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1《短歌行》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

B.《短歌行》中的“月明”四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喻,最后四句则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C.《归园田居》(其一)开头两句中的“俗”指尘俗杂事,“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D.《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D.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奋发进取。该句出自()

A.《长歌行》B.《短歌行》C.《长干行》D.《行行重行行》

4.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一味陷在消沉的情绪中,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B.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而无法自拔。

C.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D.结语作者借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5.对曹操《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欢乐场面,诗中表达曹操礼待贤才之心。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曹操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曹操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7.填空题。

(1)《短歌行》中作者的“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

(2)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归园田居》中运用的描写手法,捕捉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物,表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8.下列有关作品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但这种乐曲的唱法已经失传。作者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D.《登高》属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每首八句,共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11.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12.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

13.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

三、文言文阅读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①。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②,故乡安可忘。

[注]①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故根难再相遇。②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东西门行》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表现愁苦的词语但语言朴实,却达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却东西门行》中“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状态,表现了征人辛苦劳累的军旅生活。

C.《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D.《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二句,作者把自己比作乌鹊,南飞而无处栖息,暗示自己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不知该逃向何方。

15.上面两首诗在艺术手法运用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原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6.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中“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7.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节选的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节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8.下列对该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二句,作者把贤士难求比作明月无法揽取,用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状来表明求贤不得的忧思。

B.“乌鹊……何枝可依?”诗人借乌鹊讥讽那些找不到寄身之地的所谓贤才,还在忙忙碌碌到处奔波。

C.作者用“山不厌高"两句比喻贤士多多益善,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统一天下的大志。

D.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篇幅不长,但情调健康,内容积极,其中的进取精神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19.找出运用典故的诗句,分析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错误,此处用典表达曹操对贤才的渴望,应理解为曹操是在委婉地提醒人才主动来投奔他,没有“埋怨"的意思。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A项,比喻,将“官场”比作“樊笼";

B项,借代,用“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恋人";

C项,比喻,将“琵琶清脆的声音”比喻成“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中";

D项,比喻,将“笠”和“蓑"比喻成“兜鍪”和“甲"。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

这句格言采自古诗汉乐府《长歌行》,原诗是这样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以看得出来,最后这两句乃是全诗的结语,是诗人作诗咏叹的主旨所在。诗中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年时的凄惨;以及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都只是为了最后这两句警言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内容的理解,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情感的揣摩。将各个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理解,要综合诗歌每一联考虑,不可孤立理解,以免以偏概全。

B项,错误,“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而无法自拔"说法错误。这里讲“人生几何”意思是人生时间有限,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的建功立业。

故选B。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表明了曹操远大的志向”错误。此处应是曹操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的胸襟,以尽可能多地接纳贤才。

故选C。

6.D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错误,“山水田园”应该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故选D。

7.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白描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解析】略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C。

9.A10.C11.B12.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13.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

【导语】这两篇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和形成原因。材料一侧重于“建安风骨”的文学特征和风格,强调其清峻、通达、气盛词壮等特点,并指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材料二则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建安风骨"形成的社会现实和文学传统,强调了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新性。两篇材料共同揭示了“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都采用五言形式"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可知,原文说的是“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而不是“都采用”,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错误。由材料二第5段原文表述“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可知,原文说的是“注重用辞和文采”,而不是“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阐述了建安风骨是时代的产物,建安文学作品是对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的反映。

B.曹操的诗句正是对军阀混战的社会状况的反映,体现的是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特点。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列举实例:根据材料“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可知,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结合“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可知,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了说明作品的作用,采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式,使表意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从文本中找到写“建安风骨"特征的语句。再结合特征,就曹操《短歌行》看“建安风骨”的具体体现。

材料一:“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以酒入题,两次写酒,发出对命运无常、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与他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不无关系。

材料二:“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注重用辞和文采,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渴望招揽贤才,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这是“建安风骨”高昂奋进情绪的体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希望人才都来归顺,这是对贤才的渴望,也是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这和建安作者们的作品内涵是一致的。总之,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情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建安风骨”。

14.D15.①起兴手法:第一首以“鸿雁"的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第二首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引出对人才的渴望。②用典:第一首诗中最后两句,诗人借“狐死归首丘”的典故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同时表达自己永怀故土的坚定信念。第二首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把自己比作乌鹊,南飞而无处栖息,暗示自己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不知该逃向何方”错误,作者是把贤才比作乌鸦,意思是说,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那样,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在四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歌多处运用起兴手法。第一首以“鸿雁"和“转蓬”起兴,用“出塞北"无人乡”“万里余"自成行”等一系列的语言来表现“鸿雁"远离故土的孤寂,同时又描绘出“转蓬”随风飘荡、无所依附的漂泊之感而引出征夫出征之遥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猛兽”“狐"起兴,引出征夫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归家的无奈。第二首是借用《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引出对人才的渴望和招揽。“呦呦鹿鸣"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原意是描述鹿在寻找食物时的叫声,但在这里被借用为描述人才在寻找明主时的状态。“食野之苹”则是描述人才所寻找的食物,也就是能够满足他们能力和需求的工作和机会。这句话暗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和提供的条件,希望能够吸引人才前来投奔。

两首诗歌都有用典的手法。第一首诗“狐死归首丘"典出《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屈原《哀郢》中也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更何况远离家乡的征夫们呢?诗人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诗引用《韩诗外传》“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