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制造成本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31900第一章生产成本控制概述 348441.1生产成本控制的意义与目的 3260371.1.1生产成本控制的意义 4285731.1.2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 4165911.1.3全面性原则 4244251.1.4科学性原则 4287341.1.5动态性原则 5200361.1.6有效性原则 5162041.1.7协同性原则 521721第二章成本控制基础工作 5318661.1.8成本核算的定义与目的 597761.1.9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5314751.1.10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 6112441.1.11成本控制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6236561.1.12成本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6197561.1.13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步骤 6202011.1.14成本控制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7321281.1.15成本控制指标设置的原则 716651.1.16成本控制指标设置的步骤 723712第三章材料成本控制 7144811.1.17第一节材料采购成本控制 8135071.1采购计划的制定 8202991.2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8217061.3价格谈判与合同签订 8321841.4采购过程监控 8278001.4.1第二节材料消耗成本控制 8248752.1材料消耗定额制定 813562.2生产过程管理 97842.3材料替代与节约 9154212.3.1第三节材料库存成本控制 9262343.1库存管理制度的建立 9242953.2库存控制策略 9263363.3库存优化 1014122第四章人工成本控制 1066203.3.1人工成本定义 1047423.3.2人工成本构成 10133053.3.3人工成本分析 1092763.3.4预算控制法 10124933.3.5成本效益分析法 1085743.3.6标准化控制法 11166203.3.7绩效激励法 11123063.3.8人员优化配置法 11216293.3.9优化人力资源规划 11171723.3.10提高员工素质 1139623.3.11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1178643.3.12优化劳动组织 1173903.3.13加强劳动保障 11172163.3.14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11164603.3.1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116514第五章设备成本控制 11168913.3.16目的 11160483.3.17控制原则 12283893.3.18控制措施 12118353.3.19目的 12306033.3.20控制原则 12245923.3.21控制措施 1225163.3.22目的 1342233.3.23控制原则 1399263.3.24控制措施 13649第六章质量成本控制 13315343.3.25质量成本的定义 13303103.3.26质量成本构成分析 13313513.3.27质量成本预算管理 14239433.3.28质量成本分析 14136273.3.29质量改进 14326113.3.30供应商管理 15290113.3.31优化产品设计 1576163.3.32提高生产过程质量 15305763.3.33强化质量培训 15236593.3.34完善售后服务 15272733.3.35加强供应链管理 153954第七章能源成本控制 15244773.3.36能源消耗成本控制 15277371.1目的与意义 15247301.2控制原则 16158511.3控制措施 1670161.3.1能源管理措施 16306092.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16180272.2实施能源审计 16113432.3推广节能技术与应用 16199622.3.1能源成本优化策略 16201953.1优化能源结构 16150013.2实施能源合同管理 1729663.3加强能源管理培训与宣传 17322483.4建立能源成本控制长效机制 1720915第八章生产环境与安全成本控制 1712923.4.1目的与意义 1745643.4.2控制内容 1781173.4.3控制措施 1780233.4.4目的与意义 1848153.4.5控制内容 18222053.4.6控制措施 1840063.4.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8306573.4.8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与执行 18256303.4.9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18228883.4.10强化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1843743.4.11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1839343.4.12落实安全生产投入 1883853.4.1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1949473.4.1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机制 199498第九章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 19231013.4.15生产效率概述 19180733.4.16生产效率与成本关系分析的方法 19155283.4.17优化生产流程 19199123.4.18提高设备利用率 2047243.4.19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 2098493.4.20实施生产自动化 2096623.4.21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 2045163.4.22实施成本控制措施 20321923.4.23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2090153.4.24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 2018915第十章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与持续改进 20213393.4.25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原则 20139313.4.26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263703.4.27比较分析法 21326013.4.28比率分析法 21209163.4.29趋势分析法 21316033.4.30标杆管理法 217573.4.31优化成本控制制度 21267823.4.32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 21255393.4.33推广成本控制先进技术 22194323.4.34加强成本控制监督与考核 22115013.4.35加强成本控制文化建设 22第一章生产成本控制概述1.1生产成本控制的意义与目的1.1.1生产成本控制的意义生产成本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生产成本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生产成本控制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企业可以在市场波动时,保持稳定的经营状况,降低经营风险。(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1.2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1)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控制的核心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生产成本控制,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3)优化生产流程:生产成本控制有助于发觉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从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4)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成本控制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长期优势。第二节生产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1.1.3全面性原则生产成本控制应涵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保证成本控制的全面性。1.1.4科学性原则生产成本控制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成本控制。这要求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如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等,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1.1.5动态性原则生产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环境、企业内部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成本控制策略也应相应调整。动态性原则要求企业及时调整成本控制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1.1.6有效性原则生产成本控制应追求有效性,即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有效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既要关注成本的降低,也要关注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1.1.7协同性原则生产成本控制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和环节,协同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第二章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第一节成本核算方法1.1.8成本核算的定义与目的成本核算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归集、分类、计算和分配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真实情况,为成本控制、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1.1.9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1)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将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其核心是直接成本与产品产量成正比。(2)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是将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到各个产品成本中的方法。常见的分配标准有生产工时、生产面积等。(3)活动基础成本法:活动基础成本法是根据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环节所发生的成本,按照活动性质进行分类和归集,然后按照各产品在生产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分配成本的方法。(4)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进行控制和评价的方法。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波动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成本控制。1.1.10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对象,如产品、订单、批次等。(2)归集成本费用: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归集。(3)分配成本费用:根据成本核算方法,将归集的成本费用分配到各个成本核算对象。(4)计算产品成本:根据分配后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产品成本。第二节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1.1.11成本控制体系的概念与作用成本控制系统是指企业为实现成本控制目标,通过制定成本控制制度、明确成本控制责任、运用成本控制方法等手段,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的体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成本:通过成本控制,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2)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3)促进内部管理: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1.1.12成本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1)成本控制制度:包括成本核算制度、成本分析制度、成本考核制度等。(2)成本控制组织:设立成本控制部门,明确成本控制责任。(3)成本控制方法:运用成本核算方法、成本预测方法等,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4)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实现成本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1.1.13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步骤(1)制定成本控制计划:明确成本控制目标、控制措施、责任部门等。(2)实施成本控制措施:根据成本控制计划,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成本控制。(3)监测成本控制效果:定期对成本控制效果进行监测,分析成本波动原因。(4)调整成本控制策略: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成本控制措施,优化成本控制体系。第三节成本控制指标的设置1.1.14成本控制指标的概念与作用成本控制指标是衡量企业成本控制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成本降低率、成本利润率、成本变动率等。成本控制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成本控制效果:通过成本控制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企业成本控制效果。(2)指导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指标为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3)促进成本降低:成本控制指标可以激发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1.1.15成本控制指标设置的原则(1)科学性:成本控制指标应具有科学性,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成本控制水平。(2)可行性:成本控制指标应具有可行性,便于企业实施。(3)系统性:成本控制指标应具有系统性,涵盖企业成本控制的各个方面。(4)动态性:成本控制指标应具有动态性,根据企业生产情况适时调整。1.1.16成本控制指标设置的步骤(1)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确定成本控制目标。(2)分析成本结构:分析企业成本构成,明确成本控制重点。(3)制定成本控制指标:根据成本控制目标和成本结构,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指标。(4)评估成本控制指标:对制定的成本控制指标进行评估,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5)实施成本控制指标:将成本控制指标纳入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实际应用。第三章材料成本控制1.1.17第一节材料采购成本控制1.1采购计划的制定为保证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应根据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以及库存情况,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各物料的采购数量、采购时间及交货期限;(2)结合库存情况,合理调整采购计划,避免库存积压或短缺;(3)充分考虑市场价格波动,合理安排采购节奏,降低采购成本。1.2供应商选择与评估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从以下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和评估:(1)供应商资质:审查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2)供应商信誉:了解供应商的信誉状况,包括合同履行能力、售后服务等;(3)供应商质量:评估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采购物料满足生产要求;(4)供应商价格:比较供应商的报价,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5)供应商交货期:评估供应商的交货能力,保证物料及时供应。1.3价格谈判与合同签订在供应商选择的基础上,企业应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达成合理的采购价格。具体要求如下:(1)充分了解市场价格,掌握谈判主动权;(2)分析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寻求价格优惠空间;(3)签订采购合同,明确交货期限、质量要求、售后服务等事项。1.4采购过程监控企业应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控,保证采购活动合规、高效。具体要求如下:(1)建立采购审批制度,对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等进行审批;(2)建立采购预算管理制度,控制采购成本;(3)定期对采购过程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1.4.1第二节材料消耗成本控制2.1材料消耗定额制定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设备状况、物料特性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具体要求如下:(1)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的正常损耗,保证定额合理;(2)定期对定额进行修订,以适应生产变化;(3)加强定额执行情况的监控,保证生产过程中物料消耗控制在定额范围内。2.2生产过程管理企业应加强生产过程管理,降低材料消耗。具体要求如下:(1)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2)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降低设备故障率;(3)提高操作人员技能,减少操作失误;(4)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2.3材料替代与节约企业应积极摸索材料替代与节约途径,降低材料消耗成本。具体要求如下:(1)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替代原有材料;(2)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3)加强物料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2.3.1第三节材料库存成本控制3.1库存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应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制度,保证库存物资的安全、合理。具体要求如下:(1)制定库存物资分类标准,明确各类物资的存储要求;(2)建立库存物资盘点制度,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3)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及时调整库存结构。3.2库存控制策略企业应根据物料特性、生产计划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库存控制策略。具体要求如下:(1)对常用物料采取定量库存控制策略,保证生产需求;(2)对非常用物料采取定期库存控制策略,降低库存成本;(3)对易损易耗物料采取动态库存控制策略,保证供应。3.3库存优化企业应通过以下方式优化库存,降低库存成本:(1)合理设置安全库存,避免库存积压;(2)加强库存物资的周转,提高库存利用率;(3)定期分析库存数据,调整库存结构。第四章人工成本控制第一节人工成本构成分析3.3.1人工成本定义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福利等方面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人工成本是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分析和控制人工成本,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益。3.3.2人工成本构成(1)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2)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3)福利费用:包括住房补贴、医疗补助、交通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4)培训费用:包括新员工培训、在岗培训、外部培训等。(5)劳动保护费用:包括劳动防护用品、劳动保护设施等。(6)劳动关系费用:包括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处理等。3.3.3人工成本分析(1)人工成本总量分析:分析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人均人工成本等指标。(2)人工成本结构分析:分析各构成要素在人工成本总额中所占比重。(3)人工成本效益分析:分析人工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评估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第二节人工成本控制方法3.3.4预算控制法通过制定人工成本预算,对人工成本进行总额控制,保证人工成本在预算范围内。3.3.5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分析人工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优化人工成本结构,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3.3.6标准化控制法制定人工成本标准,对各项人工成本进行标准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波动。3.3.7绩效激励法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3.3.8人员优化配置法通过合理配置人员,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第三节人工成本优化策略3.3.9优化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合理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保证人力资源供需平衡。3.3.10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3.3.11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3.3.12优化劳动组织合理调整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3.3.13加强劳动保障完善劳动保障措施,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3.3.14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降低企业社会保障成本。3.3.1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凝聚力,降低人工成本。第五章设备成本控制第一节设备采购成本控制3.3.16目的设备采购成本控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降低设备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3.17控制原则(1)合理规划: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需求,合理规划设备采购计划。(2)比价采购:通过竞争性谈判、招标等方式,选取性价比高的设备供应商。(3)质量优先: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4)严格合同管理:签订合同前,对设备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等进行审查,保证合同履行。3.3.18控制措施(1)制定设备采购计划: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制定设备采购计划,明确采购设备名称、型号、数量、技术参数等。(2)招标采购:对设备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保证公平竞争。(3)谈判降价:在招标过程中,与设备供应商进行谈判,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4)采购合同管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设备质量、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事项,保证合同履行。第二节设备维修与保养成本控制3.3.19目的设备维修与保养成本控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维修与保养策略,降低设备维修与保养成本,提高设备使用寿命。3.3.20控制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定期检查、保养,预防设备故障,降低维修成本。(2)质量优先:在保证设备维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维修成本。(3)合理维修:根据设备故障情况,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案,避免过度维修。3.3.21控制措施(1)设备检查与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与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制定维修计划: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制定维修计划,合理安排维修时间。(3)修旧利废:对设备故障部件进行修复,提高设备利用率。(4)采购维修配件:合理采购维修配件,降低配件采购成本。第三节设备更新与淘汰成本控制3.3.22目的设备更新与淘汰成本控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设备更新与淘汰策略,降低设备更新与淘汰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3.23控制原则(1)适时更新:根据设备使用寿命、技术功能等因素,适时更新设备。(2)淘汰落后:对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设备进行淘汰,提高生产效率。(3)节约成本:在设备更新与淘汰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3.3.24控制措施(1)设备评估:对设备进行技术、经济评估,确定设备更新与淘汰时机。(2)制定更新与淘汰计划:根据设备评估结果,制定设备更新与淘汰计划。(3)招标采购:对设备更新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保证公平竞争。(4)淘汰设备处理:对淘汰设备进行合理处理,降低设备淘汰成本。第六章质量成本控制第一节质量成本构成分析3.3.25质量成本的定义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为满足质量要求所支付的全部费用。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部分。3.3.26质量成本构成分析(1)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为避免产品或服务出现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质量策划成本: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质量计划等环节的费用。(2)质量培训成本:包括员工质量意识培训、质量管理培训等费用。(3)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本:包括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维护等费用。(2)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指为确认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检验费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费用。(2)试验费用:包括产品试验、过程试验等费用。(3)质量审核费用:包括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等费用。(3)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导致返工、报废等损失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返工成本:包括返工所需的材料、人工、设备等费用。(2)报废成本:包括报废产品的材料、人工、设备等费用。(3)停机损失:包括生产设备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停机损失。(4)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在交付给客户后,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投诉、退货、索赔等损失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投诉处理成本:包括客户投诉调查、处理、赔偿等费用。(2)退货成本:包括退货产品的运输、检验、处理等费用。(3)索赔成本:包括客户索赔处理、赔偿等费用。第二节质量成本控制方法3.3.27质量成本预算管理(1)制定质量成本预算: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产品质量目标等,制定质量成本预算。(2)质量成本预算执行与监控:对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3.3.28质量成本分析(1)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对质量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2)质量成本趋势分析:对质量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质量成本。3.3.29质量改进(1)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针对质量成本分析中发觉的问题,制定质量改进计划。(2)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对质量改进计划进行实施,降低质量成本。3.3.30供应商管理(1)供应商质量评估:对供应商的质量能力进行评估,选择优质供应商。(2)供应商质量改进: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供应商质量改进。第三节质量成本优化策略3.3.31优化产品设计(1)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产品可靠性。(2)降低设计变更频率:减少设计变更,降低设计成本。3.3.32提高生产过程质量(1)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提高设备精度:提高设备精度,减少不良品产生。3.3.33强化质量培训(1)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素养。(2)增强员工操作技能:加强员工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生产过程质量。3.3.34完善售后服务(1)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售后服务水平。(2)降低售后服务成本:通过预防措施,降低售后服务成本。3.3.35加强供应链管理(1)优化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商结构,提高供应链整体质量水平。(2)加强供应商协作: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提高产品质量。第七章能源成本控制3.3.36能源消耗成本控制第一节能源消耗成本控制1.1目的与意义本节旨在通过对企业能源消耗成本的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2控制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能源政策,合理利用能源资源。(2)强化能源消耗监测,实施精细化管理。(3)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1.3控制措施(1)建立能源消耗统计与分析制度,定期分析能源消耗情况。(2)制定能源消耗定额,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能源消耗责任。(3)加强能源设备维护,保证设备运行效率。(4)开展能源消耗培训,提高员工节能意识。(5)实施能源消耗考核,对节能成果给予奖励。1.3.1能源管理措施第二节能源管理措施2.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1)明确能源管理组织架构,设立能源管理部门。(2)制定能源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能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能源数据实时监控。2.2实施能源审计(1)定期开展能源审计,查找能源消耗漏洞。(2)针对审计发觉问题,制定整改措施。(3)跟踪整改效果,保证能源消耗降低。2.3推广节能技术与应用(1)筛选适合企业的节能技术,进行技术改造。(2)加大节能设备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开展节能技术研究与交流,推动企业节能降耗。2.3.1能源成本优化策略第三节能源成本优化策略3.1优化能源结构(1)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优化生产布局,降低能源输送损耗。(3)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成本。3.2实施能源合同管理(1)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降低能源采购成本。(2)加强能源合同履行监督,保证能源供应稳定。(3)开展能源市场价格分析,合理调整采购策略。3.3加强能源管理培训与宣传(1)开展能源管理培训,提高员工节能意识。(2)加强能源管理宣传,营造节能氛围。(3)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节能降耗活动,分享节能经验。3.4建立能源成本控制长效机制(1)设立能源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2)建立能源成本考核体系,对节能成果给予奖励。(3)持续优化能源管理措施,提高能源成本控制水平。第八章生产环境与安全成本控制第一节生产环境成本控制3.4.1目的与意义生产环境成本控制旨在通过对生产环境的优化与改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4.2控制内容(1)设备与设施投入成本控制:合理规划生产设备与设施的采购、维护、更新,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2)能源消耗成本控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物料消耗成本控制:合理采购、储存、使用物料,降低物料浪费。(4)生产环境维护成本控制:定期进行生产环境清洁、保养,提高生产环境质量。3.4.3控制措施(1)制定设备采购、维护、更新标准,保证设备投入合理。(2)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对物料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物料浪费。(4)建立生产环境维护制度,保证生产环境整洁、安全。第二节安全生产成本控制3.4.4目的与意义安全生产成本控制旨在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降低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3.4.5控制内容(1)安全设施投入成本控制:合理配置安全设施,提高安全防护水平。(2)安全培训成本控制: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与技能。(3)安全管理成本控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生产。(4)处理成本控制:降低发生概率,减少损失。3.4.6控制措施(1)制定安全设施配置标准,保证安全设施投入合理。(2)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技能。(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4)加强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降低损失。第三节安全生产管理措施3.4.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保证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3.4.8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与执行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3.4.9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定期对生产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3.4.10强化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3.4.11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3.4.12落实安全生产投入合理配置安全生产资金,保证安全生产设施完善。3.4.13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损失。3.4.1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第九章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第一节生产效率与成本关系分析3.4.15生产效率概述生产效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或生产价值。提高生产效率是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生产效率与成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效率与单位产品成本的关系:生产效率越高,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因为在高效率的生产过程中,设备、人力和物料的利用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2)生产效率与生产周期成本的关系: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越短,从而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库存成本、资金占用成本等。(3)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成本的关系:生产效率提高,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进而降低产品质量成本。3.4.16生产效率与成本关系分析的方法(1)数据分析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2)对比分析法:将本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行业平均水平、竞争对手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制定改进措施。(3)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降低与收益增加,评估改进措施的经济效益。第二节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3.4.17优化生产流程(1)对现有生产流程进行梳理,找出瓶颈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2)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3.4.18提高设备利用率(1)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良好。(2)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设备闲置时间。3.4.19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修理厂租房合同
- 中介房屋出租合同
- 建筑工地施工安全防范及免责条款合同
- 区住宅区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 夫妻离婚合同协议书
- 智慧餐饮供应链管理系统开发及运营合同
- 成都商品房买卖合同
-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影视剧配音》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产品结构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明清档案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学校科研工作计划(6篇)
- 学校食堂厨师岗位职责
-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课件
- 如何做好4S管理
- 民航客舱应急设备
- 化工总控工培训
- 山西电网新能源场站涉网试验流程使用说明书
-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 康复医学题库与答案
- 1、DL-T5113.1-2019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一部分:土建工程用表
- 2024年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四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