)遇到。(2)被任用。(3)责备,指责。(4)道歉。6、(1)(如果)陛下所要建造的建筑是合理的,(大臣)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2)太宗对此非常惭愧。7、①示例:诗歌前两句借物起兴,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危险和困难往往能够真正检验出一个人的意志和品质。②示例一:我更喜欢《赠萧瑀》“赠”体现了李世民与萧瑀关系亲近,既是君臣又像朋友,体现了李世民对臣子的赞赏与体恤。示例二:我更喜欢《赐萧瑀》,李世民作为君王,给臣子写诗应该用“赐”,以此体现两人的身份和地位。8、魏征劝谏时观点明确,直陈利害,属于直谏;而邹忌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类比说理,含蓄委婉,属于讽谏。9、当魏征指出李世民错误时,李世民“深愧之”说明李世民是个知错就改、从谏如流的人;从古诗“板荡识诚臣”看出他是个能慧眼识人、善于发现臣子优点、知人善任的人。【参考译文】贞观八年,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窦德素,问皇宫后苑最近又在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生诉大字(李世民)太字就对房方龄坐(人)说:“你们只要管理中央官署里的政事就行了,我的皇宫后苑稍微建造一些(建筑)干涉到你们什么了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房玄龄等人既然被任用为大臣,作为陛下的得力助手和耳目,有什么建造(建筑)不能使他们知道呢?况且所做的事情有好处与坏处(使用的)役工有多有少(如果)陛下所要建造的建筑是合理的,(大臣)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所要建造的建筑不合理,即使(已经开始)建造(大臣)也应当上奏陛下制止它。这是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的正确方法。房玄龄等(人)的询问既然没有过错,而陛下却责备他们,这是我不理解的;房玄龄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只知道跪拜道歉,我也不理解。”太宗对此非常惭愧。(2023年江苏盐城)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袁方用事,性制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注: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官属相戒()(2)寻遇赦复官()(3)躬自操作()(4)适驾至()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12.翻译句子。(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2)谔匍匐前,具道所以。13.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答案】10.①.戒:告诫;②.寻:不久;③.躬:亲自,亲身;④.适:正好11.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12.(1)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2)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原由13.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解析】【10题详解】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属官互相告诫。戒:告诫;(2)句意为:不久遇上赦令得以复官。寻:不久;(3)句意:就自己亲自动手。躬:亲自,亲身;(4)句意为:正好遇到皇帝路过。适:正好。【11题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移时又白之”是说尹昌隆再次禀报,应断开;“震愈怒”“拂衣起”分别说明表明吕震听后的神态和动作,应断开。故划分为: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12题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退,退下;白,汇报;行,实行。(2)句重点词语:前,上前,前行;具,详细;所以,缘故、原因。【13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结合“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遇事刚果,弹动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的内容可知,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参考译文】尹昌隆,字彦谦,是江西泰和人。……尚书吕震正在掌权,(他)性格刻薄刚愎。属官互相告诫,没有人敢来汇报事情。尹昌隆上前禀报事情,吕震恼怒不回应;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吕震大怒,上奏说昌隆假托东宫臣僚(的身份),暗中想结党,蓄藏无君之心。(尹昌隆)被逮捕入狱,不久遇上赦令得以复官。(他)去拜见吕震,吕震温言接待他。他入宫处理先前的奏章,又被投进锦衣卫监狱,并被抄了家。陈谔,字克忠,是广东番禺人。永乐年间,经由乡里推荐进入太学,后被任命刑科给事中。他遇事刚毅果断,弹劾事情无所避忌。每次奏事,声音大如洪钟。皇帝命令将他饿了几天,奏对时依然如故。并说,这是自己的天性使然。皇帝每次见他,都称呼他为“大声秀才”。曾经他因为上书言事违逆了皇帝的意思,皇帝命人将其挖坑掩埋在奉天门外,只露出他的头。过了七天陈词也没死,就赦免了他,官复原职。过了不久,他再次违逆了皇帝的意思。被罚去修象房。因为贫困不能雇佣劳力,就自己亲自动手。正好遇到皇帝路过,皇帝问他是谁。陈谔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原由。皇帝怜悯他,再次赦免他并官复原职。(2023年江苏扬州)【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①、书蠹诗魔②,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③,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甲申④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⑤。恐一旦溘先朝露⑥,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注释】①茶淫橘虐: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比喻突然死亡。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3分)(1)人鸟声俱绝
(2)焉得更有此人(3)布衣疏食
(4)余亦效颦为之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9、《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5分)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参考答案】7、(1)消失(2)哪能(3)穿布衣,穿麻布衣服、粗布衣服(4)仿效、学习、借鉴其它同义解释亦可,对一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有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8、(1)雾气凝结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2)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第(1)题3分,“雾凇”“沆砀”“一白”是重点。第(2)题2分,“癖错”“传”是重点,“错”也可以解释为“缺点”。9、①“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写出了作者无人陪伴的孤独。(答成“孤高自赏”,也对)②张岱自幼“极爱繁华”,喜欢热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孤独感顿生。③“上下一白”言其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其小。这是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④作者与“金陵客”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是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化解故国之愁,却被“舟子”一个“痴”字戳得更痛,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⑥作者创作《湖心亭看雪》时,年届半百,清军南下,国破家亡,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孤独。(“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答出任意两个点,得4分;多答出一个点,加1分;得满5分为止。10、CC项,“张岱贪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证据不足。【乙选段参考译文】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富家子弟,十分留恋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有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花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棋,迷恋书籍和诗歌,忙忙碌碌大半生,最后都成了梦幻泡影。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以及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而已。穿麻布衣服吃粗粮,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甲申年(1644年)之后,我活得闲散慵懒,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逝去,像草木一样腐烂。想到古人如陶渊明、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要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地拿起、放下笔。虽是这样,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也是可以记载下来(流传后人)的。(2022年江苏常州)【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节选自《臣轨·诚信章》)[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集线器市场运行动态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铝板带箔材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造影剂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重庆师范大学《酒水与酒吧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植物细胞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大学《管理研究方法导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工业大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勘查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场总线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战略与公司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房琪-读书分享
- 电网公司项目管理标准手册
- 影视文学教程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防火门监控系统调试、检测、验收记录
- 2016年七里塘电站1号机组C级检修方案
- “大水利”概念及其意义
- (完整word版)SAS-Base认证考试(70真题+答案详解)
- 东华协同办公系统简介
- 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大全98715
- 最新版结婚函调报告表.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