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学情教情调研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21分)你准备为班刊《漫步文苑》撰写卷首语,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小说·看百态人生】“一部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行走的镜子”,走进广袤小说天地,我们在这里陶冶性情,濡养灵魂。生动曲折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们时而怡然自得,时而wǎng然若失,时而顿开茅塞,这就是小说的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诗歌·抒万千情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①诗是娉婷的女子,是轻盈的精灵,是落在心头的呢喃。②诗歌凝练了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是诗人内心情感与生命境界的外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______。③诵读优秀诗篇,不仅能让我们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还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④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1.请为“小说·看百态人生”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广袤()(2)wǎng()然2.请结合语境,解释卷首语中画波浪线的词语。(1)濡养:______(2)顿开茅塞:______3.填入“诗歌·抒万千情怀”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言而喻 B.言不及义 C.并行不悖 D.相得益彰4.“诗歌·抒万千情怀”卷首语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5.为便于向同学们解释清楚班刊的成书流程,请你根据下图撰写一份解释流程的文字稿。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晰。【答案】1.①.mào②.惘2.①.滋养②.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3.A4.③修改:将“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和“获得知识、锻炼思维”互换位置。5.班刊的成书共有三个流程。准备阶段,需要组建编辑部,征集刊物名;采编阶段,需要设计刊物栏目,发布征稿启事,审核编辑稿件;出版阶段,要进行美编排版,最终印刷成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1)广袤:guǎngmào,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一般用于修饰土地面积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2)wǎng:惘,本义指失意。【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1)结合“走进广袤小说天地,我们在这里陶冶性情,濡养灵魂”可知,“濡养”在文中指走进小说天地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滋润和培育。据此解释为“滋润培养”。(2)结合“让我们时而怡然自得,时而然若失,时而顿开茅塞”可知,“顿开茅塞”在文中指阅读小说时,我们会突然领悟到一些道理。据此解释为“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3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A.“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在这里说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明显,是恰当的,突出了诗歌地位显著这一特点,使用恰当;B.“言不及义”意思是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这是个贬义词,与要表达诗歌重要地位的语境完全不符,使用不恰当;C.“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不相冲突。题干中并非强调诗歌与其他事物同时进行的关系,不符合此处语境,使用不恰当;D.“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题干没有体现诗歌与其他事物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意思,使用不恰当;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结合“③诵读优秀诗篇,不仅能让我们润泽心灵、涵养品格,还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可知,语序不当,一般逻辑是先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再深入到对心灵和品格的影响。应将“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和“获得知识、锻炼思维”调换位置。【5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照全构图要素,一一写出来,尽量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自上而下由高到低从左至右由中间向四周等等,力求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根据图表自上而下可知,班刊的成书流程共有三个部分。最左边是准备阶段,需要组建编辑部,征集刊物名;中间部分是采编阶段,需要设计刊物栏目,发布征稿启事,审核编辑稿件;最右边是出版阶段,要进行美编排版,最终印刷成书。6.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少年强则国强,诵读诗文经典,展现青春情怀。青春要勇担责,展现少年向上力量,正如毛泽东主席的豪迈宣言“①______,还看今朝”。青春应乐观,李白高吟“②______,③______”,展现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青春当旷达,青少年应学习文人④______(人名)“不以物喜,⑤______”旷达的生活态度。青春讲奉献,“⑥______,⑦______”,我们常用李商隐的这两句诗赞美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青春当自强不息,不忘初心。“⑧______,⑨______”,尽管少年时代会有辛弃疾笔下的风华正茂又无忧无虑的阶段,而韩愈不辞衰老,不惜残年,“⑩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使遭受贬谪,仍坚守忠君爱国之心。【答案】①.数风流人物②.长风破浪会有时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范仲淹⑤.不以己悲⑥.春蚕到死丝方尽⑦.蜡炬成灰泪始干⑧.少年不识愁滋味⑨.爱上层楼⑩.欲为圣明除弊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帆、济、沧、淹、炬、弊”等字词容易写错。二、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游客获取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渠道(数据来源:2024腾讯洞察国内旅游调研)【材料二】①2023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快速恢复,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从火爆全网的“淄博烧烤”,到悄然走红的“尔滨”旅游,从地处西南山区的榕江“村超”,到富有西北特色的天水麻辣烫,在一个又一个网络旅游热点带动下,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消费热潮。据统计,2024年元旦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和5.6%;清明节假期,则分别增长11.5%和12.7%。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②在此起彼伏的旅游消费热潮中,不管是知名旅游城市的新去处新玩法,还是小众旅游地的新发现新体验,无论是传统特色小吃的突然走红,还是城市漫游路线的全新发现,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出现的网络热点,正吸引着部分游客前往旅行。从旅游博主、旅行达人到文旅局工作人员、普通市民,他们在网络平台的分享,提供了新颖独特的目的地探索方式,成为引流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实际上,不仅是游客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整个旅游消费市场都呈现出互联网经济的诸多特质——通过用户生产内容和话题设置,旅游目的地迅速获得流量,引发大众争相前往,网红目的地因而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打卡地。(《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6日,有删改)材料三】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旅游活动的共享性互相契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传播渠道,而且可以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让受众也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在江西景德镇,很多陶瓷手艺人面前都架有一部手机,他们面对屏幕生动讲解着陶瓷的制作过程。也有许多主播漫步街头,带网友走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体会这里浓浓的烟火气息,走进陶溪川文创街区,把玩充满时尚感的陶瓷文创,走进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距离感受工匠的专注与严谨……大大小小的直播间不仅提升了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见证了一个陶瓷工业重镇向文化创意之都的转型。网络平台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现实的文旅空间进行艺术转化,提升目的地的魅力和传播力。山西拥有众多珍贵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视频《我曾梦见你》深入挖掘山西古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魅力,构建了一个如《千里江山图》般的青绿山水世界。作品以古画为线索,辅以精美的实拍画面,虚实结合,展现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视频的背景歌曲介绍了山西的著名古建筑,传统民乐与现代说唱的融合形成有效张力,吸引大量年轻人转发点赞。这则短视频发布后点击量过亿,很多网友留言要到山西旅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新网”2024年04月26日,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元旦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较清明节假期增长更多。B.材料二,网红目的地吸引网络平台用户生产内容、设置话题,迅速获得大量流量。C.材料三,加点词“很多”“大量”表示范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D.材料三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短视频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一环。8.观察材料一的图表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9.请根据材料,谈谈网络平台对旅游活动的积极影响。【答案】7.C8.①网络平台已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②传统信息获取渠道已逐渐式微;③在线旅游网站、短视频平台、内容分享平台是大部分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9.①在网络旅游热点的带动下,掀起旅游消费热潮,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能够丰富旅游传播渠道;③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让受众也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④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目的地的魅力和传播力。【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近年来旅游业的复苏与发展展开。通过列举各项权威统计数据及疫后旅游市场的火热趋势,展现了旅游活动在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文章深入分析了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对推动旅游消费和激发潜在市场需求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案例,诸如淄博烧烤、景德镇陶瓷等,生动诠释了网络热点在提升地方旅游知名度和吸引游客方面的实际效果。此外,感性细致的描述为材料增添了亲和力和生动性。【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A.“元旦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较清明节假期增长更多”错误,结合材料二①段“2024年元旦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和5.6%;清明节假期,则分别增长11.5%和12.7%”可知,说明清明节假期较2019年同期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比元旦假期更多。选项“元旦假期,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较清明节假期增长更多”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B.“网红目的地吸引网络平台用户生产内容、设置话题,迅速获得大量流量”错误,结合材料二②段“通过用户生产内容和话题设置,旅游目的地迅速获得流量,引发大众争相前往,网红目的地因而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打卡地”可知,原文是说网络平台用户生产内容、设置话题使旅游目的地获得流量,而不是网红目的地吸引网络平台用户生产内容、设置话题,选项于文无据,与原文不符;D.“运用作比较”错误,结合材料三“短视频《我曾梦见你》深入挖掘山西古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魅力……这则短视频发布后点击量过亿,很多网友留言要到山西旅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知,主要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我曾梦见你》这一短视频的例子,说明网络平台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目的地的魅力和传播力,并非作比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结合材料一“游客获取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渠道”可知,在线旅游网站以63%的占比位居榜首,短视频平台占57%,内容分享平台占50%,在线旅游攻略网站占45%,说明在线旅游网站、短视频平台、内容分享平台是大部分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结合材料一“游客获取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渠道”可知,周围人的介绍占27%,旅行社占20%,电视网络节目占17%。这些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占比相对不高,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信息获取渠道已逐渐式微;结合材料一“游客获取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渠道”可知,短视频平台和内容分享平台以及社交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能提供旅游信息,还能让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见解。这反映出互联网在旅游信息传播方面的强大影响力,游客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丰富多样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已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材料二①段“在一个又一个网络旅游热点带动下,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旅游消费热潮……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更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可知,在网络旅游热点的带动下,掀起旅游消费热潮,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三“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旅游活动的共享性互相契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传播渠道”可知,能够丰富旅游传播渠道;结合材料三“而且可以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让受众也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可知,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让受众也成为创作者和传播者;结合材料三“网络平台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现实的文旅空间进行艺术转化,提升目的地的魅力和传播力”可知,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目的地的魅力和传播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仰望一朵治愈的云明前茶①赵辉永远记得,在他27岁生日的前一天,天空中出现了一朵巨大的积雨云。那时节,他本应无心仰望天空,因为他的博士论文屡次没有获得理想的实验数据,可能在理论猜想上就出现了谬误,需要修改研究方向。这意味着,赵辉不可能如期毕业。②那段时间,赵辉心情郁闷,每天机械化地领材料、做实验、改论文,无心茶饭。这一天,他照例在下午三点钟才想起来,要去学校西门取外卖,匆匆吃完早已凉了的午饭,他骑着自行车往实验室赶,忽然听到前面的女孩赞叹:“那朵云,真是奇观哦!”赵辉停车仰望,湛蓝天空中赫然出现一朵巨大的积雨云。那是一朵近乎完美的蘑菇云,云底部分由发亮稠密的小云团组成,仿佛无数雪白的蚕茧在团聚,每个“蚕茧”都在悠然发光,而在云底之上,是展开的扇形云团,纤薄如庞大的水母,飘冉如高达数千米的轻纱帐篷,带着从云底喷薄而出的能量。③赵辉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击中。他判断,那朵云正好在离学校老图书馆不远的地方。他蹬车抵达了那朵云的正下方,发现那些蚕丝一样堆叠的浓厚云底,将周围的天空衬得更加湛蓝了,而蘑菇云的顶部正在缓缓地收拢,很像天空中摇曳的巨大降落伞。那一刻,赵辉的心被惊讶、震撼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欣喜占领了。在折返实验室的路上,他吹起了口哨。很快,他就被自己的欢快吓了一跳,原来这仰望天空的瞬间,把他从实验的不顺利、改论文的纠结以及竞争所带来的压抑中拔了出来。④他从各个角度拍了蘑菇云的照片,放到了师兄弟群里,群里一片惊叹。紧接着,有人发出了从实验室的窗户拍到的蘑菇云——在被太阳照射的西面,出现了璀璨的宝光现象。⑤赵辉记得,在这个群里,已经很久没有生活际遇的分享,更别提对自然景观的感叹了。所有人都被尽快毕业、尽快找工作的压力裹挟着,做学术似乎成了一种煎熬。⑥长达数年的研究生涯中,赵辉的师兄弟靠奋力举铁来解压,师姐们靠一天数杯咖啡来抵御倦怠,赵辉从来没有想到过,在学业的缝隙里,抽出几分钟仰望天空,就能得到安慰。是的,这朵云忽然启迪了他——也许,留在一流的学者身边,把手头的前瞻性实验做得更扎实一点,比潦草地混个毕业文凭要有意义得多。能在校园里多看一年云,也没有什么不好吧。⑦从此,观云让赵辉体会到了另一种生存意义,带着“跳出尘世外,坐看迷醉景”的悠游。赵辉有时会带着导师布置的任务,去外地的科研机构做实验。在飞机上,他会开着舷窗遮光板,戴上墨镜,细赏云天风景。他发现,飞机在起飞阶段,低空经常会形成像涌流的浓厚水雾一样的云,它们像平贴地面的瀑布一样,很容易因太阳的斜射而出现漂亮的宝光。一旦飞机爬升到万里高空,在离机翼几十米地方的卷云和卷积云,又仿佛带着天庭宝物的光辉,散发着丝质的光亮和棉花糖的甜意。⑧研究半导体技术的赵辉终于成为发烧级的观云爱好者,这帮助他抵御了毕业前后的无尽彷徨。有一次,他去研究院面试,考官连珠炮般的追问弄得他有点窘迫。走出面试现场,赵辉意外遇见了低到几乎擦到高楼楼顶的跑马云,夕阳西下,它们一朵接着一朵,飞快移动,仿佛奔赴一次重大的聚会。它们严肃又倨傲,有时如长啸,有时如低吟,就像海涅在诗歌中所述的“苦痛的灵魂”。赵辉放下对面试的种种猜想与懊悔,开始拍摄这些令人震撼的云,并以延时摄影的方式,做成小视频,传给远在老家的父母看。⑨老母亲看了赵辉拍摄的“跑马云大片”后,说:“能拍云,能吃得下饭,能意识到与其担忧狂风暴雨,不如在狂风暴雨之前欣赏这些永不再来的云……孩子,这个法子好,我终于对你放心了!”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上的云或浓厚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赵辉的感受。B.赵辉拍摄记录了不同的云的状态,同时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C.在观云中,赵辉体会到一种生存意义,有了“尘世外”的悠游。D.当赵辉成发烧级的观云爱好者后,他在研究院面试中顺利通过。11.梳理情节,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情节心情博士论文需要修改①______②______惊讶、震撼、欣喜③______放下猜想与懊悔12.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1)很快,他就被自己的欢快吓了一跳,原来这仰望天空的瞬间,把他从实验的不顺利、改论文的纠结以及竞争所带来的压抑中拔了出来。(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夕阳西下,它们一朵接着一朵,飞快移动,仿佛奔赴一次重大的聚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13.结尾段用母亲的话作结,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D11.①.郁闷②.往实验室赶,看见积雨云③.走出面试现场,遇到跑马云12.(1)“拔”原指把固定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或抽出、拽出,在句中写出了赵辉此前深陷生活与学业的困境而不能解脱、无法自拔,此时已豁然开朗,有力地体现了观云带给赵辉的力量之大。(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跑马云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跑马云的数量多及其动态感,体现了赵辉对云的观察仔细和热爱之情。13.①结尾段中“狂风暴雨”“云”一语双关,既指赵辉拍到的云,也指赵辉面临的人生困境,意蕴隽永,耐人寻味;②以母亲对赵辉所说的话作结,从侧面体现出赵辉心性的成长,能够从容淡然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③分享拍摄的云的照片给父母的情节与上文赵辉将蘑菇云的照片发到师兄弟群里的情节类似,同时“能吃得下饭”与第②段中的“无心茶饭”形成照应,暗示母亲一直关注着赵辉的生活;④以此暗示读者,当生活遇到无法跨越的坎坷时,不妨向朋友、家人倾诉分享,或许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但当时的心绪一定能获得片刻的疏解。【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赵辉在27岁生日时观云的经历,深入刻画了他在科学研究困境中的心境变化。文章描绘了云的各种形态和美丽景观,不仅反映了赵辉的内心起伏,更展示了自然的治愈力量。结尾母亲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观云对赵辉心灵的抚慰和成长的意义。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情感真实感人,包含了对生活、压力与自然的深刻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D.“他在研究院面试中顺利通过”错误,结合⑧段“走出面试现场,赵辉意外遇见了低到几乎擦到高楼楼顶的跑马云……赵辉放下对面试的种种猜想与懊悔,开始拍摄这些令人震撼的云,并以延时摄影的方式,做成小视频,传给远在老家的父母看”可知,文中仅提到面试时他遇云后放下对面试的种种想法,未表明他顺利通过面试。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②段“那段时间,赵辉心情郁闷,每天机械化地领材料、做实验、改论文,无心茶饭”可概括为:郁闷;结合②段“这一天,他照例在下午三点钟才想起来,要去学校西门取外卖,匆匆吃完早已凉了的午饭,他骑着自行车往实验室赶,忽然听到前面的女孩赞叹:‘那朵云,真是奇观哦!’赵辉停车仰望,湛蓝天空中赫然出现一朵巨大的积雨云”可概括为:往实验室赶,看见积雨云;结合⑧段“有一次,他去研究院面试,考官连珠炮般的追问弄得他有点窘迫。走出面试现场,赵辉意外遇见了低到几乎擦到高楼楼顶的跑马云……赵辉放下对面试的种种猜想与懊悔,开始拍摄这些令人震撼的云”可概括为:走出面试现场,遇到跑马云。【1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结合③段“很快,他就被自己的欢快吓了一跳,原来这仰望天空的瞬间,把他从实验的不顺利、改论文的纠结以及竞争所带来的压抑中拔了出来”可知,“拔”原指把固定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或抽出、拽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仰望天空的瞬间”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瞬间具有强大的力量,就好像一只手将赵辉从实验不顺利、改论文纠结、竞争压抑的重重困境中迅速拉了出来,让他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困扰,突出强调了仰望天空这一简单行为对赵辉心境转变产生的巨大作用,展现出这一瞬间的神奇力量,使他内心由压抑变得欢快。(2)结合⑧段“夕阳西下,它们一朵接着一朵,飞快移动,仿佛奔赴一次重大的聚会”可知,“奔赴一次重大的聚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朵当作人来写,赋予云朵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朵一朵接着一朵、飞快移动的状态,仿佛它们像人一样有着明确的目的去参加聚会,让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故事感,也表现出云朵这种快速移动的景象带给赵辉的震撼,体现了赵辉对云的观察仔细和热爱之情以及这一奇妙景象的独特魅力。【13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作用。结合⑨段“能拍云,能吃得下饭,能意识到与其担忧狂风暴雨,不如在狂风暴雨之前欣赏这些永不再来的云”,②段“那段时间,赵辉心情郁闷,每天机械化地领材料、做实验、改论文,无心茶饭”,⑤段“所有人都被尽快毕业、尽快找工作的压力裹挟着,做学术似乎成了一种煎熬”,⑧段“有一次,他去研究院面试,考官连珠炮般的追问弄得他有点窘迫”“赵辉放下对面试的种种猜想与懊悔,开始拍摄这些令人震撼的云,并以延时摄影的方式,做成小视频,传给远在老家的父母看”可知,母亲提到的“狂风暴雨”和“云”,表面上很明显是在说赵辉拍摄的云以及云所伴随的天气状况。但结合前文赵辉经历的实验不顺利、改论文纠结、竞争压抑、面试窘迫等人生困境,可以发现这里的“狂风暴雨”暗指他面临的这些艰难处境,“云”则象征着他在困境中通过观云获得的慰藉和内心的平静,所以一语双关,既指赵辉拍到的云,也指赵辉面临的人生困境,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结合⑨段“能拍云,能吃得下饭,能意识到与其担忧狂风暴雨,不如在狂风暴雨之前欣赏这些永不再来的云……孩子,这个法子好,我终于对你放心了”可知,母亲放心说明赵辉有了变化。之前赵辉被各种压力困扰,而现在能以欣赏云的心态面对生活,从母亲放心的角度可以侧面反映出赵辉已经能够从容淡然地面对生活挑战和困难,心性有了成长;结合⑨段“老母亲看了赵辉拍摄的‘跑马云大片’”“能吃得下饭”,④断“他从各个角度拍了蘑菇云的照片,放到了师兄弟群里,群里一片惊叹”,②段“每天机械化地领材料、做实验、改论文,无心茶饭”可知,赵辉把蘑菇云照片发到师兄弟群里,现在又将拍摄的云的照片分享给父母,二者情节类似,这是一种情节上的关联。同时,前面提到赵辉因压力“无心茶饭”,现在母亲说“能吃得下饭”,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和照应,说明母亲一直留意赵辉的生活状态;结合③段“赵辉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击中。他判断,那朵云正好在离学校老图书馆不远的地方。他蹬车抵达了那朵云的正下方,发现那些蚕丝一样堆叠的浓厚云底,将周围的天空衬得更加湛蓝了,而蘑菇云的顶部正在缓缓地收拢,很像天空中摇曳的巨大降落伞。那一刻,赵辉的心被惊讶、震撼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欣喜占领了”,⑦段“从此,观云让赵辉体会到了另一种生存意义,带着‘跳出尘世外,坐看迷醉景’的悠游”,⑧段“研究半导体技术的赵辉终于成为发烧级的观云爱好者,这帮助他抵御了毕业前后的无尽彷徨”,⑨段“孩子,这个法子好,我终于对你放心了”可知,赵辉在面对困境时通过观云、分享云的照片,心态得到了调整。母亲的话也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此暗示读者,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像赵辉一样向朋友、家人倾诉分享,即便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但能让当时的情绪得到片刻疏解。(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4.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B.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暗含了诗人被贬荒凉之地的痛苦和抑郁心情。C.颔联用典,“闻笛赋”表明自己被贬时间之久,“烂柯人”表达怀旧之情。D.尾联表达酬谢和共勉之意,表现了诗人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15.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意象言情,富含哲理,是千古传颂的佳句。请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用“沉舟”“病树”比喻遭贬谪的自己,以“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②表达了作者感慨身世的悲凉之情,表现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③蕴含哲理: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揭示了新生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解析】【导语】诗人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回忆自己被贬巴山楚水的辛酸,表达对朋友白居易的感激之情。诗中用典精辟,情感真挚,特别是颈联的千帆竞发、万木逢春,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令人回味无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颔联用典,‘闻笛赋’表明自己被贬时间之久,‘烂柯人’表达怀旧之情”错误,结合“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知,“闻笛赋”是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用“闻笛赋”表达对故友的怀念;“烂柯人”讲的是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童子下棋,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百年,这里刘禹锡以“烂柯人”自比,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选项中对“闻笛赋”和“烂柯人”所表达情感的解读弄反了,与原文不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组鲜明的意象。“沉舟”和“病树”代表着诗人自己,展现出一种身处困境、历经挫折的状态;而“千帆”“万木”则象征着那些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新贵们,与处于困境中的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突出了诗人自身命运的坎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从情感表达上看,虽然表面上有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以及和他人的对比,但诗人笔锋一转,借“千帆过”“万木春”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精神。即便自己处于“沉舟”“病树”般的境地,可依然看到周围世界的蓬勃生机,并没有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从内心深处涌出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出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从哲理层面来说,“沉舟”“病树”象征着旧事物,它们的存在虽然令人惋惜,但“千帆过”“万木春”所代表的新事物却不可阻挡地蓬勃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即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不论遭遇怎样的困难挫折,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这一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要气馁,要振作精神,勇敢地迎接未来。(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丰乐亭记(节选)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③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④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⑤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释】①掇:摘取。②荫:荫庇,乘凉。③刻露:鲜明地显露。④岁物:粮食收成。⑤本:根据。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云归而岩穴暝一屠晚归 B.临溪而渔康肃笑而遣之C遂书以名其亭焉有仙则名 D.修之来此宴酣之乐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再由近及远写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B.甲文“颓然乎其间”与“饮少辄醉”呼应,以太守醉之情态,将宴酣之乐推向高潮。C.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乙文“丰乐亭”得名的缘由。D.甲、乙两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都体现“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19.甲、乙两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写景上有何异同?20.欧阳修被贬滁州,但他的生活仍很有乐趣,从甲、乙两文看,你认为他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答案】16.B17.A18.(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于是(他)每天同滁州的人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19.同:语言简洁;都写了四季美景,并借景抒发“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情。异:甲文一句一季景色,抓住了每个季节具有特征性景物,直接描写四季景色之美。乙文一句两季景色,还通过人的动作和心理感受,侧面突出四季景色之美。20.游赏滁州山水之乐;政事简单清闲之乐;因百姓生活富足而乐;与百姓同游而乐;因社会太平安宁而乐。【解析】【导语】《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是欧阳修的两篇散文名作,表现了他在滁州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自然观。《醉翁亭记》通过描述醉翁亭的风光、四季变化以及滁人游乐,表达了作者醉中有乐、乐中有情的思想。《丰乐亭记》则通过写丰乐亭所在的环境和民生,展示了欧阳修与民同乐、高尚情怀的治政理想。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细腻的写景手法,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合一,让人倍感自然之美与生活之乐。【1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聚拢/动词,回家;B.都是连词,表修饰;C.动词,命名/形容词,出名、有名;D.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A.“由近及远”错误,结合甲文①段“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知,甲文开头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是由远及近写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并非由近及远。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1)之:的;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乃:于是;仰:抬头;俯:低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甲文②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乙文“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可知,两句话均围绕山间四季展开描绘,都选取了能代表四季的事物来体现季节的变化,比如春季的花草、夏季的树木等。并且不仅仅是单纯写景,而是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联系甲文①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甲文借山间四季景色的变化展现“山水之乐”;联系乙文“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可知,乙文则借四季之景抒发“与民同乐”之情,都将景与情紧密结合。结合甲文②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可知,甲文一句对应一个季节的景色。春天写野花开放散发幽香,夏天写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荫,秋天写霜色洁白、天空高远,冬天写溪水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抓住了每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景物来直接描绘四季景色,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四季景色的不同之美。结合乙文“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可知,“掇幽芳而荫乔木”一句涵盖了春夏两季,春天采摘清幽的花草,夏天在乔木下乘凉;“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概括秋冬,秋冬的风霜冰雪让山川呈现出清晰秀美的样子。此外,“掇幽芳”“荫乔木”通过人的动作,“无不可爱”通过人的心理感受,侧面烘托出四季景色之美,使读者从人的体验角度更能体会到四季景色的可爱之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甲文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可知,详细描绘了山间朝暮与四季景色的变化,他沉醉于滁州美丽的山水风光之中;结合乙文“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可知,同样表明他喜爱与百姓一同赏玩山间四季美景,享受山水之乐。结合乙文“乐其地僻而事简”可知,说明滁州地处偏僻,政事简单,没有繁杂的事务缠身,这让欧阳修感到轻松愉悦。结合乙文“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可知,体现出他因为百姓能享受丰收的喜悦而感到快乐,百姓生活富足是他快乐的来源之一。结合甲文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可知,生动描写了滁州百姓出游,与他一同宴饮的欢乐场景;乙文“而喜与予游也”,也表明百姓乐意与他一起游玩,他享受与百姓同乐的融洽氛围。结合乙文“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可知,反映出当时社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欧阳修也因此感到欣慰和快乐。【点睛】参考译文:【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三、综合(10分)21.班级开展以“君子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绘海报悟内涵】宣传委员为本次活动画了两幅海报,请你仿照示例,为海报拟写一句宣传文案。宣传文案一:自强不息是勇攀高峰,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宣传文案二:自强不息是______,______。(2)【名著中寻榜样】经典作品中有不少自强不息的英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请按要求完成下表。代表人物主要事迹①______他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性格隐忍,但面对高俅等人的不断迫害,最终在山神庙爆发,走上反抗之路,展现了不屈不挠、自我超越的君子风范。“行者”②______他在《水浒传》中以其武艺高强、忠诚义气、恩怨分明著称,景阳冈打虎、③______(填事迹),始终坚守正义,勇于担当,不断突破自我,成为后世喜爱的英雄人物。艾青在《艾青诗选》中,诗人常以土地和④______为意象,前者象征着民族根基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后者则代表着光明、希望与自强不息的力量。(3)【思辨中有行动】在“自强不息故事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先贤立志成才的故事。范仲淹少有大志,发愤苦读,以天下为己任;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为中国科研事业奉献一生……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就“立志与成才”的关系展开热烈的讨论。请围绕话题,表达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答案】(1)①.示例:乘风破浪②.迎接挑战追逐梦想(结合海报内容,提到自强不息内涵,言之有理即可)(2)①.林冲②.武松③.醉打蒋门神、除恶蜈蚣岭(填武松事迹)④.太阳(3)示例一: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人只有立下志向,才有不断努力的方向;只有志向高远,才能不断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从小立志,成才报国。示例二:立志是成才的基石。少年有志,个人才能努力奋进,学有所成;少年有志,民族和国家才能励精图治、发展壮大。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立志高远,成才报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宣传文案。结合题干,先明确示例结构,再结合海报元素找到对应的行为、精神和目标,最后组合成符合要求的宣传文案。仔细研究给出的宣传文案一“自强不息是勇攀高峰,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可以看出它的结构是前半句描述一种具体的行为动作(勇攀高峰),后半句阐述这种行为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以及达成的目标(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再结合海报元素思考:第二幅海报元素是帆船,帆船在海上航行,会面临各种风浪等困难。所以围绕帆船可以想到与之相关的行为动作,比如“扬帆远航”。最后匹配相应精神目标:帆船扬帆远航的过程中,需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去战胜风浪,向着目的地前进。所以对应的精神品质和目标可以是“劈波斩浪驶向彼岸”。示例:扬帆远航,劈波斩浪驶向彼岸。【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①从“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山神庙爆发,走上反抗之路”这些关键信息可知,这个人物是林冲。林冲一开始逆来顺受,面对高俅等人的陷害,一忍再忍,直到在山神庙听到陆谦等人的阴谋,才彻底爆发,手刃仇人,走上反抗梁山的道路,很好地体现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我超越的特点。所以①处应填“林冲”。②“行者”是武松的绰号,武松在《水浒传》里是非常重要且出彩的人物,有众多精彩故事。所以②处应填“武松”。③武松的事迹除了景阳冈打虎,还有醉打蒋门神、除恶蜈蚣岭。醉打蒋门神:武松被发配孟州后,在孟州牢营受到施恩厚待,施恩告诉武松自己的快活林酒店被蒋门神霸占,武松听后决定帮助施恩夺回酒店。他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明明只有五分酒,却装成十分醉,故意挑衅蒋门神,最终将蒋门神打败,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这一事迹充分体现了他武艺高强、恩怨分明、勇于担当的特点。除恶蜈蚣岭:武松在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缉拿,改作行者打扮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时,看到一个道童正给一个道士(飞天蜈蚣王道人)掳掠来的女子松绑。武松询问后得知这王道人倚仗自己有些武艺,在此处作恶多端,强占民女。武松生性嫉恶如仇,听闻后怒不可遏,当即与王道人展开搏斗。武松武艺高强,几个回合下来,便将王道人斩杀,解救了被掳掠的女子,为当地除去一害。这一情节进一步展现了武松勇猛无畏、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所以③处可填“醉打蒋门神、除恶蜈蚣岭”。④在《艾青诗选》中,艾青常用土地和太阳为意象。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象征着民族的根基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太阳代表着光明、希望与自强不息的力量,艾青通过对太阳的歌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决心。所以④处应填“太阳”。【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确定观点,思考“立志”和“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所给事例,可得出如“立志是成才的重要前提”这样明确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结合范仲淹“少有大志,发愤苦读”以及邓稼先“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具体事迹,说明因为他们有了志向,才产生了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进而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以此作为支撑观点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8046-5: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 Part 5: Test methods for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内墙抹灰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劳务外包员工合同
- 项目会议记录与总结报告
- 旅游公司客户行程中意外事件处理协议
- 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合同
-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营方案设计
- 环保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
- 个人茶园承包合同
- 蔬菜基地土地承包合同
- 2025年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重症医学科(ICU)护理工作计划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解读课件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清华大学考生自述
- 幼儿园中班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
-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团身滚动》教案
- 级本科诊断学绪论+问诊课件
- 初中足球选拔测试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