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业指导书The"GuidanceManualforGreenPestControlofThreeMajorCrops"isspecificallydesignedtoaddressthechallengesofmanagingpestanddiseaseissuesintheagriculturalsector.Thismanualisapplicableinvariousfarmingcontexts,particularlyforlarge-scalecropcultivation,wheretheneedforsustainableandeco-friendlypestcontrolmethodsisparamount.Itprovidesdetailedinstructionsonhowtoimplementgreenpestcontroltechniqueseffectively,ensuringthehealthandproductivityofcropswhileminimizingenvironmentalimpact.Themanualoutlinestheprinciplesandpracticesofgreenpestcontrolforthreekeycrops,aimingtosafeguardagriculturalyieldswithoutresortingtoharmfulchemicalpesticides.Itservesasacomprehensivereferenceforfarmers,extensionagents,and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offeringstep-by-stepguidelinesformonitoring,identifying,andmanagingpestsanddiseasesinawaythatis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andeconomicallyviable.Adherencetothe"GuidanceManualforGreenPestControlofThreeMajorCrops"requiresathoroughunderstandingofthespecificpestanddiseasechallengesassociatedwitheachcrop.Itstipulatestheimplementationof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strategies,whichinvolvetheuseofcultural,biological,andphysicalcontrolmethodsincombinationwithminimalrelianceonsyntheticchemicals.Farmersareexpectedtofollowtherecommendedprotocolsmeticulouslytoensurethesuccessfulapplicationofgreenpestcontrolpractices.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业指导书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总论1.1绿色防控理念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绿色防控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科学、环保、可持续的方法,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绿色防控理念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优先。在防控农作物病虫害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2)综合防治。将多种防控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防治效果。(3)源头治理。从源头入手,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4)可持续发展。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1.2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2)物理防治技术。采用灯光、色板、诱杀等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3)化学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4)农业防治技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5)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6)集成防控技术。将多种防控方法相结合,形成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病虫害的集成防控技术。通过不断完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章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基本原则2.1安全性原则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本原则首先强调安全性。这一原则要求在防控过程中,保证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非化学方法,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保证防治措施不对周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4)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避免盲目防治。2.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防治手段,实现多种防控措施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病虫害综合管理(IPM)策略,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2)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合理选用防治方法,实现防治效果的最大化。(3)注重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充分发挥农民、专业防治组织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协同防治的良好局面。2.3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在防控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发挥生物防治作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推广抗病虫害品种,提高作物自身抗逆能力。(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轮作和间作,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生长质量。(5)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普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知识,形成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第三章病虫害监测与预警3.1病虫害监测方法3.1.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病虫害监测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农田生态环境、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寄主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的调查。调查监测应遵循以下原则:(1)代表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调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2)全面性原则:调查内容应涵盖病虫害的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防治效果等多个方面。(3)连续性原则:长期坚持调查监测,以便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3.1.2物理监测物理监测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灯光诱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灯光诱集害虫,从而监测其发生情况。(2)色板诱集: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喜好,设置色板诱集害虫,监测其发生动态。(3)性诱剂诱集:利用性诱剂诱集害虫,监测其发生情况。3.1.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信息对病虫害进行监测,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病原体检测:通过对植物病原体的检测,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2)昆虫病原微生物监测:监测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和传播情况。(3)植物抗性监测:监测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变化。3.2病虫害预警体系3.2.1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是病虫害预警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生态环境指标:反映农田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2)寄主植物生长状况指标:反映寄主植物生长状况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3)病虫害发生发展指标:反映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趋势。3.2.2预警模型构建根据预警指标体系,结合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构建病虫害预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与病虫害发生相关的各类数据。(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标准化。(3)模型构建:利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预警模型。(4)模型验证:通过实际数据对预警模型进行验证,评估其准确性和可靠性。3.2.3预警信息发布根据预警模型的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包括以下内容:(1)预警等级:根据预警模型结果,划分预警等级。(2)预警区域:明确预警区域,指导防治工作。(3)防治建议:针对不同预警等级,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3.3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3.3.1信息化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具体应用如下:(1)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农田环境数据,为预警模型提供数据支持。(2)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性。(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田生态环境,为预警模型提供依据。3.3.2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具体应用如下:(1)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取预警信息。(3)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高预警模型的功能。3.3.3综合防治技术结合监测与预警结果,运用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具体措施如下:(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集、色板诱集等,进行防治。(3)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产生抗性和环境污染。第四章农业生态调控4.1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基础。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应遵循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原则,积极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通过整治沟渠、衬砌渠道、修建水库等措施,改善农田水分条件,提高农田抗旱、抗涝能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取间作、套作、轮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广生物有机肥、绿肥等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实施秸秆还田、覆盖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农田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同时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保障。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保护意识。通过各种途径,让农民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明保证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明保证护优先领域;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如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农业景观建设等,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4.3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关键。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优化作物布局,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实现作物多样化、轮作制度合理化。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采用生物有机肥、绿肥、生物防治等替代化学农药的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对农作物秸秆、废弃塑料等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第五章生物防治技术5.1天敌昆虫利用5.1.1天敌昆虫的种类及特性天敌昆虫是指能够有效控制农作物害虫数量的昆虫,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捕食性天敌昆虫以捕食其他昆虫为生,如瓢虫、草蛉、捕食性蜘蛛等;寄生性天敌昆虫则通过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以宿主昆虫为食,如赤眼蜂、拟寄蝇等。5.1.2天敌昆虫的利用方法(1)引进与繁育:根据当地农作物害虫种类,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进行引进和繁育,提高天敌昆虫的数量和质量。(2)释放与保护: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将繁育好的天敌昆虫释放到田间,注意保护天敌昆虫的安全,避免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其造成伤害。(3)监测与调控:对田间天敌昆虫数量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释放策略,保证天敌昆虫的利用效果。5.2抗病虫害植物筛选与应用5.2.1抗病虫害植物筛选方法(1)生物学特性筛选:分析植物的生长周期、抗逆性、营养成分等生物学特性,选择具有较高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2)分子生物学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抗病虫害基因的表达规律,筛选具有抗病虫害基因的植物。(3)田间试验筛选:将筛选出的抗病虫害植物种植于田间,观察其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一步确定其抗病虫害功能。5.2.2抗病虫害植物应用策略(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配置抗病虫害植物,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2)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和间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3)生物技术育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植物,培育具有较高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品种。5.3微生物防治5.3.1微生物防治的原理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微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5.3.2微生物防治方法(1)细菌防治:利用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苏云金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等。(2)真菌防治:利用真菌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如白僵菌、绿僵菌等。(3)病毒防治:利用病毒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如核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4)抗生素防治: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如链霉素、土霉素等。5.3.3微生物防治应用策略(1)筛选高效微生物菌株:通过实验室筛选和田间试验,筛选具有高效防治病虫害的微生物菌株。(2)微生物制剂研发:将筛选出的高效微生物菌株制成微生物制剂,便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3)综合防治:结合其他生物防治技术,构建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第六章物理防治技术6.1物理因子调控物理因子调控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具体措施如下:6.1.1温度调控通过调整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温度,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采用温室栽培、地膜覆盖等方法,可以降低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6.1.2湿度调控湿度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调控湿度,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田间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6.1.3光照调控光照对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整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可以影响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例如,利用遮阳网、反光膜等材料,调整光照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6.2物理隔离物理隔离是通过设置障碍物,阻止病虫害传播和侵害的一种方法。具体措施如下:6.2.1防虫网在田间设置防虫网,可以有效阻止害虫入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防虫网的孔径应根据害虫的大小选择,保证防治效果。6.2.2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可以阻止土壤中的病虫害向播,同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6.2.3栽培方式采用合理的栽培方式,如间作、套作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间作、套作可以改变田间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的侵害。6.3光电技术光电技术是利用光、电等物理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预警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具体措施如下:6.3.1病虫害监测利用光电传感器、图像处理技术等,对田间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6.3.2病虫害预警根据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土壤等因素,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指导防治工作。6.3.3光电防控利用紫外线、红外线等光源,对病虫害进行照射,破坏其生长和繁殖环境,达到防治目的。采用高压电击等方法,直接杀死病虫害,降低其侵害程度。通过以上物理防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第七章化学防治技术7.1安全高效农药选用7.1.1原则在化学防治中,选择安全高效的农药是关键。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农药的合理选用:(1)遵守国家农药使用规定,优先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对象,选用针对性强的农药。(3)考虑农药的防治效果、对人畜和环境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成本。7.1.2农药种类(1)生物农药:利用生物源物质制成的农药,具有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2)化学合成农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农药,具有高效、广谱等特点。(3)天然源农药:从植物、矿物等天然资源中提取的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等特点。7.1.3农药选用方法(1)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期。(2)参考农药标签和使用说明书,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和剂型。(3)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用药习惯,合理选择农药。7.2农药使用技术7.2.1使用方法(1)喷雾:将农药均匀喷洒在农作物叶片上,使其接触病虫害。(2)撒施:将农药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通过土壤吸附、扩散等作用防治病虫害。(3)浸泡:将农作物种子、幼苗等浸泡在农药溶液中,以防治病虫害。7.2.2使用剂量(1)根据农药标签和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剂量使用。(2)考虑农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因素调整使用剂量。(3)避免盲目增加使用剂量,以免产生药害。7.2.3使用时机(1)遵循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防治时期。(2)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农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使用时机。(3)尽量避免在高温、雨天等不利条件下使用农药。7.3农药残留控制7.3.1控制原则(1)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合理调整农药使用剂量和次数。(3)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7.3.2控制方法(1)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2)优化农药使用技术,提高防治效果。(3)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7.3.3监测与监管(1)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定期对农产品进行监测。(2)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查违规使用农药行为。(3)宣传普及农药残留控制知识,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第八章农业防治技术8.1轮作与间作8.1.1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更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轮作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具体操作如下:(1)科学规划轮作顺序,避免同类作物连作。如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与蔬菜、经济作物轮作。(2)合理搭配轮作作物,优先选择具有互补作用的作物。如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3)轮作周期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一般轮作周期为35年。8.1.2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同一土地上间隔种植。间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生长周期、生育特性互补的作物进行间作。如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等。(2)合理配置作物种植比例,保证间作作物生长良好。如玉米与豆类间作,可按2:1或3:1的比例种植。(3)采取适宜的间作方式,如带状间作、条状间作等,以便于管理。8.2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1)深翻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2)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3)调整土壤pH值,使之适宜作物生长。如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碱性土壤可施用石膏。(4)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微量元素。(5)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如施用微生物菌剂,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8.3肥水管理肥水管理是指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合理施用肥料和灌溉,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1)科学施肥,遵循“适施、匀施、深施、早施”的原则。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2)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根据气候变化、土壤湿度及作物生长需求,合理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3)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效率。(4)加强田间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导致作物生长不良。(5)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第九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9.1农业废弃物收集与处理9.1.1收集原则农业废弃物收集应遵循分类、安全、高效的原则,保证废弃物在收集过程中不造成二次污染。具体措施如下:(1)按照废弃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如农药包装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等。(2)采用合适的收集工具和方法,保证废弃物在收集过程中不泄漏、不散落。(3)加强废弃物收集点的管理,保证收集点环境整洁,避免废弃物长时间堆放。9.1.2处理方法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1)物理处理:主要包括填埋、堆肥、焚烧等。填埋法适用于不易降解的废弃物,如农药包装废弃物;堆肥法适用于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焚烧法适用于部分有害废弃物,但需严格控制燃烧过程,避免产生二次污染。(2)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如中和、氧化、还原等,以降低废弃物的毒性。(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将废弃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有机肥料、沼气等。9.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2.1资源化利用途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包括:(1)生产有机肥料:将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2)生产生物质能源: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进行气化、液化处理,生产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3)制备新型材料: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制备新型材料,如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等。9.2.2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具体措施如下:(1)研发高效、环保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降低处理成本。(2)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3)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体系,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9.3病虫害防治与环境保护9.3.1病虫害防治策略在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病虫害防治策略:(1)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发觉病虫害发生情况。(2)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3)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避免农药残留。9.3.2环境保护措施在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6人股东合作协议书模板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8)-北师大版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丨苏教版
- 8-数学广角-搭配(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 《木兰诗》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4年)
- Unit Six《 Lesson 17 Happy Chinese New Year to Our Famil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英语一年级上册
- 2024年磁粉离合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个人与环保科技公司环保项目提成合同
- 2025年度便利店加盟店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离职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保密协议书及保密承诺书
- 论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及启示
- (正式版)JTT 421-2024 港口固定式起重机安全要求
- 地连墙施工MJS工法桩施工方案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DLT 5190.2
- 教案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 (正式版)JBT 14682-2024 多关节机器人用伺服电动机技术规范
- 《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学习笔记
- 信访维稳工作培训
- 品牌社群视角下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基于小米社群运营案例分析
- 《银行保险理财沙龙》课件
-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怎么做-怎么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