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9927第一章水处理基础知识 356521.1水质指标与标准 3218581.2水处理方法概述 3150471.3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432733第二章水处理工艺流程 4294992.1物理处理方法 4107412.2化学处理方法 523612.3生物处理方法 5325822.4复合处理方法 518176第三章给水处理技术 64823.1常规给水处理工艺 6112623.1.1预处理 6109013.1.2混合反应 6206063.1.3沉淀 6287763.1.4过滤 6142473.1.5消毒 664353.2高浊度水处理技术 626803.2.1高浊度水预处理 77223.2.2高效絮凝 7193683.2.3强化沉淀 7221823.2.4深度过滤 7214023.3微污染水处理技术 7224383.3.1生物预处理 773543.3.2高级氧化 7215093.3.3膜分离 7276493.3.4吸附 7138563.4特种水源处理技术 8323813.4.1反渗透 8231473.4.2电渗析 8276463.4.3离子交换 814814第四章污水处理技术 8123864.1污水分类与处理标准 8134674.2常规污水处理工艺 861674.3特种污水处理技术 8263334.4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929128第五章水处理设备与材料 96435.1水处理设备概述 9139035.2常用水处理设备 9147565.2.1预处理设备 1085495.2.2主处理设备 10274115.2.3后处理设备 10186005.3水处理材料概述 1019835.4常用水处理材料 10276245.4.1水处理药剂 1082715.4.2滤料 10207095.4.3膜材料 1017519第六章水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 11199326.1水处理工程设计原则 11270436.2水处理工程设备选型 114046.3水处理工程施工要点 11321606.4水处理工程验收与调试 1227856第七章水处理系统运行与管理 12103597.1水处理系统运行参数监测 12767.1.1参数监测目的 1294997.1.2监测内容 1229977.1.3监测方法 1228207.2水处理系统故障处理 1274767.2.1故障分类 12312297.2.2故障处理原则 1378157.2.3故障处理流程 13249347.3水处理系统维护保养 1391567.3.1维护保养内容 1398327.3.2维护保养方法 13166887.4水处理系统安全管理 13186747.4.1安全管理目标 13104487.4.2安全管理制度 13259767.4.3安全管理措施 135545第八章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 1486498.1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概述 14311708.2废水回收与利用技术 14177858.2.1物理处理方法 14198108.2.2化学处理方法 146858.2.3生物处理方法 1443918.2.4膜分离技术 14231278.3固废资源化技术 14250608.3.1物理处理方法 1579568.3.2化学处理方法 15134218.3.3生物处理方法 15297818.4能源回收与利用技术 15165658.4.1风能回收与利用 15213718.4.2太阳能回收与利用 1579148.4.3沼气能源回收与利用 15120348.4.4余热回收与利用 1528283第九章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案例分析 15194539.1给水处理案例分析 15240979.1.1项目背景 15277549.1.2处理工艺 15259579.1.3案例分析 16310129.2污水处理案例分析 16172179.2.1项目背景 1642339.2.2处理工艺 16129999.2.3案例分析 16181759.3资源回收利用案例分析 1635679.3.1项目背景 1643579.3.2回收利用工艺 1661489.3.3案例分析 16190619.4综合案例分析 1713381第十章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前景展望 171154810.1水处理产业发展趋势 171297710.2资源回收利用政策法规 172274410.3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 182767510.4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前景 18第一章水处理基础知识1.1水质指标与标准水质指标是衡量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水温、色度、浊度、嗅味等;化学指标包括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悬浮物、重金属离子等;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病毒等。我国对水质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为水处理工程提供了依据,保证水资源的质量符合不同用途的需求。1.2水处理方法概述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种。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过滤、沉淀、浮选、离心、膜分离等。这些方法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等杂质,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沉淀、絮凝、吸附等。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达到预期的标准。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这些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机物,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1.3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下是水处理技术发展的几个趋势:(1)高效、低耗:水处理技术正向高效、低耗方向发展,以满足水资源日益紧张的需求。新型水处理设备、工艺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水处理效率,降低能耗。(2)集成、智能化:水处理技术逐渐向集成、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将多种水处理方法相结合,实现水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处理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3)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新型环保材料、生物技术等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降低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排放。(4)资源化、循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水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处理技术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第二章水处理工艺流程2.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去除或转换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在水中的固体颗粒下沉,实现固液分离。该方法适用于去除悬浮物、油脂、浮渣等污染物。(2)过滤法:通过过滤介质,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污染物拦截,实现水质净化。过滤法包括砂滤、活性炭过滤、膜过滤等。(3)离心分离法:利用离心力,将水中的悬浮物、油脂等分离出来。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含有较高浓度悬浮物的废水。(4)膜分离法:采用半透膜,根据膜孔径大小,实现水中污染物与清洁水的分离。膜分离法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2.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去除的物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混凝沉淀法:向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污染物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等方法进行去除。(2)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水中的污染物氧化或还原为无害物质。如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等。(3)中和法:将酸性或碱性废水与适量的碱性或酸性物质进行中和反应,使废水pH值达到中性。(4)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净化。2.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好氧生物处理法:在充足的溶解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2)厌氧生物处理法: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如UASB、EGSB等。(3)接触氧化法: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与微生物膜接触,使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4)生物脱氮除磷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实现水体中氮、磷元素的去除。如硝化反硝化法、A2/O法等。2.4复合处理方法复合处理方法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水处理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水处理效果。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复合处理方法:(1)物理化学复合处理:将物理处理方法与化学处理方法相结合,如沉淀混凝沉淀法、过滤吸附法等。(2)化学生物复合处理:将化学处理方法与生物处理方法相结合,如氧化生物处理法、吸附生物处理法等。(3)物理生物复合处理:将物理处理方法与生物处理方法相结合,如过滤生物处理法、离心分离生物处理法等。(4)多级处理:将多种处理方法按一定顺序组合,形成多级处理流程,如预处理主处理深度处理等。第三章给水处理技术3.1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预处理、混合反应、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环节,旨在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有机物等杂质,保证供水水质安全。3.1.1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预氧化、预沉和预过滤等过程。预氧化通过投加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等,降低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和色度,提高后续处理效果。预沉则是通过设置沉淀池,去除原水中的较大悬浮物。预过滤则利用过滤材料,如石英砂、活性炭等,对原水进行过滤,去除细小悬浮物和胶体。3.1.2混合反应混合反应环节主要是将预处理后的原水与药剂(如絮凝剂、助凝剂等)进行充分混合,使药剂与原水中的杂质发生反应,形成絮体。混合反应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沉淀和过滤环节的处理效果。3.1.3沉淀沉淀环节通过设置沉淀池,使混合反应后形成的絮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从而实现去除悬浮物和胶体的目的。根据沉淀池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和澄清池等。3.1.4过滤过滤环节是利用过滤材料,如石英砂、活性炭等,将沉淀后的水进行过滤,进一步去除细小悬浮物和胶体。过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水水质。3.1.5消毒消毒环节主要是杀灭原水中的微生物,保证供水水质安全。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3.2高浊度水处理技术高浊度水处理技术主要针对原水中悬浮物含量较高的水源,如黄河水、泥沙水等。高浊度水处理技术包括高浊度水预处理、高效絮凝、强化沉淀和深度过滤等环节。3.2.1高浊度水预处理高浊度水预处理主要采用预氧化、预沉等方法,降低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3.2.2高效絮凝高效絮凝环节通过投加高效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等,使高浊度水中的悬浮物迅速凝聚成絮体,便于后续沉淀和过滤。3.2.3强化沉淀强化沉淀环节通过设置高效沉淀池,如澄清池、斜管沉淀池等,提高悬浮物的去除效率。3.2.4深度过滤深度过滤环节利用过滤材料,如石英砂、活性炭等,对高浊度水进行深度过滤,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和胶体。3.3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微污染水处理技术主要针对原水中含有微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预处理、高级氧化、膜分离和吸附等环节。3.3.1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原水中的有机物,提高后续处理效果。3.3.2高级氧化高级氧化技术利用强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等,对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3.3.3膜分离膜分离技术利用膜材料对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包括微滤、超滤、纳滤等。3.3.4吸附吸附技术通过投加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等,吸附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3.4特种水源处理技术特种水源处理技术主要针对特殊水源,如海水、苦咸水、矿井水等。特种水源处理技术包括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环节。3.4.1反渗透反渗透技术通过高压泵将原水送入反渗透膜,实现对原水中离子、有机物等的去除。3.4.2电渗析电渗析技术利用电场作用,使原水中的离子发生迁移,实现离子去除。3.4.3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技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将原水中的离子去除,实现水质软化或除盐。第四章污水处理技术4.1污水分类与处理标准污水可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各类污水具有不同的污染物组成和浓度,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我国污水排放标准主要参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这些标准对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处理工艺及设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4.2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种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格栅、沉淀、过滤等,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油脂、泥沙等污染物。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混凝、絮凝、氧化、还原等,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主要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使之转化为无害物质。4.3特种污水处理技术针对特殊类型的污水,需要采用特定的处理技术。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特种污水处理技术:(1)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技术:如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等。(2)难降解有机污水处理技术:如Fenton氧化、光催化氧化等。(3)重金属污水处理技术:如离子交换、电解、活性炭吸附等。(4)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如隔油池、浮选、离心等。4.4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对污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达到更高标准的排放要求或回用目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膜生物反应器(MBR):将膜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实现高效去除污染物。(2)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3)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剂,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4)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等,用于降解难降解有机物。污水回用是指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以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根据回用用途,污水回用可分为以下几类:(1)工业回用:如循环冷却水、工艺用水、锅炉补水等。(2)农业回用:如农田灌溉、园林景观用水等。(3)生活回用:如冲厕、绿化、洗车等。通过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五章水处理设备与材料5.1水处理设备概述水处理设备是水处理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水进行净化、消毒、过滤等处理,以满足特定水质要求。水处理设备种类繁多,根据处理对象、处理工艺和处理目标的不同,可分为预处理设备、主处理设备、后处理设备等。5.2常用水处理设备5.2.1预处理设备预处理设备主要包括絮凝池、沉淀池、过滤池等。絮凝池用于将水中的悬浮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处理;沉淀池用于去除水中较大颗粒的悬浮物;过滤池则用于去除水中较小颗粒的悬浮物。5.2.2主处理设备主处理设备主要包括离子交换设备、反渗透设备、电渗析设备等。离子交换设备用于去除水中的离子杂质,如硬度、碱度等;反渗透设备利用半透膜原理,将水中的溶质和溶剂分离;电渗析设备则通过电场作用,使水中离子发生迁移,从而实现水质净化。5.2.3后处理设备后处理设备主要包括消毒设备、软化设备、反渗透设备等。消毒设备用于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软化设备用于降低水中的硬度,防止管道结垢;反渗透设备则用于进一步净化水质,提高水质指标。5.3水处理材料概述水处理材料是实现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水处理设备的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水处理材料包括水处理药剂、滤料、膜材料等。5.4常用水处理材料5.4.1水处理药剂水处理药剂主要包括絮凝剂、阻垢剂、缓蚀剂、杀菌剂等。絮凝剂用于提高水中悬浮物的聚集效果;阻垢剂用于防止管道结垢;缓蚀剂用于减缓金属设备的腐蚀速度;杀菌剂则用于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5.4.2滤料滤料是过滤池中用于过滤水中悬浮物的材料,主要包括石英砂、活性炭、陶粒等。石英砂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但易堵塞;活性炭具有吸附功能,能去除水中异味、色素等;陶粒则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过滤效果。5.4.3膜材料膜材料是反渗透设备、电渗析设备等水处理设备中的关键材料。常用的膜材料有聚砜、聚丙烯、聚偏氟乙烯等。聚砜膜具有较好的耐化学功能和耐压功能;聚丙烯膜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抗污染功能;聚偏氟乙烯膜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第六章水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6.1水处理工程设计原则水处理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要求,保证工程设计安全、可靠、环保。(2)根据处理对象的水质、水量和处理要求,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实现经济、高效、稳定运行。(3)注重技术创新,积极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4)考虑工程运行维护方便,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设备使用寿命。(5)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6.2水处理工程设备选型水处理工程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工程设计参数和水质要求,选择具有良好功能、稳定可靠、易于维护的设备。(2)充分考虑设备的技术成熟度、生产规模、市场口碑等因素,保证设备质量。(3)设备选型应满足工程处理能力、水质达标率、设备使用寿命等要求。(4)根据工程投资预算,合理选择设备品牌和型号,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5)遵循节能、环保原则,选择低能耗、低污染的设备。6.3水处理工程施工要点水处理工程施工应关注以下要点:(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质量。(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有序。(3)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施工技能和素质。(4)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保证材料符合国家标准。(5)施工过程中,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及时调整处理工艺和设备运行参数。(6)施工完成后,对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可靠。6.4水处理工程验收与调试水处理工程验收与调试应遵循以下要求:(1)验收前,完成所有施工内容,设备运行稳定,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2)验收过程中,对工程实体、设备安装、施工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3)验收合格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试运行,保证工程运行稳定。(4)调试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功能测试,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优化处理效果。(5)调试完成后,提交调试报告,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第七章水处理系统运行与管理7.1水处理系统运行参数监测7.1.1参数监测目的水处理系统运行参数监测旨在实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保证处理效果稳定,及时发觉并解决潜在问题,保障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7.1.2监测内容(1)水质监测:包括浊度、pH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等指标。(2)水量监测:实时监测进水量、出水量、回流水量等。(3)设备运行参数:包括水泵、风机、搅拌器等设备的运行电流、电压、转速等。(4)控制系统参数:包括PLC、DCS等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报警信息等。7.1.3监测方法(1)在线监测:通过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实时获取水处理系统运行参数。(2)人工监测:定期对水样进行采样分析,获取水质指标。7.2水处理系统故障处理7.2.1故障分类水处理系统故障可分为以下几类:(1)设备故障:包括水泵、风机、搅拌器等设备的故障。(2)控制系统故障:包括PLC、DCS等控制系统的故障。(3)水质异常:包括进水水质波动、处理效果不稳定等。7.2.2故障处理原则(1)迅速判断故障类型,采取相应措施。(2)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启动应急预案。(3)保证人员安全,防止扩大。7.2.3故障处理流程(1)发觉故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迅速判断故障类型,采取临时措施。(3)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整改措施。(4)修复设备,恢复正常运行。7.3水处理系统维护保养7.3.1维护保养内容(1)设备维护保养:包括水泵、风机、搅拌器等设备的日常保养、定期检查、维修等。(2)控制系统维护保养:包括PLC、DCS等控制系统的软件升级、硬件检查、故障排除等。(3)管道及阀门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管道、阀门,消除泄漏、堵塞等问题。7.3.2维护保养方法(1)定期巡检:对设备、控制系统、管道等进行定期检查。(2)故障排查:针对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故障排查。(3)预防性维护: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定期进行预防性维护。7.4水处理系统安全管理7.4.1安全管理目标保证水处理系统运行安全,预防发生,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设备完好。7.4.2安全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水处理系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2)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7.4.3安全管理措施(1)设备安全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定期检查设备安全防护设施。(2)人员安全管理: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3)环境安全管理:加强现场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4)信息安全管理:加强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第八章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8.1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概述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是指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本章将对水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范围进行阐述。8.2废水回收与利用技术8.2.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过滤、沉淀、浮选、离心等,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物理处理方法操作简便、投资较低,但处理效果相对有限。8.2.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包括中和、氧化、还原、絮凝等,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化学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果,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需谨慎选择处理剂。8.2.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厌氧生物处理则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污泥等资源。生物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和较低的投资成本。8.2.4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通过特定孔径的膜将废水中的污染物与水分离开,实现废水净化。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水质稳定等特点,但膜材料成本较高。8.3固废资源化技术固废资源化技术是指将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8.3.1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包括筛分、破碎、磁分离、浮选等,主要用于分离和回收固体废物中的有价成分。8.3.2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絮凝等,用于处理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提高资源化利用价值。8.3.3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好氧堆肥、厌氧消化等,主要用于处理有机固体废物,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沼气等资源。8.4能源回收与利用技术8.4.1风能回收与利用风能回收与利用技术主要是指利用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8.4.2太阳能回收与利用太阳能回收与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8.4.3沼气能源回收与利用沼气能源回收与利用技术是指将有机废物进行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这种方法既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又减少了环境污染。8.4.4余热回收与利用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温余热进行回收,用于供暖、发电等。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第九章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案例分析9.1给水处理案例分析9.1.1项目背景某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提高水质,该市启动了一项给水处理工程。9.1.2处理工艺该项目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预处理主要包括预氧化、预沉、活性炭吸附等;常规处理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深度处理则采用反渗透、纳滤等技术。9.1.3案例分析(1)预处理工艺有效地降低了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减轻了后续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担。(2)常规处理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满足了饮用水标准。(3)深度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水质,保证了供水的安全性。9.2污水处理案例分析9.2.1项目背景某工业园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主要从事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园区内产生的污水量逐渐增加。为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园区启动了一项污水处理工程。9.2.2处理工艺该项目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工艺。物理处理包括格栅、沉砂池等;化学处理包括混凝沉淀、氧化还原等;生物处理则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9.2.3案例分析(1)物理处理有效地去除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降低了后续处理的难度。(2)化学处理有效地降解了污水中的有机物,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3)生物处理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降解,实现了出水水质的达标排放。9.3资源回收利用案例分析9.3.1项目背景某城市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了一项资源回收利用工程。9.3.2回收利用工艺该项目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再生水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等。9.3.3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工班班组劳务分包合同
- 仔猪购销合同协议书
- 深圳住房租赁合同书
- 办公用品采购买卖合同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搜索引擎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英语学科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江学院《世界古代史(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医务社会工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环境化学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大学《中学政治课教师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全套课件
- 口腔诊所药品管理制度
- 动物外科与产科
- 中医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法
- 养老院风险管控手册
- 99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 宝石学基础全套课件
- 手术风险及医疗意外险告知流程
- 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 饮料与健康课件 (共16张PPT)
- 数量金融的概况和历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