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雨花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长沙市雨花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长沙市雨花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长沙市雨花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长沙市雨花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25长沙市雨花区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少年正是读书时。下面是小王同学所写的读书体会(节选),请你阅读并完成后面小题。学习语文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书中的内容会左右我的情绪:阅读《再塑生命的人》时,我会为海伦·凯勒将截然不同的“杯”和“水”混为一谈而着急;阅读《秋天的怀念》时,我会为史铁生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他与母亲的①别而伤怀;阅读《散步》时,我会为作者一家人顺利解决了家庭内部的分②而欣喜。书中的内容还会引发我的好奇心: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很想知道按住脊梁就可以喷出烟雾的斑蝥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识破机关的老和尚是如何得到那能吸蛇脑髓的飞蜈蚣的,寿镜吾老先生作为渊博的宿儒到底有多大的学问。另外,我不仅在课文的学习中积累了好词好句,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而且还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能力。学《春》和《济南的冬天》,我在写作时也会试着写上一两个比喻、拟人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学《〈论语〉十二章》,我会将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我会试着用学到的谦辞和敬辞去表达;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我会用里面的诗句表达对朋友的惦念……相信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一定会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1.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A.脊梁(jí)模样(mó)脑髓(suǐ)宿(sù)儒B.脊梁(jǐ)模样(mó)脑髓(suí)宿(xiǔ)儒C.脊梁(jǐ)模样(mú)脑髓(suǐ)宿(sù)儒D.脊梁(jí)模样(mú)脑髓(suí)宿(xiǔ)儒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决②歧 B.①诀②歧 C.①决②岐 D.①诀②岐【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脊梁:读音为“jǐ”;意为“脊柱。因居于全身骨骼的主干,犹如房屋的梁柱一般,故名”;模样:读音为“mú”;意为“人的面容或装束打扮的样子”;脑髓:读音为“suǐ”;意为“脑里的骨髓”;宿儒:读音为“sù”;意为“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①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②分歧:两人或多人的意愿不一致;故选B。3.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理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依次开放的景象。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理解: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水比成人,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D.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老舍《济南的冬天》)理解: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银边”写出了山与天相接的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修持方法理解。A.理解不正确。“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比喻”;B.理解不正确。“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夸张”;D.理解不正确。“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借代”;故选C。4.下列句子均出自《论语》,其中没有涉及到学习方法的一句是()A温故而知新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A.“温故而知新”句意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是学习方法的介绍;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句意是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这不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介绍;C.“学而时习之”句意是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介绍;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意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一无所得。这是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介绍;故选B。5.下列选项中,谦敬辞使用或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谦敬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令郎、惠顾、愚兄、垂爱都属于敬辞。B.常用敬词中,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用“雅正”,用于请他人指正用“斧正”,赞人见解用“拙见”。C.班级举行演讲比赛,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D.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一行三人莅临我校,视察我校各项工作。【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愚兄”是谦辞,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此项中“令郎、惠顾、愚兄、垂爱都属于敬辞”有误;B.“拙见”是谦辞,称自己的见解。此项中“赞人见解用‘拙见’”有误,此处应用“高见”;C.“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聆听”作为敬辞,一般是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同时表示对说话者(一般是上级、长辈或专家、权威)的尊敬。我们只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不可让别人怀着敬佩的心情听我们的汇报。此项中“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不合适;D.“莅临”是敬词,意思是“来临,光临”,多用于贵宾,用于“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符合语境;故选D。6.七年级(1)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1)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图表,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其中蕴含的主要信息。2021年4月23日电,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3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表一: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年代图书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综合阅读率201959.3%27.6%18.7%79.3%81.1%202059.5%25.5%19.3%79.4%81.3%表二: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年代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平板电脑)阅读201971.6%76.1%24.8%21.3%202071.5%76.7%27.2%21.8%(2)请参考示例,再帮班级设计两项阅读活动,将活动名称写在下面横线上。示例:主题阅读分享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运用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走进去百态人生自可阅尽大千世界方能悟透出得来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仍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主要方式。(2)①.示例:经典诵读活动②.读书漂流活动(3)①.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②.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注意题干或图表的主题、对象;其次需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最后分析图表的变化,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解答此题时,关注图表中“2019”和“2020”,分别对两个表格进行纵向比较。表一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表二显示,2019年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占比最高,分别为76.1%、71.6%,2020年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占比最高,分别是76.7%、71.5%,据此可知2020年仍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作答时,围绕阅读主题活动,设计两个阅读或活动即可。示例:读书交流会、我爱阅读签名活动。【小问3详解】此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同时注意上下联的区分,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分析所给词语,动补短语“走进去”和“出得来”,“自可阅尽”和“方能悟透”,偏正短语“大千世界”和“百态人生”,两两相对,综合对联要求,即可得出上下联: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7.诗文积累与运用花草山水,风云雷雨,总是以某种内涵进入人们头脑,化为诗文中的意象。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①______,②______”,融“风”的意象,写出江面的开阔宁静;孔子的“③_____,④______”,借“云”的轻薄缥缈,表达对不义之财的不屑。【答案】①.潮平两岸阔②.风正一帆悬③.不义而富且贵④.于我如浮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认真审题,根据提示,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答题时,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悬、浮”等字词的书写。二、阅读与鉴赏(共44分)(一)古诗文阅读(共16分)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8.C9.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诗歌写松树在小的时候不被人发觉,如今松枝己超过蓬高(野草)了。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参天大树,等到长大了人们才称赞:这棵树真高!借松写人,精炼传神,托物讽喻,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有误,“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没有“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理解。“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树被掩没在“深草里”,但是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一个劲地向上冲刺,写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塑造小松形象,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②;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③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④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故令嗥:故意让它嚎叫。③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0.下列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与“故令嗥”的故字意思相同。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两句中的“意”都是“神情”的意思。C.“狼不敢前”,这里的“前”是“前面”的意思,前树又鸣的“前”也是如此。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都是“离开”的意思。1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B.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C.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D.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12.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划线句的大意。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13.针对乙文中两个牧童的做法,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受?【链接材料】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答案】10.B11.B12.两个牧童进入山中,来到一个狼洞,发现洞中有两头小狼。13.两个牧童在并没有受到狼的攻击的情况下,用较残忍的方式累死了母狼,表现出人性中恶的一面。这也正体现了聊斋中,对人性的残忍和暴虐的揭露主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A.有误,“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是“原来”,“故令嗥”的“故”是“故意”;C.有误,“狼不敢前”的“前”是“上前”的意思;D.有误,“相去数十步”的“去”是“距离”的意思;故选B。【11题详解】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的意思是:大狼听到叫声后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奔跑嚎叫和前面一样。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入(进入)、至(到)、小狼二(两只小狼)”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从【甲】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屠户面对的是恶狼,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乙】文“两牧竖入山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可以看出,两个牧童在并没有受到狼的攻击的情况下,仅仅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就生生累死了一头母狼,表现出人性中恶的一面。作答时,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联系生活实际,从“人性残忍和暴虐”谈感受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于是牧童把小狼捉住,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从头到尾,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再过一会,大狼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原来它已经气绝身亡。(二)非文学性文本阅读(共8分)【材料一】①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②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材料二】①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②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材料三】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将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15.依据三则材料内容加以推测,正确的一项是()A.“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的国家。B.随着对火星探测工作的完成,预计将对火星进行环境改造,为未来人类移民火星作准备。C.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对火星的环境已有了充分的了解。D.人类对火星进行探索,这有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了解宇宙。16.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答案】14.C15.D16.(1)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探索火星作出重要贡献;(2)促进世界各国在火星探索领域的合作交流;(3)推动多项技术的融合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4)有助于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写出三条即可)【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识。C.“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表述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的“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可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是“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并不是“飞行”时也是“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推测不正确。根据【材料三】“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可知,人类对火星进行探索,有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而非“了解地球,了解宇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一①段“‘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语句,可概括其意义为: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探索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一②段“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可以概括出其意义还在于促进了各国在火星探索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根据材料二介绍“天问一号”本领强这一特点,“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可以得出“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推动新型材料的研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的“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来看,“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还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三)文学性文本阅读(共14分)蚕儿陈忠实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②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③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④“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⑤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⑥“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⑦“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⑧“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⑨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⑩“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⑪“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⑫“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⑬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⑭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⑮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⑯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⑰“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⑱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⑲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⑳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㉑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㉒“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㉓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㉔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17.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情节“我”的心理感受老师自报姓名新奇老师为“我”治伤①②高兴师生养蚕网丝③④难过18.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19.本文以《蚕儿》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答案】17.①温暖②老师了解养蚕的事③喜悦④老师被调走。18.这句话中运用动作描写,用“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孩子内心感到的温暖。19.①结构上:“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②内容上: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③情感上: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题干“情节”“老师为‘我’治伤”的提示,找到第⑤段“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可提炼出“温暖”;(2)根据题干““我”的心理感受”是“高兴”的提示,找到第⑤至⑧段的“摘桑叶做啥用?”“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多有意思!”“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可概括为:老师了解养蚕的事;(3)根据题干“情节”“师生养蚕网丝”的提示,找到⑪段“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可提炼出“喜悦”;(4)根据题干“‘我’的心理感受”是“难过”的提示,找到⑬段“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可概括出:老师被调走。【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赏析。⑤段“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中的加点词“牵”、“翻”、“蘸”、“涂抹”等一系列词语都是动词,可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老师为我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结合下文“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可知,蕴含着孩子内心的温暖。19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作用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线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读者,新颖;⑤语意双关;⑥具有象征意义;⑦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内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结构上,根据⑦段“‘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⑭段“三天之后,……它要网茧儿咧!”、⑰段“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和㉓段“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可知,“蚕儿”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内容上,根据①段“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⑲段“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⑳段“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和㉔段“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可知,本文写的是老师,以蚕儿喻老师,意味深长;情感上,根据㉑段“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和㉓段“我告诉他,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可知,作者借蚕儿表达对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同时表达了“我”对“怎样做老师”的思考。(四)名著阅读(6分)20.小王同学发现《朝花夕拾》《西游记》有“出走—归来”的秘密,依据名著内容,请补全内容至表中①②空格处。篇目人物《朝花夕拾》·鲁迅《西游记》·孙悟空出走路线S城——南京——……——回国花果山——灵台方寸山——……——灵山出走原因出走S城:家道中落,想逃离世人的冷眼,“寻别一类人们去”——①《___________》(填篇目)出走花果山:想逃离规则,“躲过轮回,不生不灭”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心。寻的结果回国后,弃医从文,写世人的冷眼,揭露国民劣根性。在灵山,②____________。【答案】①.琐记②.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积累。《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根据情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