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南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说明:本试卷仅供选用学校使用(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3分)1.学校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研学活动,下面是小静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拟写的记录卡,请你补写空缺处的古诗文。类别古诗文(1)沧海岛上,草木欣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2)边塞月夜,荒寒凄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时光易逝,珍惜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4)时序交替,新旧更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答案】①.树木丛生②.百草丰茂③.回乐烽前沙似雪④.受降城外月如霜⑤.逝者如斯夫⑥.不舍昼夜⑦.海日生残夜⑧.江春入旧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茂、烽、霜、逝、昼夜、残”等字词容易写错。2.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福建碑牌引起研学小组的兴趣,请你参与碑牌探究,并完成相关任务。“闽”,作为福建的简称,由“门”与“虫”组成,既彰显福建作为东南门户的()地位,又蕴含()的文化历史意义。外面的“门”字,象征着福建的开放与包容;而门下的“虫”,在古代指的是蛇,代表古代闽越族的蛇图腾信yǎnɡ①______,反映福建特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对自然的chónɡ②______敬。碑牌巧妙地融入了“福”的元素,似乎在描绘福建这片福地的神奇故事。福建,这扇魅③______力四射的“门”,正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的发展态势,向世界展示其宽广的胸怀。(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战斗深沉生生不息 B.战略深厚生机勃勃C.战斗深厚生机勃勃 D.战略深沉生生不息(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答案】(1)①仰②崇③mèi(2)B(3)碑牌巧妙地融入了“福”的元素,似乎在讲述福建这片福地的神奇故事。(动宾搭配不当)【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信仰:xìnyǎng,对于一种宗教、哲学、道德或价值观念坚定信任和忠诚。崇敬:chóngjìng,十分推崇和尊敬。魅力:mèil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一空,战斗:敌对双方进行武装冲突;作战战斗之事。战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福建作为东南门户,在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用“战略”更能体现其重要地位;二空,深沉:形容程度深;幽深宁静;沉着持重,深而不外露。深厚:很深;(基础)坚固结实。这里形容文化历史意义,用“深厚”更合适;三空,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这里形容福建的发展态势,“生机勃勃”更恰当;故选B。【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划线句“碑牌巧妙地融入了‘福’的元素,似乎在描绘福建这片福地的神奇故事”语病为搭配不当,“描绘”与“故事”不能搭配,可将“描绘”改为“讲述”。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为:碑牌巧妙地融入了“福”的元素,似乎在讲述福建这片福地的神奇故事。3.行万里路,还需读万卷书。同学们讨论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记》的精读阅读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精读可以逐字逐句地细品,可以对书中的内容提出疑问,还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请你根据同学的讨论,选择其中的一部名著,按要求写一段心得体会。要求:①运用精读的具体方式;②结合作品的情节;③要有自己的体验。【答案】示例一:我在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逐字逐句地细品“雪地捕鸟”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等,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展现了冬天百草园的乐趣。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作者的兴奋和快乐。示例二:我在阅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时,边读边思考,孙悟空为什么要三调?原来是铁扇公主因孙悟空之前与她的儿子红孩儿有过冲突,怀恨在心,不愿借出芭蕉扇。再加上牛魔王的阻碍,孙悟空不得不借了三次。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终将迎来成功的道理。示例三:我在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时,看到作者急切地想去看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作者痛苦的感受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想去玩耍却被父母逼着刷题的经历,这部分特别能够引起我的情感共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心得。本题考查表达阅读心得。要求从《朝花夕拾》《西游记》中任选其一,利用精读的方法,结合相关人物事件分享自己的心得即可。示例1:通过精读《朝花夕拾》,我透彻理解鲁迅先生回忆童年与青少年生活的点滴。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中,鲁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百草园中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景,他的童年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幻想。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些在乡村田野中无忧无虑奔跑的时刻。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鲁迅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列写在一起?——我进一步思考其背后的深意:百草园象征着自由和童真,而三味书屋则象征着传统的教育和束缚。这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复杂情感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这样的精读方法不仅让我更贴近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也丰富了我对传统与自由之间矛盾关系的认识。示例2:当我阅读了《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时候,通过精读相关情节,我加深了对孙悟空的理解。在阅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章节时,我边读边思考,深刻体会到孙悟空对唐僧的真挚情感。他虽然一再遭受误解、被逐出师门,却始终心系师徒大义,再次出手保护唐僧的安危,这段情节令人动容。同时,我也为唐僧的迂腐感到惋惜。通过精读孙悟空所受的磨难,我明白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遇到误解和挫折,但要坚信信念,不轻言放弃的道理。二、阅读(67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僵卧孤村”开篇,叙述了风雨之夜诗人凄凉的现实处境。B.第二句“尚思为国”是对“不自哀”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C.第三句诗人描绘真实的自然界风雨,引发对个人身世飘摇的感伤。D.整首诗营造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的意境,格调积极,感染力强。5.最后两句采用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4.C5.诗歌最后两句采用间接抒情,诗人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境(借写梦境),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解析】【导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僵卧孤村”“铁马冰河入梦”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老将不甘孤老、仍思报国立功的情怀。诗人虽身处困境,却心系国家,格调昂扬,动人心弦。【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第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诗人描绘自然界的风雨,并不是为了引发对个人身世飘摇的感伤,而是由风雨联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安,由眼前的风雨之声联想到战场上的铁马冰河,从而引出下句“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心愿,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理解。结合诗歌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知,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风雨交加的声音,在睡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奔赴战场杀敌报国。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直白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而是通过“入梦来”这种梦境的形式来呈现自己渴望投身战场、保家卫国的心愿。由此可知,诗歌最后两句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借写梦境,将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渴望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融入其中,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展现了诗人即便身处孤村、年老体弱,也依然心系国家、想要为国家贡献力量的高尚精神。(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节选)【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人不堪其忧关联成语:不堪回首(1)堪: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文字溯源:从:|(2)从: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查阅词典,选择义项:致:①招引;②达到;③情趣(3)致:________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9.小语的书房有一幅“静以修身”的字画,你认为这幅字画的意思是什么?【甲】文中的颜回是怎样“修身”的,请简要分析。【答案】6.①.能忍受②.跟从③.达到7.D8.(1)温习学过的知识(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9.“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内心的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甲文中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可是他不受外界影响,自得其乐,安贫乐道,他是这样“修身”的。【解析】【导语】这段文言文节选自《论语》和《诫子书》,分别展示了孔子和诸葛亮关于学习和修身的观念。《论语》中的段落主要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贤者颜回的品德以及从他人中学习的智慧,强调了温故知新和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诫子书》则通过劝诫子女,阐述了涵养德行的重要性,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习志向的重要性,指出浮躁和懒散对成长的危害。这两段文字共同强调了学习和修养对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根据关联成语,“不堪回首”意为: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堪:能忍受。“人不堪其忧”意为: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2)从,联系文字溯源,甲骨文中的“从”像两个人前后相随。“择其善者而从之”意为: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从:跟从。(3)根据查阅字典法,“致”字有“①招引;②达到;③情趣”三种解释,“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结构对称,分别说年华和意志随时间消逝;“遂成枯落”表明最终结果;“多不接世”进一步说明不能为社会所用的情况。因此断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新,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2)无以,没有办法;广,增长;才,才干;志,立志;成学,成就学业。【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此句明确表明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所以“静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内心的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结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生活条件艰苦,仅一筐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小巷,别人都难以忍受这种困苦忧愁,可颜回却不被外界的艰苦环境影响,依然保持自己内心的快乐,秉持安贫乐道的态度。由此可知,颜回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受外界干扰,自得其乐,安贫乐道,这就是他“修身”的方式。【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颜回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阅读《回忆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母亲“勤劳一生”总领全篇,引出了对母亲的回忆。B.第②段交代家庭情况,突出家境的贫苦,为写母亲做铺垫。C.选段主要采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歌颂母亲美好品德。D.选段语言质朴无华,在深情回忆中表达出对母亲真挚的爱。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赏析句子)(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赏析加点词)12.“我”从母亲身上得到哪些教益?请根据选段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C11.(1)运用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短句),具体写出了母亲的家务繁重,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好劳动)。(2)“却”表转折,“可是”之意,通过对比,强调母亲的聪明能干。12.(1)母亲使“我”养成了勤劳的习惯。(2)“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解析】【导语】《回忆我的母亲》选段通过回忆母亲在艰苦环境中勤劳一生的种种细节,真实而感人地描绘了一位坚强、勤劳、聪明能干的母亲形象。文章质朴无华,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母亲的深情和敬爱。母亲不仅勤劳耕作,还用智慧为家庭生活带来温暖与希望,这既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作者通过字里行间的深情回忆,抒发了对母亲真挚的爱和缅怀。【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结合全文来看,文中有大量如第④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这样的内容,是在以记叙的方式,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母亲的美好品德。虽然文中也有抒情,如第①段“我爱我母亲”等,但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而不是描写和抒情,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第④段“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可知,此句运用了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如“煮”“种”“喂”“养”“纺”,这属于动作描写。同时,这些动作以短句的形式依次呈现。母亲在煮完饭后,紧接着要进行这么多项劳作,母亲一天之中要承担的家务种类繁多,任务繁重。由此可知,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和短句的运用,生动具体地突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明母亲是个“好劳动”。(2)结合第⑥段“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可知,“却”这个词在这里起到转折的作用,意思是“可是”。将地主富人家对这类饭食看都不看的态度,与母亲能把这些饭食做得让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进行对比。由此可知,通过这种对比,强调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即使是简单普通的食物,母亲也能做出不一样的美味。【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⑤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可知,母亲整日忙碌不停,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我”从小就开始帮母亲做事,四五岁帮忙,八九岁能挑能背、会种地,农忙时整日劳动。由此可知,母亲勤劳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使“我”养成了勤劳的习惯。结合第⑤段“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前文又提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可知,在与母亲一同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母亲将生产知识传授给了“我”。由此可知,“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棠依旧羊白①那年我十三岁,上树掏鸟,不小心摔了下来,腿折了。起初,我以为在家里躺几天就可以了。然而,右腿越来越疼,脚腕肿得连秋裤都穿不进去了,父母这才用架子车把我拉到了县医院。②然而经过两次手术,我的腿仍然没劲儿,有时还会突然失去知觉。父母越来越担忧,我也开始害怕,一个残酷的词——残废,迅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③我开始胡思乱想,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我说我不想再受罪了,我要回去。可我又不想就这样放弃,不甘心就这样被摧毁,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躺着,望着天花板发呆。④一天,病房里住进一位老奶奶,她是被人用板车推进来的,听说是得了骨髓炎。当天晚上,老奶奶和我父母便熟识了,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我的腿。老奶奶看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就故意和我说话,我知道她想开导我,可我不想接她的话茬儿。⑤父母埋怨我没礼貌,被老奶奶制止了,她说她也是病人,知道病人的难受;虽说难受但也得受,不能老沉溺在难受里,那样会越想越难受。说着,她从兜里掏出几粒糖,递给我的父母,让他们转交给我。⑥随后的日子里,老奶奶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一方面我承认老奶奶的故事讲得很好,对她不再反感;另一方面我又在心里嘀咕,这里不是课堂,是医院,一阵阵袭来的疼痛是不讲道理的。⑦一天清晨,我在窗户的右上角看见了一枝桃花,嫣红的,新鲜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我虽看不清这枝桃花的全貌,心里的激动却是强烈的。老奶奶看出了我的兴奋,她徐徐地说:“花信风,第十三番花信风吹来了!”⑧花信风?十三番?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老奶奶兴致勃勃地说:“花与风之间是有约定的。每年从小寒到谷雨的这四个月时间里,一共要吹二十四番风。一番风吹来,一种花开。一番风吹开梅花,二番风吹开山茶,三番风吹开水仙……直到立夏,所有的花都开放。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样的风便叫花信风。”⑨我满怀惊奇地听着,多美的风啊!多美的约定!⑩我问老奶奶:“海棠花是哪一番风吹开的?”老奶奶笑着说:“是第十六番风。再过三十天左右,那风一吹,海棠花就开了,一定的。”然后她问我:“为什么喜欢海棠?”我说:“我家院子里有,我不清楚它开了没有。”老奶奶微笑着说:“花信风,人信己,你安安心心做手术……说不定一个月后,还真能回家看上海棠花哩。”接着,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对“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有了莫名的亲切感。⑪在我顺利做完第三次手术,临出院的几天,我才从父母那里得知,其实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看着老奶奶正和儿女们笑语盈盈地说着话,我在被子里攥紧拳头,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能站起来。⑫那晚,我做了个梦,梦中看到家中的海棠盛开依旧……(摘自《读者》2024年第15期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的“动不动”表现了“我”因病情而暴躁无常的心理。B.第⑥段“一阵阵袭来的疼痛是不讲道理的”用拟人强调疼痛。C.文章运用倒叙,叙述了“我”与老奶奶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D.文末交代老奶奶得的是骨癌,感动之余更凸显她的人格魅力。14.请根据文本,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5)______1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一个残酷的词——残废,迅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赏析加点词)(2)一阵微风吹来,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赏析句子)16.文中老奶奶是一位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7.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3.C14.①.不想接她的话茬儿②.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③.满怀惊奇④.朗诵并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坚信自己能站起来。15.(1)“迅速”是速度非常快的意思,在文中指“残疾”一词飞快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在文中指“我”的反应飞快)突出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桃花人格化,生动地写出桃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我”看到桃花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春天到来时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我”看到春天到来时的激动、兴奋之情。示例二:运用景物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桃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我”看到桃花时激动、兴奋的心情。16.(1)善良(有爱心):老奶奶为了开导我,故意和我搭话、送糖、讲故事,还给我讲“花信风”的事;(2)乐观(坚强):老奶奶虽然得了骨癌,但仍然用各种方法鼓励我,让我振作;给我讲“花信风”的事,兴致很高;笑着跟我解释海棠花开的时间并安慰我安心做第三次手术;老奶奶虽然得了骨癌,和儿女们交谈时仍是笑语盈盈。(3)智慧(富有教育机智):巧借“花信风”故事,勉励“我”“人信己”,让“我”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4)善解人意:当父母埋怨我没礼貌,老奶奶不但制止了他们,还表示理解并送糖给我。17.结构上:“海棠盛开依旧”照应标题和前文;内容上:借助梦境(虚写)描绘海棠盛开的美丽之景,表达“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文章中心。【解析】【导语】《海棠依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因意外伤害腿部的少年在住院过程中遇到一位同样身患重病的老奶奶,她用温暖的关怀和小故事开导少年,最终让少年在面对病痛时重获希望和信心的感人故事。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刻画了少年从绝望到重燃希望的过程,也通过老奶奶身患骨癌却依然乐观助人的形象,传递了人性的光辉与真情。文末描写梦中的海棠花,象征着生命不屈的信念,使文章充满了温馨和感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结合文章第①段“那年我十三岁,上树掏鸟,不小心摔了下来,腿折了。起初,我以为在家里躺几天就可以了。然而,右腿越来越疼,脚腕肿得连秋裤都穿不进去了,父母这才用架子车把我拉到了县医院”,第②段“然而经过两次手术,我的腿仍然没劲儿,有时还会突然失去知觉……”,第③段“我开始胡思乱想,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一直到第⑪段“在我顺利做完第三次手术,临出院的几天,我才从父母那里得知,其实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第⑫段“那晚,我做了个梦,梦中看到家中的海棠盛开依旧……”可知,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我”受伤的原因,接着写受伤后的治疗情况、“我”的心理变化,之后写老奶奶住进病房,与“我”交流,给“我”讲花信风的故事,最后写“我”得知老奶奶真实病情及自己的感悟。由此可知,文章运用的是顺叙的记叙顺序,并非倒叙;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①空,结合第④段“老奶奶看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就故意和我说话,我知道她想开导我,可我不想接她的话茬儿”可知,老奶奶刚住进病房和“我”说话时,“我”因自身病情等原因,不想理会老奶奶。由此可知,此时“我”的心理活动是不想接她的话茬儿。②空,结合第⑥段“随后的日子里,老奶奶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可知,在之后的日子里,老奶奶为了让“我”振作,采取了给“我”讲故事的行动。由此可知,此处老奶奶的言行是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③空,结合第⑨段“我满怀惊奇地听着,多美的风啊!多美的约定!”可知,当老奶奶给“我”讲花信风的由来时,“我”被这种美好的说法所吸引,内心充满惊奇。由此可知,“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满怀惊奇。④空,结合第⑩段“接着,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对‘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有了莫名的亲切感”可知,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了这首词,让“我”对相关词句有了亲切感。由此可知,此处老奶奶的言行是朗诵并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空,结合第⑪段“看着老奶奶正和儿女们笑语盈盈地说着话,我在被子里攥紧拳头,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能站起来”可知,当“我”看到身患骨癌的老奶奶乐观地和儿女谈笑时,深受鼓舞,内心坚定了自己能站起来的信念。由此可知,“我”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坚信自己能站起来。【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第②段“然而经过两次手术,我的腿仍然没劲儿,有时还会突然失去知觉。父母越来越担忧,我也开始害怕,一个残酷的词——残废,迅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可知,“我”在经历两次手术后,腿的状况依旧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残废”这个词很快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表明“我”对于自己可能成为残废这一情况反应很快,内心瞬间就产生了担忧。由此可知,“迅速”是速度非常快的意思,在文中突出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2)示例一:从拟人角度赏析。结合第⑦段“一天清晨,我在窗户的右上角看见了一枝桃花,嫣红的,新鲜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可知,“仿佛在跳舞”把桃花当作人来写,赋予桃花人的动作,“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赋予春天人的情态。这样生动地写出了桃花在微风中摇曳的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春天充满活力的状态。由此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桃花人格化,生动地写出桃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我”看到桃花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或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春天到来时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我”看到春天到来时的激动、兴奋之情。示例二: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结合第⑦段“一天清晨,我在窗户的右上角看见了一枝桃花,嫣红的,新鲜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可知,此句描绘了“我”在病房窗口看到的桃花在微风中颤动的画面。这是典型的景物描写,展现出桃花的生机与活力。由此可知,运用景物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桃花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我”看到桃花时激动、兴奋的心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第④段“老奶奶看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就故意和我说话”,第⑤段“她说她也是病人,知道病人的难受;虽说难受但也得受,不能老沉溺在难受里,那样会越想越难受。说着,她从兜里掏出几粒糖,递给我的父母,让他们转交给我”,第⑥段“随后的日子里,老奶奶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以及第⑧段“老奶奶兴致勃勃地说:‘花与风之间是有约定的……’”可知,老奶奶注意到“我”情绪低落,通过主动搭话、送糖、讲故事、讲“花信风”等方式来关心开导“我”。这体现出老奶奶对“我”的关爱。由此可知,老奶奶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结合第⑧段“老奶奶兴致勃勃地说:‘花与风之间是有约定的……’”,第⑩段“老奶奶笑着说:‘是第十六番风。再过三十天左右,那风一吹,海棠花就开了,一定的’”“老奶奶微笑着说:‘花信风,人信己,你安安心心做手术……说不定一个月后,还真能回家看上海棠花哩。’”以及第⑪段“其实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看着老奶奶正和儿女们笑语盈盈地说着话”可知,老奶奶身患骨癌,却依然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花信风”,笑着跟“我”交流海棠花的事,还安慰“我”,和儿女交谈时笑语盈盈。这展现出老奶奶面对重病时的乐观和坚强。由此可知,老奶奶是个乐观(坚强)的人。结合第⑧-⑩段“老奶奶兴致勃勃地说:‘花与风之间是有约定的……’”“我问老奶奶:‘海棠花是哪一番风吹开的?’老奶奶笑着说:‘是第十六番风。再过三十天左右,那风一吹,海棠花就开了,一定的。’然后她问我:‘为什么喜欢海棠?’我说:‘我家院子里有,我不清楚它开了没有。’老奶奶微笑着说:‘花信风,人信己,你安安心心做手术……说不定一个月后,还真能回家看上海棠花哩’”可知,老奶奶借助“花信风”这一富有诗意的说法,巧妙地引出“人信己”,鼓励“我”相信自己,从而让“我”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这体现出老奶奶的教育方式很有智慧。由此可知,老奶奶是个智慧(富有教育机智)的人。结合第⑤段“父母埋怨我没礼貌,被老奶奶制止了,她说她也是病人,知道病人的难受;虽说难受但也得受,不能老沉溺在难受里,那样会越想越难受。说着,她从兜里掏出几粒糖,递给我的父母,让他们转交给我”可知,当父母埋怨“我”对老奶奶没礼貌时,老奶奶制止了父母,并且表示理解“我”作为病人的难受心情,还送糖给“我”。这表明老奶奶能体谅他人的处境和心情。由此可知,老奶奶是个善解人意的人。【1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构上,结合文章标题“海棠依旧”,第⑩段“我说:‘我家院子里有,我不清楚它开了没有’”以及第⑫段“那晚,我做了个梦,梦中看到家中的海棠盛开依旧……”可知,标题点明“海棠”,前文提到“我”家中院子里有海棠且不知是否开放,结尾写梦中看到家中海棠盛开依旧。这在结构上形成了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由此可知,“海棠盛开依旧”照应标题和前文。内容上,结合第⑫段“那晚,我做了个梦,梦中看到家中的海棠盛开依旧……”可知,这是对梦境的描写,属于虚写,描绘出海棠盛开的美丽景象。结合前文“我”因腿伤而情绪低落,在老奶奶的鼓励下逐渐振作,“我在被子里攥紧拳头,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能站起来”等内容可知,此时“我”看到海棠盛开的梦境,体现了“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美好生活。同时,这种积极的情感也深化了文章中关于在困境中要乐观坚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心。由此可知,借助梦境(虚写)描绘海棠盛开的美丽之景,表达“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文章中心。(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闻播报①2024年10月27日晚,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总决赛在南平大剧院举行。②本次活动由南平市委宣传部指导,南平市教育局主办。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南平市10个县(市、区)的400余所学校、超3000支队伍、30余万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历经县市选拔、市级决赛等环节的比拼,最终6支队伍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最终,邵武市小学代表队、邵武市中学代表队分获冠、亚军,建瓯市小学代表队、南平剑津中学代表队、延平区中学代表队和浦城县小学代表队等4支队伍获得季军。【材料二】朋友圈湾湾今晚的总决赛真是太精彩了。参赛的孩子们淡定从容,未来可期!李晓,刘丽雅,黄清,张小汐,陈云辉,柯美婷,范裕明,覃东阳小丸子:唯有热爱,我们与诗词相看两不厌;唯有传承,中国与诗词千秋共徘徊。一抹夕阳:超燃,超赞,郑范长,好样的!古月:真好,在家乡做这档节目真是太有意义了!我相信,家乡定能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幸福时光:杨雨老师的点评和选手们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这样的活动要多多举办。【材料三】现场采访①杨雨(中南大学教授本次大赛特邀嘉宾):让青少年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沐浴在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把诗词融入到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赋予他们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一种使命感。②李良柏(领队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从课堂到课外再到各类的比赛,让孩子们进一步接触诗词、了解诗词、喜欢诗歌,助力他们成长。③郑范长(参赛选手):我是从中国诗词大会上爱上古诗词的。参加此次比赛,我对诗词的领会更加深入,还懂得了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道理。【材料四】设计扇面扇名化用古诗文化用理由一帆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潮水涨平,水面宽阔,顺风行船,帆儿高悬。寓意:人需要一身正气,才能顺风满帆,直达目标。凌寒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寓意: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要坚持操守。18.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平市“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经选拔,6支队伍晋级总决赛。B.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覆盖面广,参与人数众多。C.南平市首届“朱子杯”晋级总决赛按小学、初中两个系列设奖。D.许多观众对本次活动、参赛选手和嘉宾进行点评,满意度很高。19.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的意义。20.为了让学生更好学诗词、赏诗词、用诗词,学校开展设计扇面活动。请你参考材料四,结合《秋词·其一》的诗句为其命名,并说明化用理由。扇名化用古诗词化用理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

【答案】18.C19.(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带动当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3)把诗词融入生活,并担负起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使命。(4)助力学生成长。(5)懂得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道理。20.晴空鹤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寓意: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态度,追求高远的志向。【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新闻播报、朋友圈言论、现场采访和设计扇面的多种形式,展现了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的过程和影响。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众多,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这次大赛在培养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体现了文化活动对地方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推动效果。【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材料一②段中仅提及“邵武市小学代表队、邵武市中学代表队分获冠、亚军,建瓯市小学代表队、南平剑津中学代表队、延平区中学代表队和浦城县小学代表队等4支队伍获得季军”,并没有明确表明晋级总决赛是按小学、初中两个系列设奖,此说法在材料中无依据;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材料三第③段“我是从中国诗词大会上爱上古诗词的。参加此次比赛,我对诗词的领会更加深入”可知,参赛选手郑范长因类似诗词活动爱上古诗词,且通过此次比赛对诗词领会更深入。由此可知,“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材料二朋友圈评论“我相信,家乡定能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可知,观众古月认为此次在家乡举办诗词大赛这一活动,能带动家乡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由此可知,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有带动当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意义。结合材料三第①段“让青少年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沐浴在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把诗词融入到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赋予他们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一种使命感”可知,中南大学教授杨雨指出此次大赛对于青少年而言,能让诗词融入生活,且赋予他们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使命。由此可知,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具有把诗词融入生活,并使青少年担负起传承、传播和创新使命的意义。结合材料三第②段“我们应从课堂到课外再到各类的比赛,让孩子们进一步接触诗词、了解诗词、喜欢诗歌,助力他们成长”可知,领队老师李良柏认为像“朱子杯”这样的诗词大赛,能让孩子们接触、了解、喜欢诗词,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由此可知,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具有助力学生成长的意义。结合材料三第③段“参加此次比赛,我……还懂得了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道理”可知,参赛选手郑范长通过参加“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明白了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道理。由此可知,南平市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赛能让学生懂得团队合作,共同进步的道理。【20题详解】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及诗歌意象画面。结合材料四“扇名:一帆悬,化用古诗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化用理由:潮水涨平,水面宽阔,顺风行船,帆儿高悬。寓意:人需要一身正气,才能顺风满帆,直达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