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说明:1.本试卷共8页(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2分)学校开展“奥运故事汇·语文风采展”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奥运内涵】①奥运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一场体育盛宴。②高尚的精神世界,能产生强大动力,濡()养出中国精神。③亲爱的同学们,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与其高谈阔论,不如脚踏实地,恪守拼搏奋进的准则。④让我们将梦想飘yì()于赛场与生活,用行动诠释奥运精神与自强信念。⑤如此,我们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奥运风采】跳水界的璀璨之星全红婵,以她________的技艺,在女子10米跳台的较量中,轻盈跃起,完美入水,令人叹为观止。游泳界的后起之秀潘展乐,在男子自由泳决赛的赛道上,一马当先,势如破竹,以不可阻挡之势摘得金牌,为中国游泳队再添辉煌一笔。在花样游泳的比赛中,中国队的姑娘们在水中翩翩起舞,配合默契,她们各自精湛的技艺与团队的协作精神相得益彰,完美展现了非凡的团队凝聚力与艺术表现力。1.请为【奥运内涵】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濡养()(2)飘yì()2.请结合语境,解释以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1)恪守(2)相得益彰3.填入【奥运风采】语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A.滚瓜烂熟 B.炉火纯青 C.别出心裁 D.当之无愧4.【奥运内涵】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答案】1.①.rú②.逸2.(1)严格遵守。(2)通过彼此间的作用,更显示出双方的优点和长处。3.B4.第①句,修改为:奥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濡养(rúyǎng):滋养。飘逸(piāoyì):洒脱,自然,与众不同;也可形容漂浮,飘散。【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恪守(kèshǒu):严格遵守。相得益彰(xiāngdéyìzhāng):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3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滚瓜烂熟”通常用于形容对书本内容等的熟悉程度,比如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不能用来形容跳水技艺。“炉火纯青”原指道家炼丹到炉中火呈纯青色时就算成功,现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纯熟完美境界,很适合用来形容全红婵完美的跳水技艺,说明其技艺高超、娴熟。“别出心裁”是指想法独特、有新意,侧重于创意和构思,与形容技艺精湛的语境不符。“当之无愧”是说某人完全配得上某种称号或荣誉,一般用于人获得荣誉等情况,不能用于形容技艺。所以综合来看,在描述全红婵技艺的语境中,“炉火纯青”是最恰当的成语。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第①句有语病,语病为语序不当。应将“奥运不仅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一场体育盛宴”改为“奥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因为通常先表述具体的体育活动,再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层面,这样逻辑更为合理。5.请你根据以下资料夹的信息,为奥运会会徽作现场介绍。要求:图文结合,说明顺序合理,信息完整。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资料夹】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的元素组成及设计理念玛丽安娜元素:在圣火下方,金色嘴唇与轮廓形成了玛丽安娜的面部形象,是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民的象征。金牌元素:剪影构成会徽的金色背景,象征着运动员对更高体育成就的不懈追求,是拼搏后胜利与荣耀的代表。其他元素:Paris2024、奥运五环(设计理念未知,请补充)奥运圣火元素:位于会徽中央,源自古希腊,是奥运会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代表着激情、希望和变革。【答案】2024年巴黎奥运会会徽主要由女性形象、金牌、奥运圣火元素构成,奥运圣火元素位于会徽中央,源自古希腊,是奥运会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代表着激情、希望和变革。(玛丽安娜元素在圣火下方,金色嘴唇与轮廓形成了玛丽安娜的面部形象,是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民的象征。金牌元素是剪影构成会徽的金色背景,象征着运动员对更高体育成就的不懈追求,是拼搏后胜利与荣耀的代表。此外下方有Paris2024、奥运五环元素,象征着2024年奥运会地点在巴黎以及传承奥运会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看图可知,会徽最上方是奥运圣火元素,它位于会徽中央,源自古希腊,是奥运会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代表着激情、希望和变革,象征着奥运精神的熊熊燃烧。在圣火下方,有着金色嘴唇与轮廓构成的玛丽安娜面部形象。玛丽安娜是法国革命和法国人民的象征,将其融入会徽,彰显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会徽的金色背景由剪影构成,它象征着运动员对更高体育成就的不懈追求,是拼搏后胜利与荣耀的代表,激励着每一位运动员向着梦想全力冲刺。会徽下方清晰地标注着“Paris2024”,明确了奥运会举办的地点和年份。最下方的奥运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代表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聚,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包容、团结的价值观。这枚会徽融合了诸多富有意义的元素,将法国特色与奥运精神完美结合。6.请你仿照例句,以“奥运会”为描述对象进行仿写。例句:音乐是一阵清风,抚慰疲惫的灵魂;音乐是一场细雨,滋润干涸的心田。奥运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奥运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示例1:奥运会是一团火焰,点燃奋斗的热血;②.奥运会是一面战鼓,敲响拼搏的节奏。示例2:奥运会是一座桥梁,连接世界的情谊;奥运会是一片蓝天,放飞梦想的翅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分析例句可知,句式为“音乐是……,……”,运用比喻修辞,分别阐述喻体对相关事物的积极作用。仿写时,对“奥运会”运用比喻手法,找到合适喻体并阐述其积极影响。示例:奥运会是一束光焰,点燃拼搏的激情;奥运会是一座桥梁,连接世界的友谊。7.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文人墨客以诗文表情言志。(1)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沁园春·雪》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两遭贬谪的刘长卿作《长沙过贾谊宅》,写下“寂寂江山摇落处,(2)____________________”,自怜之意,溢于言表;同遭贬谪,韩愈坦陈心志,忠君之心弥坚,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下(3)“_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许浑在(4)____________________(题目)里用“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抒发对时移世迁、故国兴衰的感慨;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及对生命的感悟。【答案】①.毛泽东②.怜君何事到天涯③.欲为圣明除弊事④.《咸阳城东楼》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怜、弊、咸、圆缺。二、阅读(4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材料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充分理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深刻内涵,从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机制入手,改变中小学校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思维,跳出围绕“分数”做文章、围绕“升学”下功夫的怪圈,并建立完善学生的劳动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的事实材料记入其本人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之中,并注重创新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跳出学校劳动就是大家轮流擦擦黑板、打扫教室卫生,而要针对许多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或人工智能的实际,把一些电器、机械的安全操作方法纳入劳动教育之中,有条件的学校不妨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生产企业参观实践,让学生们在参观动手中得到真实的锻炼。每个家庭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宝贝或借口孩子小而任何事情都由家长代办,而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上幼儿园时期要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教会他们扫地、扔垃圾、取简单物品等;孩子上学后,要让他们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整理房间,使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具有积极作用。(摘自《不可忽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材料三】某市中小学劳动课程内容调查表课程内容市区郊区合计开展的学校数占比开展的学校数占比开展的学校数占比家政428.6213.3620.7烹饪17.1426.7517.2手工1392.91493.32793.1园艺17.1533.3620.7非物质文化遗产535.7320.0827.6其他321.400310.38.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A.【材料一】各地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既有成效也存在不足。B.【材料二】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践,学习电器、机械的安全操作方法,也是劳动教育。C.【材料三】中可看出,某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均以手工为主,比较单一。D.【材料三】调查表明:某市市区和郊区的劳动课程内容都由家政、烹饪等组成,没有差异。9.如何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10.假如你是班级的劳动委员,该怎样向同学们宣传才能让他们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并乐于接受劳动教育呢?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想法。【答案】8.D9.①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改变中小学校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思维,建立完善学生的劳动评价制度。②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之中,并注重创新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③每个家庭的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10.①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同学们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②劳动教育能改变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③全社会协同配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劳动教育,成为既有现代科技知识、又有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现代化新人。④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又能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课堂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解析】【导语】这篇文章讨论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不足。材料一表明了劳动教育应贯穿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各方面。材料二解析了如何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来加强劳动教育。材料三通过调查数据展示了某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现状。总体上,这篇文章从政策、实践、家庭和具体数据多角度探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内容全面,数据具体,有助于增强读者对加强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信息。D.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市区和郊区在各类劳动课程开展的学校数占比上存在差异,如家政课程市区开展学校占比28.6%,郊区占比13.3%;烹饪课程市区开展学校占比7.1%,郊区占比26.7%等,并非“没有差异”。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首段中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充分理解……改变中小学校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思维……并建立完善学生的劳动评价制度”可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改变中小学校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思维,建立完善学生的劳动评价制度。根据第二段中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之中,并注重创新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可得: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之中,并注重创新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根据第三段中的“每个家庭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宝贝或借口孩子小而任何事情都由家长代办,而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可得:每个家庭的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10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知,劳动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关系到同学们未来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所以非常重要。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可知,劳动教育能改变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让我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根据材料二整体内容可知,材料分别从学校要改变教育思维、建立评价制度、创新劳动内容和方式,家庭要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知,全社会协同配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使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劳动教育,成为既有现代科技知识、又有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现代化新人,让大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乐于接受劳动教育。根据材料三“某市中小学劳动课程内容调查表”可知,学校开展了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又能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课堂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从而激发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乐于接受劳动教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母向我报平安寸心①夜深了,我还没有睡,不时翻看手机。室友说:“你在等什么消息吗?”我说:“我爸妈今天还没报平安,联系他们,又联系不上,很是担心。”室友惊讶地说:“我从小到大,只要单独在外,父母就要我报平安,没想到,你父母还向你报平安。”我说:“这是一个爱的约定。”②“嘀”,手机响了,妈妈终于发来了信息:今晚和你爸去老朋友家吃饭,聊晚了,忘了报平安,你不用担心,老朋友的儿子开车送我们回到家,一切安好,你明天要考试,早点睡,不要回复了,明天再聊。然后,她发来一张聚会合影图。我悬着的心落了地,回复一个爱心表情包,熄灯,睡觉。③我初中开始离家读书,父母为了我去更好的学校读书,也全力支持。最初,想到能远离父母的看管,对于要强的我来说,是窃喜的。直到大二时发生了一件对我触动很大的事,改变了我的看法。④当时我随导师和几个同学去外地调研,地方偏远,要坐飞机,还要坐车在盘山公路上行走。我妈照例是不放心,提醒我到了目的地要“报平安”。可是,长途跋涉,我一到旅店就累得睡着了,哪里还记得“报平安”?⑤第二天走得急,我没看手机,还把手机忘在了房间里。⑥调研到中午,导师突然来找我,说:“你妈打我电话问你的情况,我回复安好,她叫你每天都要报个平安。”我满脸尴尬,我妈竟然找到了导师的手机号码!⑦这样的尴尬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初中时,我第一次住校,我妈不放心,就要我每天“报平安”。那时我正在青春期,很想自立,觉得她控制欲太强,但还是照做了。学校有个公用电话,方便学生联系家长。一天,我和妈妈通电话时,身边有不少等着打电话的同学,我妈急切而响亮的声音从电话里传出来,“宝贝儿,学校的饭菜吃得惯吗?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得好?听说今年冷得早,我提前给你寄了秋裤,冷了你记得穿……”我脸都红了,赶紧挂掉电话,调皮的同学已经开始起哄,“你妈叫你穿秋裤”,更要命的是,“宝贝儿”的外号陪伴了我整个初中,这让青春期的我感到很难堪。⑧我还在回忆,导师可能见我脸色不好,便问我怎么了,我忍不住向导师抱怨:“从小到大,我妈都要我‘报平安’,总是看管着我!”导师听了,感慨地说:“有人牵挂是多么幸福啊,说明你是有人在乎的,说明爱你的人还健在。我很羡慕你,我的父母不在了,我一个人生活,回家灯都是黑的,仿佛在提醒我:无人惦记你,无人等着你。‘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我很有共鸣。”我知道,导师没有结婚,也没有兄弟姐妹。看着导师脸上的皱纹,我突然想起上一次见父母,他们脸上的皱纹也很多很深了。导师眼中似有泪光闪烁,我的心突然被触动,我对导师说:“您还有我们这些学生牵挂啊!”导师又笑了:“‘牵挂’二字值千金”。⑨回到旅店,我赶紧拿起手机,发现我妈打来很多电话,发了很多信息,最后我爸也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你妈不小心摔倒了,去了医院检查,还好没伤到骨头,你不用挂念。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赶紧打电话回家。⑩调研结束后,我回到学校,在饭堂遇到我认识的校友,他一见我就说:你许久没更新朋友圈,我心想你没出什么事吧,刚向你同学打听呢,原来是外出调研去了。你公众号上连载的故事赶紧更新呀,我还等着看呢。那一刻,我心飞扬。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平常喜欢独来独往,很努力地在打拼,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孤勇者,原来,有人也在默默牵挂我,我写的小故事也有人在默默关注。被牵挂的感觉真好啊!⑪牵挂,是因为有爱,还因为有责任感在心中升腾,让人从关注自己变成同时关注他人。我想,心开始有所牵挂,也是一种成长。(选自2024年01月16日《广州日报》,有删改)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段写道“这是一个爱的约定”,这个“约定”是指“我”和父母互报平安。B.初中时妈妈要“我”报平安,“我”觉得难堪但仍照做,表明“我”理解妈妈的苦心。C.文末写校友关心“我”,加深了“我”对“要学会关心他人”这一主旨的认识。D.文章采用倒叙记叙顺序,由等父母报平安,引发回忆初中住校及大二调研等经历。12.按照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我满脸尴尬,我妈竟然找到了导师的手机号码!(赏析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赶紧打电话回家。(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13.文章第⑧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回答。14.文章结尾说“心开始有所牵挂,也是一种成长”,班上有同学提出疑问:“牵挂,是成长路上的基石还是羁绊?”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答案】11.B12.(1)“尴尬”是指表情不自然。在文中,一方面写出了母亲通过找到导师的手机号码联系到“我”,让“我”感到愧疚;另一方面对导师知道了“我和父母每天报平安”的约定而感到窘迫,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的表情不自然和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意思对即可)(2)动作描写。“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表现了“我”真正感受到了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同时母亲受伤了,父亲反而安慰“我”不要担心,让“我”更加感动和愧疚;“赶紧打电话”表现了“我”对父母的担心,“我”也学会了关心他人。13.内容上,本段写了导师的家庭情况,让我对父母的关心有了更深的感悟。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我”惊讶妈妈能通过导师找到“我”以及回忆初中时妈妈打电话关心“我”的事,自然地引出下文“我”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并双向奔赴。14.示例1:我认为牵挂是成长路上的基石。它让我们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责任,内心因牵挂而柔软,也因之坚韧,促使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我,勇敢前行。我们应该把牵挂化成前进的力量。示例2:我认为牵挂是成长路上的羁绊过度牵挂使人患得患失,如学生因牵挂家庭琐事,难专注学业;创业者因牵挂失败风险,错失机遇,阻碍成长步伐。我们应该适时放下牵挂,理性生活。【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亲子间的互相牵挂和报平安的“爱的约定”,揭示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感悟。初中时期,“我”对于母亲的关心感到不解甚至难堪,随着年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被牵挂的幸福和牵挂他人的责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从不理解到珍惜的情感转变,强调了牵挂的重要性,传达出亲情和社会关系中的成长意义。【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根据第⑦段中的“那时我正在青春期,很想自立,觉得她控制欲太强,但还是照做了”可知,初中时“我”觉得妈妈要“我”报平安是她控制欲强的表现,“我”只是迫于无奈照做,并非理解妈妈的苦心。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尴尬”本义是表情不自然、难为情。在文中语境下,母亲为了知道“我”的情况,竟找到了导师手机号码,这一行为让“我”内心复杂。一方面,“我”因没有按约定报平安,母亲如此操心才联系上“我”,内心产生愧疚;另一方面,导师知晓了“我”和父母每日报平安的约定,这让“我”觉得有些窘迫。该词生动地描绘出“我”当时那种不自在的状态,同时也体现出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2)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这一动作,反映出“我”切实体会到父母对“我”长久以来的关怀,而且母亲受伤,父亲还反过来安慰“我”别担心,这使“我”格外感动与愧疚。“赶紧打电话”这一动作,则表现出“我”对父母的担忧,说明“我”在经历这些事后,开始学会关心他人,从只关注自己到也关注父母的状况,体现出“我”的成长。【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⑧段中的“从小到大,我妈都要我‘报平安’,总是看管着我”“导师听了,感慨地说……无人惦记你,无人等着你”“看着导师脸上的皱纹,我突然想起上一次见父母,他们脸上的皱纹也很多很深了”可知,内容上,写出了“我”向导师抱怨妈妈总是让“报平安”,导师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并表达对“我”有人牵挂的羡慕,这让“我”对父母的关心有了更深的感悟。根据第⑧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可知,结构上,承接上文“我”因妈妈找到导师联系到“我”而感到尴尬及回忆初中时妈妈打电话关心“我”让“我”难堪等内容,同时为下文“我”看到爸爸说妈妈摔倒受伤还让“我”不用挂念的短信而流泪、明白父母苦心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4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认为牵挂是基石还是羁绊。如果认为是基石,可从牵挂让人懂得关爱、有责任感,促使个人成长等角度阐述;若觉得是羁绊,可从牵挂带来心理负担,限制个人发展等方面论述。论述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增强说服力。示例:牵挂是成长路上的基石。父母对孩子的牵挂,督促孩子努力奋进;孩子对父母的牵挂,让其懂得感恩与担当。牵挂赋予我们温暖与力量,助我们成长。(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D.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16.说一说你对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神”的理解。【答案】15.A16.“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意思对即可)【解析】【导语】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叙述自己二十三年被贬经历,表达了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的恍如隔世之感。诗中的颈联蕴含深刻哲理,表达了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而尾联通过朋友的劝慰和美酒的助兴,展现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从诗的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可知,是刘禹锡在扬州初逢白居易的酒宴上,对白居易赠诗的酬答之作,而不是白居易酬答刘禹锡。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长精神”一词在此处含义丰富且深刻。从与友人的关系角度来看,它是诗人向友人表明态度,一方面是对友人关怀的真挚感谢,因为友人的赠诗体现了对诗人的关心与情谊;另一方面也是和友人共勉,传达出一种相互鼓励、共同前行的意愿。从诗人自身角度而言,“长精神”展现出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贬谪生涯等种种磨难后,依然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振作精神,积极面对生活。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来说,以此结束全诗,让诗歌具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不仅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精神状态,也给友人以鼓舞,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了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欧阳修《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有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③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非议。③上:君主。④非:不对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不知人之乐/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B.而不知人之乐/贤者亦有此乐乎C.行者休于树/见孟子于雪宫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得而非其上者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写禽鸟、游人和太守各有所乐,这正是物我和谐的美好生活的写照。B.【甲】文讲述了作者在醉翁亭饮酒、赏景、抒怀的故事,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政治理念。C.【乙】文孟子肯定了人们如果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的态度。D.【乙】文讲述了孟子向齐宣王阐述如何才能更好治理国家的故事,语言较为质朴,体现了孟子的雄辩风格。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0.甲、乙文都共同表达了一个什么思想?甲文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个思想的?【答案】17.D18.C19.(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2)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20.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甲文表现在“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这三者层层深入而又和谐统一于“与民同乐”上(或三乐归一,其本质都是“与民同乐”)。【解析】【导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滁州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与自然同乐的思想,并通过描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了作者忠于职守、关爱民众的情怀。文章用景物、人事、情感交织成生动的画面,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孟子的《梁惠王下》则阐述了君民一体,同乐同忧的治国理念,强调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共忧,才能获得民心,实现良好治理。两篇文章均体现了古代文人志于为政、关怀民生的思想。【1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转折,却/表转折,却;B.名词,快乐/名词,快乐;C.介词,/介词,在;D.动词,领会/动词,得到;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乙】文中孟子说“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意思是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君主,这是不对的,并非肯定人们得不到快乐就埋怨国君的态度,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人:人们。知:知道,知晓。从:跟从,跟随。游:游玩。而:前一个为表顺承,可不译;后一个为表转折,却。乐:前一个为快乐;后一个为以……为乐。其:他们,指滁州的百姓。(2)忧:前一个为以……为忧;后一个为忧愁。民:百姓。之:的。亦:也。其:他,代指君主。【2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主旨。甲文《醉翁亭记》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描绘了太守沉醉于滁州山水的美好风光,而这山水是滁州百姓共同生活的地方,太守在欣赏山水之乐时,也体现了与民共享此地风光之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通过描写太守宴请宾客,众人欢乐的场景,体现出宴饮的快乐,这其中既有太守与宾客的同乐,也反映出百姓生活安乐,太守得以同享这份欢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直接表明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点明了“乐人之乐”。这三种“乐”从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地展现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孟子·梁惠王下》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是直接阐述了君主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思想,所以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点睛】【甲】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游山玩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乙】参考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君主。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君主,这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五)整本书阅读:《艾青诗选》(本题共2小题,7分)21.学校开展《艾青诗选》阅读活动,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诗歌的阅读方法,请你帮忙完成以下表格里的内容。阅读方法具体阅读内容把握诗歌意象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火把”,他的长诗《(1)____》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太阳),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与信心,诗人被称为“(2)___”的歌手。体味诗歌情感如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深深挚爱和无限怀念之情。体会诗歌理性美如诗歌《(3)___》,诗人由鱼化石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答案】①.《向太阳》②.太阳与火把③.《石化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赏析。(1)答案应为《向太阳》。艾青在抗日战争初期创作了《向太阳》,这首长诗以太阳为核心意象,从独特角度歌颂太阳,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与坚定信心,展现出诗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高度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诗人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因为艾青的诗歌中,“太阳”与“火把”这两个意象频繁出现,它们象征着光明、希望、正义和力量等,艾青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深情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所以他被赋予了这样的称号。(3)答案应该是《鱼化石》,而不是《石化鱼》。艾青的《鱼化石》通过对鱼化石这一意象的描写,由鱼化石引发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得出“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的哲理,体现了诗歌的理性美。22.在艾青的诗歌中,“土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请你结合下面诗句,探究诗歌中“土地”意象的丰富内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北方》(节选)【答案】“土地”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和对民族的希望与信心;“土地”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象征,是祖国的象征,凝聚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中意象。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描绘出当时中国大地被战争阴云笼罩,一片萧瑟寒冷的景象,“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这里的“土地”代表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残酷践踏的祖国,土地的垦殖者失去家园与财产,他们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展现出劳动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与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在《北方》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