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指引TOC\o"1-2"\h\u20193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总则 2242371.1环评的目的与意义 2160641.1.1环评的目的 291091.1.2环评的意义 329711.1.3国内法律依据 3242921.1.4国际法律依据 356731.1.5科学性原则 390701.1.6客观性原则 3202461.1.7前瞻性原则 3193721.1.8综合性原则 4106041.1.9公众参与原则 424337第二章环评程序与内容 4136041.1.10环评程序的定义 4253051.1.11环评程序的阶段划分 4192301.1.12环评程序的实施主体 4313771.1.13环评内容的基本要求 5159051.1.14环评内容的构成 575961.1.15环评报告的编制原则 5247161.1.16环评报告的编制流程 548231.1.17环评报告的编制要求 627872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99741.1.18概述 639191.1.19调查方法 612551.1.20实施步骤 72301.1.21概述 7318721.1.22评价方法 7269121.1.23评价标准 7149501.1.24概述 884061.1.25数据收集 8162991.1.26数据处理 82541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指引 88025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102349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1310601.1.27设计原则 11235961.1.28设计内容 1195201.1.29技术可行性分析 1249111.1.30经济可行性分析 12217541.1.31环境可行性分析 12305751.1.32实施步骤 12304671.1.33监管措施 1210274第七章环评报告的审批与验收 1359231.1.34前期准备 13197681.1.35提交环评报告 13171791.1.36形式审查 13298811.1.37实质审查 13212431.1.38公众参与 1361591.1.39审批决定 13157961.1.40执行情况 14288831.1.41环境保护设施 1490231.1.42环境监测 14165951.1.43修改原因 14166411.1.44修改程序 1439421.1.45完善措施 1527225第八章环评中的公众参与 15118541.1.46目的 15118891.1.47意义 15109331.1.48公众参与的方式 15240131.1.49公众参与的程序 16130671.1.50公众意见的处理 16300011.1.51公众意见的反馈 16202第九章环评机构与人员管理 16247871.1.52环评机构资质认定 1734361.1.53环评机构管理 17250741.1.54环评人员资格 17215361.1.55环评人员培训 17292531.1.56质量控制体系 17117671.1.57质量控制措施 187148第十章环评信息管理与信息公开 1811841.1.58信息收集与整理 18127321.1.59信息审核与归档 18143211.1.60信息更新与维护 19294751.1.61公开范围 19135181.1.62公开方式 19163751.1.63监督机制 19287181.1.64保障措施 19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总则1.1环评的目的与意义1.1.1环评的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旨在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价各类建设项目、规划及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1.2环评的意义(1)促进可持续发展:环评有助于保证建设项目、规划及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环评,可以预防、减轻或消除建设项目、规划及政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维护生态平衡。(3)提高决策水平:环评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客观的环境影响信息,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4)维护公众权益:环评过程涉及公众参与,保障了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有助于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第二节环评的法律依据1.1.3国内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5)《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1.1.4国际法律依据(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宣言》(2)《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3)《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三节环评的基本原则1.1.5科学性原则环评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1.6客观性原则环评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分析、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避免主观臆断和偏颇。1.1.7前瞻性原则环评应遵循前瞻性原则,充分预测和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影响,为决策者提供长远的环境保护策略。1.1.8综合性原则环评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全面分析建设项目、规划及政策对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实现多目标的协调与优化。1.1.9公众参与原则环评应遵循公众参与原则,保障公众对环评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第二章环评程序与内容第一节环评程序的概述1.1.10环评程序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以下简称“环评程序”)是指在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实施前,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预防和控制的一系列步骤。环评程序旨在保证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可持续发展。1.1.11环评程序的阶段划分环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环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项目筛选、环评机构选定、环评费用预算等。(2)环评编制: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等。(3)环评审查:对环评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公众参与、专家评审等。(4)环评批复:根据审查结果,对项目环评报告进行批复。(5)环评后评价: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评估和总结。1.1.12环评程序的实施主体环评程序的实施主体包括:(1)项目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环评前期准备工作,委托环评机构编制环评报告。(2)环评机构:负责环评报告的编制,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预防。(3)环保部门:负责环评审查、批复和后评价工作。第二节环评内容的确定1.1.13环评内容的基本要求环评内容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科学性:保证环评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2)完整性:全面评估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实施对环境的影响。(3)可行性:针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4)时效性:及时反映环评对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environmentalimpact。1.1.14环评内容的构成环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项目概况:介绍项目背景、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等。(2)环境现状: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等。(3)环境影响预测: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4)环境影响分析: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5)环境保护措施:提出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6)环评结论:总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为项目审批提供依据。第三节环评报告的编制1.1.15环评报告的编制原则(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环评报告编制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2)坚持科学、客观、公正:保证环评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3)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环境权益。(4)注重实际操作:保证环评报告提出的措施具有实际操作性。1.1.16环评报告的编制流程(1)收集资料: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项目背景、区域环境状况等。(2)现状调查: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等进行调查。(3)预测评价:根据项目特点,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4)环境影响分析: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5)环境保护措施:提出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6)编制报告:整理环评成果,编制环评报告。(7)报告审查:提交环评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8)报告批复:根据审查结果,对环评报告进行批复。1.1.17环评报告的编制要求(1)文字表述清晰:报告内容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2)数据准确可靠:保证报告中所用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3)图表清晰规范:图表应清晰、规范,与文字内容相互呼应。(4)结构合理:报告结构应层次分明,逻辑性强。(5)结论明确:报告结论应明确,为项目审批提供依据。、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方法1.1.18概述环境现状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了解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现状,为后续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实施步骤。1.1.19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收集法通过收集评价区域内的相关文献资料,如地理、气象、水文、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背景。(2)现场勘查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评价区域进行现场勘查,观察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状况,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现状。(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评价区域内的居民、企业、部门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和评价。(4)监测数据法收集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监测数据,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5)遥感数据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评价区域的环境信息,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辅助分析评价区域的环境现状。1.1.20实施步骤(1)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2)制定调查方案(3)组织实施调查(4)数据整理与分析(5)编制调查报告第二节环境现状评价方法1.1.21概述环境现状评价是在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标准。1.1.22评价方法(1)环境质量指数法通过计算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环境质量指数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2)污染负荷评价法根据评价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情况,计算污染负荷,分析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法评估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分析生态环境状况。(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结合评价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和环境质量,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1.1.23评价标准(1)国家及地方环境质量标准(2)行业排放标准(3)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各类评价标准第三节环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1.24概述环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保证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节主要介绍环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1.1.25数据收集(1)文献资料收集(2)现场监测数据收集(3)遥感数据收集(4)问卷调查数据收集(5)其他相关数据收集1.1.26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核对,剔除异常值、缺失值等。(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4)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数据分析结果。(5)数据存储与备份: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中,并定期进行备份。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指引第一节环境影响的识别环境影响识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其范围。具体识别过程如下:(1)项目概况分析:需对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流程、建设周期等进行详细分析,以确定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类型。(2)环境现状调查:通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监测数据等方式,全面了解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现状。(3)环境影响类型识别:根据项目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识别可能产生的大气、水、土壤、声环境、生态、社会等方面的环境影响。(4)影响程度判断:对识别出的环境影响进行程度判断,区分出主要影响和次要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5)影响范围确定:明确项目对周围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第二节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是对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的过程。以下为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1)数学模型法:利用数学模型模拟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如大气扩散模型、水文模型、生态模型等。(2)类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类似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情况,预测本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3)专家咨询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预测。(4)监测数据法:利用现有监测数据,结合项目特点,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5)情景分析法:设定不同情景,分析项目在不同情景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第三节环评预测结果的分析环评预测结果的分析是对预测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预测结果可靠性分析:对预测方法、数据来源、模型假设等进行评估,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2)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分析预测结果中各项环境影响的程度,区分出重大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和轻微影响。(3)环境影响范围分析: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4)环境影响敏感性分析:分析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即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5)环境影响可控性分析: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可控性,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6)环境影响缓解措施分析:针对预测结果中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影响缓解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一节环评技术方法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评价和提出减缓措施的技术手段。环评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影响评价方法、污染影响评价方法、社会影响评价方法等多种类型。本节主要对环评技术方法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章节的详细介绍奠定基础。环评技术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性:环评技术方法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数据分析,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系统性:环评技术方法要求评价过程中全面考虑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保证评价结果的完整性。(3)动态性:环评技术方法需要根据项目、规划或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预测结果。(4)可行性:环评技术方法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措施。第二节生态影响评价方法生态影响评价方法是对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的技术手段。以下为常用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通过分析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2)生态风险评估: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3)生态足迹分析:通过计算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所需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容量,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生物多样性评价:分析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第三节污染影响评价方法污染影响评价方法是对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传输和受体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的技术手段。以下为常用的污染影响评价方法:(1)污染源识别:分析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的主要污染源,确定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2)污染物传输预测:运用大气、水环境模型,预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传输过程和浓度分布。(3)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污染物浓度分布,评价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4)污染防治措施分析:针对污染物排放和传输过程,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其效果和可行性。(5)环境风险评价:分析建设项目、规划或政策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评价其对周边环境和人群的影响。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第一节环保措施的设计1.1.27设计原则环保措施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2)结合项目特点,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状况;(3)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4)注重经济、技术、环境效益的平衡;(5)便于实施和监管。1.1.28设计内容(1)污染防治措施:针对项目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设计相应的治理设施,保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2)生态保护措施:对项目影响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修复;(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针对项目潜在的环境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4)环境监测措施:建立项目环境监测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5)环保设施布局与选址:合理布局环保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环保投资预算:合理估算环保设施的投资成本,保证项目具备经济可行性。第二节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1.1.29技术可行性分析(1)分析环保措施的技术原理、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2)评估技术成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3)对比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应用效果。1.1.30经济可行性分析(1)估算环保措施的投资成本;(2)分析环保措施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评估项目总体经济效益。1.1.31环境可行性分析(1)分析环保措施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2)评估环保措施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3)判断环保措施是否满足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要求。第三节环保措施的实施与监管1.1.32实施步骤(1)制定环保措施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2)开展环保设施设计、采购、施工和验收工作;(3)组织项目环境监测,保证环保措施的有效性;(4)建立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保证设施正常运行。1.1.33监管措施(1)建立项目环保监管体系,明确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责;(2)对项目环保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对项目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保证排放污染物达标;(4)加强对项目环保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第七章环评报告的审批与验收第一节环评报告的审批流程1.1.34前期准备环评报告编制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准备以下材料:(1)环评报告文本;(2)项目单位及环评机构的相关资质证明;(3)环评报告编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及数据;(4)环评报告的编制依据、评价标准等。1.1.35提交环评报告项目单位将准备好的环评报告及相关材料提交至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部门。1.1.36形式审查环境保护部门对提交的环评报告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1)环评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环评报告文本及附件是否完整;(3)项目单位及环评机构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1.1.37实质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环评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将进行实质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1)环评报告的评价方法、评价范围、评价标准等是否符合要求;(2)环评报告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是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3)环评报告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是否科学、合理。1.1.38公众参与在环评报告审查过程中,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组织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1.1.39审批决定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审查结果,对环评报告作出审批决定。审批通过的项目,应当核发环评批复文件。第二节环评报告的验收标准1.1.40执行情况环评报告的验收应依据以下标准:(1)项目单位是否按照环评批复文件的要求实施污染防治措施;(2)项目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是否达到环评报告的预测水平;(3)项目单位是否按照环评报告的要求开展环境监测工作。1.1.41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标准包括:(1)环保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2)环保设施的处理效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3)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是否规范。1.1.42环境监测验收标准包括:(1)环境监测方案是否科学合理;(2)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3)监测结果是否符合相关环境标准。第三节环评报告的修改与完善1.1.43修改原因环评报告在审批过程中,可能因以下原因需要进行修改:(1)环评报告编制过程中发觉的问题;(2)公众参与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3)审批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1.1.44修改程序环评报告的修改应遵循以下程序:(1)项目单位根据修改原因,对环评报告进行修改;(2)修改后的环评报告需提交至原审批部门进行审查;(3)审批部门对修改后的环评报告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予以批复。1.1.45完善措施环评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完善:(1)对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部分进行修正;(2)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污染防治措施;(3)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第八章环评中的公众参与第一节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1.1.46目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旨在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具体目的如下:(1)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2)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3)识别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4)促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1.1.47意义(1)提高环评的公正性:公众参与能够使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更加公平、公正,避免利益集团对环评结果的不当影响。(2)增强环评的可信度:公众参与使得环评结果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有助于提高环评的公众接受度。(3)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公众参与有助于推动环境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使决策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和需求。(4)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公众参与有助于发觉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第二节公众参与的方式与程序1.1.48公众参与的方式(1)信息公开:通过网站、新闻媒体、公告等形式,向公众公开环评相关信息。(2)听证会:组织公众参与听证会,就环评报告书进行审议和讨论。(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环评项目的意见和建议。(4)社区座谈会:组织社区座谈会,邀请居民代表、专家学者、部门等参与讨论。(5)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部门、企业代表等参加,就环评项目进行深入研讨。1.1.49公众参与的程序(1)确定公众参与范围:根据环评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公众参与的范围和对象。(2)制定公众参与方案: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时间、地点等,保证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3)组织实施公众参与活动:按照方案组织实施公众参与活动,保证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4)收集、整理公众意见:对公众参与活动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分析。(5)反馈公众意见:将公众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作为环评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三节公众意见的处理与反馈1.1.50公众意见的处理(1)分类整理:对公众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区分不同意见和建议的类别。(2)分析评估:对公众意见进行评估,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3)纳入环评报告:将公众意见纳入环评报告,作为环评决策的重要依据。1.1.51公众意见的反馈(1)向公众反馈:通过网站、新闻媒体、公告等形式,向公众反馈环评决策结果。(2)向参与者反馈:对参与公众参与活动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反馈,感谢其参与和支持。(3)持续关注:对环评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持续关注,保证公众意见得到有效落实。第九章环评机构与人员管理第一节环评机构的资质与管理1.1.52环评机构资质认定环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资质等级应当与所承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性质和规模相适应。环评机构资质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环评机构资质认定应依法进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2)公平性原则:环评机构资质认定应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3)实际性原则:环评机构资质认定应充分考虑环评机构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保证环评工作的质量。1.1.53环评机构管理(1)内部管理:环评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环评工作依法、规范、高效开展。(2)人员管理:环评机构应加强对环评人员的管理,保证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环评工作质量。(3)质量管理:环评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环评报告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要求。第二节环评人员的资格与培训1.1.54环评人员资格(1)环评人员应具备国家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学历要求,取得相应的环评工程师资格证书。(2)环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环评行业规范,保证环评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1.1.55环评人员培训(1)环评机构应定期组织环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2)环评人员应主动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第三节环评机构的质量控制1.1.56质量控制体系环评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质量目标:明确环评报告的质量目标和标准,保证环评报告的质量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组织行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中外美术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轨道交通自动化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湖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2
- 2025年上海市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晋中学院《特种铸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商业插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商务沟通与谈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数据安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学院《生物药物检测技术与设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医院门诊医生绩效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
-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4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含解析
- 历史类常识考试100题及完整答案
- 医院纳入定点后使用医疗保障基金的预测性分析报告
- 媒介素养概论 课件 刘勇 第0-4章 绪论、媒介素养-新闻评论
- 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概述外文翻译
- 井下作业工:初级井下作业工考试答案二
- 民营企业职务犯罪预防
- 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研究
- 【品牌战略】麦当劳公司成功管理秘诀苦心经营
- 菜点与酒水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