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9 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9 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9 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9 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9 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39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筛选信息,精准比较复习目标1.理解辨析概括重要概念。2.分析归纳概括内容要点。3.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链接高考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①概括是阅读的基础。概括内容要点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未来还是会频繁出现的。②概括内容要点命题较活,可以以选择题形式,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因此,要特别注意材料间的关联。2023新课标Ⅱ卷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分析文本内容侧重点2022新高考Ⅰ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2022新高考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筛选并整合信息2021新高考Ⅱ卷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概括中心论点2020新高考Ⅰ卷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下定义考向一理解辨析概括重要概念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四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论述类、实用类文章中,往往考查对“重要概念”内涵、属性和外延的理解;④给重要概念下定义。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教考衔接]1.(选择性必修中册《怜悯是人的天性》)依据文意,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解题通法】1.概念理解客观题步骤解说第一步:读题目,辨明一是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正确”指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指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等,做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二是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不属于”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题干中重要概念的范畴,就应选定它。“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与原文中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有不符合的地方第二步:读原文,切入一是确定阅读区间,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是树立语境意识,切不可断章取义。三是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理解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第三步:细比对,判断比对选项与文章中的信息,做出判断,找出具有明显错误或者最正确的选项2.给概念下定义——主观题解题步骤首先,通读全文,勾画出论点及重要概念所在的句段。其次,找出(或确定)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念(大概念)。然后,筛选归纳关键信息,明确哪些是能表示概念本质属性(种差)的语句。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合并归纳同类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的信息。以上六种信息直接影响下定义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形式,整合上述信息作答答题规范在确定邻近属概念的基础上,把几个种差按一定顺序罗列出来,再组织成句。可以用“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边练边悟]1.(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7·考向一·边练边悟”)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特点、内容、意义、影响、措施、原因、结果、启示等)[教考衔接]2.(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呢?请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理解。原文:(1)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2)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解题通法】信息概括分析题解题“3步骤”第1步:审读题目,明确要求,定区间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即概括的是哪一部分(是某段,还是全文)的内容要点,或是哪一部分(是某段,还是全文)的中心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锁定相关信息的所在区间,为准确答题做好准备第2步:通读全文,找对应点,别遗漏①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要胸有全文,要综观全文,理清思路,结合主旨,归纳出要点;②要善于抓住揭示观点的关键句,如文眼句、中心句及其他讲道理的句子;③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层、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第3步:整合信息,分条梳理,规范答①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把获取的信息要点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②一定要重组句子,不要照抄原文,要会用摘取法、合取法、舍取法等;③有多个要点时,力求概括的角度(对象)准而全,句式尽量相近、一致[边练边悟]2.(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36·考向三·边练边悟”)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三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非连续性文本虽多则材料的主题统一,但各则材料的侧重点各异。比较材料异同题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或要求比较“事实”异同,或要求比较“观点”异同,考查角度虽异,但其解题流程相同。题干中一般有“角度”“侧重点”“异同”“比较”等字眼。[教考衔接]3.(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两句话异同点的理解。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解题通法】1.解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具有指示性,考生要认认真真审读题干,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要筛选比较哪方面的信息:1.比较材料的内容。这类题目,在材料的对象上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的,但材料内容的侧重点、论述的角度往往有细微的差别。因为文本的出处不一样。解答此类题目,既需要提炼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关注每则材料的出处。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考查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2.比较材料的深度。就评论来说,仅就材料事实进行陈述,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材料要素;而有的文本,除这些材料要素之外,还有深厚的事件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3.比较材料的宽度。所谓材料的宽度,就是材料的涉及层面第二步:依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在材料中搜寻相关答题区域,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首先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思考“为什么”写这段文字,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然后仔细筛选相关内容。在不同的材料里,分别圈点出“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关语句第三步:整合归纳,分层规范作答把筛选出来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整合归纳,使之成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最好分条作答2.答题模板:明确题意+材料中划定相关答题区域+筛选归纳整合[边练边悟]3.(2023·新课标Ⅱ卷,T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文本及题目见本任务群开篇“读懂文本·精练真题”)学案39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教考衔接1.解析结合文段分析可知,“属概念”(外延)指人的“心”(禀性或美德),特征(内涵)为:“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合乎自然”。根据以上内容和下定义的格式(判断句)组织成句即可。答案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禀性或美德)。边练边悟1.【解题思维】[精准审题]下定义时应注意其“类属”和“特征”。首先应明确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学科。然后根据材料梳理出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特征、时代等要素,将其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语。回答本题时还应注意不能将其与“沿革地理”混淆。[思路分析]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特征+属概念(上位概念)。根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可知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属性是一门现代地理学科,或者说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根据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概括其本质特征,即具有时空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的研究性质和材料二第二段,以及对长江三峡等地貌和武汉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可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研究目的是“寻找……原因”“探寻其规律”。筛选并整合以上信息,根据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格式要求,即可概括出准确、完整的答案。答案历史地理学是具有时空结合特征的,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考衔接2.解析(1)运用“摘取法”。本段强调“拿来”,“拿来”就是应当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不管好坏,先继承。(2)运用“合取法”。由“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可知,传统文化中同样有这类糟粕,需要学会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说明不能全盘接受,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3)运用“舍取法”。主要信息是“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都说明要学会创新,一味继承只能止步不前,只有结合现实社会,学会创新创造,才能真正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与时俱进。答案(1)要“拿来”(或占有),即学会继承。(2)要学会挑选,不能全盘接受,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3)要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边练边悟2.【解题思维】[思路分析]回答这道题,考生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来自文本的最后一段。竞争性真相是指沟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援引的各种事实,它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沟通者借助各种真相,可能会得出带有自己主观倾向和明显意图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一定属于竞争性真相的范畴。本题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理解、辨别文本中的“竞争性真相”与“非真相的结论”二者存在的差异。每个沟通者都有自己的意图,他们会选择有助于实现个人意图的真相,不过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欺骗性。沟通者可以传达与客观现实相符的印象,也可能故意传达歪曲现实的印象,他们的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有时候很难判断。竞争性真相是中立的,但因沟通者的使用方式和目的的不同,会对现实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规范答题]在本题中,西方媒体为了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使用了多种竞争性真相,如: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称,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这些内容都是较为客观的事实,属于竞争性真相。但是这些媒体得出的结论是虚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